上篇文章(我们CPAer居然被活活耍了这么多年….)说到,购买法根本不是什么会计界刚出道的小鲜肉,而是一个早就被用烂的老腊肉了,不过最后留了个小尾巴: 那就是,我文章中的例子验证了购买法的前三条,那第四条呢? 第四在哪里呀,第四在哪里,就在那无形资产的心趴里! 无形资产,作为会计界的卧龙凤雏之辈,再一次在合并报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只是这个惊喜,对我们来说更像是恶作剧,再一次刷新了我们的学习难度。 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很多“无形资产”,是没办法在账面上进行确认的。 作为一项堂堂正正的资产,却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一个名分,还有比这更憋屈的事吗? 比如企业自发经营积累形成的非专利技术。 在CPA大佬眼里,“自发”、“积累”、“细水长流”这些词汇,就等于“成本不能可靠计量”。 不好意思,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有老铁问了,凭什么? 举个例子,老王公司产品的造型非常特别,这个特别的造型让这个产品在男女老少各个年龄群里咔咔乱杀,广场舞大妈和00后追风少年都对它爱不释手,产品销量直上云霄。 而这个造型,这个独特的设计,并没有申请专利。 请问,老王的公司该如何在账上确认这个独特的造型对应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呢? 有老铁说了,用【获取这个特殊造型所耗费的成本】确认。 请问,我该怎么记录为获取这个【特殊造型】产生的成本呢? 这可能是某个冤种打工人在苦逼加班的时候灵光乍现想出来的; 而公司为此支付的成本,是这个打工人的加班费,然后我直接把TA的加班费当做这个无形资产的成本? 这也可能是老板在组织团建时,酒酣饭饱之际,某个天才员工给的天才建议; 而公司为此支付的成本,是那顿团建的饭钱,然后我直接把这顿饭钱当做这个无形资产的成本? 说,你是不是想把我笑死,然后继承我的花呗?! 企业自发迭代产生的新奇想法,本来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没有之前那一次次和用户的交涉,一波波对用户体验的收集,一张张在深夜中用废的设计草稿,哪里来的灵光乍现和天才建议? 如果把加班费或者饭钱当做这项资产的成本,那和【我是第七个饼吃饱的】笨人吃饼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如果要体现前面6个饼的价值,又该如何追溯呢? 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公司的记账水平,记账时能分个部门都算是精细化管理了,你还指望能把这种日积月累的成本核算清楚? 所以就导致,这些虽然是资产,但却无法体现在公司账面上。 那问题来了, 我徐某人的公司木木牛逼plus,看上了这个独特的造型设计,想买入,然后这项资产在老王公司账上的价值为0(因为根本没记录),请问我需要花多少钱买? 有老铁说了,不花钱。 这样吧,我还是提前把治跌打损伤最好的医生电话给你,免得你到时候病急乱投医。 这个是非标品,我可以找个三方咨询公司帮我评估价值,也可以自己估值,然后跟老王商量。 假设最后评估的价值是1000万。 不要问为什么这么贵,客户的喜爱是无价的。 我买的不是造型,是消费者的心趴。 Ok,在我以1000万的价格拿下这项资产后,假设根据我这个商业鬼才的商业瞎判,这项造型估计还能火20年,请问后续我如何计提摊销? 有老铁说,这还不简单,用1000万/20=50万就是每年需要计提的摊销。 对,的确如此。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购买法的定义: 所谓购买法,指的是以独立交易原则为基础,将购买的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 ①资产初始计量价值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确定; 的确如此,我跟老王商量后的公允价值就是1000万; ②后续计量以初始计量价值为基础持续计算 的确如此,后续计量就是按部就班的摊销,计提的摊销是1000万/20=50万/年 ③出售方账面价值与购买方初始计量价值没有必然关联; 的确如此,这项资产在王老板公司账上的价值是0(因为根本就没记),而我的买入价是1000万。 ④出售方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可能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相关资产,而购买方独立地运用资产的概念与确认条件进行会计处理。 的确如此,这项资产在王老板公司账上根本没记。 所以你看,让人闻风丧胆的购买法,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而购买法的原理是整个合并报表编制的基石,这个理解透彻了,后续的合并报表学习可以说是进入了新手村养老模式, 一切开始变得easy了! |
|
来自: 徐甘木financ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