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谷山居士 2025-03-15 发布于上海
      在我们的行里,经常会听到有人说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特别是一些老中医的二代、三代们,似乎对这句话情有独钟。乍一听,这句话似乎在强调中医的家族传承,认为只有家族中世代从医,从小耳濡目染接触中医知识的人,才更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医生。毕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对中医各方面的认知往往比其他人更能触及到本质的东西,更容易掌握中医的精髓。

     然而,“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的道理真的仅仅是指家族传承吗?实际上,这种理解是片面和肤浅的。那么,这个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呢?追根溯源,它出自《礼记》《礼记》中对于 “医不三世” 有着明确的解释:如果一个医生没有深入学习过《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没有认真钻研过《神农本草经》,也没有好好研习过《太素》,那么他就不能被称为一个好医生。而由这样的医生所开出来的药,服用起来是存在风险的。
Image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著作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其中的《素问》《灵枢》详细阐述了医理。它不仅仅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知识,还深入探讨了天文历法与人体各方面的对应关系。比如,四季的变化、昼夜的交替,都与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息息相关。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医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人体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再来说说《神农本草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包括草、木、金、石等)对人体的作用。无论是药物的功效、主治病症,还是药物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都在这部书中有着详尽的记载。医生只有熟悉《神农本草经》,才能在临床用药时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药物,把握用药的剂量和方法,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而《太素》,则主要讲的是脉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有 “望、闻、问、切”,其中 “切”,也就是脉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学习《太素》,医生能够掌握脉诊的技巧,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人体内部的气机变化、脏腑功能状态。一个精通脉理的医生,可以说是 “三个手指走天下”,就像一台移动的诊疗机器,能够通过脉象判断出很多身体的问题。无论是气血的盛衰、阴阳的失调,还是疾病的部位和性质,都可以从脉象中找到线索。
Image
      由此可见,“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所说的 “三世”,指的是医生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太素》这三部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掌握。只有深入学习这三部经典,医生才能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当然,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仅仅掌握这三部经典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 “望、闻、问、切” 这四种诊断方法。当一个患者前来就诊时,高明的医生往往能够通过 “望”,也就是观察患者的五官、面色、神态、步姿等,初步判断出患者的健康状况。比如,面色潮红可能表示体内有热,面色苍白可能意味着气血不足;神态萎靡可能是正气虚弱,步态不稳可能与肝肾亏虚有关。

     “闻” 则是通过听患者的气息、声音等,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说话的声音等,都可能反映出身体内部的问题。气息粗重可能是肺气壅滞,声音低微可能是气虚体弱。
Image
     “问” 是医生与患者沟通的重要环节。通过询问患者的职业、症状、饮食、二便等情况,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不同的职业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疾病,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容易出现颈椎、腰椎问题;饮食不规律可能会引起脾胃疾病;二便的情况则可以反映出肠道和肾脏的功能。

      最后是 “切”也就是脉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感受脉搏的快慢、强弱、节律等变化,结合其他诊断方法,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这句话,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中医道理。它提醒我们,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医生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作为患者,在选择医生时,也应该关注医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而不仅仅是看医生的家族背景。

赵老师开课了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