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论医 | 他是传奇:不会画画的文学家不是好医生

 牛妈古法育儿 2025-03-16 发布于北京

导读

每周日,本公众号提供中医历史、文化、人物、医案等相关文章,特别适合妈妈与孩子的亲子阅读。让我们引导孩子穿越历史,领略中医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每一位热爱中国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孩子开始!

历史上的医生,基本都是读书人出身。很多人去考科举当公务员的梦想没实现,才走上了学医的道路。不过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在他生活的时代成了知名的文学家和医学家,在绘画方面的艺术成就也是非同凡响,真可谓“不会画画的文学家不是好医生”。他的名字就叫王履。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江苏昆山人,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学好问,尤其对医学和绘画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元朝末年,社会动荡,王履亲眼目睹疫病横行,民不聊生,深切感受到了作为医者挽救苍生的重大责任,于是立志钻研医术。

他年纪轻轻就拜了名医朱丹溪为师,承袭了朱丹溪“滋阴派”的医学思想,但又不拘泥于自身门派,广泛学习研究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还将金元四大家的学说融会贯通。

明朝洪武四年,王履被举荐征召进了秦王府担任“良医正”,负责王府的医疗事务,此时他已经快四十岁了。七年后,秦王因行为不端受到了处罚,王府内的工作人员很多都被牵连,但王履却因为一向正直清廉而躲过了这场灾祸。

这之后他淡出了仕途,隐居在华山专心钻研医术,著书立说,优美的华山风景也触动了他的艺术创作灵感,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山水画作和诗篇。晚年他又定居苏州,一边行医救人,一边整理毕生所学,完成了《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等医学著作。

王履的医术有多高?我们从古书记载的两个行医故事来看看:

某一次,王履接诊了一名发烧患者,这个人有发热、怕冷、周身疼痛的症状,但舌苔厚腻,代表体内湿气很重。他突破传统《伤寒论》记载的辛温解表的治疗方法,‌首创了祛湿清热结合的方案‌,用化湿的药物配合清热透邪的药物来治疗,患者服药后很快就退烧了,疗效非常显著。这就是他学习古人但又不拘泥于古人治疗方法的诊疗思想‌。

还‌有一名患者长期身体乏力,消瘦、盗汗,久治不愈,属于中医所说的虚劳之证。王履经过仔细的诊察,给出了‌药物与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综合治疗方案‌,既采用益气养阴的方药(如人参、麦冬等),又针对性地指导患者调整饮食(少食油腻、多食谷物)和日常作息习惯(早睡早起)。经过几个月的逐步调养,患者体力恢复正常,不舒服的症状也完全消失了。

这就是王履,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开创性贡献,还以精湛的绘画技艺闻名于世,他的人生经历和行医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永远被后人铭记。

近期导读:

春天夯实孩子脾胃,学会做这个黄金零食,秒杀膨化食品
孩子山根处青筋原来藏有这么多玄机,教你如何防患于未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