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期政策文件及招聘数据,我国医学人才紧缺的城市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和结构性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五类地区: 一、中西部新兴发展城市 1.成都、武汉、长沙 这些城市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扩张,人才需求激增。例如,成都的医药制造热招岗位数量居全国前五,但高素质研发人才(如生物制药、基因工程)供给不足。 2.珠海、郑州、西安 受益于政策扶持和产业园区建设,珠海医药人才年薪涨幅达8.2%,郑州、西安则因新建药企研发中心面临临床数据分析和医学经理岗位缺口。 二、偏远县及欠发达地区 1.贵州黔东南州(如从江县) 从江县计划2025年引进12名医疗卫生急需人才,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岗位长期空缺。 2.安徽芜湖无为市 无为市人民医院因招聘门槛高(要求本科二本以上)与大医院虹吸效应叠加,2025年多个岗位被迫取消。 3.云南西双版纳、广西钦州 基层医疗机构编制吸引力不足,学生更倾向选择省城医院,导致麻醉、影像等科室招人困难。 三、一线城市特定科室 1.上海 尽管医疗资源丰富,但儿科、护理等科室缺口突出。全市注册护士缺口达8000人,医护比仅为1:1.26(低于全国目标1:2),近期甚至需通过“儿科医师转岗培训”缓解压力。 2.深圳 每千人口医生数仅2.3人,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建院区(如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扩张导致临床、护理岗位需求激增,但“全员无编”政策下人才稳定性不足。 3.广州 未来15年规划扩建103家医疗机构,麻醉、妇产、康复治疗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但本地高校培养规模有限。 四、长三角、珠三角县域及次中心 1.杭州、绍兴、茂名 杭州妇产科医院因高龄产妇增多面临妇产、儿科医生短缺(全国儿科医师仅占3.9%);茂名市人民医院为吸引博士提供20-100万安家费,反映高层次人才稀缺。 2.江苏盐城、广东清远 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下,基层全科医生和中医师需求增加,但年轻人才因待遇差距流向城市。 五、东北及华北老工业城市 1.沈阳、济南 人口老龄化加剧康复医学、老年护理需求,但薪资竞争力不足导致人才外流。例如,沈阳医护比失衡问题突出,编外人员占比超50%。 2.河北邯郸、山西大同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基层卫生院面临人才断层(50岁以上人员占比过半),影像、检验等医技岗位依赖非专业人员转岗。 ●紧缺领域与政策应对 ·结构性缺口:全国范围内,麻醉、儿科、康复治疗、护理等科室普遍紧缺,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 ·政策导向:多地通过“大学生村医计划”“县管乡用”机制、提高编外待遇(如深圳同工同酬)等方式缓解矛盾。 ·人才培养,敬请关注: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承德医学院和河北北方学院医学院等大学。 如需具体城市政策或招聘详情,可参考各地卫生健康委公告及猎聘《2024医药制造行业人才趋势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