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武汉 | 中山公园的美亭

 人文武汉 2025-03-17 发布于湖北

春暖花开,春意盎然,走进武汉中山公园,随处你可以发现各式各样的小亭,赏心悦目。可以说,在武汉众多公园中,中山公园是美亭最集中,最有特色之处。

进入公园大门往右边不远处有座“四顾轩”,这座充满希腊罗马风情的亭子,令人眼前一亮。如此独特的建筑风格,真是让人惊喜万分。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韵味。

四顾轩建于1935年,其拱券和爱奥尼立柱的设计,都充满了典型的希腊罗马建筑风格,这种亭式在中国可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不仅是武汉市的一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历史遗迹。

再往前走,又可以看见一座意大利风格的张公亭。1933年建造,由湖北建始人吴国炳先生设计,意在纪念张之洞督鄂十八年的成就,建设资金由湖北教育界捐献。

该亭主体建筑最大直径13·4米,高19·6米,为五层(含地下室)石混结构。整个建筑左右对称,下宽上窄,均衡而稳定。加之材料的坚固浑实,色彩的简洁朴素,具有纪念性建筑的稳重感。而建筑上部的适当收缩和穹顶,以及最上层仅用珊栏围合的瞭望台和风向标,又使建筑有了轻盈优美之感。正门有一副对联“偕汝朝南座北景;住余种豆得瓜人。”亦庄亦谐,也贴合了孙中山先生对张之洞“言革命之大革命家”的评价。

步入中山公园的正大门,沿着小河向左前行,就可见一红栏碧瓦的亭子屹立在一座桥上,这就是雨亦奇亭。它始建于1951年,原为“文化亭”,为文艺演出场所,后被人戏称为“爱情角”,是恋人相约之地,1984年由书法家黄松涛题名为雨亦奇亭,2001年于原址按原样重建。 

经过两座小桥,继续前行,就是映霞亭。它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木结构树皮四方小亭,名为清风别墅,以后屡经修整,1950年改建为重檐桥亭,更名为映霞亭。2001年在原址按原样重建,全仿木结构。映霞亭建在映霞桥上,似风雨桥一般,连通一座小岛。

继续前行,过一小桥,是通往湖中央的一座小岛,这座岛上有一座亭子,名叫“灸心亭”。灸心亭原名“湖心亭”,1930年初建,为木结构四角小亭,名水心亭,1942年改建为湖心亭,以后虽屡经修缮,但基本维系外貌原状。1984年作家李尔重为其题名“灸心亭”。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该亭曾租给一间影楼搞婚纱摄影,1995年收回翻修后,改建成了会议室。此亭和连接它的落虹桥一道被列入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漫步前行,上一小坡,是一铁索桥。它建于1964年,1988年重建,桥长17米,宽2.1米,与留春湖上的胜春岛相连。“平湖胜景迷人眼,高阁风光入春图。”这就是具有皇家气派的胜春亭。黄瓦红廊下是一石桌,这留春湖边的“平湖秋月”意境之地,是一观景休闲的好地方。

经过中山公园的主路,向小山前行,就是深秀亭。它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树皮木结构圆形小亭,后屡经修缮,1984年重建。深秀亭原址为1928年建园时的“国耻亭”旧址。为何名为“国耻”?上面有一副对联:此亭乃国耻遗址;是处有壮士情怀。

“国耻”指的是因外国的侵略及国内的软弱或腐败而使国家蒙受的耻辱,之所以名为“国耻”是为了纪念这段屈辱的历史。1928年日本侵略者在此屠杀过中国人,不忘国耻,奋勇向前,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用来警示后人。如今,在深秀亭看树绿、闻鸟啼、观人涌、听音柔正合其景,上面的另一副对联“古木深幽亭如画,绿荫秀丽鸟知春”正是中山公园美景的真实写照。

“如花似花别样好,似雪非雪凝枝香”。这一幅诗情画意的对联就在“雪凝亭”上。像这样类似的美景,在中山公园的“霁雪亭”、“胜游亭”、“峡风亭”、“迎辉亭”、“枕兰亭”和“飘香亭”等等均可见到。亭子不仅是中山公园的重要建筑和文人景观,而且中山公园亭子风格多样,有的除了在小桥上,还与轩相连,轩上有亭,亭轩一体也是一大特色。

此外还有古朴雅致的牡丹亭,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六角亭、四角亭、陈家池亭和画廊等。这些园林建筑与周边的树、花、草相协相生,浑然一体,熠熠生辉,可谓“点睛之笔”,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亭是大自然中的幽雅小品,空灵,通透,极具诗词画意的一种空间美。亭之妙处,在于“虚”,在于“空”,虚空纳万境。亭子是一处休闲和心灵归宿的好地方,朋友,有空就常来中山公园的亭子坐一坐!静坐亭中,观行云流水,鸟飞花落,佳境天成,悠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天地之间,若没有了亭,将缺失多少生机意趣啊!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让我们荡起双桨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