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永远不要帮别人欺负自己,你要有一个很绝的心态,我不要了,这样就能打破别人拿捏你最狠毒的方式

 刘桂永 2025-03-17 发布于山东

《资治通鉴》

【中  国】  司马光   著

清代学者王鸣盛曾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一部《资治通鉴》,写尽1362年兴衰,它不仅是帝王的治国教材,更是普通人的生存指南。
有人从中读懂了“忍”,有人悟出了“熬”,而我却看到了更深的真相——人若想不被他人拿捏,必须学会“不要了”的决绝。
正如《道德经》所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抓不住的,不如放手;争不来的,不如转身。
当你敢对命运说一句“我不要了”,方能破局重生。

01

忍辱:当你被踩进泥里,别急着挣扎

公元前276年,魏国宰相魏齐的府邸中,一场酷刑正在上演。
门客范雎被草席卷裹,扔在厕所里。
喝醉的宾客对着他肆意羞辱,尿水浸透了他的伤口。
几日前,范雎因才华被齐王赏识,获赠黄金。
上司须贾嫉恨,诬陷他叛国。
魏齐下令将他打得肋骨尽断、牙齿脱落。
范雎装死逃过一劫,却在厕所里迎来了更深的绝望。
“活着,才有翻盘的资格。”
他屏住呼吸,忍受着刺骨的恶臭与疼痛,直到夜色降临,才从粪污中爬出,如同一只从地狱归来的鬼。
逃到秦国后,范雎化名“张禄”,蜷缩在破屋中啃着冷硬的干粮。
秦王对他不屑一顾,朝臣讥讽他是“魏国丧家犬”。
但他只是沉默地读书、观察、等待。
一年后,他上书秦王,提出“远交近攻”之策,一举震动朝堂。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真正的强者,不争一时意气。
忍辱不是懦弱,而是将屈辱化作养料,在绝境中扎根。
图片

02

绝情:切断退路,才能逼出狠劲


成为秦国宰相的范雎,终于等来了复仇的机会。
魏国使者来秦求和,范雎故意衣衫褴褛去见须贾。
须贾假惺惺赠他一件粗袍,感叹:“没想到你落魄至此。”
范雎冷笑:“是啊,多亏你当年那一句诬告。”
次日朝堂上,须贾抬头,发现高坐的秦国宰相竟是范雎。
他吓得瘫软在地,连连磕头求饶。
范雎只丢下一句话:“我不杀你,是要你回去告诉魏齐——他欠我的命,自己来还。”
心理学中有个“破釜效应”:斩断退路,才能激发破局的狠劲。
范雎的“绝”,不是赶尽杀绝,而是对过去彻底告别。
他舍弃了宽容、妥协、甚至仁慈,用冷硬的心态筑起城墙。
那些曾践踏他的人,再也无法伤他分毫。
图片

03

破局:命运欺你时,你要比它更绝


司马懿的故事,将“忍与绝”演绎到极致。
曹爽专权时,他被夺兵权、遭监视,甚至被嘲笑“老朽无能”。
他闭门不出,喝药装病,连侍女都以为他命不久矣。
暗地里,他却让儿子司马师豢养三千死士,并联络旧部。
十年后,曹爽携幼帝出城祭陵。
司马懿突然率兵占领都城,以一道诏书逼曹爽投降。
史书寥寥几笔带过这场政变,却写尽了一个道理:命运压你一头时,你要在沉默中磨刀。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司马懿的“绝”,是绝不给对手翻身的机会。
他用最温顺的姿态麻痹敌人,再用最狠辣的手段一击毙命。
图片
写在最后

《资治通鉴》中有一类人注定成功:张耳忍鞭笞,司马迁忍腐刑,范雎忍粪溺,司马懿忍折辱……
他们像野草,被踩得越狠,越要贴着地皮野蛮生长。
司马光著书时,特意删去浮华词藻,只留冷峻史实。
他想告诉后人:历史从不奖励冲动者,只犒赏“能忍”且“敢绝”的人。
成年人的世界,欺软怕硬是常态。
若你总是退让,别人便敢变本加厉;若你露出底线,世界反而对你网开一面。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合称中国史学有两大丰碑,常翻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当一碗水端不平时,宁可做那个掀桌子的人,也别做被牺牲的“好人”。
点个【在看】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你的心态,必须够狠够绝。这不是无情,而是生存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