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写了一篇关于孩子山根青筋的文章《孩子山根处青筋原来藏有这么多玄机,教你如何防患于未然》,有家长问,孩子嘴唇周围有青筋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推广中医育儿这十年来,发现确实不少孩子在口唇周围有青筋,别小看这些看似细微的现象,在中医理论中,口周青筋往往是孩子身体发出的重要 “警示信号”。我们家长了解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对应的调理方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 ![]() ![]() 1 ![]() ![]() 在中医范畴内,无论是一般人群还是小儿,口周出现青筋通常意味着气血运行不畅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口周区域主要是由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经过。胃经起于鼻旁,下行至口角,脾经则从足内侧上行至口唇。因此,口周的经络主要与脾胃两经有关联。从中医全息理论中,口周也主要是脾胃的反射区,如《实用中医全息学》中写道:“口周是人体全息胚的'脾胃区’,其形态变化可反映脾胃的生理病理状态。” 青主肝病。再从经络上看,足厥阴肝经循行至目眶、巅顶,与口周的一些症状,如口苦也间接间接相关。所以口周青筋,也可能与肝有关。 具体来讲,通常有以下四种情况: 气滞血瘀:当人体气机阻滞,血液运行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形成瘀血。气滞血瘀可能导致口周部位的气血不畅,使得青筋显露。 脾虚湿盛:脾主运化,若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就会导致水湿内生,积聚在体内。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也会引发口周青筋的出现。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时,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灼伤脉络,导致血液运行异常,进而影响到口周部位的气血状态,使青筋显现。中医认为肝肾同源,相互影响,肝肾阴虚的状态会对身体多个部位产生不良影响。 寒凝血瘀:寒邪具有凝滞的特性,当寒邪侵袭人体,会使血液凝滞,运行缓慢,形成瘀血。口周部位的经络也会因寒凝血瘀而出现青筋暴露的情况。 ![]() ![]() 2 ![]() ![]() 那么对于小儿而言,口周青筋常见的证型是什么呢? 《实用中医儿科学》中写道:“小儿口周青筋以脾虚湿盛型最为常见,占临床病例的 60% 以上。”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年第35卷第7期发表的一篇题目为《小儿口周青筋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观察》的论文中,对 120 例患儿统计显示,脾虚湿盛型占 58.3%,气滞血瘀型占 23.3%。 可见口周有青筋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脾虚湿盛、气滞血瘀这两种情况。另外在我们群里,也发现有的孩子属于寒凝血瘀这种类型。所以下面我们重点来讲这三种证型的调理方法和日常养护。 ![]() ![]() 3 ![]() ![]() 一、脾虚湿盛型 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若喂养不当,如过食生冷、油腻食物,或饮食不规律,就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生,进而出现口周青筋。 表现: 小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肢体困重、面色萎黄等症状。口周青筋颜色多较浅淡,且常伴有眼袋浮肿、舌苔厚腻等表现。 ![]() 调理方法: 1、食疗:可制作山药薏仁粥。取山药 30 克、薏仁 20 克、大米适量。将山药去皮切块,与薏仁、大米一同煮粥。山药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薏仁能利水渗湿,经常食用有助于改善脾虚湿盛的状况。 2、推拿: 足三里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按揉此穴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脾胃对食物和水湿的运化能力,改善小儿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 同时按揉阴陵泉,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用拇指指腹按揉此穴位,每次 100 - 200 次,同样以微微酸胀感为度。 ![]() 阴陵泉为脾经合穴,擅长健脾利湿,按揉它可促进体内水湿的代谢,减轻因脾虚导致的水湿停滞现象,对缓解小儿大便稀溏、肢体困重等症状有积极作用。 3、艾灸神阙穴(肚脐),能起到温阳健脾、散寒祛湿,可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水湿代谢。 4、 足浴: 材料:藿香,陈皮,茯苓,党参,薏苡仁各5克。 将上述材料用纱布包好充分浸泡40分钟以上,大火烧开,小火煮20分钟,煮一次即可。直接晾凉到合适温度,添加凉水也可以。 5、日常护理 在饮食方面,避免孩子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还应控制孩子对甜食和油炸食品的摄入。甜食易生痰湿,加重脾胃负担,而油炸食品不易消化,同样会影响脾胃功能。可适当增加粗粮的摄入,如玉米、燕麦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脾胃运化。 注意腹部保暖,可给孩子佩戴肚兜。不仅要在天气转凉时及时给孩子添加衣物,在夏季使用空调时,也需注意将温度调至适宜范围,一般 26℃左右较为合适,避免孩子腹部直接对着空调风口。 适当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促进脾胃运化。可鼓励孩子进行适量运动,像散步、慢跑等,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左右,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水湿代谢。 二、气滞血瘀型 小儿情志不畅,如长时间的焦虑、紧张,或受到惊吓等,都可能导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从而使口周青筋显现。 表现: 小儿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腹痛、便秘等症状。口周青筋颜色较深,呈青紫色,部分孩子可能还伴有舌质紫暗、有瘀点等表现。 调理方法: 1、食疗:制作山楂红糖水。取山楂 10 克,红糖适量。将山楂加水煎煮后,加入红糖调味。山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红糖能温通血脉,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的情况。 ![]() 2、推拿:揉膻中穴,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家长用中指端揉此穴位,每次 100 - 200 次; ![]() 3、艾灸:艾灸膈俞穴,膈俞穴在背部,当第 7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采用温和灸的方式,艾条与穴位皮肤保持适当距离,每次艾灸 10-15 分钟,每周艾灸 2-3 次。膈俞为血会,艾灸此穴可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 4、外敷:用桃仁、红花等药材研末,用黄酒调成糊状,敷于孩子的血海穴(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 2 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每天一次,每次 2 小时左右,可活血化瘀。 5、日常护理: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每天安排固定时间与孩子交流,耐心倾听他们在学校或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及时给予安慰和引导。当孩子情绪烦躁时,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帮助他们平复情绪。居住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室内布置可选择温馨、柔和的色调,减少孩子视觉上的刺激。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如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参加兴趣小组等,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促进其气机舒畅,改善气滞血瘀的状态。 三 、寒凝血瘀 小儿外感寒邪,或过食寒凉食物,寒邪凝滞血脉,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形成寒凝血瘀,致使口周青筋出现。 表现: 孩子可能出现四肢发凉、腹痛喜暖、大便溏薄且夹有不消化食物等症状。口周青筋颜色青紫,遇寒时青筋会更加明显,孩子可能还会伴有面色苍白、舌质淡紫等表现。 调理方法: 1、食疗:煮生姜红枣汤。取生姜 3 片、红枣 5 枚,加水煎煮后饮用。生姜能温中散寒,红枣可养血安神,二者搭配可起到温阳散寒、养血通脉的作用。 2、推拿:揉外劳宫,外劳宫位于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家长用拇指揉此穴位,每次 100 - 200 次。 3、艾灸神阙穴,将艾灸盒放置在肚脐上,每次艾灸 15 - 20 分钟,每周艾灸 3 - 4 次。艾灸神阙穴可温阳救逆、散寒止痛,改善寒凝血瘀的状况。 4、外敷: 用红豆包加热后敷肚子,每次40分钟。或者用艾叶、小茴香等药材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孩子的神阙穴,每天一次,每次 2 - 3 小时,可温经散寒。 5、日常护理: 天气寒冷时,要确保孩子穿着足够保暖的衣物,特别是要注意四肢的保暖,可给孩子戴上手套、围巾和帽子。孩子的鞋子要选择保暖性好且舒适的,避免脚部受寒。在饮食上,除了杜绝生冷食物,还可适当给孩子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韭菜、桂圆等,但要注意控制食量,避免上火。晚上睡前可让孩子用热水泡脚 15 - 20 分钟,水温保持在 40℃ - 45℃,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四肢发凉的症状。家中可常备红豆包,当孩子腹痛时,用红豆包热敷腹部,缓解疼痛。 END ![]() 小儿口周青筋虽然看似是一个小现象,但背后却反映了孩子身体的多种状况。通过了解不同证型的表现、原因以及相应的调理和日常护理方法,家长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细心呵护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长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