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媒体做久了会发现:亲朋至友漠然、文朋诗友不屑、自媒体同行疏离,爆款多为陌生人无心插柳

 城头山视窗 2025-03-20 发布于湖南


自媒体做久了会发现:即使是一篇佳构,也是亲朋至友漠然、文朋诗友不屑、自媒体同行疏离,而爆款多为陌生人无心插柳。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写出作品,总希望能够有人欣赏,就如同台上演员多期望掌声一样;做自媒体,更如同开餐馆总盼老主顾撑场一般,尤其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

朋友圈的寂静:熟人社交邂逅创作表达

在自媒体创作领域,创作者往往在陌生人那里获得更多点赞与转发,而熟人圈却保持令人困惑的沉默。熟人社交圈中存在着天然的"认知固化"效应,形成了这种耐人寻味的反差?简单的点赞行为,在熟人社交中可能被赋予过多含义:是否意味着站队?是否会暴露自己的审美取向?是否会打破既有的社交平衡?这些隐形的社交成本,使得熟人更倾向于保持沉默。

古人讲究惺惺相惜,可时过境迁,如今的熟人社交圈,公开表达支持则可能被视为一种承诺,意味着未来需要持续投入关注。这种潜在的社交压力,使得许多人选择以沉默来维持社交距离。相比之下,陌生人的点赞更像是一种即时的情感共鸣,不需要承担后续的社交义务。

亲密关系的悖论:人际交往遭遇真实关注

社交媒体时代,常常陷入一种矛盾的社交困境:熟人朋友当面称赞你文章写得好,可在实际行动中却表现出令人困惑的疏离;更有甚者,对你的原创内容刻意回避,却又在点赞、转发第三方平台转载你的原创文章。

当面称赞,往往是一种社交礼仪的惯性表达。在面对面交流中,赞美是一种维持社交和谐的本能反应,而非对作品价值的真实评判。这种礼仪性的称赞,实际上是一种低成本的情感投资。而在公开平台上,阅读痕迹、点赞行为都可能被他人察觉,这增加了互动的心理负担。这种透明度的差异,导致了线上线下的行为分裂。

而对第三方平台转发的支持行为,可以被解释为对内容的认可,而非对朋友的特别关照。这种"去个人化"的互动方式,正体现着现代人在社交表达中的谨慎与智慧。

文朋诗友的沉默:圈层互动博弈身份焦虑

文艺圈层内部的互动困境,远非简单的"文人相轻""同行相妒"可以概括。在这个体系中,每个创作者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关注等同于支持他人的创作,可能被视为对其创作理念的认同。因此,保持沉默往往是一种维护自身创作独立性的策略。

每个创作者都在构建独特的创作体系,这种体系需要保持一定的排他性。过度支持他人作品,可能被解读为对自身创作理念的妥协。这种微妙的心理机制,导致了圈层内部的互动困境。

文艺圈层的沉默还反映了创作生态中的身份焦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创作者都在努力建立独特的创作标识。支持他人作品可能模糊这种标识,因此许多人选择以沉默来维护自身的创作身份。

原创作品的爆款:墙内开花偏逢无心插柳

为何精心打磨的作品无人问津,而随手一写却意外走红?为何至亲好友冷眼旁观,而陌生人却热情转发?文章爆款,通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墙内开花墙外香”。究其原因——

距离产生美,熟悉带来忽视。首先是审美疲劳:至亲好友对你的生活、思想和文风都太过熟悉,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难以产生新鲜感和惊喜感。其二,期望值过高:会以更挑剔的眼光看待你的作品,也更容易发现不足。其三,社交压力:点赞、转发你的文章可能意味着认同你的观点,尤其是在你的观点比较小众或争议性较强的时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