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骨骨折的诊治策略

 豆子htpuvvjjvj 2025-03-20 发布于安徽
 掌骨为连接腕骨与指骨的5根长骨(第1至第5掌骨),由近端基底、骨干和远端头组成。第1掌骨(拇指)活动度最大,与其他掌骨相比具有独特的鞍状关节结构。掌骨周围包裹肌腱(伸肌腱、屈肌腱)、骨间肌及神经血管束,骨折易累及这些结构,导致功能障碍。掌骨骨折是手部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0%。它通常由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导致,如跌倒、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掌骨骨折不仅影响手部的功能,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功能受限、畸形愈合等。因此,作为手外科、骨科医生必须掌握掌骨骨折类型、临床表现、治疗方式、手术与保守的选择、康复及预后、并发症处理。 
图片

 掌骨骨折的分类与特点

解剖分类
掌骨骨折按部位可分为基底部骨折(如Bennett骨折、Rolando骨折)、掌骨颈骨折(如第五掌骨颈“拳击者骨折”)及掌骨干骨折。

基底骨折常见于第1掌骨(Bennett骨折、Rolando骨折)。

Bennett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内骨折伴脱位,因韧带牵拉导致桡背侧移位。X线平片检查,可见第一掌骨基底掌侧部骨折,腕掌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基底关节面不平整,骨折处有台阶出现,掌侧骨折块大小不等,有时为两块小骨折块所组成。

图片

历史上,Gedda于1952年将Bennett骨折进一步细分为三种不同类型。Gedda分类根据骨折的特征和TMJ(梯形掌关节)受累情况对拇指掌骨基底骨折进行分类。1型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常伴有掌骨半脱位,可伴有或不伴有其他基底骨折。2型骨折发生在掌骨的掌侧尖端,为撞击性骨折,但不伴有任何脱位或半脱位。相比之下,3型骨折的特点是伴有梯形掌指关节完全脱位的小撕脱骨片(图1-3)。

图片
图1 Gedda1型 Bennett骨折
图片
图2 Gedda2型 Bennett骨
图片
图3 Gedda3型 Bennett骨

Rolando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Y”或“T”形粉碎性骨折,需解剖复位以恢复关节面平整。预后较差,此型骨折较少见。

图片

骨干骨折横行、斜行或螺旋形。

颈部骨折多见于第5掌骨(拳击手骨折)。多由轴向暴力导致背侧成角,成角≤70°时保守治疗可能优于手术。

头部骨折罕见,常为关节内骨折。

AO/OTA分型

  • 27-A:关节外骨折(A1:简单;A2:楔形;A3:复杂)。

  • 27-B:部分关节内骨折(B1:劈裂;B2:压缩;B3:劈裂-压缩)。

  • 27-C:完全关节内骨折(C1:简单;C2:粉碎;C3:多平面粉碎)。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与体征

  • 局部肿胀、压痛、畸形(短缩、旋转)。

  • 握力减弱,活动受限(尤其伸屈、对掌功能)。

  • 旋转畸形评估:握拳时手指轴线重叠异常(如指向掌心)。

图片

影像学检查

    • X线:正位、侧位、斜位及Brewerton位(评估掌骨头隐匿骨折)。

    • CT:复杂关节内骨折或术前规划。

    • MRI:怀疑合并韧带或软组织损伤。

治疗原则

 核心目标:恢复解剖对位、保持关节稳定性、早期功能锻炼。
  1. 非手术治疗

    • 适应证:无移位或稳定骨折(如掌骨颈成角<30°,骨干成角<10°)。多项研究支持闭合性骨折(包括成角≤70°的第五掌骨颈骨折)优先选择功能性支具或闭合复位外固定,术后功能恢复与手术相当,且并发症更少。

    • 图片

方法:石膏或支具固定3-4周,定期影像学复查。

2、手术治疗

    • 适应症:

      • 开放性骨折。

      • 旋转或成角畸形(掌骨颈成角>30°,骨干成角>10°)。

      • 短缩>5mm、关节内台阶>1mm。

      • 多发骨折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 手术选择:

    •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适用于简单骨折(如Boxer骨折)经皮克氏针固定可减少软组织损伤,适用于稳定型骨折;透视引导下闭合复位降低感染风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

    • 外固定架:严重开放骨折伴软组织缺损。

    • 图片
    • 图片
      图片
    • 关节镜辅助复位:复杂关节内骨折(如Rolando骨折)

    • 钢板螺钉:骨干粉碎性骨折,提供稳定固定。

    • 图片

    • 髓内钉:长斜形或螺旋形骨干骨折。 

    • 图片
    • 图片

      图片

图片

内固定材料:微型钛板、锁定加压钢板(LCP)提供稳定固定,尤其适合粉碎性骨折;可吸收材料(如聚乳酸螺钉)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但需权衡力学强度。

图片

康复与预后 


早期制动与渐进锻炼:术后3-4周严格限制活动,4-6周后逐步开展主动关节活动,避免被动牵拉致二次损伤。

  • 预后因素

    • 解剖复位程度。

    • 是否合并软组织损伤。

    • 患者依从性(康复锻炼)。

  • 功能恢复时间:通常8-12周恢复日常活动,竞技运动需3-6个月。

 

 并发症及处理

术后并发症率约32-36%,包括关节僵硬(67-76%)、延迟愈合(15%)及感染风险。保守治疗需警惕复位丢失,手术可能损伤血供或导致伸肌腱粘连。
早期并发症
  • 感染(开放性骨折风险高):清创+抗生素。

  • 血管神经损伤:急诊探查修复。

晚期并发症

    • 畸形愈合:旋转或成角需截骨矫形。

    • 僵硬:早期康复锻炼,必要时松解术。

    • 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未解剖复位者,晚期可行关节融合或置换。

总结


掌骨骨折治疗趋向个体化与微创化,保守治疗适应证逐步扩展,而手术技术聚焦于解剖复位与稳定固定。未来需结合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数据优化治疗标准,平衡功能恢复与并发症风险。

本文由显微青年原创整理,图片参考相关文献书籍,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其他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