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意义》:不依靠任何意义的保证而活,这才是自由

 新用户5832uSSh 2025-03-22 发布于江苏

    春日的清晨,阳光明媚,花香满园,鸟儿们叽叽喳喳地在花海中跳跃。微风中,我轻轻拿起手机,对着花儿们进行一番尝试性拍摄,试图把这最美的时刻定格永恒。因为,我知道它们的宿命是归于尘土。花儿们,则不会想这么多,既不会因为未被看到而“与汝心同归于寂”,也不会因为被看到而“颜色明白起来”。它们,只是顺应自然,纷纷开且落。徒自伤感,抑或满心喜悦,那只是人情感的投射。正如尼采所言,“人在事物中发现的不过是他自己所投入的东西。”

    在古希腊的哲学里,“根本成因”指非人类制造的万物由何而来,“次要成因”则指人类创造的秩序。人的理性也好,科学也好,只限于人利用自然为自己创造的那些成果。换言之,人类秩序中的各种谜都有谜底。但是,宇宙并非为人而设,宇宙意志是没有谜底的谜。面对宇宙意志,问人的生命是什么,悲从心中起。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叔本华,都揭示了生命意识中这根本的悲观

    悲观主义者经常会在星光点点的夜幕下审视自己的灵魂,拷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另外,对大多数人而言,当原本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那些身份、信念和规则陷入危机之时,人生的意义之类的疑问也会浮现出来,变成严肃的问题。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人类永恒的可能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要素之一。

    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面对终将归于尘土的死亡,这短短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带着过往的种种、世俗的迷茫、以及由悲观主义构成的生命底色,满怀期待地打开这本由英国著名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撰写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人生的意义》,希望能从中受到启发。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问与回答》

    作者开篇明义,与其提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如提问“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神学家回答是“上帝”;维特根斯坦认为是“语言的游戏”;马克思认为这是人类原本就给予答案的问题;叔本华和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依靠着我们不去理解它的根本意义而顺利进行下去的”;尼采认为“人生不过是一种必要的虚构”;海德格尔认为“人类与其他存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具有反省自身存在的能力”;自由主义和存在主义认为“反思自身存在本身就是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后现代主义认为“表象/深度”这整套思维带有陈旧的形而上学意味………然而,这些都不是标准答案,也没有正确的统一答案。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生的意义差不多等于遵循祖先的行事惯例和亘古以来的社会规范。爱、宗教信仰以及对家族血缘与文化的眷恋,这才是根本的生命理由。

    “意义”一词本来就是人为了探讨、追寻意义而构建出来的,“人生的意义”只是在”意义“一词上扩展,自然也是依赖于人的构建。

    作者认可传统智慧的观点:人生的意义不是预先规定好的,而是人为建构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极为不同的建构方式。

    第二部分《意义的问题》

    在这一部分,作者又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意义”。如果,人生意义用一个词语来解释,会不会太过鲁莽与武断?毕竟,一个词语的意思还和使用它的语境、文化,使用主体的语气、学识、见识、情绪等因素相关。


    这一章,看似从简单探讨“意义”定义开始,实际上是作者带领读者,从新的角度再次思考人生意义这一问题。揭开人生意义,有没有可能像解一道数学题,经过各种运算得出结果,答案便跃然纸上?


    宗教、科学家、小说家,每个领域的杰出人物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作品找到答案。可是,他们各自的答案各不相同甚至相反。作者更倾向于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只有暂时的志得意满、由渴望限定的瞬间快感、大量而长期的痛苦、持续不断的挣扎、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互相逃避和追捕、压力、欲望、需求、焦虑、尖叫和怒号;这是永恒的景象,或者等到地球土崩瓦解再重新展开。

    我特别认同作者的看法:只有无我的审美沉思,以及一种佛教式的自我克制,才能治愈我们因匮乏而产生的散光病,重新看清这世界的本来面目。

    第三部分《意义的没落》

    现代主义者契诃夫、康拉德、卡夫卡、贝克特等作家在世时已经足够切近地感受到意义的消散,并为之震惊和沮丧。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不依靠那些意义的保证而生活,这才是自由的生活。”

    然而,不管意义如何没落,我们都已经深陷于意义之中。我们被编织进他人的意义网络——我们不曾选择过那些意义,但它们却提供了一个母体,我们可以在其中理解自我与世界。

    此部分,作者和康得的“人为自然立法”观点一致:意义乃是对世界的解释,因而由我们决定。

    第四部分《人生是你创造的吗》

    这一部分,作者分别从幸福、权力、财富等方面阐述了这些都不能狭隘地诠释人生的意义。同时,作者也针对“因为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大多数人选择及时享乐”这一现象进行深度剖析,认为这也是悲观行为,不如接受现实,因为我们只有心怀死亡才能活下去。

    当然,躲在小楼沉思,也不是人生的意义。作者的观点与我相当契合:人生的意义与其说是一个命题,不如说是一种实践。它不是深奥的真理,而是某种生活形式。它本身只能在生活中真正为人所知晓。

    作者在本书中列举很多哲学家对人生意义这一命题的探索,然而,他却用辩证法向读者传递观点:当我们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可能成为某个在哲学上有意义的问题的答案时,我们便窥见了一丝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不是对某个问题的解答,而是关乎以某种方式生活。它不是形而上的,而是伦理性的。它并不脱离生活,相反,它使生命值得度过——也就是说,它使人生具有一种品质、深度、丰富性和强度。

    本书结尾,伊格尔顿给出了他所认为的臻于至善的“人生的意义”:爱,以及“各美其美”的和谐共生。

    时间经久不息,关于人生意义的争论一直持续,直到人类消失的那天……

    读这本书,总会想到由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书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20世纪是史上最血腥的时代,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生命遇害。如果生命在实际生活中被如此贬低,那么,人们自然想要在理论上质问其意义。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书中这段话让我念念不忘:“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这些情绪与行动,都注释着你生命的意义。

    合上书,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个问题:“我究竟该怎样度过这一生?”印度人的修行模式也许会给我们某些启发,他们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苦读经典,第二个阶段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第三个阶段隐居山林潜心修行,第四个阶段抛弃尘世尝试进入“樊”的境界。他们既入世又出世,尝尽人生万般滋味,最终认识自我、完成自我。于我而言,更认同中国的生存之道:入世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世则“修身养性,和光同尘”。

    人生没有既定的意义,这就为每个个体提供了自主创造意义的可能。如果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这个意义也是我们努力倾注进去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与意义割裂,不靠意义的保证而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生而为人存在的坚实根基。我喜欢萨特这句话:“人首先存在,遭遇自己,在世界涌现,然后定义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