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心性论发展脉络时间轴图

 六谷斋 2025-03-23 发布于海南

儒家心性论发展脉络时间轴图

(公元前11世纪—21世纪)


一、先秦奠基:道心与仁德的觉醒  

时间:商周至战国(约前1046-前221)  

核心:天人关系的道德化转向  

关键节点:  

《尚书·大禹谟》(前11世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确立道德二元结构  

——孔子(前551-前479):"仁"的提出("克己复礼为仁"),道德主体性萌芽  

——孟子(前372-前289):四端说(恻隐之心)、"求放心"的修养论  

——荀子(前313-前238):性恶论与"化性起伪"的教化观  

意义:奠定"内圣外王"的思想基调  


二、汉唐演变:心性与天理的初步融合

时间:汉代至隋唐(前202-907)  

核心:宇宙论与心性论的结合  

关键节点:  

——董仲舒(前179-前104):"天人感应"论,道德秩序宇宙化  

——《大学》《中庸》  (汉代):"正心诚意"成为儒家核心范畴  

——韩愈(768-824):《原性》提出"性三品说",重启孟子道统  

——李翱(772-841):《复性书》融合佛理,启宋明理学先声  

意义:应对佛道挑战,重构儒家心性话语  


三、宋明理学:心性之学的体系化

时间:北宋至明末(960-1644)  

核心:"理"本体的确立与心性工夫的精细化  

关键节点:  

——周敦颐(1017-1073):《通书》提出"诚"为五常之本  

——程颢、程颐(1032-1085、1033-1107):"性即理"与"识仁"说  

——朱熹(1130-1200):《四书章句集注》构建"理气二元"体系,"格物致知"方法论  

——陆九渊(1139-1193):"心即理"的简易工夫,鹅湖之会挑战朱熹  

意义:完成儒家心性论的哲学化建构  


四、阳明心学:良知本体的实践突破 

时间:明代中后期(1472-1644)  

核心:道德主体的彻底内在化  

关键节点:  

——王阳明(1472-1529):龙场悟道(1508),提出"心即理"→宸濠之乱(1519)后倡"致良知"→天泉证道(1527)四句教定型  

——泰州学派(1520s-):王艮"百姓日用即道",颜钧"制欲非体仁"  

——李贽(1527-1602):"童心说"冲击礼教桎梏  

意义:实现儒家伦理的平民化转向  


五、清代反思:心性论的经验回归  

时间:清初至鸦片战争(1644-1840)  

核心:批判玄虚,回归实证  

关键节点:  

——王夫之(1619-1692):"性日生日成"的动态人性论  

——戴震(1724-1777):《孟子字义疏证》斥"以理杀人"  

——颜元(1635-1704):"习行"哲学,强调实践躬行 。

意义:为儒家心性论注入实证精神  


六、现代转化:全球视野下的心性智慧  

时间:19世纪末至今(1840- )  

核心:中西会通与科技伦理回应  

关键节点:  

——新儒家(1920s-):熊十力"体用不二"、牟宗三"良知坎陷"说 。

——杜维明(1940- ):"精神人文主义"与文明对话  

——当代实践:日本"稻盛哲学"、中国"国学管理"、AI伦理中的儒家原则 。

意义:激活传统智慧的现代生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