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孩子这件事,我和许多人一样,总爱犯一个误区: 特别容易把浅层次的技能掌握,当作孩子能力突出的表现。 这种误解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急切想看到孩子快速进步,以此安慰自己,孩子是“聪明”的,至少不是平庸的。 真正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表面上的“聪明”,究竟能支撑孩子走多远? 1 孩子们真正掌握深度技能,从来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一条复杂的螺旋状上升的曲线。 初期的快速进步,是人类天生的模仿力和适应能力的表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入学习,更不意味着已经掌握了技能的精髓。 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这种初级表现归结为聪明,就容易塑造孩子对于自我能力的不切实际的期待——他们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更快掌握技能。 一个残酷而真实的事实是:只要你足够深入,学习任何技能都会出现瓶颈。 没有人可以例外,这是技能提升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孩子如果被灌输了“我很聪明”的想法,就会把遇到瓶颈视为对自身能力的严重挑战,这种挫败感比客观的困难更具杀伤力。 很多孩子的反应很简单:“这个我不玩了,没意思了。” 这个时候借由放弃,逃避了自我认知的崩塌,也规避了面对失败的痛苦。 我们常常在孩子第一次放弃时,不自觉地安慰自己说:“没关系,这个可能不适合他,让他再换一个试试。” 这种鼓励“半途而废”的安慰,会让孩子误以为,“遇到困难就放弃”是合乎情理的选择。 当这种选择重复多次之后,孩子对“坚持”和“努力”的感知也就逐渐丧失了。 孩子会变得只习惯在浅层次的技能中找成就感,拒绝去碰触需要付出努力、甚至可能失败的事物。 长此以往,虽然看似拥有很多技能,却无法真正深入地掌握任何一项,也失去了通过持续努力突破瓶颈的真实能力。 2 先思考一个问题,真正的聪明,到底是什么? 真正聪明的人,并非一开始就能够快速掌握某项技能,而是在于能准确认知自身的不足,且具备持续努力突破自我局限的能力。 清楚地知道,“我现在不会”,并不是一个坏消息,相反,这是成长的起点,是进步的方向标。 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就否定自身的潜力;相信持续努力所带来的成果,远远比短暂的“快速上手”更具意义。 所以在引导孩子时,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心态,而不是一味地夸奖孩子的天赋或智力。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学会在持续失败的过程中看到进步,学会接受“自己不够好”是一件很正常、甚至很美好的事情。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关键在于我们和孩子都必须共同接受一个事实: 技能真正的精进,需要漫长的重复练习和反复失败。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重复是一种看不见力量。 比方说,弹钢琴能轻松弹出一段旋律,只是开始;能够经过漫长的反复练习,最终克服瓶颈阶段,实现技巧的飞跃,才是真正的成就。 再比如,学会游泳容易,但要掌握更专业的技术动作,提高游泳效率,则必须持续不断地训练,克服身体与意志上的瓶颈。 3 让孩子建立“愿意重复、愿意失败”的心态,需要我们积极为孩子创造挑战自我、反复尝试的环境。 可以在生活中创造一些细微但需要长期坚持的挑战,比如照顾植物、坚持一项运动、坚持每天完成特定任务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角色不再是夸奖孩子的机灵,而是鼓励孩子坚持努力,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逐渐养成直面瓶颈、穿越困难的韧性与耐心。 有一句话特别经典:“低层次的聪明是多巴胺带来的欢愉,高层次的聪明是内啡肽带来的满足。” 多巴胺的快乐短暂而肤浅;内啡肽带来的满足,才是持续而深刻的幸福。 写在最后 想了想,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轻易地给孩子的天赋或才华下结论。 因为“聪明”的标签,也许并非礼物,而是成长道路上的枷锁。 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是:真正的自信,不是你有多聪明,而是无论你有多笨拙,你都能够通过持续努力战胜曾经无法战胜的困难。 这才是真正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