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画论精萃┃17.东坡论画

 美术的知识 2025-03-23 发布于辽宁

东坡论画




作者:宋  苏轼

原文: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  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之于竹石枯木,其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与?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宝绘堂记

君子可以言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稽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锺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画,岂不颠倒错谬,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仪,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书朱象先画后

松陵人朱君象先,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昔阎立本始以文学进身,卒蒙画师之耻,或者以是为君病。余以为不然。谢安石欲使王子敬书太极殿榜,以韦仲将事讽之。子敬曰:“仲将,魏之大臣,理必不尔,若然者,有以知魏德之不长也。”使立本如子敬之高,其谁敢以画师使之?阮千里善弹琴,无贵贱长幼皆为弹。神气冲和,不知向人所在。内兄潘岳使弹,终日达夜无忤色,识者知其不可荣辱也。使立本如千里之达,其谁能以画师辱之?今朱君无求于世,虽王公贵人,其何道使之?遇其解衣盘礴,虽余亦得攫攘其旁也。

➤书黄鲁直画跋后三首

远近景图  此图燕贵之来昆仍云也。穷山野水,亦是林下人窠窟,然烈风偃草木,客子当藏舟浦溆中,强人力牵挽,欲何之耶?舟未行而风作固不当行,若中途遇风,不尽力牵挽以投浦岸,当何之耶?鲁直怪舟师不善预相风色可也,非画师之罪。北齐校书图 往在都下,驸马都尉王晋卿时时送书画来作题品,辄贬剥令一钱不值。晋卿以为言。庭坚曰:“书画以韵为主,足下囊中物,非不以千钱购取,所病者韵耳。”收书画者观予此语,三十年后当少识书画矣。

画有六法,赋彩拂澹其一也,工尤难之。此画本出国手,止用墨笔,盖唐人所谓粉本,而近岁画师乃为赋彩,使此六君子者,皆涓然作何郎傅粉面,故不为鲁宜所取,然其实善本也。右军斫脍图 徐彦和送此本来,云是王右军昕脍图。予观此榻上偃蹇者,定不解书《兰亭序》也。右军在会稽时,桓温求侧理纸,库中有五十万尽付之。计此风神,必有喦壑之姿耳。谢安石人物为江左第一,然其为政殊未可逸少意,作书讥诮殆欲痛哭,此所谓君子爱人以德者。以纸五十万与桓温何足道?此乃史官之陋,而鲁直亦云尔何哉?书生见五十万纸足了一世,举以与人,真异事耳。本传又云:“兰亭之会,或以比金谷,而以逸少比季伦。逸少闻之甚喜。”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也,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之于鸿鹄,尚不堪作奴,而以自比,决是晋宋间妄语。史官许敬宗其人奴也,见季伦金多,以为贤于逸少。今鲁直又怪画师不能得逸少高韵,岂不难哉?余在惠州,徐彦和寄此画求余跋尾,书此以发千里一笑。

➤论画诗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图片


图片

01

画论解读



北宋山水画虽然主要沿袭了五代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但又同时出现了以燕文贵的集山水界画于一体的“燕家景致”、以赵令穰为代表的富有诗情的小景山水、米芾父子创造的表现江南烟雨迷蒙的米点山水及王希孟、赵伯驹等人以臻丽细密著称的青绿山水。

苏轼论画,有鲜明的文人画价值观念,他所提出的“画中有诗”,是文人画的基本特征。“画中有诗”,一是指画家兼有诗人的本色、成就;二是指绘画作品能体现诗性思维,也即“运思高妙”。苏轼推崇的王维、李公麟(伯时)、王诜(晋卿)、宋迪、宋汉杰等人,其画风都具有这样的特征。苏轼主张画以“传神”,贬低“形似”,但“传神”并不以牺牲“形似”为代价。他所谓的“形似”,其实就是缺乏思致;而其所重之“传神”,并非遗其笔法。苏轼所高度推崇的文人画,更在于绘画的主体意趣。



图片

02

主要思想

苏轼的绘画价值观念,蕴含在他的画论中,主要体现其文人画立场。他推重的王维、李伯时、王诜、宋迪等,都属于文人画家。苏轼对“画工”的鄙薄,并非在于其画艺或艺术表现能力,而在于其仅为职业画家,缺少作为诗人的根基与身份。如苏轼对王维作为画家的推崇,恰恰在于他的诗人身份及诗性思维,对于李伯时等亦是如此。董其昌论画史中“南北二宗”云:“禅家有南北二家,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又明确指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可见,将王维在文人画系列中的开创地位凸显出来,始作俑者,其东坡乎!

                                                            图片


图片

03

知识拓展



图片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句。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东坡诗,非摩诘也。

吴道当风,曹衣出水。

提赵㞦屏风与可竹
与可所至,诗在口,竹在手。来京师不及岁,清郡还乡,而诗与竹皆西矣。一日不见,使人思之。其面目严冷,可使静险躁,厚鄙薄。今相去数千里,其诗可求,其竹可乞,其所以静、厚者不可致,此予所以见竹而叹也。

书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明皇幸蜀图》李昭道台北故宫

跋《醉道士图》并章子后跋
仆素不喜酒,观正父《醉士图》,以甚畏执杯持耳翁也。
正父:王颐,字正甫,亦作正父。
苏轼兄弟结束居丧生活从故乡返回京师长安时,与王颐相识。
仆观《醉道士图》,展卷末诸君题名,至子瞻所题,发噱绝倒。
子瞻:章惇
噱:大笑

王维吴道子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韩斡马十四匹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 后者欲涉鹤俛啄。

王伯敭所藏赵昌画
山茶
掌中调丹砂,染比鹤顶红。何须夸落墨,独赏江南工。

虢国夫人夜游图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郭熙画秋山平远
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
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
恰似江南送客时,中流回头望云巘。
伊川佚老鬓如霜,卧看秋山思洛阳。
为君纸尾作行草,炯如嵩洛浮秋光。
我从公游如一日,不觉青山映黄发。
为画龙门八节滩,待向伊川买泉石。

书亲皇画扇
十年江海寄浮现,梦绕江南黄苇林。
谁谓风流贵公子,笔端还有五湖心。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王晋卿画)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従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石室先生画竹赞
先生闲居,独笑不已。问安所笑,笑我非尔。物之相物,我尔一也。先生又笑,笑所笑者。笑笑之余,以竹发妙。竹亦得风,夭然而笑。

文与可飞白赞
霏霏乎其若轻云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长风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丝之萦柳絮,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带也。离离乎其远而相属,缩缩乎其近而不隘也。

徐熙杏花
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
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

宋·李昂英《题东坡竹》
叶叶枝枝各标致,密密疏疏总风味。
笔为画工壁为地,刻顷种成此君子。
虽然月题水影写真似,安得千年尚生意。

明·莫云卿《宋苏轼画朱竹》
朱竹起自东坡,试院时兴到无墨,遂用朱笔,意所独造,便成物理。盖五彩同施,竹本非墨,今墨可代青,则失亦可代墨矣。

明·郑真《题东坡墨竹》
湘水遥怜帝子,彭城恍遇坡翁。看画不求形似,笔端自有清风。
飒飒凉声欲暮。,萧萧劲气先秋。笑问黄芽冈上,谁知太守风流。

明·吴宽《为吴吉士克温题东坡墨竹》
古来书画同一法,使彼见此当轩渠。




  图片

图片

王肖峰国画

来源:网络平台整理,我馆仅用于公益性文化服务,若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