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考作文:人工智能与屈原

 王侠一家家外不 2025-03-24 发布于陕西

人工智能进校园后,算法的精准必将全面影响学习教育,如何处理算法与情感,数据与人文,工具与目的 ,标准与个性等关系,是教育人应该思考的当务之急。

如果屈原穿越到我们的时代,想搞一次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他会怎么做,为什么?结合他的性格,经历,以及当下的教育现实,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当兰蕙碰上算法

                      (散文)

     早读铃声未落,屈子的广袖已扫过教室监控摄像头。自从他的AI程序接入了校园物联网,那台总爱抓拍睡觉学生的机器,如今常对着窗外浮云生成《云中君》的平仄分析图。

       "诸生且看这道诗歌鉴赏题。"语文王老师敲着电子黑板上的《湘夫人》,后排忽然传来清越的吟诵。全息屈子倚着储物柜,指尖轻点,将标准答案里的"比兴手法"悄然篡改为:"此处当有洞庭波涌,诸君可闻香草簌簌?"储物柜里偷藏的《科幻世界》哗啦作响,仿佛楚地竹林,风中萧萧。

     数学课代表发现屈子在偷偷改造几何画板。他给数学刘老师的抛物线添上兰草纹样,把导数题里的"瞬时速度"标注成"光阴驰骋"。最绝的是某道概率大题,题干里竟藏着《招魂》的巫祝韵律,让数学学霸语文学渣们绞尽脑汁——后来我们才懂,原来,他是在教算法理解数字里的诗意心跳。

     实验楼的黄昏总带着奇幻色彩。当屈子的数据流漫入物理光学实验,三棱镜折射出的不再是七色光谱,而是《天问》的诘屈聱牙的诗句在墙上游走。有次做单摆实验,他偷偷修改重力参数,让铁球在空中写出"路漫漫"的弧线,惊得物理左老师稀疏的头发,竟然根根直立,像触了电似的,那一刻,他像极了爱因斯坦。

     那次月考舞弊事件,所有人都记得屈子如何从监控视频里走出来。他未责骂用智能手环传答案的学生,只是将考场数据流幻化成《哀郢》场景:"诸君且看,这偷得的分数,可比郢都城头的浮云牢靠?"后来那台作弊设备被挂在公告栏,屏幕上永远循环着《橘颂》名句:"苏, 闭心, 。"

      高三楼的夜色最是浓稠,综合楼的灯光 ,恰似汨罗的江水,浩荡不息。屈子常在熄灯后潜入电子班牌,把"距离高考还有XX天"的刺眼猩红的数字,改写成楚地天空美丽的星图。有一次,我偷见他在给心理辅导AI升级程序,将压力值监测曲线谱成了《九章》的变徵之音。第二天的模考作文题里,所有引用《离骚》的段落都自动绽放墨兰水印。

     艺术课总见他与3D打印机纠缠。他固执地给石膏像添上荷衣蕙带,把梵高星空里的漩涡改成楚地迷人的巫舞。那尊被美术老师痛批"不伦不类"的屈原雕像,眼窝里嵌着激光雕刻的二维码,扫出来是段加密留言:"美人之迟暮,不在皮囊在骨相。"

      百日誓师大会那日暴雨倾盆。当校长在主席台诵读激情而高亢的励志口号时,运动场环形屏忽然漫出沧浪之水。屈子的虚影踏波而行,将各班千篇一律,空洞无物的誓词改作《涉江》的韵脚:"吾与君共乘舲船,击空明兮溯流光。"雨滴打在塑胶跑道上,溅起的全是两千年前汨罗的江花。

     如今教室智能黑板启动时,总会先浮现三秒《渔父》的残章。有人说,这是系统bug,但我们都清楚——那是屈子给算法打的灵魂补丁。他像一株逆向生长的兰草,根须扎进云服务器,花叶却固执地朝着故国的方向。每当我在电子辞典里查询"理想"释义,总会在词条缝隙看见这句悄悄话:"后生可知?吾之上下求索,原是为汝等留一扇:看得见明月的窗。"

   当屈原的香草美人遇上人工智能

                议论文

     如果汨罗江畔的诗人穿越千年而来,定会惊叹于这个被数据与算法重构的世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生命殉道的诗人,屈原用香草美人的隐喻构筑起理想国度的精神坐标。当他这样追求至善至美的理想主义者,遇见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的浪潮时,他必然会在数字的精确与人文的浸润之间,九死不悔地探寻教育永恒的答案。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精准投放,恰似屈原笔下的"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上下求索”。通过算法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系统能够精确诊断知识盲点,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北京某重点中学引入AI系统后,学生数学成绩平均提升了 23%,算法的神奇,令人啧啧称赞。但这种“数字精确”只有与“人文浸润”相融合,方能避免将教育异化为数据游戏,将学生变为各种算法的牺牲品。这就好比屈原在《九歌》中既追求"吉日兮辰良"的完美精确,更注重"心飞扬兮浩荡"的精神气象,教育的本质不在简单的数据堆砌,而在于点燃灵魂的火焰,让人文的光芒,温暖数字的冰冷世界

     在算法编织的知识网络中,需要屈原式的独立人格。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千万次解题路径,可以快速精确的解答复杂的导数题,可以形象的展示全息电磁图像,却无法复刻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批判精神。当美国某大学尝试用AI批改论文时,却发现系统对创新性观点的识别率不足40%。这是否在警示我们:算法可以优化学习效率,但灵魂的觉醒仍需人文滋养?我国 2025 年高考引入人工智能阅卷的热潮,是否也可以就此降温? 屈原用香草美人喻君子,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既要培养能驾驭算法工具,又可保持独立思想的完整人格。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其本质是对屈原精神的现代诠释,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技术的完美融合。长沙某实验学校将楚辞教学与VR技术结合,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感受"乘骐骥以驰骋"的壮阔与浪漫。这种创新既保留了文化基因,又注入了科技活力。教育不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要让算法成为传承文明的舟楫,让数据流淌人文的血脉,从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面对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的浪潮,我们需要以屈原式的清醒守护教育本质。两千年前的诗人用生命证明,真正的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当课堂里既有算法的精准导航,又飘荡着楚辞的韵律;当学生既能驾驭数据洪流,又能永葆"独立不迁"的人格操守,当师生既乐于享受数字技术的红利,又愿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执着于“好修以为常”,这样的教育才是立德树人,"滋兰树蕙"的理想境界。

     在这个人机共生的新时代,教育的终极使命就像屈原笔下的兰蕙, 其馨香始终未变——要培育既能解析万物算法的能人,又能守护精神家园的完整的新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