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某 陕西文坛有座活火山,喷发时浓烟蔽日岩浆四溅,平静时却在持续孕育新的地质奇迹。这座火山名叫贾平凹,他左手握着洛阳铲挖掘人性矿脉,右手举着放大镜观察世相百态。 文学圈流传着两个关于他的都市传说:一说他书房里的稿纸摞起来比大雁塔还高,二说他笔下的情欲描写能让兵马俑脸红。当我们把这两个传说放在天平两端,看到的不是一个精神分裂的作家,而是一个在文学原野上同时开着收割机和播种机的奇人。 1 在西安含光门附近某栋居民楼里,每天清晨五点半准时亮起的台灯,是这座城市最早的文学灯塔。贾平凹的写作日程比秦腔戏班的锣鼓点还要规律:晨起写作四小时,午睡后继续耕耘,日均两千字的产量让年轻作家怀疑他体内装着永动机。这个习惯从1973年发表处女作《一双袜子》保持至今,五十年间创作了18部长篇小说、45部散文集、7部诗集,文字总量超过两千万,相当于把《红楼梦》抄写23遍。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创作工具——这个拒绝电脑的'文学活化石',至今坚持用英雄牌钢笔在五百字一页的方格稿纸上写作。陕西作协流传着一个著名段子:某次笔会结束后,青年作家们围着贾平凹要签名,老贾摸出钢笔刷刷几笔,突然嘀咕'这笔尖怎么比驴蹄子还钝',众人细看才发现那支笔的铱金笔尖早已磨成了铲子形状。据统计,他平均每写完一部长篇要耗尽12瓶英雄牌墨水,难怪有人说他的作品带着股钢笔墨水特有的铁腥味。 ![]() 2 1993年《废都》引发文学地震,震中就在庄之蝶那张吱呀作响的雕花木床上。当主人公与唐宛儿在寺院厢房私会时,连大雁塔檐角的风铃都在颤抖。 这部用'此处删去XX字'制造留白艺术的小说,让贾平凹一夜之间从'陕军东征'的旗手变成'流氓作家'代言人。但鲜少有人注意,书中327处性描写中有286处发生在佛寺、道观、书院等神圣空间,这种刻意的空间错位恰似用羊肉泡馍的粗瓷碗装法式鹅肝,暴露出作家对文化溃败的焦虑。 四十年后回看这场风波,会发现贾平凹始终在践行着关中老农的生存智慧:既要给玉米地施肥,也要给祠堂上香。他的《极花》写被拐妇女,《暂坐》写都市丽人群像,最新长篇《河山传》更是把煤老板的发家史写得比《资治通鉴》还跌宕起伏。这些作品里既有老光棍蹲在墙根晒太阳时讲的荤段子,也有大学教授在学术会议上引经据典的深度思考,这种雅俗共存的叙事策略,活脱脱是文学版'肉夹馍'——白吉馍的麦香裹着腊汁肉的肥腻,咬下去满口生香。 ![]() 3 贾平凹书房墙上挂着幅自题书法:'文章惊恐成'。这个每天要喝三壶陕青茶、抽两包猴王香烟的作家,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敬畏。他曾在采访中透露,写《秦腔》时为捕捉民间语言的韵律,专门跑到华阴老腔演出现场录了四十盘磁带;创作《古炉》期间,书桌上的资料堆得连茶杯都找不到,最后在故纸堆里翻出半年前没喝完的茶,发现都长出灵芝了。 面对'流氓作家'的指责,他的回应带着陕西冷幽默:'额写的是人性,又不是黄色录像带说明书。'事实上,这位总爱穿对襟布衫的作家,生活中保守得像个出土文物。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透露,某次贾平凹看到学生用手机看网络小说,凑过去研究半天,最后憋出一句:'这字咋比蚂蚁腿还细?'这个细节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纸质时代的体温与重量。 ![]() 4 在新生代作家忙着直播卖书、打造人设的今天,72岁的贾平凹依然保持着关中老农的创作节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的长篇创作周期稳定在两年一部,每次新书发布会的阵仗都比陕西社火还热闹。2023年《河山传》首发式上,读者排队队伍从钟楼书店一直排到西大街,有人调侃这是'朝圣平凹殿,求取文学经'。 这种持续五十年的创作生命力,让人想起他散文里写过的秦岭古柏——'看着要枯死了,树皮裂得能藏住松鼠,春天却又冒出嫩芽'。或许真正的文学劳模从不需要打卡机监督,就像真正的'文坛流氓'也从不按常理出牌。当我们在贾平凹的文字迷宫里时而面红耳赤时而拍案叫绝时,终于明白:这个把书房当庄稼地、拿钢笔当锄头的老汉,早就在文学史的长卷上种出了一片野生荆棘与奇花异草共生的精神丛林。 ![]() 5 贾平凹的创作笔记里藏着句惊世骇俗的宣言:'写小说就要像关中老汉蹲茅房,既得解开裤腰带放松,又要憋着劲使力气。'这种将生理需求与精神创造混为一谈的创作论,恰是他矛盾美学的绝佳注脚。 在《秦腔》中,当白雪在麦草堆里生下畸形儿时,接生婆念叨的既不是医学常识也不是道德训诫,而是'这碎娃耳朵大得像蒲扇,将来准是个唱戏的好苗子'。这种把悲剧写成荒诞剧、在苦难里刨出幽默感的笔法,比陕西油泼辣子还呛人。 当代文坛有个奇特现象:严肃文学研讨会上学者们争论《古炉》的叙事结构时,城中村的出租屋里打工仔正传阅着《废都》的盗版书。贾平凹对此的回应颇有深意:'额的书就像临潼的火晶柿子,文化人尝得出历史回甘,庄稼汉咂摸得到生活甜味。'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在他2016年出版的《极花》中达到新高度——拐卖妇女的犯罪故事里,居然夹杂着38种民间刺绣技法的详细描写,公安干警抓捕人贩子的紧张时刻,主人公还在研究被拐妇女衣襟上的缠枝莲纹样。 ![]() 6 如果把贾平凹的创作版图看作地质剖面图,会发现清晰的三层结构:最底层的商洛山地民俗、中层的西安城墙根文化、表层的全球化冲击痕迹。这种层积岩般的创作结构,在《山本》中形成壮观的文学丹霞地貌。小说里秦岭游击队的故事线,与中药材市场资本博弈的副线相互缠绕,就像柞水溶洞里的钟乳石与暗河,在黑暗中孕育着惊人的地质奇观。 这位总爱穿老布鞋的作家,其实掌握着最时髦的叙事武器。 当80后作家还在模仿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时,贾平凹早已在《怀念狼》里玩起了后现代拼贴:县志记载、民间传说、新闻剪报在文本中野蛮生长,其大胆程度不亚于把biangbiang面、意大利面和韩国泡菜拌成一碗。 ![]() 7 在《秦腔》的丧礼戏台与《暂坐》的禅意茶室之间,横亘着中国三十年的社会裂变。 贾平凹用同样的狼毫笔,既写得出引生舔白雪内衣时的癫狂,也描得准海若手腕上沉香念珠的包浆。这种撕裂感在他2020年的《酱豆》中达到新境界——作家用做豆瓣酱的过程隐喻文学创作,把祖父的死亡与网络暴力并置,让发霉的黄豆与键盘侠的唾沫星子共同发酵。 《废都》里庄之蝶与柳月的床笫之欢,夹杂着对《浮生六记》的戏仿;《古炉》中狗尿苔偷窥蚕婆洗澡的情节,紧接着就是长篇累牍的制陶工艺描写。这种让学者脸红、让农夫叫好的叙事策略,堪比把司马迁的史记和陕北酸曲灌进同一个酒坛。评论家谢有顺指出:'贾平凹的俗是带着文化胎记的俗,他的雅是沾着泥土腥味的雅。' 贾平凹说,'关中麦子要杂交培育,文学作品也得嫁接改造。' 多么生动的文字实践。 ![]() 8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贾平凹文学馆里,陈列着三件镇馆之宝:磨出凹槽的砚台、写秃的127支钢笔、贴着'退稿信'标签的文件袋。这些物件串联起的,不仅是一个作家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文学转型期的精神图谱。当参观者看到1988年某编辑部要求删除《浮躁》中'不当言论'的批注时,才会真正理解贾平凹说的'作家要当社会的牛虻,也要做历史的镜鉴'。 这位每天坚持手写的老派作家,在抖音有27万粉丝。在其认证账号里,贾平凹用陕西方言朗读《商州初录》的短视频,竟与隔壁主播'陕西老乔'的美食教程共享相似算法推荐。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传播场景,恰是他文学理念的最佳隐喻——真正的生命力,永远生长在雅俗交界处的裂缝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