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捕手:2025年清明,广西玉林某陵园出现一座特殊的墓碑。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先夫张子强之墓',落款是妻子罗艳芳与子女。这座墓碑的存在,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社会舆论的千层浪。在法律判...

 丰少少爷 2025-03-29
2025年清明,广西玉林某陵园出现一座特殊的墓碑。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先夫张子强之墓',落款是妻子罗艳芳与子女。这座墓碑的存在,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社会舆论的千层浪。
在法律判决书里,张子强是犯下绑架、抢劫、走私炸药等滔天罪行的死刑犯;在媒体报道中,他是'世纪悍匪';但在罗艳芳眼中,他始终是那个在菜市场为她挑鱼、在女儿高烧时彻夜守护的丈夫。这种身份认知的撕裂,成为她余生难以摆脱的枷锁。
'我们不是要为他树碑立传。'罗艳芳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作为共同生活20年的伴侣,她亲眼见证丈夫从普通货车司机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在庭审现场,她曾当庭昏厥,但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止死刑的执行。如今立碑,不过是想给子女一个'父亲存在过的证明'。
这座墓碑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在岭南地区,为逝者立碑被视为子女应尽的孝道,哪怕逝者曾是罪犯。但现代社会普遍认为,对罪犯的纪念可能消解法律权威,伤害公众情感。
这种矛盾在司法实践中早有体现。2024年武汉中院曾判决一起墓碑署名权纠纷:儿子因未在父亲墓碑刻名被姑姑起诉。法院最终认定'认祖归宗'是传统伦理要求,支持原告主张。这似乎为张子强家属的行为提供了某种合法性注脚,却也让争议更加尖锐。
现行《民法典》虽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荣誉权,但对罪犯亲属的纪念行为并无明确限制。这使得罗艳芳的选择陷入法律灰色地带——她既未触犯禁止性规定,也无法获得社会道德认同。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困局正在形成代际传递。张子强的子女在学校遭受歧视,同学家长联名要求校方'隔离不良影响'。孩子哭着问母亲:'为什么爸爸不能像其他同学的爸爸一样有照片?'这种撕裂的亲情认知,可能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心理创伤。
面对舆论压力,陵园管理方一度考虑移除墓碑,但最终选择保留。这种妥协折射出社会的复杂心态:既不能纵容犯罪,又难以完全否定人性的基本情感需求。

正如刑法学家张明楷所言:'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当我们在批判罪犯时,是否也该为其家属保留一丝人性的空间?这座墓碑或许不该成为价值观的战场,而应成为反思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如何在惩戒罪恶的同时,守护人性的微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