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书中淘乐 2025-03-31 发布于内蒙古

要: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关系着事业单位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事业单位所管理的社会资产、使用的预算资金,能否发挥最大的公益效益,能否最好限度地服务社会,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规范单位会计行为,加强全面绩效管理,为单位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对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供相关工作者借鉴和使用。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一、引言

事业单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一环,越来越成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点之一。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 有助于提升单位全面绩效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是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一环。一个内部控制环节上的小小缺失,会造成单位会计工作的重大差错。而一个岗位职责明确,内部控制健全,内部监督有效的单位,单位基础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将大大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有效性也将大大得到加强。

2. 有助于减少违规行为

内部控制是单位管理层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全面覆盖、全范围控制,全流程管理的活动。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和约束,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行为。内部控制是对一把手主要负责人的权力监督。建立三重一大的集体讨论决策审批等制度,避免重大决策失误。通过对高层管理的控制和监督,就堵住了重大违规行为的源头。

制衡是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在单位内部控制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建立各个部门之间或者关键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的作用,以防止单个部门或单个岗位权力过大,滥用权力等行为。单位内部功能细化,必须通过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分工协作,经过必要的监督流程,才能完成一项经济业务事项。因此,合理运用制衡,明确责任和规矩,可以在内部工作部门之间形成既分工明确,又协同配合的良好态势,大大提高内部控制效果,有效的防范和杜绝了违规行为。

3. 有助于为单位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内部控制认真执行,内部管理工作就做得越好,工作中得到的信息质量就越高,相应的数据信息就越真实可靠,这就为单位研究调查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单位领导集体讨论研究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避免了因数据失真或造假造成的人为决策失误。

4. 有助于单位发挥公共效益

内部控制建设做得好的单位,往往也是管理水平较高的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执行到位,对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必将杜绝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为社会提供最大的公共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相比于企业而言,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比较薄弱,重视程度普遍较低。有些事业单位领导甚至认为内部控制管理太复杂,没必要,会影响办事的效率,认识上存在较大的误解和误区。很多事业单位往往未结合实际的情况,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也没有定期梳理单位内部的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

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综合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养参差不齐,大多是财务人员转任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专业限制和原有意识的存在,新业务知识不足,认识上调整不到位。对风险的认知和识别能力较差也是内部控制建设上的一大缺陷。

2. 内部控制控制制度不健全

根据内部控制管理的有关要求,单位应全面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以保证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覆盖,贯穿事前、事中、事后,整个运行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以规范所有人员的行为。但部分事业单位仍未建立健全贯穿全过程的规章制度,甚至简单把财务管理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缺乏顶层的设计和整体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有些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有些制度照搬照抄,借用其他单位的,没有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缺失及不健全。更有甚者,有些制度内容自相矛盾,根本无法实施执行。

3. 岗位设置不当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以后,需要各岗位人员去执行。由于单位岗位设置不当,权责利不对等、不匹配,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不顺畅,不理想,从而会导致工作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同时,事业单位的财管部门往往偏重于核算和付款功能,在业务过程中未发挥财务管控的作用,财务控制未渗透到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容易导致业务工作中的舞弊。

4. 执行不到位

有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以后,制度挂在墙上,根本没执行,或者不认真执行,又或者不执行到位,在实际操作上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个人习惯办事,不照章办事。有些内部控制制度未形成明文规定,只在会议上口头布置,造成一些人员理解上有偏差,执行上有误解。有一些重要的事项或者职责权限没有明确的界定范围、议事规则和程序,决策方式方法未规范化和制度化,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未执行或执行不到位。

5. 内部监督缺失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需要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内部控制执行没人约束,从而导致工作目标无法实现。同样,内部控制制度执行,需要内部审计的有力监督。大部分事业单位未配备审计部门或专职的审计人员,有些事业单位意识薄弱,连兼职审计人员都未配备,内部审计执纪根本无从谈起。

6. 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

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内部控制有效的重要手段,正逐步改变着事业单位传统的工作方式。内部控制信息化将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纳入程序化管理、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固化执行,可有效避免因人为造成的不可控风险。

当前,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各个事业单位都配备了基础的办公设备,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政务协同办公系统,有些单位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公众号,但各系统之间均未实现统筹整合,缺乏有效协同应用,系统间也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信息应用的手段落后,数据共享分析较差。

信息化管理人才能力不足,知识储备有待更新,应对复杂多变的、不断需要更新的系统,应急处置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电子平台使用维护均存在一定的风险,管理水平低下,未能有效地满足单位要求。

四、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1. 认清形势,增强意识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国家规范事业单位管理的要求,更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事业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认清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形势的必要性,结合单位实际业务工作情况,建立并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定期自查或纠查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点,及时纠正并改善不合规行为,纠正下意识里的错误认知。

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同时将这一意识传达给内部控制管理人员,通过参观先进同行单位,组织参加内部控制系统学习,加强内部控制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提高和改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知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以提高单位整体内部控制建设成效。同时根据单位工作需要,进行内部控制相关内容的规范化培训,并引导员工认真执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并反馈,以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 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的执行有赖于一系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部门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性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制定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工作中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或实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的重大经济事项、重大人事安排等三重一大事项应进行规范,制定一系列议事决策机制,以规范权力的运行。

事业单位应对重大的经济事项进行事前调查研究,并进行风险分析。在经过必要的分析后,听取相关部门相关方面的意见建议,再经过班子会议、党委会或部门联席会议等形式进行集体讨论决定,避免错误决策。

3. 完善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

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情况和内部控制管理的需要,完善岗位的设置,专门的岗位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确保权利和职责相匹配。同时,单位还应制定相应的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加强财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融合,使财务管理控制在业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管控作用,做到事前可预知、事中可控制和事后有反馈,防止违规行为。

一些人员比较少的事业单位,在无法配备专职人员的情况下,可在符合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同时应加强监督,不定期进行相应的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相应岗位和调整相关职责,防止贪污腐败现象产生。

4. 明确业务流程加强执行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制订并完善的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业务工作流程并贯彻执行。要明确财管部门介入业务工作的时点和环节,业务工作做到哪一步需要哪些注意事项,应一一在流程中说明。工作流程制定后,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流程执行,不可以前后颠倒,以免造成内部控制失误或人为钻空子。

比如,一项经济事项实施前应通知财管部门,有预算方可执行。执行后的相关凭证经办人员签字后,应将由财管部门审核后,报主要领导签字办理财务手续,不能未经财管部门审核就由主要领导签字,这样可避免因凭证不正确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

5. 加强内部审计完善监督职能

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应进行相应的日常监督,并在每一个年度终了时,针对内部控制制度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定期进行评价,以进一步了解缺失和进一步完善,制定相关对策。

同时,事业单位应建立专门的或兼职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就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执纪检查。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对单位主要领导负责,保持工作独立性,避免畏首畏尾,认真负责进行检查工作,确保审计结果真实有效,以纠正内部控制的不足,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到位、单位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6. 健全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建设

事业单位应通过构筑覆盖全局工作的信息平台,整合单位各信息系统和业务工作系统,拓宽信息沟通的有效渠道,实现各项业务系统的互通互联,确保做到留痕。

首先,从硬件上加以提升,将各个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迁移和整合,或者增加内部联系管理平台,形成单位内部控制完整的信息系统,保证各系统的信息传送和有效的沟通,制订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实现各个部门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有效提升信息传递和回复的时效。

其次,从软件上着手,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激发信息化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升应急处理的能力。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建设能力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系统的办公应用,实现全局工作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也应加强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防范网络安全威胁,确保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

五、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全面绩效管理的水平提高,影响着单位各项事业的规范运作。国家正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事业单位作为承担管理社会事务的机构,有效防范行政的、法律的、廉政的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尤其需要我们认清形势,不断创新,紧随时代的步伐,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而是一项需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管理工作。单位内部要进一步提高共识,凝心聚力,共同推动,以提高社会效益为己任,以提高管理水平为抓手,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国良 桐乡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寇媛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财会学习,2022(25). 

[2] .黄贤秀.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腐败治理.经贸实践,2018(20).

[3] .李海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今日财富,2022(4).

[4] .高金凤.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1). 

[5] .欧阳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完善对策.财会学习,2021(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