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江苏省南端的一个小镇。一位二十余岁的小伙子走进镇办集体织造厂。殊不知,年纪轻轻他竟花369万元买下了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 而在此之前,他收过蚕茧、做过白厂丝,15岁就出来做生意。当地草根商业基因充满活力,和他一样从事丝织生意的人不在少数。不过,任谁也未曾料到,这位年轻人后来竟把小厂办成了世界500强企业。 他就是陈建华,恒力集团董事长。作为现代苏商的典型代表,他不仅见证民营经济体量由小及大,占据经济版图的半壁江山,更见证了创业者从单打独斗的“个体户”,成长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 在日前举办的2025苏州苏商大会上,谈到苏州企业家创业精神,陈建华说:“苏商的成功,从来不是靠空谈,而是靠实干,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这是一座崇文重教、底蕴深厚的城市,历史上因多出状元而被誉为“状元之乡”。而今,苏州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热土,民营企业家成长的福地。近年来民营企业户数、个体工商户户数、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总额大幅增长,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从40.4%升至51.2%。 商脉探寻 从太湖之滨到金鸡湖畔 太湖烟波浩渺,数百年前,洞庭山人迫于生活压力开始外出经商。至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他们凭借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以及非凡的商业智慧,披荆斩棘,终于闯出一方天地,成为实力雄厚的商帮,以小岛之力竟与大省商帮如徽商、晋商等齐名,留下了“钻天洞庭”的美誉。 大运河上,船只往来繁忙,纷纷在苏州停靠,将这里的手工业制品运送至全国各地。明清时期,苏州的木器制造加工业独步全国,玉器雕琢、绣作、裱褙作、漆作、乐器、铜铁金银器加工业等极其精巧,成为闻名全国的商品生产加工集散中心。 金鸡湖畔,晨光穿透玻璃幕墙,过去30年,这里已是高端创新要素凝聚、适合梦想落地的沃土。思必驰智能语音展厅内,每一个应用场景都生动展示了这家公司如何将人工智能的力量融入生活的细节角落。目前,思必驰新累计研发投入20亿元,全球独创技术近100项,已经授权专利数量进入中国AI行业前三。 2008年,在剑桥大学,“剑桥学霸”高始兴被苏州工业园区负责招才引智的团队的诚意所打动,当年就在金鸡湖畔创立了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苏州获批建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苏州工业园区为载体建设核心先导区。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跻身全国第一梯队。“这让我们看到的是巨大的前景和希望”,高始兴表示,“相信苏州”。 就在两个月前,思必驰公司刚刚完成五亿元融资,接下来将加速垂域大模型(DFM-2)与全链路对话技术在智能终端领域及行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竞逐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沿赛道,“状元之乡”的现代苏商,已是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企业家群体,正在加速向“高精尖”领域进击,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从太湖帆影里的商业智慧,到运河丝路上的工匠精神,再到金鸡湖畔的创新突破,苏商的故事始终在水中书写,同时又生发不断、进取不止。 水,是苏州工商业文明最深刻的隐喻。“水生万物”的智慧,让苏州这方水土既有水滴石穿的坚韧,又具水润万物的包容,既滋养根基,又奔流不息。 三维透视 数据里的“苏州现象” 水润苏州,商脉千年。现代苏商的崛起,见证了苏州这座城市的腾飞。综观全国,在民营经济增加值、2024年民企五百强入围数量城市排名中,苏州均位居前三。再看全市,这里有三组数据值得关注。 第一组数据有关“创新浓度”。全市89.3%的高新技术企业、96.7%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来自民营板块,足见民营经济已是苏州区域创新的主引擎。 截至2024年末,苏州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486家,其中民营企业15618家、同比增长14.9%;民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587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以日前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的胜科纳米为例,这家被誉为“芯片全科医院”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拥有20余项核心技术,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制定6项国家标准及5项行业标准。 第二组数据有关“经济韧性”。2024年末,苏州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比重71.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9.3%,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作为全球瞩目的工业大城,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站上4.7万亿新台阶,比上年增长4.7%,工业实力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且进一步与第三名拉开差距。苏州工业强的背后,有着新兴工业、民营工业为强支撑。苏州2024年民营工业产值达到2316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乎一半。 第三组数据有关“生态质量”。截至2024年末,苏州拥有民营企业86.5万户。去年,苏州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9%,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5%。 在庞大的民营企业群体的基础上,恒力集团、盛虹控股集团、沙钢集团连续多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25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6家民营企业营收超千亿元,带动数以万计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小草葱郁”生态。 政策深读 苏州在做什么? 2024年1月3日,苏州召开“新年第一会”,主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而一年之后的2025年“新年第一会”,苏州依然锚定新型工业化这一主题。苏州主政者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该市增强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两次新年第一会,鲜明主题同一个,江苏城市论坛注意到另外两个细节。一是去年坐在会场前三排的不是党政领导干部,而是当地的科创企业代表。二是今年会上给苏州制造业十强企业及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绿色工厂等发奖牌。 让企业家坐“C位”,公开表彰标杆企业,政策导向愈发清晰,既尊重企业家,同时也为企业发展、产业方向树立标杆。 2023年11月,苏州建立“助企直通”政企恳谈会机制,每月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轮流主持召开政企恳谈会,倾听企业心声、帮助解决问题。 该项机制施行一年多来,已有118家(次)企业的172件问题诉求通过恳谈会研究交办。目前132件企业问题诉求已解决,30件处于交办办理期限内,10件正在对上争取、协调处理。同时,苏州还在探索建立多渠道诉求收集机制,提升问题诉求处置的效率。 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关注这方水土。去年第十六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名人才嘉宾携带3082个项目参会,期望在苏州实现创业梦想。事实上,苏州连续15年举办创业周,邀请4万余名人才参与对接,其中具有海外背景的占比近六成,引进项目近1.3万个。 人才对企业存续和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就在2025苏商大会现场,苏州还发布了加快集聚青年人才的政策措施。针对青年群体,苏州已构建全周期人才支持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前端吸引,应届生面试补贴2000元+14天免费住宿;中期培育,10亿元青年创业基金+50万元青年科学家支持;后端保障,最高10万元生活补贴+800-1500元/月租房补贴。 有温度,更务实,苏州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可知可感的,发展导向是立体有为的。苏州在用“最舒心”的环境,让企业家成为这座城市的英雄。 未来之问 苏商如何跨越新周期? 上世纪80年代,苏州民营经济从乡镇企业起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快速成长,与外向型经济互补融合而发展壮大,如今在新时代跑出加速度。 当前,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当传统要素驱动模式触及天花板,创新范式如何从“成本优势”转向“算法优势”,让更多民营企业向新质生产力要新动能;组织形态如何从“单打冠军”升为“生态主导者”,培育更多链主企业;全球化能力如何从“引进消化”跃至“规则制定”,国际标准参与度大大提升…… 站在时代的新风口,苏州民营经济面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更艰巨的跃迁挑战。 “企业家,也是一座城市的代言人。'敢为人先,实干兴邦’的苏商精神源远流长,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接下来、传下去。在苏州这片投资兴业的热土,我们没有理由干不好。”作为苏州第一批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陈建华信心满满。 “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福者,富而有德;气者,既指经济活力,更含文化底气。这或许正是苏州给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的深层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