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本文評介現有漢文佛教文獻數字化資源,為免繁瑣,特將提及的數據庫匯總成附錄,單獨放在本推送前面。 内容摘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漢文佛教文獻被數字化,極大地便利了研究者的學術探索。本文對漢文佛教文獻的數字化現狀進行了全面描述,涵蓋超過100種數字化資源,並對使用中的注意事項提出建議。 文章從四個類別進行闡述: 第一類為「古籍目錄」,介紹中日兩國的佛教古籍資源,包括基本的文獻目錄與電子化成果; 第二類為「圖像資源」,分寫本與刻本進行討論。寫本部分列舉了敦煌寫卷、吐魯番文書、日本古寫經等目錄與線上圖像資源;刻本部分涵蓋了《金藏》《高麗初雕》等十餘部藏經的完整圖檔及其分散保存的情況,並列出了研究刻本文獻的相關目錄和電子工具,同時提及石刻拓片的電子化現狀; 第三類為「文本資源」,評述CBETA、SAT等十餘種數據庫的基本內容與使用注意事項;第四類為「工具與方法」,介紹辭典、目錄、多語種對勘、文本重合度比對、經文數字化整理等工具,並探討語詞量化分析、視覺化呈現、大規模文本整理等數字化研究佛教文獻的主要方法。 最後,本文提出了使用與研究數字資源的步驟,在傳統文獻學的指導下,全面認識與實際應用數字資源、綜合利用多種數字化成果、構建專屬數據庫以及開展大規模研究為主要路徑,循序漸進地推動數字化資源的學術應用。本文末尾附數據庫鏈接匯總。 关键词:數據庫;CBETA;圖檔;佛教文獻;數字人文 附錄 一、 古籍目錄 (一) 中國 1.「中國古籍保護網」[http://www./pcab/] 2.「高校古文獻資源庫」[http://rbsc.:8086/aopac/jsp/indexXyjg.jsp] 3.「《國家珍貴古籍名録》知識庫」[https://rarebib.] (二) 日本 1. 目錄類 (1)Bibliographical Sources for Buddhist Stud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Buddhist Philology [https://icabs.repo./search?page=1&size=20&sort=controlnumber&search_type=2&q=75] (2)「全国漢籍データベース」[http://kanji.zinbun./kanseki]以及[https://bunka./] (3)「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ーベース」[https://kunishitei.bunka./bsys/index] (4)「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データーベース」[https://wwwap.hi./ships/] (5)「国書データベース」[https://kokusho./?ln=ja] (6)「禅籍目録電子版」[https://zenseki./] 2. 圖檔類 (1)“Japan Search”[https://jpsearch./] (2)幾所高校 ①「京都大學貴重資料デジタルアーカイ」[https://rmda.kulib./collection/zokyo] ②京都大學藏書檢索平台Kuline[https://kuline.kulib./] ③東京駒澤大學「電子貴重書庫」[http://repo./opac/repository/collections/?lang=0] ④京都龍谷大學「龍谷藏」[https://da.library./index.html] ⑤花園大學「禅学総合資料庫(電子達磨#2infolib)」[http://saku./about] (3)其他機構 ①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電子數據庫「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https://dl.ndl./] ②國立文化財機構[(https://colbase.nich./?locale=ja)] ③「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http://shanben.ioc./list.php?order=rn_no] ④京都大學「東方學デジタル圖書館」[http://kanji.zinbun./db-machine/toho/html/top.html] ⑤「宮内庁書陵部収蔵漢籍集覧」[https://db2.sido./kanseki/T_bib_line_2.php。] 二、 圖像資源 (一)寫本 1. 敦煌文獻 (1)目錄 ①「敦煌文獻數字圖書館」[http://dunhuang./index.aspx] ②《敦煌文獻目錄匯總》[http://www./。] ③《大正蔵・敦煌出土仏典対照目録》[https://icabs.repo./?action=pages_view_main&active_action=repository_view_main_item_detail&item_id=348&item_no=1&page_id=13&block_id=17] ④「敦煌遺書數據庫」(廣西師範大學)[http://dhys./cms12/index.aspx] ⑤「敦煌遺書數據庫」(敦煌研究院)[https://dhyssjk./dhh_p/zh_CN/index.aspx] ⑥「敦煌研究資源庫使用指南」[https://mp.weixin.qq.com/s/KMHOrOXKgNGUZB8zu-2SYA] (2)圖檔 ①“IDP” [http://idp./] ②「中國寫本文獻數字資源庫」[https://xieben./] ③“Gallica”[https://gallica./] ④「中華古籍資源庫·法藏敦煌」[http://read./allSearch/searchList?searchType=10022&showType=1&pageNo=1] ⑤「敦煌遺書數據庫」[https://dhyssjk./dhh_p/zh_CN/index.aspx] (3)錄文 ①「愛如生敦煌文獻庫」[http:///home/pro_14.html] ②「瀚堂敦煌文獻資料庫」[https://www./] ③「敦煌遺書全文數位化」[http://dev./Dunhuang_Manuscripts/] ④“DMCT(中古寫本資料庫)”[https://www./index.php] 2. 吐魯番文書 (1)目錄 《德國東方寫本目録叢刊》[https://rep./handle/11858/00-001S-0000-0023-9ACB-C/browse?rpp=20&sort_by=7&type=dateissued&order=DESC] (2)圖檔 ①「數字吐魯番檔案」(Digitales Turfan-Archiv)[https://turfan./dta/index.html] ②《西域考古圖譜》[http://dsr./toyobunko/I-1-E-18/toc/Contents.html.en] 3. 日本古寫經 ①「日本古寫經數據庫」[https://koshakyo-database./] ②日本古寫經相關叢書:https://www./research/koshakyo/publication] ③《正倉院紀要》[https://shosoin.kunaicho./bulletin/] (二)刻本 1. 《金藏》:「中華古籍資源庫」[http://read./allSearch/searchList?searchType=10021&showType=1&pageNo=1] 2. 《高麗初雕》:韓國文化財廳「文化財產」[http://www.heritage./heri/cul/culSelectViewList.do?gbn=2&pageNo=1_1_1_0&culPageNo=2&ccbaCndt=&searchCondition=%EC%B4%88%EC%A1%B0%EB%B3%B8®ion=2&s_kdcdArr=00&s_ctcdArr=00&ccbaPcd1Arr=99&stCcbaAsdt=&endCcbaAsdt=&ccbaGcodeArr=00&sortType=&sortOrd=] 3. 《高麗再雕》:「佛教記錄文化遺產檔案」[https://kabc./index]、「增上寺三大藏」[http:///zojoji_sandaizo/] 4. 《福州藏》:宮內廳書陵部[https://db2.sido./kanseki/T_bib_body.php?no=007075] 5. 《思溪藏》:「中華古籍資源庫」[http://read./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1002&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006235865]、「增上寺三大藏」[http:///zojoji_sandaizo/]。 6. 《磧砂藏》: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https://dpul./eastasian/browse/qisha-da-zang-jing]、宮內廳書陵部[https://db2.sido./kanseki/T_bib_body.php?no=023001;https://db2.sido./kanseki/T_bib_body.php?no=024640] 7. 《契丹藏》:「數字吐魯番檔案」(Digitales Turfan-Archiv)[https://turfan./dta/index.html] 8. 《普寧藏》:「增上寺三大藏」[http:///zojoji_sandaizo/]、「中華古籍資源庫」[http://read./advanceSearch/allRes?searchWord=%E6%99%AE%E5%AF%A7%E8%97%8F] 9. 《元官藏》:「雲南古籍數字圖書館」[http://msq./#/library] 10. 《永樂南藏》:山東省圖書館佛經數據庫[http://124.133.52.158:8056/pubindex.jsp] 11. 《永樂北藏》: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https://dpul./eastasian/browse/ming-bei-zang] 12. 《徑山藏》 ①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萬曆版大藏經數字版[https://dzkimgs.l./kkz/] ②駒澤大學電子貴重書庫[http://repo./opac/repository/collections/search/simple/?lang=0&mode=0&opkey=R169061539627580&chk_schema=700&cate_schema=700&codeno=100&req=back] ③酉蓮社[https://static./u-renja/] 13. 海內外散藏 ①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https://khirin-a./database/kansekikyoten]、美國國會圖書館[https:///item/2014514531]、 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東亞圖書館[https://wenyuan.aliyun.com/home]、 ③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https://ostasien./collections] ④中國雲南古籍數字圖書館[http://msq./#/index] ⑤「雅昌藝術網」[https://auction.artron.net/] ⑥「孔夫子舊書網」[https://www.kongfz.com/] ⑦「蔵書印データベース検索システム」[https://seal./sealdb/] 14. 刻本佛經相關研究資源 (1)藏經目錄 ①「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https://jinglu./jinglu.htm] ②《漢文大藏經目錄集合(24部)》[http://www./] ③「內典百科」[https://baike./。] ④「全球漢籍影像開放集成系統」[https://guji./] ⑤増上寺「三大蔵典籍一覧」[https:///zojoji_sandaizo/search/ ] ⑥CBETA線上版[https://cbetaonline./zh/] ⑦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的數據庫[http://iriz./frame/data_f00.html] ⑧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附屬圖書館所編電子檔《大正蔵・九種大蔵経対照目録》(2013)。[https://icabs.repo./?action=pages_view_main&active_action=repository_view_main_item_detail&item_id=259&item_no=1&page_id=13&block_id=17] (2)《國際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通訊》[https://cbs./buddhist-canon-studies] (3)現代藏經的電子資源 ①藏經影印本匯總:https://、https:///post/jiu-ban-wang-ye-zai--shang-de-huan-cun-ji-lu.html] ②《卍續藏》:「瀚堂典藏」[https://www./]、「Kanseki Repository」[https://www./) ③《頻伽藏》:「瀚堂典藏」[https://www./])、 ④《乾隆藏》:「識典古籍」[https://www./])。 (三)石刻 1.「中國佛教石經」[https://www./home.html?view=div] 2.石刻拓片 ①「中華石刻數據庫」[https://www./home] ②「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資料庫」[https://rub.ihp./~buddhism/] ③「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資料」[http://kanji.zinbun./db-machine/imgsrv/takuhon/index.html] ④「中國歷代墓誌數據庫」,[http://csid./tomb/#] 三、 文本資源 1. “CBETA”[https://www./] 2. “SAT”[https://21dzk.l./SAT/satdb2015.php] 3. 「佛教記錄文化遺產檔案」[https://kabc./index] 4. 「籍合網」[https://www./] 5. 「佛光山電子大藏經」[http://etext./index.aspx] 6. 古籍OCR項目 ①「如是古籍數字化工作平台」[https://guji.] ②「古籍酷」[https://ocr./] 7. 單機版數據庫Accelon 四、工具與方法 (一)辭典 1. “DDB”[http://www./ddb/] 2. 「電子達磨#3禅語漢語考釈支援システム」[http://saku./] 3. “GoldenDict”[http://www./download.php] ①法鼓文理學院「佛學詞典」[http://glossaries./]、 ②龍泉寺賢世法師團隊、[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__biz=MzU1NjYwNDM2NA==&action=getalbum&album_id=1606055977361932292&scene=173&from_msgid=2247484171&from_itemidx=1&count=3&nolastread=1#wechat_redirect] ③Freemdict论坛[https://forum./] 4. 其他 ①漢字字體規範史數據集保存會「HNG単字検索」[https://search./]、 ②「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https://wcd-ihp.ascdc./union/search.php]、 ③「史的文字データベース連携検索システム」[https://mojiportal.nabunken./] (二)目錄 1.「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https://jinglu./] 2.《大正蔵・敦煌出土仏典対照目録》、《大正蔵・九種大蔵経対照目録》、《日本現存八種一切経対照目録》:https://icabs.repo./search?page=1&size=20&sort=controlnumber&search_type=2&q=73 3.「中國佛教數字目錄」[https://bib./search.php] 4.「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及補編資料庫」[http://buddhistinformatics./minguofojiaoqikan/search.php] 5.“CBC”[https:///cbc/] 6.「宗教書籍規範索引」[https:///wiki/Main_Page] 7.「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a research guide」[https://bjterhaa.home./chinrelbibl.htm] 8.「East Asian Buddhist Studies: A Reference Guide」,[https://www.international./buddhist/article/187139#Buddhist_Bibliographies] (三)多語種對勘 1. “GRETIL”[https://gretil.sub./gretil.html#top] 2. “TLB”[https://www2.hf./polyglotta/index.php?page=library&bid=2] 3. 「漢譯佛經梵漢對比分析語料庫」[http://ckc.:8080/] 4. “SuttaCentral”[https:///?lang=en] 5. “84000”[https:///] 6. “Gāndhārī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ttps:///] 7. “CEToM”(A Comprehensive Edition of Tocharian Manuscripts)[https://cetom./] 8. “Dharmamitra”[https:///] 9. 西文譯本數據庫[https:///tools/bibls/transbibl.html] ①“BDK”[https://www./tripitaka-list/] ②“SAT·BDK”[https://21dzk.l./BDK/bdk_search.php] 9.對勘平台 ①“DEDU”[https://dedu./home/] ②“Open Philology”[https:///] (四)文本重合度比對 1. “TACL”[https:///tacl-gui-one-stop-shop//] 2. “BuddhaNexus”[https:///chn/neutral] (五)經文數字化整理 1. 法鼓文理學院數位典藏專案[https://lic./digital_archives_projects#/tab1/cbeta] 2. 「原始仏教聖典資料による釈尊伝の研究」[http://www./monograph/] 3. 「中央研究院中古漢語語料庫」[https://lingcorpus.iis./cgi-bin/kiwi/dkiwi/kiwi.sh?ukey=-522944509&qtype=0] (六)佛教研究論文與資訊 1. 「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https://buddhism.lib./index.jsp] 2. 「印度學佛教學論文資料庫」[https://www./] 3. 其他資源 ①“H-Buddhism”[https://networks./h-buddhism] ②「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動態專區」[http://buddhism.lib./toModule.do?prefix=/website&page=/latestnews.jsp] ③“Zenodo”[https://www./] ④漢堡大學沼田佛教研究中心、[https://www.buddhismuskunde./en/publikationen/hamburg-buddhist-studies.html] ⑤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院[https://iriab./publication/aririab.html] ⑥「佛研青年」[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__biz=MzI4ODU3OTgwMg==&action=getalbum&album_id=1377585059678797824&scene=173&from_msgid=2247484942&from_itemidx=1&count=3&nolastread=1#wechat_redirect] (七)主要研究方法 1.法鼓文理學院洪振洲教授[http:///publications/]、 2.天普大學馬德偉教授[https:///publications/publications.html]、 3.海德堡大學何書群教授[https://www.asia-europe./de/personen/academic-staff/wissenschaftler-personendetails/persdetail/radich.html]、 4.日本人文情報學研究所研究員永崎研宣[https://www./nagasaki/]、 5.漢堡大學研究員Sebastian Nehrdich[https://berkeley./SebastianNehrdich]。 6.“Digital Text and Digital Resources”(Journal of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2012)[https:///previous-issues/] 7.“Buddhism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of the Digital Humanities, 2020)[https://www.jstage.jst./browse/jjadh/spenum/5/2/_contents/-char/en] 8.“Historical Network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Religions, 2023)[ https://www./journal/religions/special_issues/HNA#published]。 9.「數位人文研究平台」[https://dh.ascdc./] 10.「DocuSky 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https:///] 11.「中國數字人文」[ https://www./]。 正文 漢文佛教文獻作為一種龐大的文化遺產,目前已有相當部分被數字化處理。在互聯網上,各種數字資源層出不窮,為人們帶來了巨大便利。對於許多研究者而言,數字化資源的使用頻率已遠超過傳統紙質資源,並且隨著不斷更新,其準確性也越來越可靠。在新時代的佛教文獻研究中,除了需要熟悉傳統紙本文獻的版本、目錄和校勘,還須熟悉各類數位化資源的類型、來源和使用方式。 近年來,學界已經開始關注到數位化資源的重要地位。例如,通然(2020)對幾種電子佛典資料庫進行了比較,並指出佛教文獻數位化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各機構之間的合作,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用。Marcus Bingenheimer(馬德偉)(Bingenheimer 2021)不僅介紹了漢文、梵文、巴利文、藏文等文獻的數字資源及研究工具,還介紹了利用TACL來確定文本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應用聚類演算法識別翻譯特點和翻譯日期,運用地理和社會網絡分析找出關鍵人物或節點等。 需要注意的是,漢文佛教文獻的數位化資源種類繁多,使用方式各異,目前還缺乏一個全面性的概述。本文除了簡要介紹外,重點強調了使用這些資源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我們希望能夠以傳統文獻學對待紙質文獻的審慎態度,來應對這些繁雜的數位化資源。以下共分為「書目檢索」、「圖像資源」、「文本數字化」和「研究工具」四個層面展開討論,並在附錄部分列出了本文介紹的所有資料庫。各個資料庫的檢索時間大致為2024年12月21日,為避免繁瑣,不一一標注。 一、古籍目錄 漢文佛教文獻作為傳統古籍文獻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散落在世界各地,但借助不同國家的搜集整理工作,目前已經有了較為系統的數據庫可供檢索。其中,中國和日本的藏品最為豐富,值得單獨介紹。 (一)中國 中國國家圖書館網站上列有「中國古籍保護網」[1]的專題頁面,下設四個子頁面。 第一個是「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按照普查編號、索書號、題名、著者、版本、册數、館藏單位等信息著錄了全國主要的古籍。網頁顯示,截至2020年11月30日「累計發佈264家單位古籍普查數據825362條7973050册」。在數據庫中輸入「開寶」二字,即可知國圖藏有《開寶藏》零本《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第二個是「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數據庫」[2],更新了前六批紙本《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錄的古籍資訊。舉例來說,在數據庫中輸入「金粟山」,即可知共有14個條目記載了北宋古寫經《金粟山大藏經》。數據庫部分條目附上了全文影像。使用者也可以根據名錄的編號核對紙本《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從而看到相應文本的彩色圖檔。 第三個是「中華古籍數字資源庫」,第四個是「全國聯合發佈古籍數字資源」,集成了全國多個圖書館的古籍資源,可進一步檢索及獲取圖像資源。 根據包菊香(2021: 21),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正在建置「海外中華古籍書目資料庫」,目前已經收錄了日本、英國、法國等7個國家近百家機構的百萬餘條書目,只是尚未開放。另外,類似的全國性古籍普查數據庫,還可以參考「高校古文獻資源庫」[3]。該數據庫集成了31家國內外高校的古文獻資源,部分可通過館際互借的方式提供文獻傳遞。 (二)日本 日本古代有大量的入唐僧、入宋僧,帶回了許多珍貴的漢文佛教古籍。這些文獻不僅較完整地被保存了下來,而且經過輾轉抄寫、刊刻,衍生除了數量龐大的佛教文獻。大部分資源收藏在日本的各個博物館、高校、寺院之中,目前數量還在不斷更新。 1. 目錄類 關於日本漢文佛典的收藏情況,可以參考紙本目錄,比如嚴紹璗的《日藏漢籍善本書錄》(2007)、梶浦晉《日本的漢文大藏經收藏及其特色——以刊本大藏經為中心》(2010)[4]。另外,日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末木康弘編有《佛教文獻學視角下的佛教研究論著目錄》(Bibliographical Sources for Buddhist Stud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Buddhist Philology)[5]一書,列出了日本85個收藏中國佛教文本的寺院、神社、博物館,並且著錄了各個機構編撰的目錄,可供排查。不過,紙本目錄數量龐大,而且目前有不少難以見到原本,因此很難逐一取用。目前有幾個綜合性的數據庫,可以稍稍彌補這種遺憾。 (1)「全國漢籍データベース」 「全国漢籍データベース」[6]由日本国立情報学研究所、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属東洋学研究情報中心、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東亞人文情報学研究中心協同管理,主要收錄了日本主要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所收藏的漢文典籍。該資料庫自2001年開始籌備,目前還在不斷更新中。截至2023年4月,已經收錄了80餘個機構的書目資訊。 使用該數據庫有兩點需要注意。首先,該數據庫並沒有持續進行的全國普查做支撐,而是數位化各個圖書館已有的藏書目錄,並做匯總。因此,所得到的結果很可能是幾十年前某圖書館普查的結果,而且如果原圖書館沒有製作紙本目錄,則該館的數據則付之闕如。最明顯的例子是,該數據庫目前的負責機構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但是所錄京都大學文学研究科圖書館的古籍目錄還是1959年編成的《京都大學文學部漢籍分類目録》。文學研究科內藏有為數不少的佛教典籍,僅以卡片的形式著錄,在任何渠道都檢索不到。其次,該數據庫題以全國漢籍為題,但其實只收錄圖書館中的漢籍,不載收錄有龐大漢文文獻的博物館、研究機構以及收有佛教經藏的各個寺院。 (2)「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ーベース」 不少佛典被判定為日本的國寶以及重要文化財產,因此在文化廳的「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ーベース」[7]上對此有詳細的著錄及介紹。比如輸入「観音応験記」,可知這部典籍在1989年被認定為重要文化財產,目前收藏於京都青蓮院。 (3)「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データーベース」 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自1984年建立「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データーベース」[8],集成了大量日本古文書的目錄,比如正倉院文書等,可供查詢史料的來源。 (4)「国書データベース」 國文學研究資料館的「国書データベース」[9]同樣是集合了多方來源的大型數據庫,主要收錄近代以前日本人的著述以及各個國家所藏的圖書情報和全文影像。比如隋代吉藏的《大品經義疏》收錄於《卍續藏》中,但是根據該網址,即可見到北野山真福寺宝生院所藏元本。[10]該數據庫對研究日本佛教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5)「禅籍目録 電子版」 駒澤大學在《新纂禅籍目録》(1962)、《敦煌禅宗文献分類目録》(2014)的基礎上製作成可以檢索的數據庫[11],另外還補充了名為「禅籍抄物」的目錄和影像,以京都建仁寺兩足院所藏古典籍為主要內容。該數據庫有助於掌握禪宗典籍的版本資訊。 2. 圖檔類 在紙本或者電子目錄中搜尋到古籍的收藏機構後,可以按圖索驥,搜尋各個收藏機構的官網。日本漢文古籍收藏的一大特色是,很多機構都掃描了全文高清圖檔,供讀者免費閱讀。 (1)「Japan Search」 「Japan Search」[12]提供了對日本多個機構藏品的綜合性搜索。該數據庫由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與各個機構合作,旨在整合各種數字化資源。數據庫的最大特色是能搜索出大量帶有全文影像的書目信息。比如《大正藏》第1775號經為後秦僧肇撰《注維摩詰經》,第一個腳注提示原本是「寬永十八年刊宗教大學藏本」,參校本是甲本「平安時代寫大和多武峯談山神社藏本,題名維摩經集解」以及乙本「貞享三年刊大谷大學藏本」。目前很難看到這幾個本子,但是通過Japan Search搜索,可以閱讀原本卷9、甲本卷8以及乙本全本。 上述兩種是綜合性數據庫,覆蓋的機構較為廣泛。接下來介紹幾個主要高校或研究機構的數據庫。 (2)幾所高校 首先是「京都大學貴重資料デジタルアーカイ」[13]。該數據庫收錄了藏經書院文庫中大量的數字化典籍。京都藏經書院從各地佛教相關典籍,集結成藏經書院文庫,可分為「藏經書院本」「日藏既刊本」「日藏未刊本」「真宗關係本」四個部分。其中前兩部分分別是《大日本續藏經》和《日本大藏經》的底本。文庫中大部分是寫本文獻,收錄了忍澄的《大藏經對校録》,还有元代如瑩法师的《大普寧寺大藏經目録》等珍貴資料。 需要注意的是,數據庫還在持續更新中,因此有部分典籍僅有存目,只能在京都大學藏書檢索平台Kuline[14]中搜到書目信息,比如《名僧傳抄》。這些有存目的典籍,很可能也已經數字化了,只是尚未公開,比如本文作者曾經委託該校的博士生向圖書館申請,從縮微膠捲中打印出《平江府磧砂延聖院大藏經目録》。 另外還有兩個與佛教研究密切相關的機構。一個是東京駒澤大學的「電子貴重書庫」[15],設有「貴重圖書」「禪籍善本圖錄」「個人文庫」「古典籍」「明版大藏經」四個分類,公布了大量禪宗典籍的全文影像。另一個是京都龍谷大學的「龍谷藏」[16],除了龍谷大學圖書館的珍本古籍外,還包含了本願寺歷代宗主藏品的「写字台」文庫以及該校名譽教授佛教史學家、文獻學家禿氏祐祥的藏書。數據庫中設有佛教分類,目前公布了1339種珍本的影像,包含金藏本《一切如来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等。 另外,京都花園大学国際禪學研究所自2005年起,在徵得所藏寺院的允許後,將不少珍本禪學典籍製作成了電子檔,公布於「禅学総合資料庫(電子達磨#2infolib)」[17]中。據通然(2020: 273)介紹,須填寫電子郵箱註冊,得到ID後即可登錄使用。 (3)其他機構 日本許多機構未必以佛典收藏為主,但也有相當豐富的資源值得探索,比如:A.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電子數據庫「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18]有「古典籍資料(貴重書等)」與「圖書」的分類,各自在「哲學」大類下有佛教子類,前者收錄352個條目,後者收錄32632個條目,提供大量全文影像,比如敦煌寫卷以及《縮刷藏》等;B. 國立文化財機構[19]涵蓋東京、京都、奈良、九州四個國立博物館以及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收錄了大量國寶、重要文化財、重要美術品。在網站上點選「書跡」,可以看到8世紀抄寫的《梵網經》《續高僧傳》《瑜伽師地論》等;C.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20]收有包含唐抄本《大般涅槃經》在內的27部佛典;D. 京都大學「東方學デジタル圖書館」[21]公布有宋刻《磧砂藏》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等近百部佛典;E. 「宮内庁書陵部収蔵漢籍集覧」[22]除《福州藏》和《磧砂藏》外,還公布了《中阿含經》天平寫經等六十餘部佛典;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少收藏單位其實已經將藏品數字化,只是沒有在網上提供目錄及影像。這種情況可以發信咨詢,申請取得電子檔的權限。比如京都青蓮院所藏《觀音應驗記》包含了南朝宋傅亮《光世音應驗記》、張演《續光世音應驗記》以及南朝齊陸杲《繋観世音應驗記》,可是網上並未有公開的全文影像。咨詢後得知,該寫本已在東京大學史料編撰所數字化,只需向這兩所機構申請,就能取得電子版。類似的是,日本奈良東大寺圖書館收錄有許多大量的寫經、刻經以及宗性、凝然兩位僧人抄錄的文書,其中引人注目的如宗性所抄《名僧傳要文抄》《名僧傳指示抄》《彌勒如來感應抄》,保留了失傳的梁寶唱《名僧傳》的大部分內容。咨詢後得知,館內珍藏已經製作成黑白影印檔,申請成功即可獲取。 二、圖像資源 檢索到書目信息後,最好是能夠進一步閱讀全文影像,從而對文獻的原初面貌有直觀的了解。目前漢文佛教文獻領域相關的數據庫大致可以分為寫本文獻數據庫以及印本文獻數據庫。 (一)寫本 1. 敦煌文獻 佛教寫本文獻中蔚為大觀的是敦煌文獻。敦煌文獻散落於世界各地,目前有幾個資源可以幫我們快速獲取需要的文獻。 (1)目錄 查閱敦煌文獻,如下三種綜合性電子目錄可以使用: ①「敦煌文獻數字圖書館」[23],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開發製作,可以檢索世界各地所藏敦煌文獻,並且列出該文獻所在紙本叢書的位置,同時公開部分圖檔。 ②《敦煌文獻目錄匯總》,公布於北京龍泉寺賢世法師主持的「校經閣」[24]網站,共收錄了31部合計315冊書籍的目錄,總計有106741條信息。除了常見的國圖、英藏、法藏、俄藏外,還涵蓋了《羅雪堂先生全集》《禹域出土墨宝书法源流考》《大谷大學圖書館和漢書分類目錄》《龍谷大學和漢書分類目録(佛敎之部)》。 ③《大正蔵・敦煌出土仏典対照目録》(2015)電子檔,[25]由日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附屬圖書館製作。該文檔可以檢索,最大特色是列出各部經典在《大正藏》中的起訖以及對應的敦煌寫卷。 上述三種是綜合性目錄,數據範圍較為全面,但僅有文獻名和出處。如果要進一步把握文獻的大致型態,還可以參考如下兩種數據庫: ④「敦煌遺書數據庫」[26],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開發,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為主,兼收部分英藏,共22862個條目。該數據庫最大的特色是,轉錄了《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2008)等書的條記目錄,對文獻的型態、題記、相關著錄有詳細的記載,並且附上對應的圖檔和錄文。 ⑤「敦煌遺書數據庫」[27],由敦煌研究院建構,提供文本的基本內容、紙本現狀、錄文、圖版及相關文獻。數據庫以敦煌研究院自身的收藏為主,兼收部分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藏品。其最大特色在於可以檢索漢文與藏文的錄文,且所附彩色圖版。 上述兩種「敦煌遺書數據庫」,列出了大量敦煌寫卷的相關數據,如果匯總到同一個Excel表單中,則可以看出文獻型態的變化和特點,也可以看出題記中相同的寫手、供養者、書寫地點等信息,這是未來值得做的。 (2)圖檔 關於敦煌文獻的圖檔,目前已經有多部大型叢書。另外,線上公布的圖檔也為數不少。需要留意的是,由於製作的時間不同,紙本圖錄有時反而比原卷掃描檔包含更多信息,二者可以配合使用。 ①IDP IDP(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gramme,國際敦煌項目)[28]由世界各大收藏機構協作,收錄了英國、中國、俄國、日本、德國、法國的藏品,不僅有敦煌文獻,也包含了部分吐魯番文書。截至2024年12月20日,網站共收錄613567份數據。[29]使用該數據庫前,最好參考首頁提供的檢索方式,否則較難找到對應藏品。 需要注意的是,該項目在不同國家設有不同的站點,而各站點間的數據總量、數據內容並不一致。比如同樣檢索德藏「MIK III 43」,英國站點(http://idp./)列出來的圖像只有77k,相當模糊,而德國(http://idp./)所列為1.5mb,畫質清晰。 2024年2月,英國站點全新升級,響應速度快,頗便使用。其中對於研究者幫助較大的是,提供了數量龐大的參考文獻,[30]並且將參考文獻中提及的條目,對應到目前最新的圖檔鏈接中,比如可以在上面知曉《巴黎圖書館敦煌寫本書目》(1933-1934)、《北平所藏敦煌漢文卷子目錄》(1986)所列的寫卷以及各寫卷的現狀。 ②「中國寫本文獻數字資源庫」 浙江大學古籍館在2022年6月在發布了「中國寫本文獻數字資源庫」[31],其中收敦煌文獻的數量為39755條。以所收《摩訶僧祇律》卷5為例,著錄了收藏機構、寫本年代、寫本概況、綴合情況、圖版鏈接、參考文獻等關鍵信息。 這個數據庫有兩點優勢。第一,庫中所附圖檔不僅有高清原圖,還有綴合各個殘片之後的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第二,庫中將許多未定名的殘片標注了題名,比如上述紙本《大正蔵・敦煌出土仏典対照目録》中僅收錄有支謙本《佛說維摩詰經》殘片4種,但該數據庫收錄了22種。這大大豐富了學界對敦煌殘片的利用。 ③其他 法藏敦煌文獻有兩種閱讀渠道,一種是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Gallica”[32]檢索,方式是輸入“Pelliot chinois”以及具體編號;另一種是在中國國圖的「中華古籍資源庫·法藏敦煌」[33]中檢索。另外,敦煌研究院的藏品可見於「敦煌遺書數據庫」[34]。 敦煌學是國際顯學,研究資源相當豐富,網絡上流傳有「敦煌研究資源庫使用指南」[35],可作進一步探索之用。 (3)錄文 數字化敦煌文獻的主體,目前還停留在圖像階段,但是也有部分數據庫提供了檢索功能,比如上述兩種「敦煌遺書數據庫」即分別涵蓋了中國國圖以及敦煌研究院的文本內容。 另外進行大規模文本錄文的,還有「愛如生敦煌文獻庫」[36]以及「瀚堂敦煌文獻資料庫」[37],都提供了文圖對照的功能。 中華佛學研究所製作了「敦煌遺書全文數位化」[38]網站,最大的特色在於將敦煌寫卷轉錄為TEI標記的數位檔,嘗試在新環境下標注異體字以及文本標注符號。目前完成的是《楞伽師資記》《傳法寶紀》《修心要論》《觀心論》。 根特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與法鼓文理學院共同合作DMCT(A Database of Medieval Chinese Texts,中古寫本資料庫)[39],由Christoph Anderl(安東平)教授負責,收錄屬於早期禪宗文獻、禪歌/禪讚、變文、講經文、押座文、瑞祥記的73種敦煌文獻。除文本轉錄外,還附有詳細的注釋。將鼠標放置在轉錄的漢字上,還可以顯示對應的寫本文字,以供核驗。 另外還有不少機構正在數字化敦煌文獻,但是尚未公開。[40] 2. 吐魯番文書 吐魯番文書中收有大量的漢文佛典,目前可資利用的紙本工具書不少,比如:榮新江主編《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2007),陳國燦、劉安志主編《吐魯番文書總目(日本收藏卷)》(2005),王振芬、孟憲實、榮新江主編《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2020),榮新江、史睿主編《吐魯番出土文獻散錄》(2021)。 (1)目錄 哥廷根科學與人文研究院的資料庫提供了《德國東方寫本目録叢刊》(Verzeichnis der Orientalischen Handschriften in Deutschland)的電子檔,可供檢索及下載。[41]《叢刊》第12卷是《漢文、滿文寫本與稀見印本》(Chinesische und manjurische Handschriften und seltene Drucke),其中有三冊目錄,專門整理柏林吐魯番藏品中的漢文文獻,分別是第3冊:2001年西脇常記的《柏林藏吐魯番收集品中的漢文文獻》(Chinesische Texte vermischten Inhalts aus der Berliner Turfansammlung);第4冊:2005年百濟義康的《柏林藏吐魯番收集品中的漢文佛教文獻》第三卷(Chinese Buddhist texts from the Berlin Turfan collections, Vol. 3);第7冊:2014年西脇常記《柏林藏吐魯番收集品中的漢文印本》(Chinesische Blockdrucke aus der Berliner Turfansammlung)。[42]另外,目前該領域最新的集大成目錄,還可以參考龍谷大學三谷真澄所編《大谷隊ドイツ隊収集漢字仏典断片目録》(2018),只是沒有公開發售。 (2)圖檔 德國國家圖書館藏吐魯番文獻已經在網上可以看到高清圖檔。館藏漢文文獻主要編號為Ch(Chinesische Texte)以及Ch/U(Chinesisch-Uigurische Texte)。前者表示漢文文書,可見於IDP;後者表示漢文與回鶻文的雙語文書,可見於自1997年起逐步公布的Digitales Turfan-Archiv(數字吐魯番檔案)[43]網站。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榮新江(2007: 3)的介紹,雖然習慣稱德國藏品為「吐魯番收集品」,但其實部分材料是發掘自庫車、圖木舒克、焉耆等地。 1915年由香川默識主編,出版於日本國華社的《西域考古圖譜》在“Digital Silk Road”網站上有高清掃描檔,並且可以提供目錄的檢索。[44]1902到1914年間,大谷探險隊三次探險獲得了大量的佛典、文書、绘画、雕刻。《西域考古圖譜》收錄了代表性藏品,其中包含了近80部早期寫本佛典,如西晋元康六年(296)寫《諸佛要集經》、西涼建初七年(411)寫《妙法蓮華經》。這部《妙法蓮華經》是鳩摩羅什譯成之後五年而被寫的,彌足珍貴。使用本資源還可參考井ノ口泰淳所編《西域出土佛典の研究:『西域考古圖譜』の漢文佛典》(1980)。 3. 日本古寫經 自六世紀中葉開始,大量的中國佛教文獻流傳到了日本。其中有不少重要事件,比如天平七年(735)僧人玄昉從唐朝帶回了5000餘卷經典。日本除了保留大量從中國帶回來的經卷外,還不斷進行抄寫,因此各個寺院、公私機構收藏有數量相當龐大的存卷。 目前數位化日本古寫經最為突出的是日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附屬圖書館的「日本古寫經數據庫」[45]。該數據庫提供查詢奈良、平安、鎌倉八種寫經的存缺,並且提供閱覽金剛寺、七寺、興聖寺藏本的卷首等部分頁面。如果需要閱讀全文影像,還可以到該校圖書館內指定電腦上查詢,且可以申請打印。另外,該研究所持續出版《日本古寫經研究所研究紀要》《日本古寫經善本叢刊》以及相關的研究報告,可供參考。[46]這個數據庫還在不斷更新中,只是目前沒有開放全部數位化的圖檔。 4. 《聖語藏》 日本古寫經中質量最高的部分收錄在奈良東大寺尊勝院的《聖語藏》中。此藏收錄有近5000卷的經典,是上世紀初葉《大正藏》的參校本之一,目前移交給宮内庁正倉院事務所管理。自2001年起,由宮内庁正倉院事務所編輯,丸善雄松堂株式会社發行的《聖語藏經卷》光碟逐步發行,目前已經出了六期,分別是隋唐經卷、天平十二年御願經、神護景雲二年御願経、甲種写経、乙種写経、版経之部・雑書之部。此藏從大正二年(1913)起持續接受修復,CD圖檔中經卷末尾的的空白處記載了修復的時間和負責人等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聖語藏》並非只收錄日本古寫經,如第一期收錄了中國隋唐的寫經,最新的第六期收錄了宋代刻經,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瓔珞本業經》等。 《聖語藏》CD價格昂貴,目前出了6期共20套,每套在5萬元至7萬元人民幣不等。[47]日本各個圖書館的收藏情況可以在CINII中檢索,另外台灣地區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也有收藏。[48] 關於這批經藏的實物研究,還可以參考宮內廳網站上持續出版的《正倉院紀要》,已經全文數位化了。[49]在缺乏條件利用CD的情況下,除了參考《大正藏》校勘記中的「聖」本,還可以利用《大正藏·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所收《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目錄》著錄了各個經卷的形製及卷末的題記。 (二)刻本 刻本藏經是佛教文獻的主要來源,市面上流通著大量影印本。但是,古籍影印本常有潤色、修補原本的情況,[50]因此使用時還是以原本的圖檔更為可靠。目前幾部常見大藏經在網上都有了較為清晰的圖檔,以下簡要介紹並提示注意事項。 1. 《金藏》 《金藏》,大致刊刻於1149-1178年。影印本可見於《中華大藏經》(中華書局,1984-1994)以及《趙城金藏》(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後者並非影印自原本,而是截取自前者的正文部分。 《金藏》收藏最為豐富的是中國國家圖書館。2017年,在官網的「中華古籍資源庫」中公布了1281種共4000餘卷的黑白圖檔。[51]資源庫中另外還包含了不下百種明清時期抄本,使用時需要鑒別。 關於國圖所公布《金藏》的版本價值,有幾點需要注意。首先,這批《金藏》在運送到國圖時,很多經卷已經殘破不堪。國圖花了十年修補,但是不少殘損的地方已經無法復原。國圖拍成縮微膠捲後,由於沒有色差,一些文字和污漬也無法識別了;其次,中華書局所出版的《中華大藏經》以《金藏》為主要底本,但二者並不等同。前者刪除了很多後者的刊記,且在縮微膠捲的基礎上進行過修補。修補的時候不免犯錯,比如使用其他藏經《高麗再雕》來修補。因此,國圖官網公布的圖檔可以作為比較;[52]再次,國圖所藏本為趙城縣廣勝寺印本,但是在西藏薩迦寺北寺圖書館也發現了《金藏》,稱為大寶集寺本。大寶集寺本後藏於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有500多卷,其中400多卷是《大般若經》。《中華大藏經》交替採用了兩種印本作為影印底本,但會在校勘記中注明。因此,做校勘時應該注意比對的是哪種印本。 另外,國圖公布的《金藏》並不完整,海內外散藏零本也多有全文影像檔,比如: (1)台灣「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網站,公布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2、《付法藏因緣傳》1卷、《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卷3、卷6;[53] (2)京都大學「東方学デジタル図書館」公布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17、《妙臂菩薩所問經》4卷、《佛說大自在天子因地經》1卷、《佛說如意摩尼陀羅經》1卷、《雜阿毘曇心論》卷11、《阿毘曇甘露味論》2卷、《隨相論》1卷;[54] (3)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公布了《圓覺道場修證廣文》卷12;[55] (4)慶應義塾大學圖書館公布公布了《深密解脫經》卷4;[56] (5)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公布了《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7;[57] (6)佛教大學圖書館公布了《大方廣十輪經》卷3。[58] 2. 《高麗初雕》 《高麗初雕》,大致刊刻於1011-1087年,僅有部分存世。影印本可見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黑白影印的《高麗大藏經初刻本輯刊》(2013)。另外,學者間流傳著來自南禪寺、湖林博物館、誠庵古書博物館等地共2040卷的高清彩色圖檔,但目前在網絡上已經找不到官方公布的原始網站。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兩種《高麗初雕》並不齊全。在韓國的不少網站上可以看到其他零本圖檔,其中最豐富的是韓國文化財廳。官網的「文化財產」分類中全文檢索「초조본」,可以看到45部與《高麗初雕》有關的結果,包含《聖持世陀羅尼經》《佛頂最勝陀羅尼經》《文殊師利一百八名佛讚》、《法苑珠林》卷82、《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4等的彩色圖檔;[59]又比如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公布了《瑜伽師地論》卷32以及《新纘一切經源品次録》卷20。[60]另外還有部分網站雖然沒有全文影像,但是列出了所藏本的形製和題記,比如東國大學中央圖書館著錄了《大般若經》卷368。[61] 日本方面也有不少成果,只是尚未公開,比如長崎縣對馬歷史研究中心掃描了長松寺600卷《高麗初雕》本的《大般若經》,但目前只能到現場閱讀。[62] 3. 《高麗再雕》 《高麗再雕》,大致刊刻於1236-1251年,目前有完整的經版和印本存世。《高麗再雕》最開始是卷軸裝,后来的印本又出现了線裝、經折裝。 首先,卷軸裝可見於韓國東國大學「佛教記錄文化遺產檔案」[63]網站。網站的「統合大藏經」數據庫不僅包含了圖檔,還有轉錄的文字檔。另外,CBETA線上版[64]、「識典古籍」[65]也列出了《高麗再雕》的圖檔,並且能夠對應到具體頁面。網絡上還有名為「小萃華亭」[66]的網站,也公布了高清圖檔。 其次,線裝可見於日本淨土宗大本山增上寺所公布的高清彩圖。[67]另外,網路上還有一些後印本的零本,比如上述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68]和駒澤大學的電子資料庫[69]。 《高麗再雕》的影印本很多,大致有韓國的東國本(1957-1976出版)與日本的東洋本(1971-1975出版)兩個系統。這兩個系統所根據的是《高麗藏》的不同印本,且各自都有過修復,比如手寫補版或者整版替換。此外,目前學界常接觸的台灣地區的新文豐本以及大陸的線裝書局本,大體影印自未修訂的東國本,且又有過修復,不免輾轉生誤。[70]因此,「統合大藏經」中收錄的原本圖檔尤其值得參考。 在「佛教記錄文化遺產檔案」上引用《高麗再雕》文本,也會出現具體的經號和頁碼,但是要注意兩點。首先,數據庫無法跨標點檢索;其次,數據庫的錄文未必準確,比如《慈悲道場懺法》卷三原圖作「倏忽」,但錄文卻誤作「條忽」,而這個錯誤的文字,恰與新文豐本與線裝書局本相同。[71] 需要注意的是,海印寺「八萬大藏經」的網站上曾公布《高麗再雕》經版的圖檔,高麗大藏經研究所的網站曾公布《高麗初雕》和《高麗再雕》印本的圖檔,但可惜現在這兩個網站都無法使用了。[72] 4. 《契丹藏》 《契丹藏》,大致在1032至1054年間開始雕造,在1063至1072年間完成。紙本可見於山西省文物局、中國歷史博物館主編的《應縣木塔遼代秘藏》一書(1991),其中收錄了12卷經文。 目前值得關注的是,吐魯番文獻中有大量《契丹藏》殘片,相當一部分已經數字化了,如上文所述。在這個領域,可以關注西脇常記幾部著作中的詳盡研究。[73] 5. 《福州藏》 《福州藏》是北宋《崇寧藏》(1080-1112)與《毘盧藏》(1112-1151)的合稱。兩部藏經都刊刻於福州,而且內容與版式幾乎一致。 日本宮內省圖書寮藏有《福州藏》。此本在上世紀初葉曾作為《大正藏》編撰的參校本,以代碼「宮」出現在校勘記中。宮內省圖書寮後來更名為宮內廳書陵部,2016年起官網上公布了圖檔,共1454種5733卷,附字函釋音532卷。[74] 關於宮內廳所藏大藏經,需要注意的有兩點。首先,此藏是《崇寧藏》與《毗盧藏》的混合本,且以後者為主,最有效的區分方式是看卷首題記;其次,此藏還包含了13部來自其他藏經的典籍,其中《宋高僧傳》屬於《思溪藏》,另外12部是未入藏的宋刻單行本。[75] 《福州藏》的零本流傳甚廣,在海內外古籍數據庫中不乏身影。近年出版的《醍醐寺藏宋版一切經目錄》(2015-2016)、《宋版一切経(福州版)調査提要: 本源寺蔵の調査を通して》(2022)、《稱名寺大藏經》(2023)提供了詳細的書目信息,也可供對照研究。 6. 《思溪藏》 《思溪藏》,是兩宋之際刊刻的大藏經,大致刻於1126-1138年,目前有三種途徑可以見到較為完整的印本。 第一,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4647卷的《思溪藏》,來自清末楊守敬所帶回來的收藏。目前在國圖官網的「中華古籍資源庫」中公布了黑白圖檔。[76]這個資源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來自其他藏本的配補,比如《大般若經》配補的是宋本《磧砂藏》。另外還有不少配補自日本元祿九年(1696)的抄本,使用時尤其需要注意區別。[77] 第二,2018年國圖與日本岩屋寺等配合,補齊闕本,出版了原樣複製的紙本《思溪藏》,可資利用。不過由於價格昂貴,目前僅在部分圖書館中收藏。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兩個藏本配補,仍然存在闕本。 第三,2023年日本增上寺線上公布了三大藏,[78]其中的《思溪藏》共5342卷,是目前所見較為完整的印本,可補他本之缺。[79] 7. 《磧砂藏》 《磧砂藏》,是宋元時期刊刻的大藏經,大致刻於1216-1322年,有多個較為完整的印本存世。這部藏經最早被發現於陝西開元寺、臥龍寺,後來在1933-1936年間據此出版了影印本。此本多有配補,但大多詳細記錄在首冊的《補頁表》中。後來對陝西本進行翻印的,有中華本(1956)、新文豐本(1987)、線裝書局本(2004)。[80]線裝書局本流通較廣,但完全刪去補版信息,使用時尤其需要留心。 《磧砂藏》較為完整的原版圖檔,可見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線上網站。[81]另外,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公布了584卷的《磧砂藏》本《大般若經》,[82]且是其他各個藏本中均未見到的完整宋刻本,著錄了最早刊刻的時間和負責人,尤為珍貴。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奈良西大寺同樣藏有宋本《大般若經》,但兩相比較,宮內廳本在卷5和卷12末尾少了600字左右的刊記。由此可見,同一部藏經的不同印本之間也有出入。 8. 《普寧藏》 《普寧藏》,是元代藏經,刊刻於1277-1290年。這部藏經大幅沿襲了《福州藏》《思溪藏》的內容,且也使用了杭州的下天竺寺本等多方來源進行校勘,後續還影響了《磧砂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等。 長久以來,《普寧藏》僅有零卷面世,因此全藏的樣貌較少為學界知曉。2023年11月,日本淨土宗大本山增上寺公布了所藏《普寧藏》,共5228卷,其中包含部分彩圖。[83]網站上另有詳細目錄可供比對。 紙本資源中,可以在《增上寺三大藏經目錄解說·增上寺史料集別卷·元版大藏經目錄》(1982)、《西大寺所蔵元版一切経調査報告書》(1998)獲知各部經典的書目信息。 另外,在國圖「中華古籍資源庫」的「出版單位」一欄檢索「大普寧寺」,可以見到十餘部《普寧藏》本經典的圖檔。[84] 元代的藏經還有零本的《元官藏》,可見於「雲南古籍數字圖書館」[85]。 9. 《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徑山藏》等 明版藏經各地收藏較多,數字化的也不少。《永樂南藏》,可見於山東省圖書館佛經數據庫[86];《永樂北藏》,可見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線上網站[87]。可惜的是,各個機構所公布的明藏,大多不完整。 《徑山藏》(嘉興藏)是明清時期刊刻的藏經,收錄了大量中國人撰述的佛教典籍,在中日間流傳較廣,目前可見於:(1)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萬曆版大藏經數字版[88];(2)駒澤大學電子貴重書庫[89];(3)酉蓮社藏嘉興版大藏經目錄數據庫[90]。另外,還有不少正在進行中的項目。比如如是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院執行的《徑山藏》數位化項目,可以提供全文檢索;徑山禪寺與浙江大學計算機系合作的「徑山藏古籍檢索系統」,可以直接閱讀原圖。[91] 10. 海内外散藏 漢文佛經在全世界廣泛流通,因此各地的數據庫中能看到不少高清資源,既有大藏經也有單刻本,比如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92]、美國國會圖書館[93]、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東亞圖書館[94]、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95]、中國雲南古籍數字圖書館[96]等。 尤其值得關注的最新資源,來自各地的古籍拍賣會。近年來拍賣會上的佛典數量眾多,而且很多是以往不曾見過的珍品,比如2020年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拍賣的《趙城金藏》本《妙法蓮華經文句》卷8,[97]2023年西泠印社拍賣的宋本《磧砂藏》本《大般若經》3卷等。[98]拍賣公司繁多,各自出版的圖錄也不少,可以在「雅昌藝術網」[99]上進行綜合性搜索。「孔夫子舊書網」[100]上有商品和拍賣區兩個分類,也有不少用戶上傳了文獻的圖檔。需要注意的是,拍賣公司撰寫的介紹不一定準確,需要謹慎對待。 另外,不論是海內外的收藏機構還是不斷更新的拍賣會展品,很多零本佛經都是從日本流出,如果要考察原始的收藏地,可以從經卷上的藏書印入手,可以利用日本人文情報學研究所提供的「蔵書印データベース検索システム」[101]。 11. 刻本佛經相關研究資源 (1)藏經目錄 大藏經是匯總佛教文獻的大型叢書,每部藏經的體例又各有不同。因此,同一部典籍在不同藏經中,經名、分卷乃至所處的位置都可能有不同。要在龐大的藏經中找尋具體經典,頗為費時。有四種工具可以使用。 首先是「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102]。該資料庫由中華佛學研究所與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共同建置。在資料庫中檢索經名,最上方出現該經的基本信息,如對應的梵文、藏文、韓文、英文翻譯,下方列出此經在二十餘部藏經的千字文號、冊次、頁次。另外,資料庫還提供了梵、巴、藏不同語種藏經的經錄檢索。值得留意的是,該資料庫也有本地版。CBETA 電子佛典2016版在「經目查詢」按鈕下集成了該資料庫,因此也可以本地檢索。[103]另外,北京龍泉寺賢世法師主持的「校經閣」網站上,公布了名為《漢文大藏經目錄集合(24部)》的EXCEL檔,基本數據源自該資料庫,並用藏經原本做了對照校正。[104] 其次是影像直達系統。一個是「內典百科」[105],由「大眾閱藏」團隊構建。檢索任意經名,可以顯示歷代藏經的收錄情況,並且可以跳轉到所在藏經的圖檔,大大省去翻檢的辛勞,目前包含包含中國國圖的《金藏》與《思溪藏》、日本宮內廳的《福州藏》、東大《嘉興藏》;另一個是「全球漢籍影像開放集成系統」[106],由李飛躍教授統籌、唐宸教授研發,包含中國國圖的《金藏》以及「識典古籍」文圖對照的《高麗再雕》、《乾隆藏》。 再次是増上寺所藏三大藏的「三大蔵典籍一覧」[107]功能,使用者檢索經名,即可快速出現《高麗再雕》《思溪藏》《普寧藏》的對應位置以及圖檔。網站還附上了1981年出版的《增上寺史料集別卷》,包含三大藏的完整目錄以及總體解說,並且將具體的解說安排到相應經典的頁面,由此可以知曉存缺、刻工、補版的情況。 最後,CBETA線上版[108]在文字相應位置,列出了《大正藏》與《高麗再雕》的具體頁面,頗便使用;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的數據庫[109]對各部禪籍按照宗義、宗論等進行分類,逐一解題,並且列出所在藏經的位置,也可參考。類似的資源,還可以參考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附屬圖書館所編電子檔《大正蔵・九種大蔵経対照目録》(2013)。[110] (2)《國際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通訊》 利用漢文佛教大藏經,還應關注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成果。亞利桑那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辦的《國際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通訊》[111]是一份電子刊物,由吳疆、龍達瑞教授負責,由幾位領域內的學者擔任編輯,逐月發刊,目前已經公布了22期。《通訊》包含藏經研究的最新書目資訊、會議資訊、學者動態、研究項目、藏經數字化資訊、世界範圍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收藏、拍賣機構的最新展品等,值得長期關注。 (3)現代藏經的電子資源 漢文大藏經有大量的影印本,私人使用和購買都不是很方便。網絡上有團隊持續進行蒐集資源的工作,並公之於眾。[112]這些成果在研究者中廣泛流傳,不過使用時需要注意版權問題。 由於藏經的體量太過龐大,因此快速定位到具體頁面,顯得尤為重要。幾部常用的藏經已經被逐頁拆解開,安放到文本的對應位置,比如《大正藏》(CBETA、SAT),《卍續藏》(「瀚堂典藏」[113]、「Kanseki Repository」[114])、《頻伽藏》(「瀚堂典藏」[115])、《乾隆藏》(「識典古籍」[116])。 (三)石刻 1. 「中國佛教石經」 漢文佛經除了印本,還有大量的石刻本。海德堡科學院的「中國佛教石經」[117]數據庫持續收錄中國各個地區的石經,目前涵蓋了山東、四川、陝西內共39個地點。如研究四川臥佛院66號窟的網頁上,記載了此窟的位置、形製、尺寸、保存狀況、相關學術研究,並且包含了所載《大般涅槃經》的起訖、行款、文字大小。全站經文可供檢索,任意經典附有《大正藏》《房山石經》等的校勘記、對此經的現有研究乃至原圖。另網頁上有單獨檢索文字的入口,可供研究石經中異體字的情況。 網站所列出的「研究」和「參考文獻」分類,尚在建置中,另外數量龐大的《房山石經》也還沒收錄,值得期待。 2.石刻拓片 石刻拓片在佛教文獻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數量,且在不斷整理中。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如下幾種: (1)「中華石刻數據庫」[118],是中華書局旗下產品,包含了《宋代墓志铭数据库》《三晋石刻大全》《汉魏六朝碑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数据库》等成果,圖文對照。 (2)「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資料庫」[119],由台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建置。拓片以中國為主,時間從5世紀到民國,從拓片上的收藏印章來看,主要是周星詒、柯昌泗的舊藏。 (3)「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資料」[120],收藏有山西雲岡石窟、河北房山石刻、北響堂山石窟、河南寶山石刻、洛陽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寺等拓片。數據庫中另有拓本文字數據庫的子庫,[121]可供檢索單一用字在不同拓片中的形式,有助於異體字的考釋。 (4)「中國歷代墓誌數據庫」[122],由浙江大學圖書館古籍碑帖研究與保護中心建置,其中收錄了242則塔銘,部分根據《宋代傳狀碑誌集成》《寧波歷代碑碣墓誌彙編》等附有校錄後的全文。 本節列舉了寫本、刻本以及石刻的圖像資源,並附上了相關目錄。目前來看,敦煌文獻的匯總性成果仍較為有限,公開錄文或相關著錄信息的機構數量並不多,因此尚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文獻整理。在刻本文獻方面,其總量豐富,本文基本涵蓋了主要的佛經藏經資源。同一部藏經之下的不同印本資源也一一列出,可供未來進行版本比勘。然而,遺憾的是,不少資源製作於較早時期,僅以黑白圖檔形式呈現,導致許多實物細節信息無法保留。此外,儘管大多數佛教文獻已具備高清圖檔,但只有親眼見到實物,才能觀察到原始字跡的細微差異、紙張的實際狀況、注記的細節以及外部裝幀等重要信息。這些實地觀察所得的細節,對文獻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三、文本資源 閱讀原始圖檔,有助於研究的精準與可靠,但是現有的古籍數量太過龐大,為了更便捷地獲取文本內容,需要有可供檢索的文檔。以下介紹幾個可以檢索文本的數據庫。 1. CBETA CBETA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於1998年成立,旨在免費提供電子佛典資料庫以供各界作非營利性使用,迄今有25年的歷史。[123] CBETA底本來源清晰,校勘精良,持續更新,且元數據公開,可以稱得上漢語佛教文獻研究中較為值得信賴的佛典數據庫。[124]這從大量學術論文的引用即可見一斑。CBETA收錄的內容涵蓋了20餘部大型佛教叢書,包含了《大正新脩大藏經》《卍新纂續藏經》《漢譯南傳大藏經》乃至近代新編的《大藏經補編》《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等,總收文量超過了2億字,基本涵蓋了主要的佛教典籍。 CBETA分單機版和線上版,二者共享持續更新的經文資料庫。單機版可以下載到電腦中使用,目前最新的閱讀器稱為CBReader 2X,可以等待每個季度服務器後台更新後,自動同步經文。線上版(CBETA Online)[125]集合了查詢相關參考資料的多個數據庫,且有多個實用工具,比如字數統計、自動標點、核對紙本(《大正藏》與《高麗再雕》)。另外,線上版的全文檢索功能覆蓋了文本的校勘記,因此可以搜尋到不同版本的用字以及原經典所附的題記等資料。 使用CBETA進行文獻檢索,有幾個注意事項。首先,暫不支持歸類異體字,比如「隨函」(130筆)和「隨凾」(10筆)不同,「於是(37195筆)」和「于是(1187筆)」不同,因此做史料排查時,尤其需要注意。線上版在搜索框下方自動提示「異體字建議」,稍稍彌補了這個不足。其次,由於版權問題,沒有收錄《大正藏》56-84册的日本文獻。再次,由於持續校訂,CBETA的經文已經與《大正藏》或者其他紙本不全然一致。檢索或者閱讀時,需要注意當前選定的是維持原樣的「原書」還是經過修訂的「CBETA版」,目前線上版只支持檢索後者。另外,CBETA收錄的經文體量相當龐大,校對人員不可能每個文本都做成精校本,因此經文中勢必存在訛誤,尤其是那些由寫本轉錄而來的經文。這是使用時尤其需要注意的。 目前來說,海外期刊大多可以直接引用CBETA,但是不少大陸期刊限定利用紙本,因此不少學者實際上引用的是CBETA,但是在最後寫成文章時,卻將CBETA的引用符號改成《大正藏》的紙本頁碼,這也是無奈之舉。 另外,基於CBETA的文本內容,已經有多款AI閱讀平台,比如「諾布」[126]、“Deerpark AI”[127]等。 2. SAT SAT(Saṃgaṇikīkṛtaṃ Taiśotripiṭakaṃ)[128]總部設於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由SAT大藏經文本研究會創立而成。SAT將1-85冊的《大正藏》全部數字化,並且在相應位置附上了紙本原檔。 SAT的一大特色是聯動了多個數據庫,比如經文方面,有東京大学綜合圖書館所藏《嘉興蔵》、宮內廳所藏《福州藏》、國立國會圖書館所提供的《縮刷藏》、藏文BCRD數據庫、淨土宗綜合研究所的《淨土宗全書》;工具方面,有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法寶義林》、BDK-SAT的平行文本、INBUDS論文數據庫等。2024年7月開始,公開了部分經典的日文譯本,並附詳細解題,比如《比丘尼傳》《無量壽經》等。 另外,SAT數字化的《大正藏》文本最為齊全,一方面是收錄了CBETA所缺的《大正藏》56-84冊的日本文獻部分,另一方面是收錄了12冊《大正藏》的圖像部(86-96卷)。圖像部有單獨的搜索鏈接,[129]可以分類檢索佛、菩薩、明王、諸天等等,也可以使用「tags」功能限定條件,比如檢索出「持有經卷」且「右腳在上結跏趺坐」的「菩薩」。 2023年底,SAT通過國立國會圖書館古典籍OCR技術,將經文文本與五部大藏經圖檔進行對應,其中包含了新公布的增上寺三大藏。由此實現,選中任意經文,即可同時出現對應圖檔的對應位置。目前可能還在調試中,有時候打不開。 使用SAT應注意,其所收錄的經文主要局限於《大正藏》,且文本內容沒有進一步校對。檢索頁面鮮明處放著《高麗藏》圖檔的鏈接,但其實已經失效很久了。另外,網站雖然集成了多種功能,但是頁面空間有限,因此布局略顯局促。 上述兩種文本數據庫,主要是以《大正藏》為主要底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正藏》是上世紀2、30年代日本學界製作的排印本,雖然號稱以《高麗再雕》為底本,但實際工作中是以民國初年的《頻伽藏》作為工作底本,而《頻伽藏》源自日本《縮刷藏》,《縮刷藏》又本自日本《黃檗藏》乃至遠承自我國明本《嘉興藏》,[130]因此如果遇到特殊的版本問題時,可以從這個線索去追索來源。 另外,《大正藏》是大型叢書,構成情況複雜,萬幸在《昭和法寶總目錄·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同目錄》中對各部經典的來源有過明確記載。會谷佳光(東洋文庫研究員)主持的《大正藏》底本、校本數據庫將目錄中的記載數位化,並且附上了各部經典的出版年代,可供檢索[131]。 3. 「佛教記錄文化遺產檔案」 韓國東國大學所建立的「佛教記錄文化遺產檔案」[132]共分十個大類,前四個主要是古籍,分別是《統合大藏經》《韓國佛教全書》《新集成文獻》《高麗教藏》,其餘的是《變相圖》《近代佛教雜誌》《近代佛教文獻》《近代佛教照片》《朝鮮寺剎本書目》《朝鮮王朝佛書人名DB》。 四個古籍子數據庫尤其值得漢文佛教文獻者注意。進入具體頁面後,左邊一列是目錄,右上角是原圖,右下角並列轉錄的文本以及韓文譯本,便於同時對照諸本,且通過檢索可以快速到達指定位置。 4. 「籍合網」 「籍合网」由北京中華書局下屬古聯(北京)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整合了多種古籍數據庫,提供全局檢索。[133]該網站的最大優勢是數位化了中華書局等出版的大量古籍點校本,因此保證了文本的可靠性。不過,大部分產品需要付費,且分個人版與機構版。 「籍合网」中與佛教文獻最相關的是「歷代教外涉佛文獻數據庫」[134]。該數據庫由李申擔任執行主編,分為「史部佛跡」「子部佛影」「集部佛論」「金石佛蹤」四個部分。據介紹,主要取自「《四庫全書》系列叢書,含《續修四庫全書》和《四庫存目叢書》等;各種『金石錄』類書籍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以及五臺山各寺未入藏的碑文等;正史以及明清兩代『實錄』文獻」,共計3100萬字。該數據庫可以免費檢索,但閱讀全文則需付費,且不對個人用戶開放。 另一個值得利用的子庫是「中華經典古籍庫」,「子部·釋家類」中收錄了近千部典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1)《中國佛教典籍選刊》中經過校釋的系列作品,比如《禪源諸詮集都序校釋》(2021)、《十不二門指要鈔校釋》(2021);(2)《中華大藏經》正編與續編,正編包含了1984-1994年間所出版的《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106冊,且包含耗費巨大人力製成的多版本校勘記;續編部分持續更新,比如《大乘密嚴經疏》(2021)《温室經義記》(2021)等。 網站不僅可以提供全局檢索,而且支持單一文本內部檢索,另外所检得的結果經過標點、注釋,便於使用。 5. 「佛光山電子大藏經」 「佛光山電子大藏經」[135]整合了《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法藏文庫》《經典寶藏題解源流》四個分類。其中數字化的《佛光大藏經》又分為《阿含藏》《禪藏》《淨土藏》《般若藏》《法華藏》《唯識藏》《本緣藏》《聲聞藏》。《佛光大藏經》有現代標點、分段以及精簡的注解,但最大特色是各部經典均有凡例及題解,有助初學者掌握各經大要。根據網頁所載星雲法師的《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1983)來看,目前已經完成了一半的成果。 本文作者曾於2019年8月份參觀了編藏處的工作環境,檔案室中保存了校對各種版本時留下的原始資料,可惜無法拍照,只能期待未來公開。 6. 古籍OCR項目 目前已經有大量的佛教典籍被掃描成了圖片檔,但是還未轉換成可以檢索的文字檔。現有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技術可以批量轉錄,且有較高的正確率。 佛教文獻領域較為突出的OCR項目有如下幾種: (1)賢度法師主持的「如是古籍數字化工作平台」[136],提供刻本古籍以及手寫敦煌文獻的OCR引擎,並且附有自動標點、標點遷移、多文本比對等工具; (2)賢超法師主持的「古籍酷」[137],集成了自動標點以及文言文翻譯的功能。 (3)北京大學-字節跳動數字人文開放實驗室的「識典古籍」[138],以左圖右文的方式呈現,選擇文字後自動對應到圖片位置,目前完整公布的是《高麗再雕》《乾隆藏》。 7. 單機版數據庫Accelon 以上數據庫除CBETA外,都只能在網頁端瀏覽。而即便是CBETA,使用者也無法自行添加文本。剎那搜尋工坊軟體工程師葉健欣所開發的Accelon[139],是一個開放的古籍數字平台。用戶只需按照開發者介紹的方式,即可添加文本。軟件體量很小,但檢索速度非常快。目前流通的版本中集合了58種文本,含《四庫全書》《高麗藏》《大正藏》《嘉興藏》《卍續藏》《藏文大藏經》等大部頭叢書,以及1950-1964年發行的《現代佛學》、1981年到2015年的《法音》等佛學期刊。檢索佛典中高頻出現的「法」字,共出現5513873條結果,幾乎是瞬間出現,點擊進具體頁碼,也沒有卡頓。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資料量太過龐大,因此檢索出來的結果也很多,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去篩選。這個軟件適合尋找稀缺史料時,查缺補漏之用。 四、工具與方法佛教文獻研究中的圖檔與文本數據庫,相當於學術研究中的一手文獻。而圍繞著這些一手文獻,還產生了不少相關的研究工具。以下擇要介紹。 (一)辭典 電子佛學辭典種類繁多,各自又互有重疊。如果逐個檢索,則耗時耗力,又只能找到一堆重複的資料。目前有幾個辭典可以達到綜合性搜索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是DDB。 1. DDB DDB(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電子佛教辭典)[140]由東京大學文學院教授A. Charles Muller負責,始建於1995年,截至2024年11月30日已經收錄了78670個詞條。辭典以英文界面為主,會給出中文詞對應的英文以及梵、巴、藏文,詞條末尾還列出編寫者名稱、推薦閱讀的內容乃至多部紙本辭典的具體頁碼。這些辭典諸如中村元《佛教語大辞典》、平川彰《佛教漢梵大辭典》、小野玄妙《佛書解説大辭典》,以日文辭典為主。 DDB有幾大特色。首先是更新頻率高,基本保持了逐月更新,不斷新增和修訂詞條內容;其次是內容來源豐富、可靠,一方面由負責人整合各個公開發行的紙本辭典,另一方面開放給各個領域的專家撰寫新的內容;最後是擴展性強,比如網頁上將各個詞條按照術語、文本、人物、寺廟、部派、名相等屬性進行分類,每個分類下又分中國、印度、韓國、日本等不同細項,可供使用者進行專題查詢。 DDB使用時需要帳戶、密碼,一般用戶只需要在帳戶欄鍵入“guest”即可。網頁還提供了名為“DDB Access”的本地版下載,內容與線上版一致,但是會標注出每個詞條創建與修改的時間。 2. 電子達磨#3 禅語漢語考釈支援システム 禪宗語彙的考釋,歷來是學界研究的重點。除了用現代語言學知識解讀這些語彙,還應注意先賢已經做了大量整理、註解的工作。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電子達磨#3禅語漢語考釈支援システム」[141]即是為綜合性檢索禪宗語彙而開發的數據庫。 該數據庫整合了《無著道忠撰述禅学叢書》《禅林句集・句双紙類》《臨済録抄集成》等大量叢書。檢索具體詞條時,不僅會出現撰寫後的文本上下文,還可以進一步跳轉到原本圖檔。 3. GoldenDict 線上辭典更新及時,但是有幾個缺點。首先是依賴於網絡,其次是用戶無法自主增減辭典數量。另外,百年來佛學研究蓬勃發展,積累下了無數的紙本資源,由於數量龐大且限於版權因素,也無法一一體現在線上辭典中。 GoldenDict是一款本地版軟件,用戶可以在裡面自由擴充辭典數量,不僅可以快速查詢詞條,還可以列出相應紙本頁面。[142]擁有類似功能的還有StarDict、MDict、歐陸辭典等軟件。 目前可以擴充的佛學辭典數量不少,比如《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大藏經總目提要》《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望月佛教大辭典》《佛教語大辭典》、辛島靜志所編《妙法蓮華經詞典》《道行般若經詞典》《正法華經詞典》《「長阿含経」の原語の研究》、法鼓文理學院製作的「佛學規範資料庫」[143];主要文史研究工具書比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故訓匯纂》《古音匯纂》《中國歷史地圖集》《敦煌俗字典》《敦煌文獻語言詞典》《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等。 需要說明的是,之所以能有如此豐富的資源,有賴於許多機構、個人製作了相應格式的辭典文件,具體可見法鼓文理學院提供的「佛學詞典」網站[144]、龍泉寺賢世法師團隊持續數字化的佛學辭典、[145]Freemdict论坛上網友提供的各種資源。[146]另外,如果自己掌握製作MDX的技巧,也可以構建專屬的詞庫。只需要掃描圖書,然後列出詞條和頁碼,即可利用工具快速完成。[147] 除了以上三種綜合性辭典外,還有幾個基於古寫本、古版本佛典的異體字資料庫,比如漢字字體規範史數據集保存會的「HNG単字検索」[148]、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149]、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的「史的文字データベース連携検索システム」[150]。 電子辭典將大部頭的紙本辭典拆分,使用戶可以快速地獲取指定的頁面,但使用時尤須注意辭典的凡例、附錄等關鍵信息常被編輯者刪去了。另外,如果僅關注指定頁面,則無法獲知與研究有關的相近詞條,有可能反而束縛了使用者的研究視野。 (二)目錄 漢文佛教文獻包含的文本數量太過龐大,因此有必要對書目進行統計、分類、題解。紙本目錄可以參考《望月佛教大辭典》《佛書解說大辭典》以及《大正藏》別冊《昭和法寶總目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電子版的目錄也有不少,比如: (1)「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151],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所編,可供定位具體經典在各部藏經中的冊次、頁碼、千字文編號等; (2)《大正藏·敦煌出土佛典對照目錄》《大正藏·九種大藏經對照目錄》《日本現存八種一切經對照目錄》[152]以及Bibliographical Sources for Buddhist Stud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Buddhist Philology[153],為日本国際仏教学大学院大学負責。 另外,如果想要查詢近代以來編撰的佛教圖書、期刊,可以檢索如下數據庫: (3)「中國佛教數字目錄」[154],為史瑞戈(Gregory Adam Scott)所編撰,網站收錄了 1860年到1949的佛教出版物,主要材料來自於北京圖書館《民國時期總書目》、羅琤《金陵刻經處硏究》、楊文會《佛學書目表》等。 (4)「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及補編資料庫」[155],為法鼓文理學院所編,可以按期刊名、作者名、文章名檢索民國期刊文獻。 以上4種電子目錄,主要還是以羅列佛教文獻的出處為主。對於研究者而言,還需要掌握的是具體經典的研究現狀、作者或譯者歸屬,從而能更好地引用。CBC正是為此而產生的數據庫: (5)CBC(Chinese Buddhist Canonical Attributions database)[156],是漢文佛典歸屬資料庫,為海德堡大学何書群(Michael Radich)與Jamie Norrish合作開發,在經典旁列出材料來源並簡介學界現有的成果,有助於用戶判斷各部經典的時代歸屬、譯者歸屬,目前已經整合到CBETA線上版中。該數據庫不斷更新,並且鼓勵用戶通過郵件提供相關資料。但需要注意的是,漢文佛典數量相當龐大,從各個角度進行研究的論文也層出不窮,因此網站上提供的學者觀點僅能作為基礎參考,而不是定論。 (6)CRTA(The Chinese Religious Text Authority,宗教書籍規範索引)[157],為Katherine Alexander(亞天恩)、Marcus Bingenheimer等人負責,著錄了大量民間宗教文本,可備查檢。 另外,還有一些書目索引值得參考,比如Barend ter Haar編撰的「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a research guide」[158],Robert Buswell編撰的「East Asian Buddhist Studies: A Reference Guide」,[159]都著錄了豐富的工具書,其中的資料可作為撰寫西文論文的參照。 (三)多語種對勘 本文旨在介紹漢文佛教文獻的數據庫,但研讀漢文佛經,常需要對勘其他語系的平行文本,[160]較知名的如德國哥廷根大學印度語電子文本記錄GRETIL(Göttingen Register of Electronic Texts in Indian Languages)[161]數據庫,集合了梵語、巴利語、印度俗語、藏語等多種語言的文獻,具體文本注明紙本文獻來源、輸入的日期等。 研究漢譯佛典的一大優勢是,可以將其與梵文、巴利文、藏文的平行文本進行對勘,從而破解古代譯本難以理解之處。這種對勘工作需要逐字逐行比對,耗時耗力,目前網上已經有了幾個較為成熟的語料庫,可供檢索。研究者熟練使用如下幾種數字資源,可以大幅提高效率。 1. TLB TLB(Thesaurus Literaturae Buddhicae)[162],可以譯作「佛教文獻寶庫」,為挪威奧斯陸大學Jens Braarvig(顏子伯)教授主持,公開於該校人文學院的網站上,旨在呈現梵、漢、藏、英等不同語言佛教文本的逐句對照。目前網站上公開的典籍超過了一百部,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列有漢文的平行文本。 以《維摩詰經》為例,除列出支謙、鳩摩羅什、玄奘的漢譯本外,還列出了轉錄自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2004年所編撰的梵文本、德格版藏文本、1976年Robert A. F. Thurman根據藏文的英譯本。在搜索框中鍵入關鍵詞,即可看到逐句對應的6個平行文本。倘若平行文本中有一處缺失,亦會有明確注明。TLB可以說是佛教文獻研究、佛典語言研究的重要材料來源。 需要注意的是,TLB的多語種材料是經過轉錄的,可能和原本有差異,而且像漢譯佛典的部分,也刪去了版本異文,因此使用時最好核對原文。另外,要做到多語種文本的逐句對應,勢必會改變文本的順序;而有時由於不同文本內容差異較大,無法明確句與句之間的對應關係,因此不免有缺漏的部分。比如網站上多語種對勘的法華經群中,竺法護的《正法華經》即不完整。這些也是使用時需要留心的。 2. 「漢譯佛經梵漢對比分析語料庫」 香港教育大學朱慶之教授負責的「漢譯佛經梵漢對比分析語料庫」[163]具有明確的導向,是專門為佛教漢語研究者設計的研究工具。該數據庫除了逐段對照漢譯佛經與梵文平行文本外,還標注出了梵語單詞的語法和語義。可惜的是,目前僅收錄《法華經》《維摩詰經》和《俱舍論》的部分內容。 除了這些已經建置的數據庫,還有相當部分梵漢對勘的作品以專書或者專書的附錄形式存在,不少在網上已經有了可供檢索的檔案,比如法鼓文理學院製作的辛島靜志三部辭典的電子版、[164]台灣大學哲學系蔡耀明教授於個人網站上公布的多部經典的梵漢對照本等。[165] 3. SuttaCentral SuttaCentral[166],為Bhikkhu Sujato、Rod Bucknell、John Kelly於2005年創建,是一個集合多語言文本的大型數據庫。數據庫以經、律、論三種類別劃分。每個類別都包含了三個部分的內容,第一是以巴利文、漢文、藏文寫就的經典以及梵文等其他印度語言寫就的殘片,第二是針對第一部分提供多種語言的現代翻譯,第三是針對第一部分提供其他語言的平行文本。研究漢譯阿含、律藏等經典的學者,可以從此數據庫中快速獲取材料。 數據庫的對照表相當完備,可以找出大量漢譯經文的平行文本。而且,數據庫還提供了可靠的現代翻譯,與巴利文逐行對應。因此,雖然網站沒有直接將漢譯本與其他語種對勘,但只要在不同界面跳轉,即可達到目的。 4. 84000 “84000”[167]是在钦哲基金会倡議下形成的項目,旨在將藏文佛典翻譯成英文,並無償分享。網站上的翻譯成果有較高的學術水準,並且提供了豐富的注釋以及對應的梵、漢平行文本。在每部經典開頭,還附有詳盡的解說。具體經文的英文翻譯,提供對應段落的藏文原文。 對於研究漢譯佛典的學者來說,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成果,進行漢藏對勘。 5. Gāndhārī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āndhārī Language and Literature”[168],是犍陀羅語及文獻數據庫,為Stefan Baums與Andrew Glass於2002年共同創建。研究漢譯佛經的學者常使用梵漢對勘的方式,但早期漢譯佛典的原語並非梵語,而是印度的俗語,因此尤其需要關注俗語文獻的數據庫。該數據庫包含了目錄、辭典及參考文獻三個重要列表。目錄部分不僅囊括了大部分的犍陀羅語文本,並且給出了圖片及錄文;辭典部分可以通過輸入梵語、巴利語單詞來檢索對應的犍陀羅語詞,並且鏈接到完整的全文;參考文獻收錄了在犍陀羅語研究領域的主要成果,並根據這些成果的引用情況做了相互關聯,且可以鏈接到具體文本。這個犍陀羅語數據庫可為釐清疑難詞提供依據,比如早期譯經中常混用「羅漢」與「阿羅漢」,但前者未必是後者的略譯,也有可能是來自犍陀羅語,比如在數據庫中檢索梵語arhant,就會發現犍陀羅語中也出現了沒有首元音的raha、rahada、rahaṃta等形式。 6. CEToM CEToM(A Comprehensive Edition of Tocharian Manuscripts)[169],暫譯作「吐火羅語文稿全編」,網站列出了文本、單詞、參考文獻三個分類。單詞頁面列出了19912個詞條,並注明其語法形式,且列出了對應的梵語單詞。根據潘濤博士的線上課程介紹,[170]即便不精通吐火羅語,照樣可以利用這些吐火羅材料。比如其中列出了單詞的不同形式,可以用來作梵漢對勘,從而發現早期漢譯佛經中特殊語言形式的來源。 7. Dharmamitra Dharmamitra[171]是提供梵、藏、漢等古典語料自動翻譯的線上工具,由Kurt Keutzer、Sebastian Nehrdich等人負責,具有較高的準確度。網站還提供了語法解析的功能,對於多語種研究的學者來說,非常便利。 另外,目前如ChatGpt、Gemini、Claude等AI工具,在翻譯古典語料方面,也有了長足進展。學者在需要處理大量文獻的時候,可以藉此節省精力。 8. 西文譯本數據庫 大量的漢文佛教文獻被翻譯成了西文。不論是從翻譯學習的角度,還是從理解文本的角度,這些現代的西文翻譯都值得關注。目前最全面的書目統計可見於馬德偉教授所製作的電子目錄「Bibliography of Translations (by human translators) from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into Western Languages」[172]。該目錄以《大正藏》的經號排序,詳細列出了各部經典的西文翻譯情況,且持續更新中。 佛教傳道協會BDK(Bukkyō Dendō Kyōkai)長期進行英文翻譯的項目,網站上也提供了全本下載。[173]另外,由SAT支持的BDK英譯大藏經文本數據庫納入了20餘部英譯經典,提供全文檢索,有助於查詢具體術語的使用情況。[174] 9. 對勘平台 多語種對勘的成果,目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如果能將豐富的梵、藏、漢材料都做逐句對勘,則對文獻學、語言學等都大有幫助。目前有部分平台可以構建類似功能。 目前也有不少線上工具,可供用戶製作不同語言的平行文本。 (1)DEDU,是文獻對讀編輯平台,由法鼓文理學院製作,旨在以最直觀的方式建立對讀文本,目前網站上公開了《〈辯中邊論 · 辯相品〉諸譯本及梵本對照》、《〈唯識三十頌〉諸譯本及梵文安慧疏編撰》等範例,並且收錄了TLB的對勘成果。[175]不過,該工具主要起展示作用,具體文本比對還需要在本地文檔中完成。團隊目前正在開發智能模型,以構建多語言自動對齊的功能,目前已有初步成效。 (2)Open Philology[176],是文本編輯平台,由萊頓大學Jonathan Silk(司空竺)教授負責,支持漢、藏文本自動對齊,需要註冊並通過驗證後才能使用。 (四)文本重合度比對 漢文佛教文獻雖然體量龐大,但由於譯者或作者的創作風格比較固定,因此常出現一些類似的表述。傳統的研究以摘取特殊的佛學術語、音譯詞的方式,來判定任意兩部作品的關聯性,從而判斷譯者或作者。但是,人工篩選的方式過於主觀,而且無法窮盡,因此得出的結論未必可靠。 佐藤義博(1995)就曾使用電腦技術統計文本重合程度,從而判定《般泥洹經》的譯者歸屬。近年來,也有學者使用 Local Alignment演算法找出佛經之間的重複,並以重用長度與重用頻率兩個面相觀察結果,並進行分類與篩選,比如韓東霖(2020)。 目前,有兩種數位工具開放給用戶進行大規模文本比對。 1. TACL 德國海德堡大學何書群與Jamie Norrish合作開發了軟體“TACL”(Text Analysis for Corpus Linguistics)[177],目前已經有了方便使用的圖形界面。TACL的基本原理是,按照任意的長度拆解佛經,而以拆解後的字串來比較兩組以上文本之間的異同。比如要找出《維摩詰經》是否支謙所譯,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 (1)將《維摩詰經》與全部可靠的支謙譯經當成一個集合,列出這個集合中所有兩個字、三個字、乃至九個字的組合; (2)列出只在《維摩詰經》中出現,但是不在可靠的支謙譯經中出現的組合。 通過這兩個步驟,我們就能夠找出《維摩詰經》用了哪些在可靠的支謙譯經中不曾出現的表述。進一步,通过「TACL search」功能可以發現這些表述在其他哪位譯者的譯經中最常出現。試以關聯性最高的竺法護為例,再進行兩個步驟: (3)找出既在《維摩詰經》出現,也在竺法護譯經出現的所有組合; (4)合併步驟(2)與步驟(3)的成果,找出重疊的部分。 如此我們就能夠得到既在《維摩詰經》中出現,又在竺法護譯經中出現,但是不在可靠的支謙譯經中出現的所有用語,從而可以看出《維摩詰經》與可靠支謙譯經的差異以及與竺法護譯經的關聯。[178] 使用TACL需要注意的是,軟件切分出來的字串未必是單詞,而可能只是任意幾個字的組合,有時候甚至是上一段的最後一字和下一段的第一字湊在一起。因此用戶需要考慮,如果兩個作品出現了多個這樣重複的字串,那是因為它們有同樣的創作者,還是因為偶然? 2. BuddhaNexus BuddhaNexus[179]資料庫,由德國漢堡大學Sebastian Nehrdich等人負責,包含了漢、梵、巴、藏等不同來源的典籍,最大功能是自動顯示任意經典的相似經典,並且以不同顏色標注出重合的段落。目前最新的研究可以參看Nehrdich(2023),利用BuddhaNexus研究幾部阿毗達磨文獻間的關聯。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軟件的主要作用是快速地從龐大的文獻群中獲取信息,但並不能直接給出結論。研究者需要建立足夠的背景知識,比如檢索經文中某些詞句時,其重合段落通常都出自《經律異相》、《法苑珠林》等類書,這是由於它們備輯群經、比類相從的編纂特點決定的。另外,也需要研究者培養更全面的思考方式,比如不僅要比對任意兩個文本群的重合,也要比對它們的差異,並且將這些差異做橫向比較,看數據量是否足夠明顯。 (五)經文數字化整理 漢文佛教文獻不僅總量大,而且具體的每部經典也包含非常豐富的信息,比如有大量的時間、地點、術語、典故等,而且常常涉及到其他語言的平行文本。傳統的方式是給這些文本施加詳盡的注釋,但是紙本文獻篇幅有限,無法承載過多的信息,而且注釋一多,反而加重閱讀的負擔。數字化時代所製作的文本,不受體量束縛,可以不斷擴充文本的廣度,而且能夠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現,比如增添圖檔、彩色標記等。 1. 法鼓文理學院數位典藏專案 法鼓文理學院長期致力於佛典數字化研究,目前已經有了一系列的成果,包括「唯識典籍數位資料庫」「《瑜伽師地論》資料庫」「新修《華嚴經疏鈔》」「《別譯雜阿含經》對比研究」「《法華經》數位資料庫」「《宋高僧傳》之校勘與數位化版本」。[180] 這些數據庫有三大特點:(1)細緻的科判,點擊後可以快速定位到具體主題,不至於迷失在龐雜的文獻中;(2)多語言文本對讀,囊括龐大的梵、藏、漢平行文本,並且逐句拆分;(3)文本質量可靠,由各個領域的學者負責把關文本質量,如研究《瑜伽師地論》的釋惠敏教授、研究唯識典籍的蔡伯郎教授等。 2. 「原始仏教聖典資料による釈尊伝の研究」 日本中央学術研究所「原始仏教聖典資料による釈尊伝の研究」[181]資料庫分論文、資料集、實地調查報告,集成了大量跟佛傳研究有關的基礎材料。資料庫中公布了43篇論文,詳盡地考察不同語系佛傳中出現的人名、地名、事件、經典。 資料集中,由森章司、本澤綱夫、岩井昌悟共同編寫的《仏伝諸経典および仏伝関係諸資料のエピソード別出典要覧》,將佛陀的家系、出生到涅槃分為6個部分72階段,逐段列出了20餘部經典的對應段落。這些經典除了巴利文佛傳外,還包括了《增壹阿含經》、《太子瑞應本起經》、《普曜經》、《方廣大莊嚴經》、《過去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眾許摩訶帝經》等。該資料庫全文可供檢索,頗便使用。 3. 「中央研究院中古漢語語料庫」 「中央研究院中古漢語語料庫」[182]是是應漢語史研究需求而建構的語料庫,收錄了《道行般若經》《陰持入經》《維摩詰所說經》等近60種佛典,並且經過斷詞以及詞性標注,提供如「非謂形容詞」「句子連接詞」「否定副詞」等多種方式的檢索。 (六)佛教研究論文與資訊 佛教文獻是文史哲研究共同的寶庫,因此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上文提及了日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末木康弘編有Bibliographical Sources for Buddhist Stud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Buddhist Philology一書,囊括了佛教研究各個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此書不定期更新,每次會將最新內容置頂,方便讀者瀏覽。2022年發布的3.1版,共有1387頁。[183]另外,還有不少機構全文公開了研究成果,比如漢堡大學沼田佛教研究中心公布了17部佛教研究專著、[184]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院公布了歷年的年報以及佛教文獻學、哲學研究叢書,[185]可供參考。 常用的論文數據庫如知網、Google Scholar、CINII等,均可檢索到大量佛學論文。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不少渠道可以檢索到最新的論文目錄乃至全文,比上述幾個論文數據庫更高效。此中最突出的是微信公眾號,可以在裡面檢索到大量新刊發的全文。另外,還有幾個專門的佛學資料庫值得關注。 1. 「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186]致力於匯集世界各地的佛學書目與全文,目前共收錄書目482113筆,全文121312筆,含括47種語言、15種資料類型。網站的「相關連接·海內外佛學相關網路資源」共列出了968個網址,涵蓋了世界上主要的佛教學校、機構、期刊、研究專案,其中以台灣地區的資料最為詳盡。 2. 「印度學佛教學論文資料庫」 「印度學佛教學論文資料庫」(INBUDS)[187]主要收錄日本發行的期刊、論文集中的佛教研究論文。數據庫涵蓋了大量紀年文集中的成果,因此可以在搜尋資料時查缺補漏。目前網站上還開放下載全部書目的功能。 可惜的是,上述兩個數據庫都不支持書目管理軟件Zotero,獲取條目時只能手動導入。 3. 其他資源 (1)網絡平台“H-Buddhism”[188]以及「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的「動態專區」[189]定期公布與佛教研究相關的研討會、招聘、出版信息等,兼顧了歐美與中日韓不同地區的資訊。 (2)網絡上有不少提供長期存儲研究產品的數據庫,比如Zenodo[190]。該數據庫由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維護,支持上傳多種內容。目前Julien Baley公布了附有犍陀羅語平行詞彙的安世高音譯詞、[191]何書群公布了TACL的相關資料、[192]Florian Ollmeier公布了支婁迦讖的梵漢對照音譯詞表。[193] (3)如果想要更及時、便捷地獲取數位資源,還應與領域內的其他學者保持緊密聯繫。舉例來說,名為「佛研資訊」的系列微信群組目前有將近2000名成員。成員在其中分享最新佛學資訊,並且傳遞數字化資源,更為高效地獲取材料。利用這種方式尤為重要的是,應該注意版權問題。 (4)佛教文獻不僅僅存在於故紙堆中,廣義的文獻還應包括正在展開佛教研究的學者。由幾位志願者共同創辦的「佛研青年」[194]微信公眾號,持續邀請海內外佛教學者分享研究經歷,所涉及的內容包含目前的研究進展、推薦書目等。目前已經累積了85期的內容,正在結集出版中,網絡上可以瀏覽到全文。 (七)主要研究方法 建立數據庫可以有效地掌握龐大的佛教文獻,是未來學界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立足於各種公開或者內部運行的數據庫,學界已經誕生了不少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突破了以往只能處理小規模文獻的局限,利用機器快速分析龐大的數據。成果中所運用的方法可以套用在多種不同的文本中,因此對語言學、文獻學、歷史學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助益。這些成果大致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語詞的量化分析,從而判斷作品風格、歸屬者、時代特點等。這方面的突出成果比如洪振洲、謝承恩和馬德偉(2012),郭捷立(2012)、謝承恩(2012),Hung 與Anālayo(2017)、董惠珠(2018)、石井公成(2020)、Lin與Radich(2021)、洪振洲與林采蓉(2022)。 第二種是視覺化文獻內容,通過地理位置、社交網絡等來分析人物,比如洪振洲、馬德偉、許智偉(2010)、洪振洲(2010)、Bingenheimer(2016, 2018, 2020)、Hung與Bingenheimer(2010)、Van Cutsem(2023)。類似的數字化成果,比如「遊方:歷代僧傳僧人出行敘述」。[195] 第三種是大規模文本整理,找出文本群的相似與差異,並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比如永崎研宣和三宅真紀等(2013)、張舒芳(2019)、呂玟儀(2019)、Radich(2019)、洪振洲(2020)、Nehrdich(2020, 2023)、Lin與Radich(2021)、邱冰(2023)。 目前來看,佛教文獻數位化研究領域有幾位值得長期關注的學者,比如法鼓文理學院洪振洲教授[196]、天普大學馬德偉教授[197]、海德堡大學何書群教授[198]、日本人文情報學研究所研究員永崎研宣[199]、漢堡大學研究員Sebastian Nehrdich[200]。 近年來隨著對數字化關注度的提高,也有不少期刊為此設立了專題,比如「Digital Text and Digital Resources」(Journal of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2012)[201]、「Buddhism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of the Digital Humanities, 2020)[202]、「Historical Network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Religions, 2023)[203]。 數字化研究還可以關注集成各種工具的平台,比如「數位人文研究平台」(中央研究院)[204]、「DocuSky 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205](台灣大學)以及整合最新資訊的「中國數字人文」[206](清華大學)。 五、數字人文的研究步驟本文對漢文佛教文獻數字化的現狀進行了系統梳理,分別從「古籍目錄」「圖像資源」「文本資源」以及「工具與方法」四個方面總結了當前的成果。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出,漢文佛教文獻的數字化進程已進入高度發展的階段,這也成為佛教研究的一大顯著特點。 然而,面對如此豐富的數字化資源,研究者往往感到眼花繚亂,不知如何入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傳統文獻學的研究方法。傳統文獻學為學者提供了清晰的入門路徑,如從版本、目錄、校勘入手,逐步打好基礎,熟悉文字、音韻、訓詁,進而整理材料、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參考這種成熟的方法論,循序漸進地推動數字資源的使用與研究。 (一)全面認識數字資源 傳統文獻研究要求學者對領域內的文獻有基本的了解。同樣,數字資源也應被視為一種新的版本或語料來加以認識。目前,儘管佛教研究中已有眾多數字化成果,但真正被廣泛應用的僅限於CBETA、DDB等少數幾個數據庫。這反映出,大量的先進成果尚未充分發揮推動學術發展的作用。因此,研究者在進入數字研究領域時,應首先對各類數字資源形成概覽性的認識,從而在需要時能迅速定位。例如,在閱讀經文時,研究者應具備快速查詢不同版本或相關研究成果的能力,以避免因陌生而浪費寶貴時間。本文的寫作正是為了滿足這一需求而進行的。 (二)實際應用數字資源 對數字資源形成全面認識是重要的第一步,但如果不主動進行實際操作與應用,將面臨兩個問題:其一,不清楚數字資源能提供哪些功能;其二,不了解其局限性。因此,研究中難以做到有的放矢。傳統研究在接觸新典籍時,往往會基於對文獻來源和價值的基本認知,逐步構建學術脈絡,這一過程建立在對典籍深入熟悉的基礎之上。同樣,在數字時代的研究中,對常用數據庫的基本了解尤為必要,這樣在面對新的數字資源時,才能準確評估其作用與限制。 事實上,傳統文史研究技能在數字時代不僅沒有過時,反而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數字資源的價值在於提高信息獲取的效率,但如果研究者對版本、目錄、校勘等基礎知識缺乏了解,則容易在海量的數字文獻中迷失方向。更甚者,研究者若不清楚數字文獻的來源而盲目引用,極易引發錯誤。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數據庫通常僅呈現紙本文獻的部分內容,其界面所顯示的也多為文獻的一條或一頁,無法展現文獻的整體結構。如果使用者未能洞悉其中細節,便難以全面掌握材料。因此,積極操作與應用數字資源,不僅是熟悉工具的過程,更是充分發揮文史訓練的重要契機。 (三)綜合利用多種數字化成果 單一數字資源無法直接解決所有學術問題。準確來說,這些資源能解決的僅是龐大學術構想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儘管佛教研究的數字資源豐富多樣,為研究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也對學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傳統以鋪陳資料為主的單一研究方式,已難以應對當前的挑戰。 在傳統文史研究中,學者需要熟練掌握目錄書、地圖冊、辭典等工具書;而在數字化時代,新一代學者則需要掌握多種數字化工具並學會綜合運用。例如,TACL軟件可以快速拆分經文,但拆分後的字串如何核對則成為新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可以借助CBETA線上版的「詞彙搜尋與分析」功能,快速判斷這些字串是否為成詞。此外,閱讀漢譯佛經時,研究者可以使用TLB比對對應的梵文,利用84000查找對應的藏文,並借助SuttaCentral確認對應的巴利文本,並且利用犍陀羅語辭典和CETom查找對應的犍陀羅語和吐火羅語單詞。如果面對繁雜的語料,還可以使用Dharmamitra進行翻譯,幫助研究者精準把握關鍵內容。 (四)構建專屬數據庫 現有的數字資源無法完全滿足每位研究者的需求,因此根據自身研究方向與需求定制專屬數據庫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具體操作可以分為以下步驟:(1)蒐集領域內相關的文檔資料;(2)利用OCR軟件(如ABBYY)將紙本資料轉換為可檢索的電子文本;(3)使用本地檢索軟件(如DocFetcher)進行快速檢索。通過這三個簡單步驟,即可構建一個功能基本齊全的小型數據庫。本文作者在梵漢對音研究中,曾以此方法整理了50多部相關文獻,從而能高效檢索相關條目,大幅提升研究效率。 在AI時代,如果希望進一步提升數據庫的功能,可以嘗試:(4)搭建專屬的大語言模型,例如使用OpenAI的GPTs上傳文檔,構建個性化的語言模型。如果對數據安全有所顧慮,也可以選擇在本地環境中進行語言模型的訓練。更進一步,若希望將研究成果與學術界共享,還可以(5)構建線上數據庫,將個人研究資料公開,吸引其他學者與愛好者參與學術討論,實現資源共享與良性互動。 (五)開展大規模研究 數字化工具的出現使大規模研究成為可能。傳統文史研究往往局限於個別文本或語詞的考釋,而數字化資源則為研究者提供了整合與擴展的契機。一方面,這些散落各處的研究成果可以被整合為一個大型數據庫;另一方面,數字化工具可用於大規模文本的考訂與分析,打破傳統研究在時間與精力上的限制。 舉例來說,大量佛教文獻分散於不同版本的藏經之中。傳統研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來考察單一經典的版本流變,而數字資源則顯著提升了研究效率。CBETA與SAT等數據庫已數位化《大正藏》,其中包含的大量校勘紀錄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版本的差異,為大規模研究提供了可能。比如通過導出《大正藏》的校勘紀錄,可以發現《思溪藏》對《福州藏》至少有7700處增補,這是人工核查難以完成的任務。 總之,數字化資源的快速發展為佛教文獻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仍是一項需要長期探索的課題。唯有結合傳統文獻學的堅實基礎與數字化時代的先進工具,才能在新的研究局面中持續推進學術創新。 注释(向上滑动查看) *本文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0—13世紀漢文佛教大藏經的傳承譜系」(23CZJ006)資助。初稿完成後,幾位師友提供了寶貴建議,包括釋賢度、釋賢世、趙宇、馬德偉、甘沁鑫、劉慧婷、王長林、何書群以及CBETA相關工作人員吳寶原、洪振洲、Heaven、周邦信、陳亭螢、楊琍愉。論文充分吸收了他們的建議並進行了修改。我們對此表示衷心的感謝!需要說明的是,韓國、越南等地也擁有相當豐富的數字化資源。由於語言能力的限制,我們將在未來予以補充和整理。 [1] http://www./pcab/ [2]另外也可參考「《國家珍貴古籍名録》知識庫」:https://rarebib.。 [3] http://rbsc.:8086/aopac/jsp/indexXyjg.jsp [4] 梶浦晉的這篇文章收錄在CBETA中,可供檢索。 [5] 末木康弘持續更新的專書可見:https://icabs.repo./search?page=1&size=20&sort=controlnumber&search_type=2&q=75。 [6] http://kanji.zinbun./kanseki [7] https://kunishitei.bunka./bsys/index。另外還可參考https://bunka./。不過,日本的這些文化財產大部分沒有數字化影像。如果需要閱讀圖檔,可以參考由「重要文化財」編纂委員会編,每日新聞社出版的《新指定重要文化財:解説版》系列叢書。其中《書跡・典籍・古文書》(1981)即收錄了大量佛教文獻。 [8] https://wwwap.hi./ships/ [9] https://kokusho./ [10] https://kokusho./biblio/100213302/9?ln=ja [11]https://zenseki./ [12] https://jpsearch./ [13] https://rmda.kulib./collection/zokyo [14] https://kuline.kulib./ [15] http://repo./opac/repository/collections/?lang=0 [16] https://da.library./index.html [17] http://saku./about [18] https://dl.ndl./。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是電子數據庫的網址,而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網址是https://www.ndl./zh/index.html,應注意區分。另外,該圖書館提供申請賬戶的服務,申請後所能閱讀和下載的文檔更為豐富。 [19] 國立文化財機構的藏品可以通過Colbase(https://colbase.nich./?locale=ja)檢索,也可以在E國寶(https://emuseum.nich./)中看到高清圖像。 [20] http://shanben.ioc./list.php?order=rn_no [21] http://kanji.zinbun./db-machine/toho/html/top.html [22]https://db2.sido./kanseki/T_bib_line_2.php。另外,關於圖書寮所收藏的漢籍,還可以參考《圖書寮漢籍善本書目》(1931)、《圖書寮典籍解題·漢籍篇》(1960),均可下載於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電子數據庫。 [23] http://dunhuang./index.aspx [24] http://www./。「校經閣」上還公布了對池田溫名著進行整理的《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總目錄》以及校對多部佛典的成果,比如其中的《四分律》「以趙城金藏本(不足者以高麗藏初刻本補配)為底本,以毗盧藏本、高麗藏再雕本,以及北敦14519號、北敦14668號、斯2778號、甘博39號、伯3340號等近70件敦煌文獻為校本精校而成,」彌補了《大正藏》本在校勘上的不足。 [25] https://icabs.repo./?action=pages_view_main&active_action=repository_view_main_item_detail&item_id=348&item_no=1&page_id=13&block_id=17 [26] http://dhys./cms12/index.aspx [27] https://dhyssjk./dhh_p/zh_CN/index.aspx [28] http://idp./ [29]此為中文版數據 [30] https://idp./references/ [31] https://xieben./ [32] https://gallica./ [33] http://read./allSearch/searchList?searchType=10022&showType=1&pageNo=1 [34] https://dhyssjk./dhh_p/zh_CN/index.aspx [35]https://mp.weixin.qq.com/s/KMHOrOXKgNGUZB8zu-2SYA [36] http:///home/pro_14.html [37] https://www./ [38] http://dev./Dunhuang_Manuscripts/ [39] https://www./index.php [40] 相關報道參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MjA1ODQyMA==&mid=2247509881&idx=1&sn=f5a69b69587f4c68aa72a6e6e8f7176c&chksm=fb2295a2cc551cb41c85e3754f22abf201bf9551502c6567151f6b4dc9952abc7286ae1f0b28&scene=21#wechat_redirect。 [41] https://rep./handle/11858/00-001S-0000-0023-9ACB-C/browse?rpp=20&sort_by=7&type=dateissued&order=DESC [42] 相關介紹參見榮新江(2021)。 [43] https://turfan./dta/index.html [44] http://dsr./toyobunko/I-1-E-18/toc/Contents.html.en [45] https://koshakyo-database./。相關介紹還可以參考張美僑:《日本古寫經數據庫》,《國際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通訊》2021年第四期。(https://cbs./sites/cbs./files/No.4%20Chinese.pdf) [46] 具體目錄見此:https://www./research/koshakyo/publication [47] extension://oikmahiipjniocckomdccmplodldodja/pdf-viewer/web/viewer.html?file=https%3A%2F%2Fkw.maruzen.co.jp%2Fln%2Fmc%2Fmc_doc%2Fshogozo.pdf#=&zoom=170 [48] 參見https://ci./ncid/BA50671227以及https://cbsweb./ch/paper_text/。 [49] https://shosoin.kunaicho./bulletin/ [50]比如線裝書局影印出版的的明《永樂北藏》,使用清《龍藏》以及現代排版的文字補入,但是並未提供說明。 [51] http://read./allSearch/searchList?searchType=10021&showType=1&pageNo=1 [52] 相關介紹參見方廣錩(2010: 8-9)。 [53] https://rbook./NCLSearch [54] http://kanji.zinbun./db-machine/toho/html/top.html [55] http://shanben.ioc./main_p.php?nu=C6493000&order=rn_no&no=01638 [56] https://dcollections.lib./ja/kanseki/132x-108-1 [57] https://da.library./page/140042 [58] https://bird./collections/daihokojurinkyo-03/ [59] http://www.heritage./heri/cul/culSelectViewList.do?gbn=2&pageNo=1_1_1_0&culPageNo=2&ccbaCndt=&searchCondition=%EC%B4%88%EC%A1%B0%EB%B3%B8®ion=2&s_kdcdArr=00&s_ctcdArr=00&ccbaPcd1Arr=99&stCcbaAsdt=&endCcbaAsdt=&ccbaGcodeArr=00&sortType=&sortOrd= [60] https://www.museum./site/chn/relic/search/list [61] https://kabc./content/pop_seoji?dataId=ABC_NC_02105_0001 [62] https:/// [63] https://kabc./index [64] https://cbetaonline./zh/ [65] https://www./book/K0713?page_from=bookshelf&mode=book [66] https:///wiki/%E9%AB%98%E9%BA%97%E5%A4%A7%E8%97%8F%E7%B6%93 [67]http:///zojoji_sandaizo/ [68] https://dl.ndl./pid/2543459/1/5 [69]http://repo./opac/repository/collections/42111/#?c=0&m=0&s=0&cv=2&r=0&xywh=-628%2C0%2C4134%2C1919 [70] 關於高麗藏諸影印本的關係,參見方廣錩(1996: 4)、馬場久幸(2016: 281-323)。 [71]這個例子來自CBETA校訂工作人員陳亭螢,特此致謝。 [72] 參見海印寺八萬大藏經:http://www./;高麗大藏經研究所:http://www.sutra./。「佛教記錄文化遺產檔案」上的《高麗再雕》,很可能就是來自高麗大藏經研究所的數字化成果。 [73] 西脇常記相關作品比如:《ドイツ将来のトルファン漢語文書》(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2002)、《中國古典社會における佛教の諸相》(知泉書館, 2009)、《中國古典時代の文書の世界:トルファン文書の整理と研究》(知泉書館, 2016)、《中国思想史論攷:宗教のある風景》(知泉書館, 2022)。 [74] https://db2.sido./kanseki/T_bib_body.php?no=007075 [75] 參見李富華、何梅(2003: 179)。 [76] http://read./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1002&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006235865 [77] 詳細介紹參見李際寧(2015)。 [78]新公布增上寺三大藏的文獻價值,參見李周淵(2024) [79]http:///zojoji_sandaizo/ [80]參見李周淵(2021: 121-122)。 [81] https://dpul./eastasian/browse/qisha-da-zang-jing [82] https://db2.sido./kanseki/T_bib_body.php?no=023001;https://db2.sido./kanseki/T_bib_body.php?no=024640 [83]http:///zojoji_sandaizo/ [84] http://read./advanceSearch/allRes?searchWord=%E6%99%AE%E5%AF%A7%E8%97%8F [85] http://msq./#/library [86] http://124.133.52.158:8056/pubindex.jsp。目前似乎無法打開。 [87] https://dpul./eastasian/browse/ming-bei-zang [88] https://dzkimgs.l./kkz/ [89] http://repo./opac/repository/collections/search/simple/?lang=0&mode=0&opkey=R169061539627580&chk_schema=700&cate_schema=700&codeno=100&req=back [90] https://static./u-renja/ [91]參見《徑山藏刊刻435周年系列主題紀念活動》(《國際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通訊》第31期,2024年)https://mp.weixin.qq.com/s/px81JQDio0vvnveP6qHVxw [92] https://khirin-a./database/kansekikyoten [93] https:///item/2014514531 [94] https://wenyuan.aliyun.com/home [95] https://ostasien./collections [96] http://msq./#/index [97] 參見https://mp.weixin.qq.com/s/OduHK_2HgmGpMdaCBZAqrA。 [98] 參見https://mp.weixin.qq.com/s/joYq-UZSUm8EU5SfMXY4dA。 [99] https://auction.artron.net/ [100] https://www.kongfz.com/ [101] https://seal./sealdb/ [102] https://jinglu./jinglu.htm [103] CBETA2016版在此下載:https:///cd/download.php。 [104] http://www./ [105] https://baike./。「大眾閱藏」團隊研發有功能更為豐富、圖檔更為齊全的「藏經矩陣」,目前尚未公開。 [106] https://guji./ [107] https:///zojoji_sandaizo/search/ [108] https://cbetaonline./zh/ [109] http://iriz./frame/data_f00.html [110] https://icabs.repo./?action=pages_view_main&active_action=repository_view_main_item_detail&item_id=259&item_no=1&page_id=13&block_id=17 [111] 亞利桑那大學中、英文版:https://cbs./buddhist-canon-studies;微信公眾號中文版: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__biz=MzA4NzEwOTk5MA==&action=getalbum&album_id=1896284644577214465&scene=173&from_msgid=2247485316&from_itemidx=1&count=3&nolastread=1#wechat_redirect [112]比如https:///以及https:///post/jiu-ban-wang-ye-zai--shang-de-huan-cun-ji-lu.html [113] https://www./ [114] https://www./。根據Bingenheimer(2021:16),該數據庫於2013年由維習安(Christian Wittern)創建。「Kanseki Repository」收錄了《四部叢刊》《四庫全書》《正統道藏》《道藏輯要》《大正藏》《卍續藏》,涵蓋了多種傳承的古籍文獻。需要注意的是,其所錄《大正藏》《卍續藏》的資料來源於CBETA,沒有《大正藏》56-84冊。另外久未更新,因此也不會收錄CBETA最新的校訂成果。網站所列資源不列校勘記,而是各部藏經單獨列出。比如點擊《長阿含經》中的「【大→宋】」,顯示的就是根據《大正藏》校勘記復原的宋本。這也導致了檢索整個數據庫時,會出現多個重複的結果。 [115] https://www./ [116] https://www./ [117] https://www./home.html?view=div。本條承鄧葶涓博士生分享,特此致謝。 [118] https://inscription./docShike/ [119] https://rub.ihp./~buddhism/ [120] http://kanji.zinbun./db-machine/imgsrv/takuhon/index.html [121] http://coe21.zinbun./djvuchar [122] http://csid./tomb/# [123] https://www./。CBETA目前已經轉型為「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omprehensiv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rchive Foundation,簡稱 CBETA Foundation或 CBETA 基金會)。另外,網絡上另有號稱「世界第一部漢文電子大藏經」的《佛梅電子大藏經》,於1999年推出,內容基本源自《大正藏》,可備參考:http://sutra./。 [124] CBETA底本來源參見:https://www./format/id.php;文獻校訂手冊參見: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pTqC41WKXn5qKXPIfb-vrA2EIKJf_lTOcbVwWfOVGE0/edit;Github上公布的xml檔見:https://github.com/cbeta-git/xml-p5a; [125] 線上版:https://cbetaonline.;線上版大陸分站:https:///;單機版和線上版主要區別參見:https://mp.weixin.qq.com/s/nWxAy_0ys0tkx2ZyFOfwdg。 [126] https://www./AI/norbu.htm [127] https:/// [128] https://21dzk.l./SAT/ [129] https://dzkimgs.l./SATi/images.php [130] 參見山崎精華(1928)、永崎研宣(2017)。 [131] https:///taishozo-teihonkohon/ [132] https://kabc./index [133] https://www./ [134] http://jiaowaishefo./ [135] http://etext./index.aspx [136] https://guji./。此外,賢度法師主持的北京如是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院目前正在推進《徑山藏》數字化項目,參見https://mp.weixin.qq.com/s/uCMVhKADeXyoPjxA6VB_qg。 [137] https://ocr./ [138] https://www./ [139] 相關介紹參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NjYwNDM2NA==&mid=2247484558&idx=1&sn=dab9fddcf97f505ade1a856d6fa928c0&chksm=fbc3ca2dccb4433b87378dd56210c8d058cdfb3b6a018bd41cc4812b133750d9086886211841&scene=178&cur_album_id=1606055977361932292#rd以及葉健欣(2008)。 [140] http://www./ddb/ [141] http://saku./ [142] http://www./download.php [143]https://authority./。「佛學規範資料庫」含時間、地點、人名、目錄四個子庫,且在持續更新中。 [144] http://glossaries./ [145] 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__biz=MzU1NjYwNDM2NA==&action=getalbum&album_id=1606055977361932292&scene=173&from_msgid=2247484171&from_itemidx=1&count=3&nolastread=1#wechat_redirect [146] https://forum./ [147]參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t4y1R7on/?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0388c95e8c8fafa8d3bbdaa18f4f5167。 [148] https://search./ [149] https://wcd-ihp.ascdc./union/search.php [150] https://mojiportal.nabunken./ [151] https://jinglu./ [152] https://icabs.repo./?action=pages_view_main&active_action=repository_view_main_item_detail&item_id=348&item_no=1&page_id=13&block_id=17 [153] https://icabs.repo./index.php?action=pages_view_main&active_action=repository_view_main_item_snippet&index_id=0&pn=1&count=20&order=17&lang=japanese&page_id=13&block_id=17 [154] https://bib./search.php [155] http://buddhistinformatics./minguofojiaoqikan/search.php [156] https:///cbc/ [157]https:///wiki/Main_Page [158] https://bjterhaa.home./chinrelbibl.htm [159]https://www.international./buddhist/article/187139#Buddhist_Bibliographies [160]詳細資訊可以參考潘濤博士所撰《印度學基本工具書及網路資源》(https://mp.weixin.qq.com/s/n7mAQSVRx8Y2dr7-NdFaoA) [161] https://gretil.sub./gretil.html#top [162] https://www2.hf./polyglotta/index.php?page=library&bid=2 [163] http://ckc.:8080/ [164] https://glossaries./ [165] https://homepage./~tsaiyt/course-materials.html [166] https:///?lang=en。網站負責人的信息參考自 Bingenheimer(2021:20)。 [167] https:/// [168] https:/// [169] https://cetom./ [170] 潘博士的相關課程參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Q4y1K7v7/?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0388c95e8c8fafa8d3bbdaa18f4f5167。 [171] https:///zh?input_encoding=auto&view=search&target_lang=sanskrit&model=default [172] https:///tools/bibls/transbibl.html [173] https://www./tripitaka-list/ [174] https://21dzk.l./BDK/bdk_search.php [175] 平台首頁是:https://dedu./home/。另外參見https://dedu./view/5c88bf5e4d9b3以及https://tvk./。 [176] https:/// [177] https:///tacl-gui-one-stop-shop/。何書群發表了多篇應用TACL進行研究的論文,可以參見他在Academia上的主頁,獲取全文:https://uni-heidelberg./MichaelRadich。視頻介紹參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m421K7NX/?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0388c95e8c8fafa8d3bbdaa18f4f5167。 [178]利用TACL對《維摩詰經》的研究可以參見何書群(2019)。 [179] https:///chn/neutral [180] https://lic./digital_archives_projects#/tab1/cbeta [181] http://www./monograph/ [182] https://lingcorpus.iis./cgi-bin/kiwi/dkiwi/kiwi.sh?ukey=-522944509&qtype=0 [183] https://icabs.repo./index.php?action=pages_view_main&active_action=repository_view_main_item_snippet&index_id=75&pn=1&count=20&order=17&lang=japanese&page_id=13&block_id=17 [184] https://www.buddhismuskunde./en/publikationen/hamburg-buddhist-studies.html [185] https://iriab./publication/ [186] https://buddhism.lib./index.jsp。與「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類似的還有「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http://www./library/index.html),集成了多個佛學數據庫,只是久未更新。 [187] https://www./ [188] https://networks./h-buddhism [189] http://buddhism.lib./toModule.do?prefix=/website&page=/latestnews.jsp [190] https://www./ [191] https:///record/7770792 [192] https:///record/7824781;https:///record/7823963 [193] https:///record/938612 [194] 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__biz=MzI4ODU3OTgwMg==&action=getalbum&album_id=1377585059678797824&scene=173&from_msgid=2247484942&from_itemidx=1&count=3&nolastread=1#wechat_redirect [195] https://youfun.litphil./ [196] http:///publications/ [197] https:///publications/publications.html。馬德偉教授的網站上還列出了多種佛教研究的工具,可供參考:https:///。 [198] https://www.asia-europe./de/personen/academic-staff/wissenschaftler-personendetails/persdetail/radich.html [199] https://www./nagasaki/ [200] https://berkeley./SebastianNehrdich [201] https:///previous-issues/ [202] https://www.jstage.jst./browse/jjadh/spenum/5/2/_contents/-char/en [203] https://www./journal/religions/special_issues/HNA#published [204] https://dh.ascdc./ [205] https:/// [206] https://www./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查看) 山崎精華:〈異字の撰擇に就いて〉,《現代仏教》,1928年,頁103-115。 方廣錩:〈海外大藏經編輯及電子版大藏經的情况〉,《法音》,第5期,1996年,頁3-11。 方廣錩:〈《中華大藏經》(上編)的編纂與檢討〉,《2010年佛學研究論文集:第一屆「國際佛教大藏經」學術研討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宜蘭:佛光文化,2011年,頁1-10。 包菊香:〈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古籍書目資料庫建設實踐與思考〉,《古籍保護研究》,第7期,2021年,頁14-23。 永崎研宣、三宅真紀、苫米地等流等:〈人文学資料としてのテクスト構造化の意義を再考する:大正新脩大藏經における脚注の解析とLinkedData化をめぐって〉,《じんもんこん2013論文集》,東京:情報処理学会,2013年,頁239-246。 永崎研宣:〈インド学仏教学を未来につなぐために-研究資料ネットワークの再形成に向け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5卷,2號,2017年,頁1022-1015。 石井公成:〈N-Gramを用いた文献比較-師茂樹氏作ngsm.Plを用いた発見の技法ー〉,《漢字文献情報処理研究》,第19期,2020年,頁4-10。 佐藤義博:〈『般泥洹経』の訳者について〉,《印度哲学仏教学》,第10期,1995年,頁193-206。 何書群(MichaelRadich):〈竺法護是否修訂過T474?〉, 《佛光學報》,新5卷,第2期,2019年,頁15-38。 呂玟儀:《佛經中英語料非監督式自動句對齊之研究》,2019年,法鼓文理學院,碩士論文。 李周淵:〈《磧砂藏》研究百年綜述〉,《佛學研究》,第1期,2021年,頁93-123。 李周淵:〈新公佈增上寺三大藏的文獻價值〉,《國際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通訊》,第29期,2024年。 李富華、何梅:《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李際寧:〈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思溪資福藏》概述〉,《2014年中文古籍整理與版本目錄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程煥文、沈津、王蕾主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536-551。 邱冰:〈中古漢譯佛經語體色彩的數字化呈現〉,《數字人文》,第2期,2023年,頁53-66。 洪振洲、馬德偉、許智偉:〈漢文佛典的語意標記與應用:《高僧傳》文獻的時空資訊視覺化和語意搜尋〉,《圖書與資訊學刊》,第2卷,第3期,2010年,頁1-24。 洪振洲、謝承恩、馬德偉:〈結合漢典古籍虛詞常見字與統計量化分析進行漢譯佛典譯者風格辨別〉,《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項潔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頁117-140。 洪振洲、釋天華、釋慧禪:〈佛學期刊論文內大藏經引用資訊之擷取與分析〉,第十一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2020年12月1-4日。 洪振洲、林采蓉:〈佛學數位分析《華嚴》「心」:初探「直心」與「深心」的詞義轉變〉,《法鼓佛學學報》,第30期,2022年,頁91-142。 馬場久幸:《日韓交流と高麗版大蔵経》,京都:法藏館,2016年。 張美僑:〈日本古寫經數據庫〉,《國際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通訊》,第4期,2021年,https://cbs./sites/cbs./files/No.4%20Chinese.pdf,2024.12.21。 張舒芳:《應用聚類分析於佛教醫學文獻主題探索之研究》,2019年,法鼓文理學院,碩士論文。 通然:〈漢語佛教文獻電子化的現狀與展望〉,《佛學研究》,第1期,2017年,頁267-275。 郭捷立、釋法幢、杜正民、洪振洲:〈以地理資訊平台輔助佛教人物史傳研究—宋僧淨源生平考釋為例〉,2010年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主辦,2010年10月12-13日。 郭捷立:《利用分類演算法來判別早期漢譯佛典之朝代—以東漢、三國、西晉為對象》,2012年,法鼓佛教學院,碩士論文。 葉健欣:〈Accelon,一個開放的數位古籍平台〉,《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7期,2008年,頁68-82。 董惠珠:《《中阿含經》與《增壹阿含經》之文本翻譯風格量化分析與相似斷詞自動化擷取》,2018年,法鼓文理學院,碩士論文。 榮新江:〈歐美收藏卷前言〉,《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榮新江主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13。 榮新江:“T. Nishiwaki, Chinesische Blockdrucke aus der Berliner Turfan sammlung”,《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期,2021年,頁392-399。 謝承恩:《以量化分析方法進行漢譯佛典譯者風格研究》,2012年,法鼓佛教學院,碩士論文。 韓東霖:〈《大正藏》經文中大範圍的文字重用現象之偵測與分析》〉,2020年,法鼓文理學院,碩士論文。 Bingenheimer, Marcus. “'Knowing the Paths of Pilgrimage’ The Network of Pilgrimage Routes in 19th Century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anxue zhijin 參 學 知 津 .” Review of Religion and ChineseSociety, vol. 3, no. 2, 2016, pp. 189-222. Bingenheimer, Marcus. “Who was 'Centra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Thought and Culture, vol. 28, no.2, 2018, pp. 45-67. Bingenheimer, Marcus. “On the Use of Historica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Case of Dao’an, Huiyuan, and Kumārajīva.”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Digital Humanities, vol. 5, no. 2, 2020, pp. 84-131. Bingenheimer, Marcus. “Digital Tools for Buddhist Studies.” Digital Humanitiesand Research Methodsin Religious Studies, ed. ChristopherD.Cantwell and Kristian Petersen, Berlin/Boston: DeGruyter, 2021, pp. 1-31. Hung, Jen-jou and Bhikkhu Anālayo. “A Quantitative Textual Analysis oftheTranslationIdiomoftheMadhyama-ĀgamaandtheEkottarika-Āgama.”Research on the Madhyama-Āgama, Taipei:DharmaDrumPublishingCorporation,2017, pp.177-196. Hung, Jen-Jou, et al. “Using GIS Technology in Buddhist DigitalArchive Projec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Humanities, 2009.12.1-2. Lin, Qian and Michael Radich. “Computer-Assisted Analysis of Zhu Fonian’s Original Mahayana Sutras.”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vol. 38, no. 2, 2021, pp. 145-168. Nehrdich, Sebastian. “A Metho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Parallel Passages for Buddhist Chinese Sources Based on Million-Scale Nearest Neighbor Search.”Journal of the JapaneseAssociation for DigitalHumanities, vol. 5, no. 2, 2020.pp.132-53. Nehrdich, Sebastian. “Observations on the Intertextuality of Selected Abhidharma Texts Preserved in Chinese Translation.” Religions, vol. 14, no. 911, 2023, pp. 1-15. Radich, Michael. “Was the Mahāparinirvāṇa-Sūtra 大般涅槃經 T7 Translated by 'Faxian’?: An Exercise in the Computer-Assisted Assessment of Attributions in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Hua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vol. 2, no. 1, 2019, pp. 229-279. Van Cutsem, Laurent. “Lineages as Network: A Study of Chan Genealogy in the Zutang Ji 祖 堂 集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Religions, vol.14, no. 205, 2023, pp. 1-29. 【作者简介】 李周淵:浙江大學文學院博士後。 盧鷺:浙江大學文學院特聘副研究員。 王雲路:浙江大學文學院教授,古籍所所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