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人间四月季—在太湖中找回生命力

 妙子的宅家时光 2025-04-08 发布于河南

01

从来都没有想过此生会去那么远的地方,和众多高山流水相逢,今年的清明节,我来到了安徽太湖,见到了美丽的高山和湖泊,这里的一切都美得刚刚好,本地人都很淳朴善良,一路走来都没有看到冒烟的排气管子,路边的各种草木随风摇晃,特别养眼。

坐上司机的汽车之后,师傅沿着马路开出了县城,窗外的风景就由最初的高楼建筑转变成青山绿水,四月份的天气是最适合外出旅行的季节,阳光很明媚,你感受到的只有暖意,光线和柔,一点都不刺眼。

当人不再思虑过去,不再担忧未来,就会发现,原来山林里的一切都是流动的,大雁拂过高山在上空游荡,林里的小生物在落叶下来回爬动,引来一阵沙沙的声音,沙滩上的石头都显现出了高光色。

安静的环境,可以让生命从狭隘的思路中引出来,让思绪不断延长,从小到大,我都特别羡慕那些住在山林上的人,他们是清醒的一类人,世间多烦恼,需要多放在大自然中浸泡,会让焦躁不安的心逐渐平静下来。

之前在视频上看到很多在山林之中修行的人,他们与时代脱节,抛弃了俗世中的名利和牵绊,可以接受匮乏的物质条件,可以不论夏日的酷暑和冬日的严寒,可以不在乎世间的纷扰,只想体会最普通的日子,在山上待得久了,也会逐渐忘记四季变迁。

太湖流淌于群山之间,湖面上有码头和游轮,湖水很清澈,顺着水的方向拍打着岩石,对面是一座禅院,佛教文化在此非常盛行,禅院附近特别安静,旁边种植了一大片竹林,微风吹过,光线不断变化,竹影倒落在石板上,形成一道道光斑。


山上的寺庙除了钟声,还有虫鸣和鸟叫,仅仅只是坐在石头上,听一天小动物的声音也丝毫不觉得无聊,绿色植物最能养眼,风吹过树叶之后会让整棵树呈现各种状态,和山林中其他树木结合在一起,恰好展示出风景的独特之处,每一个树叶都是一个宇宙,藏着气温和阳光的变化。

每当院内的钟声响起来,爬到最高处就可以俯瞰整个太湖,远处的山水和近处的寺庙融为一体,就是坐落在群山之上的宫殿。

这种来自于山野的生命力,远胜于城市中的繁华与喧嚣,大自然会让人放松,而对外界的欲求会让人陷入竞争内卷当中,但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事物,往往是在相对自由且宽松的环境下诞生的,艺术家们都比较亲近自然,因为丛林流水之中藏着人们最原始的野性和力量,山林并不是落后贫瘠的代名词,而是自由与灵气的化身。

行人走着靠近湖水的地方会起风,空气中的湿度把行人走路荡起来的尘土微微往下压,太湖虽然是个有名的景区,但没有被过度开发,极大程度上还原了最原始的样貌。

02

下午跟朋友一起乘坐游轮环绕穿梭于太湖之间,湖面上稍微有一些风,游轮随着海浪的波动上下晃动,向远处望去湖水仿佛跟整片天空相连,就像一幅画上出现多种景物,丰富了人类的视觉想象。

游轮把乘客载到太湖中央的一座小岛上,这里云雾环绕,各色植物花草盛开,简直是一处世外桃源,安静祥和,草木的种类有很多种,桑树、杨树、松树、梧桐等树木爬满了整座群山。

太湖这边盛产茶叶,沿途路上都看到了好几棵茶树,靠近山坡的地方也夹杂着竹林,夏季来这里打卡,就会在林中寻找到一处清凉,隔岸便是平坦的草地,靠近水源的地方生长了一些开着黄色小花的绿草,坐在地上打坐,脑海中什么也不想,心中的烦恼就会荡然无存。

当我躺在草地仰头望向天空的时候,就能看到几只老鹰在上空盘旋,天空中的白云在慢悠悠地向四周化开,四周只有风吹树木的声音,太湖之间留下的只有寂静,山林之中原本没有路,只有游客们四处探路时,留下的不规则小路。

湖面上偶尔有飞艇穿梭,像一道弧线从另一面掠过,有时候会看见几个本地人,在太湖的边上游泳,进行体能训练,每个时节都有人在湖里享受水的温度,冬天也不例外,作为外地人的我深感佩服。

太湖县区里面的空气也特别新鲜,偶尔会看到几处乡野小村庄,农田里种植着各色蔬菜,白菜、包菜、和油菜花,偶尔还会看到一些热带植物,安徽早春的温度适宜,没有蚊虫,返回县城的路上,看到几个庄稼人在田里浇灌,傍晚时分,山村就像镀上了一层烟雾,昏黑一片。

当年苏东坡被贬的时候,他没有因为生存环境不好,就郁郁寡欢,每去到一个地方都能撒欢,吃的食物都能整合成一种艺术,他目睹了众生的苦难,却不沉溺于时运不济带来的忧伤之中。

生活有时候就像一处干旱的沙漠,而苏东坡就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尽管资源有限,可他始终都能在大自然中找到一些滋养自己的能量。

苏东坡之所以乐观,一方面是性格原因,另一方面就是它所处的环境。

太多人不能忍受漂泊之苦,为世道阴险而忧愁不已,而苏东坡却把每一处地方当作旅行散心的地方,不仅可以在人间烟火中找寻灵感,还能通过写诗来表述内心的感受。

而且作为一个乐天派,苏东坡的精神世界是饱满的,外在的物质条件可以粗糙,身体可以承受一些负累,但心思一定要轻盈,一定要松弛。苏东坡知道世间遍地都是苦难,但并不苦哈哈的活着,因为承受太多烦恼,让内心积淤太多负面,对于生命来说没有任何益处,倘若心思重重,活着便少了很多乐趣。

苏东坡也是一个善于在废墟中寻找诗意的人,多数生命都是千篇一律的活着,感受到的只是生活的平淡和乏味,但对于苏东坡来说,生活是美的,大自然就是一种美学,是自己的人生导师。

于是,他学草木富有灵气,学大地宽厚乐观,学海川拥有满满的求知欲,学虫鱼活在当下,东坡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带领他超越生活的庸常。

自然是生命的情感寄托,是众生赖以生存的养料,浮躁和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会破坏生命最原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看似很正常化的规则里,个体就像活在算法里的NPC,永远跳不出网络和媒体为大众自动设置的信息茧房,被动吸收着这些无关紧要的资信,思想也会变得单一且片面。

在我看来,人类本身就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身边的草木河流相依相生,借自然赋予的一切度过一生,本就是一种幸福。

尘世中的一些标准只是为了让人活成一个工具,生命本体不被要求有“自我”,不需要具有创造力,只需要顺应世俗的流向随波逐流,可是生命的精神状态是由内向外释放的,原本是充满激情的,也拥有各种可能性,一个丰富的精神内核能抵御时代的洪流,也能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拥有持久且鲜活的生命力。

END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红楼梦》——鸳鸯:一个用性命做赌注,不甘于屈从权势的丫鬟

《佛陀传》:慈悲乃是大爱,像滚雪球一样无限复利,最终收获解脱、平和与喜悦

《金瓶梅》与《红楼梦》——现实世界和精神文明的瑰宝

《阿Q正传》:宁可痛苦,不要麻木,鲁迅的每句话都掷地有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