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复习: 讲到湿郁,一般都会发黄,寒湿阴黄——茵陈五苓散证,湿如蜡染橘子色——茵陈蒿汤证,还有栀子柏皮汤证、栀子大黄汤证、小柴胡汤+茵陈蒿、小柴胡汤+白术等方剂。 假如能自主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只在头重,寒湿轻证,出现鼻塞,鼻不闻香臭,这时通通窍就可以了。可以用石菖蒲、通草,汉代大概率用瓜蒂散吹到鼻中,打喷嚏后就清出鼻塞了。 日本经方家使用瓜蒂+细辛等量打散,吹入鼻孔,也是外用。 鼻塞类似于今天的鼻窦炎和付鼻窦炎,不通气,鼻腮骨都疼,轻者可以外用——鼻内给药——瓜蒂(祛湿)+细辛,等量打粉喷入鼻内;严重的可以用甘草干姜汤来温肺,再结合葱豉汤(葱白豆豉)发汗解表通鼻,鼻为肺之窍,出点汗后鼻子就通气了,出汗泄掉压力,就都松开了。 内服(发汗解表,曲线救鼻)——干姜15g+炙甘草15g +葱白1-3段+豆豉10-15g+大枣12个。 【37】湿家身(为表)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不可火攻,不可烤电,宜微微出汗)。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白术——寒湿在表(皮肤表疼) 麻黄三两【15g】(去节),桂枝二两【10g】(去皮),炙甘草二两【10g】,杏仁七十个【15—20g】(去皮尖),白术四两【20-30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湿家呈现麻黄汤证,就用麻黄加术汤;如果是有汗脉浮而缓的桂枝汤证,就用桂枝汤+白术20+茯苓30;如果是有小柴胡汤证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就用小柴胡汤+白术20+茯苓30。只不过麻黄加术汤发生的概率更高,所以叫“可与麻黄加术汤”。 但凡湿家,毛孔大多闭合,毛孔开合功能不好,所以用麻黄打开毛孔。脉沉细时不能用发汗法,脉沉应该振奋新陈代谢,用附子剂: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唯独不能用发汗剂,因为脉沉是有水在里,不能让他绕行半个地球去发汗,就近原则,符合兵法,也符合调理疾病原理。 湿家全身烦疼,靠近体表,可与麻黄加术汤,它只发微汗,不可能大发汗,麻黄汤单用会大发汗,但加上白术就不会大发汗,春天祛除湿疹、皮肤瘙痒很好用,之所以不会大发汗,因为白术健运脾胃且利尿。 不可以火攻之,指火针,针灸中的盘龙针,一定会大发汗,是因为恐慌造成的发汗,救逆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不然心脏扑通扑通会留后遗症,然后再用麻黄加术汤。火针劫汗,病反不除,水行速,湿行缓,火劫后水出去,湿反不除,大汗后风寒虽去,湿气不除。 火劫后的救逆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吓得心慌,汗出过多):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2个 常山苗10-15g 龙骨15g 牡蛎30g 。 民间理疗所,汗蒸,用姜、花椒等温热药包裹起来发汗,用保鲜膜包裹,包浆法,很容易造成脱水,会头晕,虽然风寒被带出去了,但湿依然留在体内,所以虽稍轻松一点,但病不除。 医院的烤电(属于火攻法),胡希恕老师说基本上没有通过烤电治好风湿、类风湿的,体外—风寒湿—里,内服方剂,从里往外把风、寒、湿推出去,烤电是用热热的高温,把风寒湿压到里边,当时减轻了,外边看不见了,实际上小偷被逼到室内了,关门留寇。外用烤电治不好风湿类风湿,会越治越重,好不了的,小病成大病。 所有火劫方式,都不能祛除湿家之疾,应该内服方剂为主,麻黄汤+白术,桂枝汤+白术,小柴胡汤+白术等方可。 艾灸要好些,针对虚损性、老年性、寒性的比较合适。怕冷、做梦等虚损性症状可以艾灸,轻证风湿、类风湿可以,重的要内服方剂以祛寒湿。 注:水出得太快,湿还停留在体,得不偿失,汗蒸、包浆法、火针、盘龙针、药拓出汗不可取。虚损之人,老做噩梦宜艾灸。 一般麻黄、杏仁等量,口干杏仁可稍微多3-5克,宣肺同时润肺,杏仁皮尖有毒性,所以去皮尖。 适应证: 腱鞘炎,急性骨关节炎。 腱鞘炎: 符合湿家身烦疼,麻黄加术汤,用七天,用得频率非常高。 急性骨关节炎: 用后二三天就见效。 寒湿者:湿在皮肤,即发汗又利尿,亦可治腱鞘炎,急性骨关节炎(烤电不行,会使病邪往里钻,反倒出不来) 麻黄加术汤针对风湿、类风湿二三天见效,湿气如裹着湿棉被一样,如穿着湿衣服一样,且不怎么出汗,用麻黄加术汤一副药就出汗了,而且尿也多了,身上就轻松多了。 什么样人容易出现麻黄加术汤证呢? 1.地下室生活的人,皮肤易起湿疹。 2.南方潮湿的梅雨季节,湿疹、玫瑰糠疹概率高,适合麻黄加术汤。陈修园回福建后麻黄加术汤用得很多。 3.急性感冒:衣服没干透,包括淋雨后穿了,后背被空调吹到,项背强几几,感冒,三天没好,反反复复,给葛根汤+白术。一副药下去,肩膀松开就好了,后边用葱白、生姜、大枣吃一吃,一副药结束战斗。本应该是麻黄加术汤证,只不过被空调吹后背,出现了颈项强急,吹成了葛根汤证。如果没吹空调,感冒了,大概率是麻黄加术汤证。 项背强急几(衣服湿后,后背吹空调,受寒了,形成了寒湿相搏):葛根汤(粉葛根40-60g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2个麻黄10-15g )+白术30-50g+茯苓30g。 后期用葱白、生姜、大枣微微出汗则可。 【倪师】麻黄加术汤适应症:①祛寒湿;②皮肤发黄时。 【38】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湿热,汗出当风,应用于油红疙瘩,硬皮证,热性痛风)。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寒湿在肌肉、关节上,皮肤表面黑黑的 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炙甘草一两,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用法是宋代用法,非经方用法。 这条是针对湿热,用麻杏薏甘汤,常见于男同志,喝酒撸串后有内热,就会汗出当风,刚出完汗,对着风扇空调吹,里有热,突遇凉风,毛孔被闭住,热被憋在里,汗出不去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是因为热,老喜欢贪凉,空调温度低,喝冷饮,久伤于寒导致湿热问题,可与麻杏苡甘汤。男士痛风常发生在夏天,喝凉啤酒,冷饮,吹空调,脚后跟疼,关节不大不舒服,麻杏苡甘汤。甘草附子汤是痛风最常用的方剂,麻杏苡甘汤次之。 用麻杏苡甘汤后毛孔打开了,会出点微汗,这时不要再吹风了。 这里用法不是汉代,是宋朝,喜欢煮散。汤泡,汤者烫也,开水泡,不是用凉水泡,泡起自于宋代,所有的药煮散。 《外台秘要》中麻杏苡甘汤原方: 麻黄四两【20g】,炙甘草二两【10g】,生薏苡仁半升【50—100g】,杏仁二两【10】(去皮尖)。 以水五升1000毫升,煮取二升400毫升,分温再服,汗出则愈。 适应证: 麻杏苡甘汤针对热性体质的风湿、类风湿,痛风,剧痛如绞,常会用的。 痛风者常用甘草附子汤,次之的是麻杏苡甘汤,体型胖壮,每一顿吃得都比较多,酒场应酬多,这样的人常发生。其发作节率是每天下午2-6点是发作比较剧烈的时候,下午二点是温度最高时,之前阳气外张,温度上升,二点以后阴气上升,温度逐渐下降,寒气回压,所以就开始疼痛难忍,这种情况麻杏苡甘汤就很好使。用时麻杏苡甘汤+白术、附子,去寒性的湿,振奋新陈代谢,这是针对热性体质的痛风非常好使的。 痛风: 热性体质者(体格胖壮,酒场应酬多,下午2-6点,疼痛剧烈):风湿,类风湿,痛风——麻杏薏甘汤+白术30g+附子15-30g。( 占20%)。 寒性体质者:甘草附子汤证:白芍60g+炙甘草30g +附子30g+白术30g。(占80%) 针对痛风,麻杏苡甘汤比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好使,它针对痛风不太好使,针对热性皮肤溃烂剧烈炎症比较好使,清热解毒的金银花玄参,活血化瘀的当归,再加甘草甘以缓之,缓解剧痛。 四妙勇安汤(热性的皮肤溃烂,剧烈炎症,暗红微肿灼热。):金银花90g 玄参90g 当归60g 甘草30g。 针对寒性痛风,80%是甘草附子汤证;有不到20%的比率是麻杏苡甘汤+白术附子,这是热性体质的风湿痛风。 针对身体长疙瘩,麻杏苡甘汤很有帮助: 病例: 石家庄一先生,后背红疙瘩长满了,大油疙瘩,很硬,麻杏苡甘汤,薏苡仁重用,直接100克,薏苡仁50克起步,针对红色大油疙瘩,麻杏苡甘汤让皮肤变得白皙,疙瘩消掉。用14天,用了一个半月,完全好了。 麻杏苡甘汤也可以用来治疗脂肪瘤,但脂肪瘤优先使用鸡内金、白术、皂角刺,这是脂肪瘤的常用之法,麻杏苡甘汤针对脂肪瘤,属于小众之方,也可以二个合方使用。 脂肪瘤:鸡内金10g+白术20g+白芥子15g+皂角刺15g+葶苈子10g(祛痰)。 因为生薏苡仁解凝祛湿,可以用于指掌上的硬皮症,手上脚上的硬皮症。常常以麻杏苡甘汤打底,结合祛脓的冬瓜子10,祛血中之脓的丹皮10—15,再加上栀子10—15,有时二煎时需要加芒硝,软坚散结用。 硬皮证:麻黄20g+杏仁10g+生薏仁50-100g+炙甘草10g+冬瓜子60g+丹皮10-15g+栀子10-15g。 一煎喝,第二煎+芒硝20g外敷。 注:作用于脚指甲(厚、硬),脚底厚皮 +牛膝15g(引药下行),+芒硝20g(外敷)。 麻杏苡甘汤一方二用: 一煎内服,二煎加芒硝外敷,一煎内服时不用芒硝,二煎泡手泡脚,哪里硬泡哪里,给软化掉。 针对异常指甲,如石头,或鼻屎样,黄的绿的都有,用麻杏苡甘汤+牛膝引药下行,再加栀子、冬瓜子、丹皮,一煎内服,二煎加入芒硝外敷泡脚,指甲逐渐恢复正常。 【39】风湿,脉浮,身重(代表湿盛),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浮肿,松软,大象腿)。 【防已黄芪汤方】——寒湿在血脉神经上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用法是宋代用法,非经方用法。 喘者,加麻黄半两;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 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胎儿出生前,孕妈妈血糖都会高,以应付生产时的体力消耗,应激性血糖升高,没有必要治疗,没有必要打胰岛素,王老师坚持没有降糖,输液给打打肿了,每一天一副防己黄芪汤,一个当归羊肉汤,一天减重一公斤多,七天,消下来十公斤,脚不再肿。 产后浮肿:①防己黄芪汤;②当归生姜羊肉汤。 针对于水肿及阴性水肿,肥而白且虚,怕风吹,就可以用防己黄芪汤,长期用脸上有光泽度,身体轻飘飘的,腰越来越细。年轻女孩腿特别粗,从腰以下粗,大象腿,声音如牛,很粗,牛奶喝得多,防己黄芪汤吃一段时间,腰腿都变细了。 《外台秘要》《千金方》中原方: 防己四两【20g】,炙甘草二两【10g】,白术三两【15g】,黄芪五两【25g】,生姜三两【15g】,大枣12枚。 以水六升【1200ml】,煮取二升【400ml】,分温三服。 女士对腰腹部不满意,身上沉重,没劲,脸咣白,易出汗,毛孔松,防己黄芪汤常用,可以日常保养可以用,瘦下来皮肤不会松弛,不会出皱纹,黄芪增进皮肤新陈代谢。 湿疹也常用。怕风吹,风一吹就感冒,感冒后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去用,好了后,体质总是风一吹就感冒,平时吃防己黄芪汤,把湿气祛除掉后,就不容易感冒了,因为不怕风吹了。防己黄芪汤之所以重用黄芪,是因为表虚,毛孔松弛,就容易怕风吹。神农本草经中说黄芪主大风,指表皮上的风,第六页,大邪(散漫的均匀布散的)中表,小邪(聚焦压力强)中里,就是这个道理。 后世的玉屏风脱胎于这张方子,但是脱胎得不太完美,因为它用的黄芪、白术、防风。如果黄芪再加上防己,下腹腔及腿上的水就给刮出去,黄芪行气,补气力量很足。 |
|
来自: 皓月当空65 > 《金匮要略笔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