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帛书老子》 原文 译文(共81章)马王堆甲本修订校正版

 搜经阁 2025-04-10 发布于广东

应大家需要,补充译文,水平有限,仅供参考,如有不足,多多指教!

道经篇

第1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命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通过表达和形容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通过表达和形容出来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没有名称的状态(也就是无的状态)是万物的初始开端,有名称的状态(也就是有的状态)则是万物由来的源头。

因此,保持无欲无求的状态,也就是“无”的状态,就可以观察到道的奥妙;保持有欲有求的状态,也就是“有”的状态,就可以观察到道的踪迹。无和有同时出现,从名称上来看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来源却是相同的。道是非常玄妙神秘的,是一切事物奥妙的法门。

第2章:天下皆知美为美,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当我们对美好有所定义时,就有了丑恶的概念,当我们对善有所定义时,就有了不善的概念。有和无是相互对立而生的,困难和容易是相互比较而生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而生成的,高和下是相互对照而生的,音和声是相互附和而存在的,先和后是相互跟随而出现的。

因此,得道的人,采用“无为”的方式对待和处理事物,采用“不言”的教导方式。道生成万物却没有去干涉万物的发展,维系万物的生长发展却没有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成就了万世的功德却没有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因为道没有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永远不会失去。

第3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不推崇贤良,民众就不会为了贤良而去争名夺利。不让难以得到的物品价值变得贵重,民众就不会为了想要获得贵重的物品而去偷盗。不展现让人产生贪欲的事物,民众就不会为了满足自我的贪欲而引发动乱。

这就是得道之人的治理世事之道,使民众的内心清虚平静,保证民众的身体温饱,弱化民众争名夺利这类不端正的志向和思想,强健民众的体魄,保持健康状态,永远使民众处于没有虚妄心态和贪欲的状态。使得有虚妄和贪欲的民众也不敢胡作非为,就没有什么是治理不好的了。

第4章: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道保持虚空的状态,但是在发挥作用时又仿佛用之不尽。仿佛深渊一样无尽深邃,好似世间万物的宗主。道不显露自身锋芒,去除自身的繁杂纷扰,收敛自身的光芒,融入尘世之中的每一处,看起来好像是幽深虚无的,若有若无的存在着。我(老子)不知道他是从何而来的,好像在象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尤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没有所谓的仁爱,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刍狗一样(用草编织成的狗,表示很最普通不过的事物),让事物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圣人也没有所谓的仁爱,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让百姓按自己的方式发展。

天和地的之间的空间,不就像烧火的风箱一样吗,其虽然是空心的但却仿佛无穷无尽,越拉动风量就越大越多。太过于繁多纷杂的要求,反而会加速衰亡终结,不如保持虚空的状态,才是最佳状态。

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山谷中空神妙幽深而生生不息,这就是玄妙的生育万物的雌柔之地。玄妙雌柔之地的源头,就是天地的根源。神妙的山谷就这样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样子存在着,无论怎么发挥作用都没有穷尽。

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天和地永恒且又长久的存在着。天和地之所以可以永恒长久的存在,是因为天地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因此可以得以永恒长久的生存。

所以得道的人同于天地,凡事处于众人之后为众人考虑所以得以成为众人之先,凡事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得以长存,不正是因为得道的人没有自己的私心,所以可以成就自我。

第8章: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犹如安定的水一般,安定的水善于对万物有利而且处于安静的状态,处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

安定之水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其心性善于像深渊那样的深远渊博,其给予善于顺应自然,其行为表现善于诚信,其治理万物善于安定,其行事善于发挥专长优势,其行动善于选择合适的时机。正因为水不争,因此就不会犯错。

第9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总是想持有事物就会盈满溢出,不如停止持有。通过不断地锤击锻造以保持锋利,是无法保持长久锋利的。金银和宝玉堆满了屋子,终究属于身外之物,无法永远守得住。富贵了就骄傲自满,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功成名就之后全身而退,才是顺应天道的处事办法。

第10章: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灵魂与身体保持统一,能做到不分离吗?把气聚在一起形成柔软的状态,能达到婴儿一样的柔软吗?修炼心境去除杂念以观世事,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爱护百姓和治理国家,能做到无为而治吗?

天道的门开关,万物从出生到死去,能做到一直保持安静柔弱的状态吗?要想明白天下所有的事,能做到不使用自己固有的见识吗?生育万物,养育万物,生育而不去占有,养育而不去主宰,就是真正玄妙而深远的道德。

第11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横条组合在一个圆形的轮毂上,当轮毂的中心为空心时,可以用作车辆行驶的车轮。通过糅合泥土制作成陶器,当其内部为空心时,就可以作为盛装物品的容器。凿了门窗之后,当其内部为空心时,就可以拥有空间作为卧室居住。因此,存在的事物(有)可以利用,当事物处于空心的状态“无”方能真正有用。

第12章: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

色彩斑斓会让人的眼睛目不暇接而导致看不清事物的本色只追求视觉刺激,驰骋在田野间狩猎,会不由地使得人的内心变得狂野不受控制。难以得到的贵重物品,会让人行使正常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不正当的盗窃行为,各种各样的美味会让人丧失吃东西意义而只追求味觉刺激,各种各种美妙的音乐会让人的耳朵失去正常分辨声音的能力而只追求听觉刺激。

圣人的治世之道,应为解决饥饿保证温饱而不是为了观赏。因此应该去除外在影响内心判断的繁杂纷扰,保持身体的纯真质朴。

第13章: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逅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

对于人而言,受到宠爱或是羞辱跟惊慌一样,重视大灾难跟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是宠爱和羞辱跟受到惊吓一样?被宠爱的对象属于卑微低下的,得到了会担心失去所以会惊慌,失去了担心不会再得到也会到惊慌,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是重视大灾难跟自己的身体一样?

我们之所以担心有大灾难,是因为我们有身体。如果我们没有这具身体,那么还担心什么大灾难呢?因此为了天下而珍惜自己的身体,才可以承担得起天下,为处理天下事物而爱惜自己的身体,那么就可以寄托天下。

第14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却不能看见,称之为“微”。听却不能听见,称之为“希”。触摸了却感觉不到,称之为“夷”。“微”、“希”、“夷”三者不能完全的区分得清楚,因此化作混沌成为了一体。对于这个混沌体,向上看不显得明亮,向下看也不显得昏暗,不能确定具体的形体和声色,无法对其进行具象化的描绘形容。

因此把这个混沌体归属于“无”的一类事物,就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形象的物体,就是这样深幽而辽远的样子。跟随这个混沌体却看不见它的背面,正面向着这个混沌体却看不见它的正面。采用现在所存在的“道”,来处理现在所存在的事物,并从中获得宇宙诞生以来运行的规律,这就是道的核心纲要。

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自古以来善于运用“道”的人,给人的感觉微妙深远而且通达,其行事及思想深不可测,不可琢磨。正因为深不可测,不可琢磨,所以只能勉强用一些描述来形容:其犹豫的样子,就像在冬天的时候度河一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其谨慎的样子,就像害怕周围的人随时向他发难一样;其庄重严肃的样子,就像作为拜访的宾客一样;其放松的样子,就像冰川消融一样自然;其朴实的样子,就像没有经过加工的木材一样质朴天然;其浑然天成的样子,就像浑浊的的河水一样,与周身的一切融合在一起无法区分;其宽容豁达的样子,就像幽深的山谷一样,仿佛可容纳万物。

浑浊的河水静下来就会慢慢变得清澈,安静的事物动起来就会慢慢变得充满生机,保持在浑浊之中安静得以清,安静之中运动得以生,就会获得自然生机,在这样的自然之道下,就不会想着追求自我满足。正因为不追求自我满足,所以可以安静稳定的不断发展而不终结。

第16章: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在思想和内心达到极致的虚无空灵状态,以及自身也达到置身世外的极致宁静状态,万物在周围不断地生长发展着,我(老子)在空灵而宁静的状态下观察万物的生死循环。发现世间万物的生长与发展,最终都回归于其根本,回归于根本称之为静,静就是万物生长发展最终会回归于生命本源。

生长与发展回归于生命本源是世间万物的常态,知道这样的“常态”就会明白如何在世间进行自我生长与发展。如果不知道生长与发展最终会回归于生命本源,肆意妄为的自我发展,那么就会招致凶险。

知道世间万物生长与发展的常态是回归于生命本源,就会包容万物,能包容万物,那么就可以让万物得到公平公正的生长和发展,当万物得到公平公正的发展时,就会得到万物的认可,得到万物的认可也就可以得到天道的认可,获得天道的认可也就是获得“道”的认可,道则可以永恒长久的存在,那么我们自身也就终身不会陷入危险而受到伤害。

第17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最高级的管理者,其所管理的人们只是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级的管理者,其所管理的人们都喜欢亲近和赞誉他,再次一级的管理者,其所管理的人们都害怕他,最次一级的管理者,其所管理的人们都反抗、不遵从他。

管理者的信誉不足,其所管理的人们自然就不信任他了,所以啊,管理者要重视自己的言语,不随意发号命令或政令。当事情最终成功完成了,而其所管理的人们就会认为事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应该成功。

第18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因此,大道被废弃,于是就有仁义出现并被人们所推崇。智慧生成之后,于是投机取巧和自私虚伪也就随之出现。亲人之间不再和睦,于是就有了孝顺和慈爱被众人所提倡。国家的治理混乱,民不聊生时,于是忠臣和清廉就被推举和赞美了。

第19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断绝放弃圣贤和智巧的管理的概念与方式,对于民众而言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断绝放弃仁义的概念,民众自然就会恢复孝顺和慈爱。断绝放弃技巧和利益的概念,偷盗和强取豪夺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以上三个概念,只是起到了文字上的表达修饰作用,还达不到可以直接践行的效果,因此为了让这些概念有更进一步达到可践行的程度:需要展现纯真坚持敦厚淳朴,减少胡思乱想和降低身心的欲望,不学习也不会感到忧虑。

第20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孩。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闵闵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答允与奉承,又相差多少呢?美丽与丑陋,又有多少差别呢?人们所害怕的,也不可以不害怕人。恍恍惚惚、无边无际的样子仿佛没有尽头。人们欢乐的聚在一起,仿佛在享受祭祀时举办的盛大的太牢宴,又仿佛是登上了春天的高台,享受着生机勃勃的春景。唯独我淡泊无欲无求,仿佛没有开悟的样子,就如刚出生的婴儿一般,还没有学会怎么笑和哭。

颓废沮丧失意啊,就像没有地方可去,而身边的人都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富足有余,唯独我,什么都没有,我有的是一颗愚钝的心,所以显得蠢笨无知啊。未坚守根本的每个人都生活得光鲜亮丽,我却是浑浑噩噩的样子,每个人都目标明确,明察秋毫,我却是懵懂无知,不知所以的样子,迷迷糊糊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朦朦胧胧仿佛没有没有止境。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目标,而唯独我顽固不化显得愚笨无知。我之所以与他人不同,因为我注重坚守自己的根本,受食于天。

第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大德幽邃而深远的样子,仿佛可容纳万物,是因为遵从了“道”。道这个物体,就是恍惚不定的,虽然恍惚不定的样子,但是其中又存在着具体的形象,看上去朦朦胧胧仿佛什么都没有,但是其中又存在着具体的物体。看起来幽冥暗昧的样子,但是其中却存在着孕养万物的精华。且该精华特别的真实,根据事物和历史的发展来看,是可信的。

从如今到古时候,道这个代名词从未消失,顺着道可以观察和追溯万事万物的伊始根源。我怎么会知道万事万物的伊始根源是什么样子呢?因此就通过道进行观察和追溯。

第22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站着做饭的人,不能长久的站立,凡事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人,不会考虑得清楚,总是以自己固有的认知看待事物,不会看得明白,总是夸耀自己的功劳的人,不会有所成就,总是自负自傲的人,不会得到尊重。

以上这些在“道”的理解中,可以理解为:在自然的情况下吃了多余的食物,有了多余的行为,对于存在这类情况的事物,会被自然万物所厌恶,因此有所成就的人,不会存在以上自吹自擂、固执己在、自夸自耀、自傲自负的行为。

第23章: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金者,几语才哉,诚金归之。

金子属于稀有之物,需要经历曲折的寻找才能获得,树根保持弯曲才能在有限范围内与地面建立紧密的连接而得以稳定(形容曲折行事才能使事情获得圆满)。低洼之处才能存得下水,坚守生命本源才能持续发展保持生机。少一些欲望与想法才能有所收获,过多的欲望和想法,只会增加自己的困惑。

以上这些都算自然之道的表现,所以得道之人都是坚守“道”这个法则,来看待和处理天下的事物。不用自己固有的眼光看待事物,就会看得清楚;不以自己固有的见识来理解事物,就会理解明白;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就会有所成就;不自负自傲,保持谦逊,就会得到尊重。正因为什么都不去竞争和对比,因此就没有能与之(不争的人)竞争和对比的人了。

从古至今所说的“委婉曲折行事就获得圆满”,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空话,最终证实都得到了圆满结束。

第24章: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少一些言语才是自然的状态,就如狂风不会持续的刮一整天,暴风雨也不会持续的下一整天,是谁在刮风下雨呢?是天地呀,天地狂风暴雨都不能持续的保持长久,更何况是人呢?因此做事遵从道的人就会获得道的认可,与道同行,做事遵从德的人就会获得德的认可,与德同行,做事不遵从道也不遵从德的人就会失去道和德。收获德认可的人,会获得道的认可。不遵从德的人,不会获得道的认可。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渊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物体浑然犹如混沌般存在,在天地之前就诞生了,幽静深远而又寂寥的样子,独自存在着而且永不衰亡,可以作为诞生了天地的伊始本源。我不知道该犹如混沌般的物体叫什么,从字面上的表达为“道”,我勉强将其用“大”来形容。该犹如混沌般的物体,越来越大就会消逝,消逝了之后就会越来越远去,越来越远之后又返回原来的起点,如此往复。

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王是大的。天地间有这四个大,而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人遵从大地的法则发展,大地遵从天的法则发展,天遵从道的法则发展,道遵从自然法则发展。

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阛馆,燕处则昭。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沉着稳重是灵活轻巧的根本,冷静安静是暴躁易怒的主宰,所以君子在日常的行事中都保持自我稳重和安静(辎重:行军打仗用的物资,表示保持稳重和安静,以此来确保行事不轻率和暴躁)。君子虽然有豪华的地方可以享受,但是自己的内心却仍然淳朴自然,超然世外。可是为什么坐拥无数车乘的君主却采用自我的方式,轻率治理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本,浮躁就会失去自我控制。

第27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惟知乎大迷,是谓眇要。

善于行走的人走行走时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说话时不会留有纰漏,善于计算的人计算时不依赖计算的工具。善于关闭封锁的人在设置关闭时不需要用关闭的锁扣也打不开,善于捆绑束缚的在束缚时人不需要用绳子也解不开。因此得道的人永远都是善于拯救他人而不会抛弃他人,每一个物件都有其本身的价值与作用,不应抛弃,这就是道显著的表现。

因此:善于教导他人的人,可以互为师友,相互学习进步,不善于教导他人的人,可以作为具备善人资质的人才储备加以培养。不珍惜自己的师友,不爱惜自己的资质,虽然具有智慧,但却是非常的迷糊呀,这就是道精妙细微的表现。

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知晓如何成为强大的存在,也愿意接受弱小,就可以成为容纳世间万物的溪流;成为了容纳世间万物的溪流,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开;永恒的德不离开,那么就可以重新回到婴儿状态,也就是最原始,接近于自然,合乎于道的状态。

知晓如何获得荣华尊贵,也可以接受卑微平庸,就可以成为衍生养育万物的山谷;成为衍生养育万物的山谷,永恒的德就会充足;永恒的德充足后,就会回归自然纯朴,合乎道的状态。知晓如何抵达光明,也接受安于黑暗,就可以成为天下万物效仿的典范;成为天下万物效仿的典范,永恒的德就不会出现差错;永恒的德不出现差错,就会回归无限。淳朴分散于世间化作器物,得道之人使用这些淳朴的器物就会成为管理万物的官长,因此好的管理是不需要对淳朴的器物再进行分割处理。

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坯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想要获取天下万物据为己有的,我从未看见谁得到了。天下万物是神妙且奇特的器物,不是谁可以占有的。想将天下万物占为己有的人都失败了,持有天下万物的人都失去了。

天下万物有的独立,有的顺从,有的温和、有的冷漠,有的强大、有的弱小,有的容易生长、有的容易衰亡,因此得道的人去除过多和过度,去除骄傲自大,去除奢华享受。

第30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根据道的运行规律来辅佐君主管理天下,不用武力强行管理压制,如果用武力强行压制的话,那么就很容易会遭到反噬。大军战争所波及的地方,到处都长满了荆棘(表示战争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和破坏自然环境资源),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以达到最初的目的就好,不会过度地进行战争。

达到目的了不骄傲自满,达到目的了不自负,达到目的了不自我夸耀,达到目的也只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达到目的而不过度的意思。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衰老,这就是不合乎道的运行规律的体现,不合乎道就会过早终结。

第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用武力作为武器,是不好的管理工具,会遭到万物的厌恶,因此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不会采用兵力作为武器。君子在日常的行为处事中以左为尊,而武力行事则以右为尊,所以用兵以武力解决问题不是君子行事的方式。武力不是好的管理工具,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

采用武力一般以锋利快速的突击为上策,不应该赞美这样的方式,赞美这样的方式,就是在认可鼓励伤害他人。鼓励伤害他人,是得不到天下人的认可的。因此吉利的事以左为主,丧事以右为主,偏将军安排在左边,上将军安排在右边,所以用武力以右为尊属于是丧礼一类的。用武力行事,会使得很多人受到伤害,因此人们会感到悲伤而哭泣,获得了胜利之后,需要给逝去的人安排丧礼。

第32章: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道一直都是没有名称的,虽然淳朴微小,但是天下万物没有一个敢让道臣服,如果诸侯和君主可以像道一般保持淳朴自然,那么天下万物自然就会来依附,天地的发展就会达到和谐,降下滋养万物的雨水,不需要对民众施加政令,民众也会自我对物资进行分配,过上平等的幸福生活。

万物发展的规律从诞生开始存在了,既然已经存在了,那么我们应该知道不要再进行额外的干预控制,知道不干预控制,所以万物就可以自然发展不会受到伤害。道的运行规律在天下万事万物的呈现,就像每个山谷的溪流都来源于江河大海。

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了解他人的人是具备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清楚明白的。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不怕困难,努力前行的人是有志向的。不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人是长久的,死去而不被忘记的人是长寿的。

第34章: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道是那样的宽泛无垠呀,其既可以处于左边也可以处于右边,成功完成了事情但是却没有任何功名。万物归附于道,道却没有主宰控制万物,永远保持无欲无求的状态,可以称之为渺小,万物归附于道却不被主宰控制,又可以称之为伟大。所以得道之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为了伟大行事,所以成为伟大的存在。

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啖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遵从道而行事 ,天下万物就会来追随,追随而不受到伤害,自然就会安平乐泰,生活幸福,从而创造美妙的音乐与可口的美食,经过的万物都会停留下来。因此,用语言来表达道的话,可形容为:尝起来好像没有味道,看起来好像看不见,听起来好像听不到,怎么用都使用不完。

第36章:将欲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要收拢的,一定已经扩张了的。将要削弱的,一定是已经强大了的。将要去除的,一定是已经盛行了的。将要夺走的,一定是已经给予了的。这就是道微妙不容易被发现的道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鱼不离开深渊,才能得以不断的生长,国家的利器不可以展示出来,才能得以不断的发展进步。

第37章: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贞之以无名之朴。贞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一直以来都没有名号、名称、名望,诸侯君王如果能保持和遵守道的运行规律,世间万物都将可以实现自我管理。在万物的自我管理过程中,如果有偏离道的想法或行为出现,可以用道本身也没有名号的淳朴进行补充引。采用道无名的淳朴进行补充引导,万物就不会觉得受到强迫和委屈。也就可以达到平和宁静的状态,天地万物也就得以自然有序的发展。

德经篇:

第1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上德不需要刻意的展现自己的德行,所以是真的有德,下德刻意的展现自己没有失德,实际却是无德的。

上德不干预事物的发展也就不采取任何措施,下德干预事物的发展且采取一定程度的控制措施,上仁干预事物的发展但是不采取控制,上义干预事物的发展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上礼干预事物的发展但不符合要求时,就会采取强硬的手段使得事物屈服。

因此,失去了道之后德才会出现,失去德之后仁才会出现,失去仁之后才会有义出现,失去义之后礼才会出现。所以讲究礼的人忠实和诚信是不足的,是祸乱的首位,所谓可以预知未来的人,只不过是道的片面显现罢了,是愚笨的首位,所以真正有所作为的人,追求诚信可靠而不是弄虚作假,追求敦厚淳朴而不是表面华丽,因此要去除虚伪和华而不实,保持诚信可靠和朴实。

第2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往昔所得道的,天获得了道得以清朗,大地获得了道得以安宁,神获得了道得以灵验,山谷获得了道得以充盈,万物获得了道得以生长,诸侯君王获得了道得以管理天下进入正道。

进一步来说:如果天不清朗,恐怕就会裂开;如果大地不安宁,恐怕就会破废;神灵如果不灵验,恐怕就会消逝,万物如果不生长,恐怕就会灭绝;诸侯君王如果不将天下管理好抵达高位获得尊贵,恐怕就会被推倒。

因此尊贵以卑微为根本,高台以低下为基础,所以诸侯君王都以孤、寡、不谷自称,这是以卑微为根本的赞誉吗?难道不是吗?所以达到了极致,最高的赞誉就是不需要赞誉。因此不需要,像玉石一样美丽,像石头一样坚硬。

第3章: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等资质的人领悟道,严谨的学习和采取行动;中等资质的人领悟道,感觉道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下等资质的人领悟道,大声的笑话道的存在,如果不笑,那就不足以证明是领悟的是道了。

因此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明显的道好像模糊不清,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充满了阻碍。因此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明显的道好像模糊不清,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充满了阻碍。

纯真质朴好似受到污染,好的方正是没有边角的,好的器物是不需要加工的,好的声音是简素单调的,好的形态是没有具体的形状的,道趋向于对不要求名号有利,所以对于道而言,其衍生发展了万事万物,也养育成就着万事万物。

第4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返回初始的状态,循环往复,是道在进行运动的体现;柔弱圆润的状态,是道在发生作用的体现。天下万物诞生于有,而有又诞生于无。

第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兮,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道生成了初始的一,一化为了阴和阳为二,阴和阳相互作用生成了三,三继续不断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天地间万物。而天下万物本身是带有阴的,所以都趋向于靠近阳,保证阴阳之气中和后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天下人所厌恶的,孤、寡、不谷等带有不好寓意的称谓,然而君王和诸侯们却以这些称谓自居。事物受到损害那么也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好处,而得到好处了那么也同时会受到损害。因此他人教予我们的,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教予他人。因此只关注自己受益,蛮横无理的人将不得善终,我将以此作为学习的指导思想。

第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抵达任何天下最坚固的地方,虚无的状态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空间中,因此我认为不干预事物的生长发展是有好处的。不采用过多言语的教导方式是好的,不对事物的生长发展干预是好的,但天下极少有人可以做得到。

第7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名望与身体,哪一个更加值得亲近珍惜一些呢?身体与货物财富,哪一个重要性要更多一些呢?获得与死亡,哪一个更加可怕一些?想要得到、索取得越多,那么一定会消耗和付出的越多,储藏得越多,那么一定会损失得也就越多。因此知道适时的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难受,知道适时的停止就可以不受到伤害,就可以使得自身保持长久。

第8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溶。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完善的成品好像是有所残缺,但在使用的时候却不会变旧。最充盈的状态好像是内部虚空的,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好似用之不竭。完善的笔直好像是有些弯曲,灵活巧妙的样子好像是笨拙的,好的利益和收获好像是属于所有人的。躁动可以战胜寒冷,冷静可以战胜燥热,清醒冷静可以作为天下正确执行和处理事务的纲要。

第9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天下遵从道而发展,马匹就可以作为牲畜为农耕所用。天下如果不遵从道的发展,马匹就只能生于边疆作为战马用于战争。最大的罪恶莫过于可以满足欲望的太多,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道满足,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想要得到的太多。因此只要知道满足的足,就可以永远满足了。

第10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不需要出门远行,就可以知道天下的所有事物的发展情况。不需要通过窗户观察,就可以知道天气变化。出行得越远,知道得就越少。所以得道的人不需要出行就可以知道很多,不需要真正的看见也明白怎么回事,不需要刻意的追求就成功了。

第11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为了学习的人每天都在获取知识进步,而追求道的人每天都在失去自身多余的知识,失去得越来越多之后,就可以勘破事物的本质而不干预事物的发展。不干预事物和万物的发展而万物可以自己发展得很好,想要将天下治理好就不要进行额外的干预控制,如果进行额外的干预控制,那么天下就不会治理好。

第12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圣人一直都没有自己的心念,而以百姓的心念作为自己的心念。对于善良的人,以善良对待,对于不善良的人,也以善良对待,这是崇高的善良。对于有诚信的人,以诚信对待,对于不诚信的人,也以诚信对待他们,这是崇高的诚信。圣人在天下的行为处事,没有任何的偏倚,有着天下最淳朴自然之心,百姓属于天下的耳朵与眼睛,圣人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

第13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所有出生和衰老逝世的人,出生的人有十分之三,衰老逝世的人有十分之三,而活着的人因为变故而逝世的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其为了生存而生存呀。听说善于掌握生存的人,在山陵之中行走时,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这些猛兽,在行军打仗时,不会被兵器所攻击。

犀牛在他身上找不到用角攻击的部位,猛虎在他身上找不到用抓攻击的部位,兵器在他身上也找不到可以刺入的部位,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善于生存的人没有受伤和致命的弱点。

第14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行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觉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道衍生万物,德养育万物,自然塑造了万物的外形,基础物质成就了万物的发展,所以万物以道为尊且珍视德行,道受到尊崇,德受到珍视,万物就可以在没有感觉自身被限制的情况下保持长久的自然发展。道衍生万物、为万物提供生存发展的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教育万物、塑造万物的外形、为万物提供营养、滋养万物、为万物提供保护。生养万物却不去占有,为万物提供了生长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将万物养育成长却不主宰,这就是真正的玄妙深远的德行呀。

第15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最初始的状态,是天下万物的伊始本源,既然知道万物的伊始本源,那么就可以知道万物发展的方向,知道万物的发展方向,再保护/遵从万物的伊始本源,万物终身就可以不受到伤害。

堵塞以欲望的行事想法,关闭以欲望的行事的途径,终身不会受到困扰。打开以欲望行事的想法,跟随欲望行事,终身将受到困扰。能观察到正常事物的细微之处或生长和发展的规律称为清楚明白,能保持发现自己的不足,持续的进步成长的状态称之为强大。用观察万物的方式方法,以及所观察到的情况特性,反过来观察自身,使得自身的生长和发展清楚明了,那么就不会使身心遭受灾祸,这就是道明显的基本运行规律。

第16章:使我介然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在我(老子)有所认知的时候,就已经遵从大道的规律行事了,唯独害怕在行事的过程中误入歧途。大道是如此的广阔平坦,但是人们却喜欢将大道分解成小道理解。朝廷是那样的腐败,田地是那样的荒芜,仓库是那样的空虚,百官的服装是那样的华丽多彩,佩戴锋利的宝剑,吃饱喝足而且财务还有富余,这就是强盗的行为呀,强盗的行为是不符合道运行规律的。

第17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

善于建造的人所建的建筑不会倒下,善于环抱的人抱住了东西逃脱不了,子孙后代一直来祭祀说明延续没有断绝。修养好自身,那么德行是纯真质朴的;维护好家庭,那么德行是有富余的;发展好家乡,那么德行是长久的;治理好城邦,那么德行是丰富的;治理好天下,使得天下自然有序地发展,那么德行是渊博深远的。

通过自身来观察他人,通过自己的家来观察别人家,通过自己的家乡来观察其他的家乡,通过观察自己的城邦去观察其他的城邦,通过自己的国家来观察其他的国家,我(老子)是如何知晓天下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呢?就是采用以上这样的方式。

第18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拥有深厚德行的人,就如身心纯真无邪的婴儿一样,蜂虫毒蛇不会蜇他,拥有利爪的飞禽猛兽不会攻击他,骨头弱小筋脉柔弱却能握得很紧。还不知道男女之事,生殖器就已经勃起了,这是精气达到极至状态的表现,整天哭嚎但是声音却不沙哑,这是与自然和谐达到最佳状态的表现。

与自然和谐是常态,知道与自然和谐是常态是清楚明白,过度的养生是妖祥的,心念控制自身的精气只是表面强大。事物达到强大的状态后就会走向衰老,这是因为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过早的衰亡。

第19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明白的人一般不会多说,多说的人一般不明白。堵塞以欲望行事的想法,关闭以欲望行事的途径,中和自己的光芒,将自己化作微末归于尘世,打磨掉自己锋利的地方,解除自己的繁杂纷扰,这是与道奥妙深远的同步和谐。因此,就没有人可以与自己亲近和疏远,没有人可以使自己获得利益或受到伤害,也不需要人认可自己是高贵或贫贱,因此就可以得到天下人的尊重。

第20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以顺应自然的方式治理国家,以奇智谋略用兵,以不制定规章制度控制的方式获取天下。我如何知道这些道理呢?因为天下忌讳的事物越多,民众就越贫穷,人们拥有越多锋利的武器,国家就越混乱,民众的技能越多奇怪的物件就会出现,法律规定得越多,不法分子也就越多。因此用得道的人话来说就是:不干预民众的发展,民众可以实现自我良好发展,保持自我安静,民众就可以回归自然的发展状态,不制定各种规则限制民众,民众就会自己富裕起来,保持自我无所欲求,民族就会自我变得淳朴。

第21章: 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絏,光而不曜。

管理政策宽宏仁厚,民众就会诚信淳朴,管理政策细致繁多,钻政策的空子或是违反政策获利的人也会多。灾祸,伴随着吉利;吉利,潜伏有灾祸,有谁知道哪个更好呢?没有纯粹的正常,正常也可以变为反常,善良也可以变为邪恶。这就是人类最明显不过的道理,而且已经这样很长时间了。所以要保持方正但是不会割伤,锋利但是不会刺伤,正直但是不会束缚,光芒万丈但是不耀眼夺目。

第22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不管是治理民众还是天下,没有比爱惜精气更重要了,爱惜精气,就是早准备。早做准备就是重视德行的积累,重视积累德行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就可以拥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掌握治国的法则,具备治国法则的国家就可以长久的存在,这就是深扎根牢固生长,长久的生存之道。

第23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就像烹饪生长不久的鲜嫩食材,遵从道治理天下,将道普及至天下。鬼怪不就不存在神秘力量了,不仅鬼怪没有神秘力量。神秘力量不就也无法影响人了,不仅神秘力量不影响人,得道的人也不影响人。神秘力量和圣人都不影响人,那么所有的德行就会回归众人。

第24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大的国家,就像所有水流的汇聚的下游,是天下的雌柔所在,是天下万物的交汇聚集之处,雌柔通过宁静安定而战胜雄强,则是因为雌柔处于安静居下的容纳状态。因此大国通过谦让包容则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通过谦卑、忍让大国则可以取得大国的包容。因此通过采取“下”的方式以取得相应的事物,或通过采取“下”的方式获得相应的事物。因此,大国不过是想要兼并小国以求壮大,小国不过是想要加入大国成为大国之人。要想大国和小国双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更需要大国谦让包容才行。

第25章: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道维系着万物生长和发展,是自然淳朴之人的法宝,是心怀恶意之人的依靠。华丽的语言表达可以获取利益,优良的行为举止可以使人获得赞誉和尊敬。人即使心怀恶意,又有什么好嫌弃的呢?因此:在百姓拥立天子,设置三卿的时候,虽然有先用拱玉,再用驷马进献的仪式流程,不如就进献无欲无求无为的“道”。自古以来之所以珍惜这样的“道”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有所求的时候可以获得回应,犯错的时候可以免于责罚?所以是天下最珍贵的存在。

第26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以“无为”的方式做事,以没有事的心态处理问题,品尝清淡无味中的味道,大来源于小,多来源于少,把抱怨化作德行。要想解决困难,需要考虑容易之处,要想成就大事,需要考虑细节之处。

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开始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节开始做起的。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开始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节开始做起的。轻易承诺必然会导致缺乏诚信,容易的事多了必然会经历诸多的困难。所以得道的人将所有的事都当作难事来看待,因此终身不会遇到困难。

第27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羸;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在事物安静或安定时,易于把持控制。在事情未出现征兆时,易于制定应对策略。在事物脆弱时,易于击溃。在事物微小时,易于将其分散。控制措施应该在问题还没出现时就要开始制定,治理手段应该在混乱还未出现时就应该执行。大得需要合抱的才能围住的树木是从种子萌芽的状态慢慢成长起来的,九尺的高台是用土块一点点堆砌砌起来的,很高的顶峰是一步步爬上去的,刻意为了成功反而会失败,执着于得到反而会失去。

所以得道的人不刻意为了追求成功,因此不会失败,不执着于追求得到,就因此不会失去。民众在做事时,总是在几乎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对待事情的结尾如开始一样慎重,就不会失败。所以得道的人追求无欲求所以不存在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刻意的追求学习只是反思众人的过错,可以帮助万物回归自然的状态但是不敢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第28章: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因此说:遵从道的人不采用使民众投机取巧、争名夺利的方式管理,而采用使民众淳朴、敦厚的方式。民众之所以难以管理,是因为已经学会了投机取巧和争名夺利。因此采用投机取巧、争名夺利的方式治理城邦,是城邦的盗贼;采用淳朴、敦厚的方式治理城邦,是城邦的福报。

一直保持知道以上两种治理方式的差别,这就是道的一种治理法则。知道这样的治理法则,就是玄妙的德行。玄妙的德行是深邃而渊远的,可以与事物一起返回质朴,使事物达到自然发展的状态。

第29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江河湖海之所以成为百川峡谷的水流最终流往的地方,是因为其善于居在海拔低的位置。因此得道的人要想管理民众,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言行谦卑。要想在民众的前面领导民众,一定要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身后。因此得道的人在民众前面领导不会使民众感觉到阻碍,管理民族不会使民众感到负担,天下人都愿意推举而不讨厌。因为得道的人不去争名夺利,所以天下就没有人可以与之相争。

第30章:小邦寡民:使什佰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的城邦人口少:有需要多人同时使用的器械却不使用,使得民众注重死亡而远离迁徙。有行驶的车辆和船只却没有需要乘坐的地方,有盔甲兵器却没有需要放置的地方,使民众恢复结绳的记事方法以使用。吃着自己美食,穿着自己好看的衣服,愉快的按着自己的习惯生活,在自己的居所安定下来。与邻边的城邦相互可以看得见,鸡鸣狗吠也互相听得见,双方的民众直至衰老死去,也不互相来往交流。

第3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真正可以相信的言语并不华丽,华丽的言语不可信。真正智慧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博学,认为自己博学多才人并不智慧。善于成事的人不需要很多外在辅助,需要很多外在辅助的人则不善于成事。得道的人不会积累占有:为他人贡献越多,自己就拥有得越多;越多的给予他人,自己就获得越多。因此:天所遵从的道,对万物有利而不伤害;人所遵从的道,为他人考虑而不争名夺利。

第32章: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细久矣。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

天下人都说我多讲述的道过于宏大,宏大到没有具体的形象,就是没有具体的形象所以才能宏大呀。如果保持具体的形象久了,就会慢慢变得小了,因此我一直保持有三件法宝,持有这三件法宝来保持道的宏大: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处于天下的前面。

因为慈爱所以勇敢,因为节俭所以能大方,因为不敢处于天下的前面所以能成功的把事情做得长久。如果现在舍去慈爱只顾着勇敢,舍去节俭只顾着大方,舍去不在天下人后而在天下人先,那么一定会终结。保持慈爱,采用慈爱的方式战斗就会胜利,采用慈爱的方式进行防守就会守得坚固,上天要想使某个事物茁壮成长,就如同让其对万物都充满慈爱一般。

第33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善于领兵打仗的人不崇尚使用武力,善于战斗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善于取胜的人不正面参与争斗,善于用人的人是对所用之人总是保持谦下的态度。这些就是不争的德行,用人的道理,应顺应天道行事,是自古以来的自然法则。

第34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用兵的策略中有一句话:我不敢主动进攻,而保持防守,不多前进一寸,而退后一尺。所以说摆了阵型仿佛没有阵势,挥舞了又仿佛没有使用手臂,拿起兵器却仿佛没有兵器,战斗时仿佛没有可攻击的敌人一样。最大的祸患就相当于自恃没有敌人,自恃没有敌人相当于失去了我的法宝。因此势均力敌的两军交战之时,哀伤的一方会获得胜利。

第35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老子)所表达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践行,但是人们却不能理解,也不能践行。任何话语都有其所表达的主旨,每一件事都有其根源,但是人们都不知道这些,所以不知道我所讲述的。知道我所讲述的人很少,选择效法我的人就更加珍贵了,所以圣人虽然外表看起来粗陋,但是内心却怀揣着美玉。

第36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高尚清楚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有缺陷的。所以得道的人不会有缺陷,是因为得道的人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缺陷当作缺陷来认真对待,所以不会有缺陷。

第37章: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民众如果不敬畏权威,则大的灾祸将会降临。不打压民众所居住的地方,不压榨民众所依赖生存的资源。只有不压迫民众所依赖生存发展的地方和资源,才不会遭受到民众的厌恶反噬。因此得道的人保持自知之明但不表现自己,自我爱惜但不认为自己尊贵,所以要去除自见和自贵,保留自知和自爱。

第38章: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为、不畏死亡的人容易被伤害,勇于不敢为、克制自我不冲动的人容易存活,这两种情况有好也有不好。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具体有什么原因呢?天所拥有的道,不需要战斗也可以轻易获得胜利,不需要言语也能很好的给予回应,不需要召唤事物也会自己归附,从容坦然却善于谋略,天道的法则无处不在,表面稀疏实际却没有出现任何遗漏。

第39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畏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如果民众一直保持不怕死亡的状态,用杀害来威胁民众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民众一直保持害怕死亡的状态,对于为非作歹者,我将直接进行处决,谁还敢为非作歹呢?如果民众一直保持一定害怕死亡的状态,那么就应该设置会有专职管理处决的行刑者。如果代替行刑者执行处决,就相当于代替工匠砍伐树木。代替工匠砍伐树木的人,很少有不伤害到自己的手的。

第40章:民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民众之所以饥饿,是因为上交的粮食税太多了,所以饥饿。百姓之所以治理不好,是因为管理者约束干预得太多了,所以治理不好。民众之所以轻易死亡,是因为民众过于追求生存,所以轻易死亡。唯有不为了生存而生存的人,才是真正的珍惜生命。

第41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纤弱的,在死亡之后尸体就会变得僵硬。万物花草树木在存活的时候也是柔韧清脆的,在死亡之后也变得枯萎干燥。所以说:坚硬的事物,属于没有生命的一类;柔软纤弱和微小细腻的事物,属于有生命的一类。因此如果武力强硬不知变通就不会获得胜利,树木坚硬不会弯曲就会容易断裂。所以坚固强硬处于劣势,柔弱微细处于优势。

第42章: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天下所遵从的道,就像拉弓射箭的人一样。拉得高了需要放低一些,拉的低了需要抬高一些,拉得过了就放松一些,拉得轻了就用力一些。所以上天所遵从的道,多余出来的要减少,不足的要进行补充。人们所实际执行的道则不同,不足的要减少,多余出来的还要进行补充。谁能做到把自身多余的部分取出奉献于天道呢?只有得道的人吗?所以得道的人有所作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功成名就却不居功。因此,得道的人不愿意展现自己的贤能。

第4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详,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用于攻坚的强大物体没有可以战胜水的,因为水是没有事物可以替代的呀。水可以战胜刚强,柔弱可以战胜强大,天下没有人知道,更不用说执行了。因此得道的人说:能承受城邦的屈辱不堪,是城邦的君主,能承受城邦的灾祸和灾难,是天下的王者。正向的言语好像所表达的意思是反着的。

第44章: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调解了大的恩怨纠纷,一定会存在残留的恩怨纠纷,怎么可以称之为善呢?所以得道的人在掌管借据时遵从借债人的还款意愿,而不会主动索取。因此有德的人,如遵从他人的还款意愿的借据的管理者,而无德的人,如强制索取税务或债务的管理者。天道不会对任何人亲近偏爱,一直伴随着有德之人。

《帛书老子》 原文+译文(共81章)马王堆甲本修订校正版

注:本版本内容依据《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校正修订,断句根据传世版本以及参考其他相关版本综合后断句,或有不足之处,需结合个人理解参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