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岛有无数的谜,短短几日旅行,难以获知那么多谜底,但无论如何,还是看到和感知了此前从未所闻的信息。 梳理我最关注的几个方面,大体可知: 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又称拉帕努伊(Rapa Nui)岛,是位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孤岛,属智利却距其陆地约 3600 公里之遥,是地球上最偏远的有人居住岛屿之一。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又一个地球之“端”。 小岛只有160余平方公里,资源匮乏。其最兴盛时期,虽仍处石器时代,人口却曾达近2万,很难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环境! 岛民 岛民是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他们大约在公元4世纪前后乘独木舟抵达这里。波利尼西亚人与印第安人有明显区别。据说印第安人是从西伯利亚移来美洲的蒙古人种。大约两万多年前,他们经白令海峡在阿拉斯加的岛屿登陆,然后逐渐南移,最终遍布于美洲大陆。而波利尼西亚人则是数千年前自东南亚逐渐从海上迁徙至波利尼西亚岛群的。他们凭借精湛的航海技术和对海洋生态的适应能力,在复活节岛这座孤立的火山岛上生存下来。 一百多年前的岛民 环境 岛民初登复活节岛时,岛上遍布原生棕榈树森林,适宜耕种的土地不多,但可种植甘薯之类,加之波利尼西亚人天生的造船和捕鱼能力,生活资源是丰富的。岛民以部落为单位聚居,形成了以祖先崇拜和自然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而这种文化最终催生了摩艾石像的诞生。 至今岛上却基本无树仅有的小树都是近年栽的石像的产生 原始人的信仰多为自然和祖先崇拜,岛民相信,祖先的灵魂具有庇佑族群、赐予丰收与和平的力量。为了 “容纳” 祖先的灵魂并与神灵沟通,他们开始在火山岩采石场雕刻巨型石像摩艾(Moai)。这些石像不仅是宗教仪式的核心,更是部落与超自然世界的媒介,承载着岛民对生存的敬畏与渴望。 采石场未完工的摩艾摩艾的特点 岛上有千余尊摩艾,基本都由凝灰岩(火山灰凝成,疏松多孔)雕刻而成。除未完工的,多数竖立在祭台上,背向大海,似在守护着后代和部落乡土。它们大小不一,小的数米高,重约几顿到十几吨;大的高达十余米,重量可达近百吨。形态多样,有全身、半身、光头、戴帽之分。面部具长脸、长耳、高鼻、浓眉等特征,部分戴红色火山岩制成的“帽子”。有些摩艾背面有纹身图腾 ,眼睛由白珊瑚和黑曜石制成。 摩艾的面部表情庄严肃穆,神秘而高贵,给人的视觉冲击强烈,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考古证实,摩艾确是岛民用比凝灰岩更坚硬的玄武岩石斧等工具刻出来的,绝非“外星人”所为。 制成的摩艾运送下山到位,需砍倒和使用大量树木,每一次都是对生态的破坏。 ![]() ![]() ![]() 摩艾的“异化” 随着部落人口增长和资源竞争加剧,摩艾逐渐从单纯的宗教信仰符号演变为权力象征。部落首领争相建造更大、更多的石像,以彰显自身权威与号召力,这样就推动了岛上的“摩艾建造竞赛”。竞争进而演变成战争,战胜方必定推倒敌方的摩艾,摧毁其精神象征,削弱对方的凝聚力。 ![]() 摩艾头颅![]() ![]() ![]() 倒地断裂的摩艾![]() ![]() 灾难 到 17 世纪,岛上森林几乎消失殆尽,无木造船出海捕鱼,土壤侵蚀引发饥荒,岛民丧失了祖先的能力和手段,陷入生存危机。曾经被视为 “神灵载体”,被用来昭示权力与凝聚力的摩艾,此时便失去了它的魔力,逐渐被被推倒、废弃。这其中,也还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助力。待18世纪殖民者的到来带来了更多灾难,虏奴使岛民大量减少,他们还把天花等疾病传到了岛上。这一切不仅让摩艾倒下废弃,更使曾创造出“摩艾”的岛民连萌生的文字都失传了,重新陷入“石器时代”。 以摩艾为标志的独特文明几乎湮灭。 ![]() ![]() 散落的摩艾重竖 近一百多年,无数专家、学者为解开岛上的摩艾之谜做了极大努力。一些国家和公益人士依考证结果重新竖起了许多摩艾。1995年复活节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每天有航班往返大陆和复活节岛,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以探小岛和摩艾之谜。 ![]() ![]() ![]() 从摩艾想到的 复活节岛的摩艾石像,既是人类创造力的奇迹,也是文明兴衰的警钟。它们沉默地竖立在海边,见证着一个孤岛文明从诞生、辉煌到崩塌的全过程。从它们被创造、被膜拜、到被推倒,又再被竖立的过程,我们应该想到,任何文明,都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懂得敬畏与传承。一个社会没有信仰不行,但若信仰从被崇拜无限扩充至无理性的膜拜,再被权力所滥用,带来的后果一定是灾难性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