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汀州 | 瀚仙的前世今生

 涂明谦 2025-04-11 发布于福建

镇的前世今生

涂明谦

瀚仙简介

瀚仙镇面积153.24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1200米,九天山,最低处267米,横墘与石珩交界的渔塘溪河谷。

东北与将乐白莲接壤,以铁岭隘为界,距白莲28公里;东部与明溪夏阳接壤,以天上岗为界,距夏阳35公里,古代官道大约40华里;西北与明溪盖洋接壤,以长岭为界,距盖洋30公里;西部、西南部与明溪城关、胡坊接壤,与城关以王婆山等县城朝山为界,距城关9公里,古代20华里,并以雪峰为中心,城关胡坊瀚仙三乡分界,与胡坊以牛福岭、秋竹岭为界,距胡坊20公里;南部和东南部与明溪胡坊、沙溪接壤,与沙溪以赤岭岗、下芜寨山岭分水为界,溪河则以瀚溪汇入渔塘溪处为大约的分界逻辑点,距沙溪12公里。

有人口1.2万,有耕地约1.8万亩,人均约1.5亩。辖石珩、小眉溪、瀚溪、龙湖、大焦、连厝、洋龙、花园、坪地、岩里、王陂11个行政村。

山川河流

对瀚仙影响比较大的是界内诸山,北面的铜铁岭自然是无疑的,此地自古就是汀邵剑之间的重要关隘,正面山不高,但险峻,故而大历史在此碾过,九天山、天上岗、赤岭岗划定了瀚仙与东面乡镇夏阳、沙溪的边界,而北面和西北面的九龟、王婆、三台、飞凤诸山则是划开瀚仙与城关。雪峰山则将城关、胡坊、瀚仙分开,牛福岭也隔开胡坊与瀚仙、沙溪。这些山岭海拔最高为1170米,但是同时也造就瀚仙境内诸溪河。而境内的云台山,并不是很高,也非主要水源由来,但是很重要。

《民国明溪县志》:“云台山 在县东二十余里石珩瀚溪之间,周围亦二十余里,高入云际,为邑之外水口。”

瀚仙之溪河有五,大小源流各异,都汇入渔塘溪。

一者为发源于九龟洞的龙坑水。自铜铁岭深山区发源,过九龟洞,坪后、下地堀,过坪地村,过上龙坑,合大墘上来水,过大布上,合洋见头、红星石、南坑、岽岭来水,过岽上,过下龙坑,合洋坊山坑水,过东边墙,合阮坊水,过岩里,合谢厝、坑甲之水,过上尚庵,过水尾合十里铺来水,过王边洞,于王陂汇入大溪。全长超过20公里。

一者为也发源于铜铁岭的瀚溪。自茶甲峰附近海拔810米左右的山岭中发源,过石东坑,合罗厝坊、沙洲坑之水,出连厝,于田坊合花园村来水,此水为铜铁岭、九天山之来水,出龙湖,合南坑、黄土洞、石灰庵、元明堂来水,过岩下,出瀚溪,过城后坑合仙磜、坂坑来水,于横墘、布上之间汇入渔塘溪。全长超过18公里。

一者为发源于秋竹岭北面山麓的小眉溪,此溪原名小明溪,全长超过6公里。

一者为发源于雪峰山东面山麓的大焦溪,自雪峰下出牛坑,过余厝出大焦,汇曹厝,于王陂西部汇入渔塘溪。全长超过5公里。

《康熙县志大焦溪 在城十二里

大焦溪所在流域溪流众多,历来有二十四焦之说,稍小的溪流可以直接跳跃跨越,但是稍大的溪流就需要架桥,因此在明溪县城以东,架桥梁众多。

《康熙县志“东 县东南五里泗洲 在城十二里大焦大焦 在泗洲桥东一里

一者为发源于牛福岭的溪流,汇合肖家山东面山麓之水,过新岭,出石基坪岗过魏坊,出瑶上,过磜头,于王陂村东面汇入渔塘溪。全长超过10公里。

《康熙归化县志》:“东坑溪 在城东八里。”

其源有支流。

《康熙归化县志》:“黄窠溪 在城东七里。”

以上五溪,都是明溪城关以下古洋沙溪南北面主要支流,也是瀚仙镇分成几个小流域居住区的主要溪河逻辑。

沿革

唐宋 将乐县兴善里;沙县归仁里。宋元符之后,归仁里部分为清流县归仁里,入明后,此部为归上里。

明清 明成化六年之前,属将乐县兴善里和清流县归上里。明成化六年之后,属汀州府归化县兴善里和归上里。

民国 1933年之前,归化县龟山乡;1933年之后,明溪县龟山乡。

1949年 二区

1954年 沙溪区瀚仙乡

1956年 三明县。

1958年 上游人民公社

1959年 雪峰公社

1961年 三明县雪峰公社

1964年 明溪县雪峰公社。

1969年 雪峰公社独立于城关公社,驻地瀚溪。

1981年 改雪峰公社为瀚仙公社。

1983年 瀚仙区。

1987年 瀚仙乡。

1995年 瀚仙镇。

地名解析

瀚仙大部,古名兴善,这个兴善之名在福建境里相对多一些,多为表彰一些有善行的人物,因为古代有“一人兴善,万人可激”的说法。而这个人物极可能是兴善瀚溪揭氏,当然也可能是兴善龙湖杨氏的杨时杨龟山。我个人倾向前者。

兴善都和兴善里,是宋明最重要的剑州将乐、汀州归化间的通路。

《万历归化县志》:“县前总铺 东至兴善铺,西至新兴铺,各十一里。兴善铺,在县东十里。万暦十二年知县宋惠重脩。三十九年知县周宪章,重建。东至龙湖铺十二里。龙湖铺,在县东二十里。万暦甲申知县宋惠重建。东至铁岭铺十五里。铁岭铺,在县东三十里。万暦甲申知县宋惠重修。上有隘楼并公馆。东至将乐旧场铺五里。”

民国之时,瀚仙所在为龟山乡。这个龟山乡是向龟山先生杨时致敬。因为杨时之号龟山,世人敬称龟山先生,这个龟山与闽西北遍地都是的龟山和龟洋有关,这些龟山也是唐宋闽人对上水口和寿山的称谓,也是对自己居住环境的朝向的定位,是一种文化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今天用龟山学派来指代杨时创立的理学学派,龟山乡的称谓当然也就是对理学的致敬。

瀚仙镇之名,是由原驻地村所在为瀚溪村,境内有瀚溪和仙磜二村,所以取两村首字,而得瀚仙之名。这个名字当然是得自民国瀚仙保。

《民国明溪县志》:“瀚仙保 办事处设在邑东瀚溪,距城二十五里,计十甲,所辖地为:瀚溪、仙磜、白石下、空谷磜等处。”

所以什么是瀚溪呢?

瀚溪村

瀚溪村人口约1282,耕地2181亩,人均1.7亩。由瀚溪、国母磜、坂坑、岩浒、仙磜诸村组成。

1995年之前,瀚仙镇的治所还在瀚溪村,所以瀚仙二字都是取自瀚溪境内的瀚溪与仙磜,这已经是基本共识。但是瀚溪二字来历,争论比较多。因为地方文献认为“溪宏阔故称瀚”。这当然就没有道理,因为下游渔塘溪更宏更阔,为何不称瀚。史料也不支持这个说法。

万历归县志瀚溪 县东二十里,发涧,流至沙溪始大

瀚溪就是旱溪。这种命名常见于闽台两岸,台中有旱溪,因为受雨旱两季影响,故称旱溪。在闽西北,这种名字就更为常见,比如长汀与上杭之间有汉溪,连城林坊有旱溪,长汀城关有旱桥,大体名字都是来自某个季节的无水。明溪有没有呢?当然是有的。

《康熙县志“万 县东三里坪㘵俗名旱桥。  

瀚溪之水为何会旱,与流域内山川集雨而带来的水量丰旱规律是相关的,但是影响更大的是从花园、连厝、龙湖、瀚溪这四村的农耕。这四个沿着溪流分布的村庄,一共有5685亩以上的耕地需要用水,当然这还不包括沿途的山塘水域对水的截留。所以除了秋冬季的自然缺水之外,春夏两季在巨量的用水需求之下,溪水也都不会太过丰沛。

当然,最明显的应当是瀚溪村东南方向汇入的溪水,这条溪应当是瀚溪村名字由来的主因吧,这条全长大约在5华里的山坑,汇合南北两边浅山丘陵区域的水,无论是城关水口象山还是龙湖上游的铜铁岭,瀚仙水口的狮峰,这些山峰都不算太高,除了天上岗和九天山海拔1000米以上,别的山岭大多在500米左右的丘陵。这样的丘陵太矮体量也太小,挡不住水汽的南下北上,集水能力差。同时,山往往也不太险峻,于是常常是周边居民的伐薪之所在,故而水土难保,而涵养能力有限,依托这些山岭的龙湖瀚溪流域的溪河当然水量也就有限。所以瀚溪之瀚非但不是来自宏阔,反是因为干旱。

《正德归化县志》:“浣溪在县东二十里兴善地发源龙湖涧流至沙溪始大。”

明代中期的方志中,这个瀚写作浣,这两字在古代是通假字,意思一样。有人想把这个名字解作洗衣服,那是不对的,因为没有溪不洗衣服的。从旱溪到瀚溪,当然是先人努力开拓的结果,物质从不丰到富足,而人们历代兴修的水利则将“雨则涝晴则旱”的不毛之地变成读书天堂。仙磜的磜就是人们兴修的水利,仙来自神仙。

三仙母在闽西北是常见的神明,是七仙女崇拜中的三位女神,从剑州到汀州到永春都有,比如汀州有七姑神,永春和永安有马仙姑,都是同源于七仙女崇拜,更早应当是星辰崇拜转来的人格神崇拜,“汀州处牛女之分”。

《嘉靖汀州府志》:“七夕乞巧 是夜,儿女罗酒果于庭,祝牛女二星,瞻拜,以乞心志机巧。”

不过仙磜的仙,除了三仙母崇拜之外,却是另有解读。

《民明溪县志“鹤迁 县东二十五里之瀚溪。闽书初建三清,尝修醮焚楮鹤从余烬过青山而止遂即地建庵名曰鹤迁观,该山亦即名为鹤迁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瀚溪的山岭之中有神仙之府,这应当是人们的共识。这种共识自宋元以来一直如此。

县志“鹤迁观 县东瀚溪,旧有三清遇醮焚纸,鹤从空而下,将余烬啣去遇青山而宿人知其地灵,遂建吕名曰鹤迁迁。元元元年三址八代天师张兴书书'三清殿’额,大德元年,闽海道庑访使程文海,书'鹤迁迁福地’额,迹见  

这种地灵有仙的感受也放在“天人感应”之中,比如应于地物。那当地人是否认同这种“有仙”的感应呢?是的。

《正德归归县志志 书刘瀚溪里官揭题望亲鹤迁山景

正德方志所说,其实就是揭氏所建望亲亭,是倚望鹤迁山的,亲人亡故,去了仙人所居之处。故而修亭对墓,日夜望之。

县志望亲亭 在瀚溪义官揭应祯建祯值亲没对墓此亭旦夕望之以寓孝思本府同知章颀嘉其孝扁曰望亲亭  

所题内容在府志中其实比县志所记要更丰富,可能是因为失落了。

《嘉靖汀州府志》:“望亲亭 尚书刘璋为瀚溪揭应真题 望亲亭倚鹤迁山,景物凄然不忍看。原草春来长是绿,岭云秋去几时还。溪因雨涨添呜咽,木为风惊亦惨颜。裒墓思亭今复见,好传事实与人刊。”

由此也可知,这个望亲亭与鹤迁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除了鹤迁山的天人感应之外,这些土地灵性也表达为溪石。

县志八卦石 县东二十里瀚溪桂山下,涧中有大石纹如龟又有八小石如龟四围绕之如八卦故名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为了科举时代的“读书信心”而设,比如桂山这样的命名,其实就是“蟾宫折桂”的意思,所以人们也把读书有成的人比成“月中仙”。在汀州府城边上就有仙桂里,来自科举时代帝王给的“明时折桂,衣锦还乡”。所以在瀚溪,人们也会在此设立类似的科举激励符号,除了桂山之外,还有笔架山之称谓。

县志笔架 在瀚溪去县东二十里三山起伏如笔架,故名。

在闽西北,人们常用门对笔架峰来激励子弟读书,因为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这个文笔山也与仙有关,有仙才能折桂,这位神仙是晏北海,是明溪当地的神明。

《乾隆汀州府志》:“文笔山 顶有棋盘石,旧传晏北海看奕遇仙处。”

这个文笔山与笔架其实是一峰之两面,在县城这一面也称为象山、文笔山、旗山(棋盘石山),实则是一山。

《福建通志》:“象山 在县东归上里,形如巨象,有狮子岩夹峙,其际旁有飞凤山,又东为文笔山,为旗山,顶有棋盘石,旧传晏北海看奕遇仙处。”

明代省志也有记载。

《崇祯闽书“旗山 宋元祐间有晏北海者牧牛是山遇二仙奕石上侍看良久授桃与食遂得仙皇朝有晏景者其裔生洪武壬戌百有二岁

所以这个笔架当然不仅是瀚溪一地的笔架,还同时是明溪县城的笔架。明溪县城,早年是坐北朝南,后来是坐南朝北,但其实以溪流为向时,是以南山笔架天上岗为文峰的。这个观点形成当然与龙湖杨龟山先生有关。我们可以从清代的方志中看到这一观点后的思维。

《康熙归化县志》:“龙湖桥 在城东二十里,今于右畔新建文庙,说者谓:形势惟宜石甃,若覆以瓦屋,则栋檐激射,恐于学宫有碍。”

一是学宫本身的“神圣性”,不容有碍,二是此为归化一地的文风所寄托,事关科举,在古代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能有碍。关于文峰话题,我们在后头,专门章节讲述吧。

国母磜和仙磜,是一对相关地名。磜,就是修于山林高处的水利工程,用于浇灌山间田亩,特别是山垄田。国母磜是一种雅化,其实本名是叫空谷磜的,当地也有写作空目磜,这个空就是硿或者崆,是一种带内卷的山谷地形,人在其中说话山鸣谷应。当地人觉得“空谷”不吉利,败了彩头,于是雅化为国母,别的很多地方直接把“空”,雅化为“丰”或者“枫”,比如枫溪就是。这里古代是叫磜头的,而山溪则称雷霆溪。

《万历归化县志》:“雷霆溪 在县东二十里兴善磜头,其水接瀚溪而来,沿渚十里,乱石㠝岏,激如雷霆,故名。”

从国母磜到汇入瀚溪之处,大概就是十华里。此处处于九天山脉与赤岭岗山脉之间,是兴善里与中和里交界之界山,也是瀚溪流域水量相对比较大的溪流所在,不过很可惜,这条溪如果在瀚溪上游,那流域人口怕是要增加很多,同时瀚溪之名也会改吧。当然,前提是“移山”,所以仅是假设。

坂坑,就是地形为坂、坑,平缓的斜坡,在山坑中。岩浒,即岩下,这个岩应当就是指天上岗。关于岩,涉及东岩与西岩,我们在下文细说。

由于为往来汀剑邵的重要通路,有防御、守备之必要,所以瀚溪村现存土堡。这个堡城的位置,我们通过今天遗留的小地名就可以相对精准地定位,哪儿呢?城浒坑,城就是堡城,浒在明溪一带就是下或者后的代用雅称,所以山坑在堡城之后,这个后是相对主居住区而言的,就是从瀚溪村向堡城看,这个山坑在堡城之后。所以今天主居住区的瀚溪村的建筑多座西向东,而当年的土堡与村庄隔溪,则坐东向西。这个堡城有多大呢?根据明溪县对此遗址进行的考古,这是一个长宽各30米左右,即近9丈长宽,墙厚0.8米,即2.4尺厚,墙高5.6米,近两丈。这当然不会是一个大的城堡,但卡住瀚溪通路已经足够。

瀚溪的兴盛是三教的兴盛,即释道儒齐全,前头已经说过道与儒,这里其实还有佛教。

《康熙县志“兴国 县东二十五里瀚溪元至元二十三年建七年重建

但瀚溪在龙湖的下游,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儒。因为龙湖是杨时先生的出生地,这位闽学大家是闽中骄傲,所以这种影响除了影响杨氏,也一样影响瀚溪的揭氏。

明溪揭氏

他们建有四贤堂。

县志四贤堂 县东兴善里瀚溪以龟山先生世居豫章先生同游,大贤过化之地晦庵学脉源流里人揭文俊慕其芳躅于成化三年建一堂三先生合祀,为四贤堂遣子泾揭维通揭琏其中

四贤,就是龟山先生杨时、豫章先生罗从彦、延平先生李侗、晦庵先生朱熹,这几位先生是闽学代表。

作为受到理学影响巨大的区域,揭氏对于所在区域,有“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任。我们今天从历代史料中可以看到揭氏清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修身齐家

揭氏明初在明溪开基,开基祖为揭彦才。

《民国明溪县志》:“揭彦才 名岸生。明永乐间,由赣入闽贸易,见明溪驿之瀚溪,山明水秀,因家焉。是为明溪揭氏鼻祖,生平乐善不倦,如开沟渠,以利乡人,奖勤劳以济贫乏,种种义举,指不胜屈,享寿九十有四,生五子,文斌文俊尤有名,文斌子应真、赵真,筑城造路,建筑桥梁,虽费多金,不稍惜。文俊子惟重惟实,皆孝友性成,惟通则髫龄食饩,风雅见称,世多隐德,故子姓繁昌,有明时,簪缨鹊起,文运聿兴,实皆彦才创造之功也。

我们在前文说到了兴善里之名可能来自揭氏的兴善,历史上有“一人兴善,万人可激”。

《正德县志继述 县东南去四十里路通省城䓁䖏原无桥,人有胃溺者,兴善里人揭文斌始建间为水毁文斌男义官揭应真复建姜凤扁曰'继述’。” 

揭氏在居住地周围村庄建造桥梁按揭氏族谱可以追至开基的彦才公,而从历代的方志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归化建县之前揭氏文斌公的善行。这种善行,正是他们所能做的最基础的修身齐家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会直接惠及乡梓。

《民明溪县志揭家 在梁家治年间揭赵规制略同梁家桥,跨瀚溪上因珩溪瀚溪二水合流此处毗连故俗名双卷桥,与梁家同时于火

揭氏在闽西北居住的时间当然不止明代开始,但是从揭文斌开始,这种大族气象就真正地出现了。先说揭文斌的两个儿子,揭应真与揭赵真。

应真之名,当然是来自佛教。即罗汉意译,意指上应乎真道者,

代的韩偓《无题》诗:明言终未实,暗祝始应真。

而赵真之名,也与佛教有关。

人见赵州禅师久闻赵州石桥大名,何以日只见一独木桥。赵州禅师答你只看到了独木桥,却没看见石桥。僧人问:什么是石桥?赵州禅师答:渡驴、渡马。

所以可以肯定作为父亲的揭文斌,应当是一位佛教徒,希望儿子通过渡人渡己,到达罗汉果位。

印证民国方志。

《民明溪县志揭应 号翠筠彦才之孙性严毅不可干以非礼其孝事双亲及为义举事终身行之无倦容。归化故为明溪鎭明成化六年始置县,尚无城池正德九年邑令杨缙请诸当道鸠工自南缭而延袤二百余丈悉由应与其弟赵捐资独力营筑又离城三十里之碧州其地下通沙永,万趾相错其父文斌欲建桥,以便行旅未果行乃继厥父志费款至三千余金而此其荦荦大者至于开好善堂建养济院设施棺局济乏救荒为贫人赎质妇等犹其余事也揭赵 号裕轩之弟倜傥好义厚于资而不积之于无用弘治邑城隍庙灾首倡重建并毅然捐金以扩其地正德九年与乃兄应真,协力捐修城池因城南地卑而湿土气轻不胜城随修随圮用形家言井以泄诸水得不崩嘉靖三年乃购地凿揭家井城始固南居民之待汲者至今犹食其惠又由瀚溪抵城约二十余里路纡修而啮履且无林木䕃行客乃平其路而甃以甓并建百便亭俾往来者得稍息焉至如架揭家于通省会之孔道买田为沙溪市场皆其实迹之历历可觏者也

我们看得出揭氏兄弟在人间所行之事,完全可以视为极为严格的佛教徒,近乎原教旨,想必是真的按照其父的要求成就了“罗汉”。

如果一个家族,到此为止,那我们多半会把这些善行视为偶发的家族成就。但真不是,因为在揭氏父子后代中还有一位极为出色的人物,揭鸿。

县志揭鸿 字于渐,县嘉靖二十七年《诗经》选贡己酉科中南京乡试授广潮州府通判陞连州知州......揭鸿 兴善里人,应嘉靖二十七年贡,中南监乡试,任潮州通判,陞连州知州,文通典坟武精骑射,拥兵殱潮寇,功业赫然,莅政遗召棠,士民乐戴。”

揭鸿之名,当然来自《易经》,鸿渐于陆,所以他的字就是于渐。他出名的原因,是在任潮州府通判时,组织了一支地方团练兵,与倭寇作战。这位揭鸿是读书人出身,身体并非魁伟,但身上有山民的血性与彪悍。与倭寇数次作战中,他总是先亲身侦察,再以极少量的优势兵力,夜袭上万人的倭寇,连战连捷,倭寇闻名而丧胆。揭鸿以数千之团练之兵,扫清了盘踞潮惠数年的倭寇,因平寇之功升连州知州。

揭鸿对于仕途、人生的观点也带有释道儒一体的体悟吾起家文吏,平寇非吾职也,以不忍斯民,故不欲负吾生平,遂毅然任之。幸而鲸鲵授首,蛇豕骈戮,粤海不波,此圣天子之灵,诸当道之力也,吾何功之有焉?大丈夫树微劳,沾沾望报,复自鸣以徼之?为官非吾节也,南山之南,有田可耕,盍归乎?黄冠荣紫绶耳。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想必揭鸿是古今理想的中国读书人:“闽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他与明代后七子的宗臣是莫逆之交,通过宗臣的手稿,我们能将揭鸿与滴水岩都从史册中重识。

宗臣《游滴水岩记》

余读汀记,归化东北五里,盖有滴水岩云。往徐君日与余谈兹岩,大奇也。戊午九月,余督兵西征,驰之归化,而揭君谒余曰'君将出师紫云乎则请于滴水驻餐焉。于是明日以数骑东行,逾岭稍折而北,已又折而东,凡三折至岩。岩壁陡绝,外坠而上,揭君迟之。既上,有宇,故名'迎仙。余曰'迟仙不愈迎仙哉堂后有亭,亭题余怪其腐语,而因与揭君解于其中,遂易之日'振衣。已乃闻垂垂而雨,则滴水岩在焉。其水有三,一出垂石如莲者,二从石隙中下,盛之石盂。揭君曰'岩人咸饮此。于是尝之,甘,已烹为茶,尤甘。余曰'盖天浆乎盖天浆乎其石乃蜓而曲,若龙足戏云中而则隐则见者,余怪焉稍前斗石下垂类莲而华者,因名之垂莲。水石亦莲不名者,从水也。又俯而睇其右隅,僧在焉,其炉烟阴阴上也。余曰'何僧揭君曰'此记所称赖僧者也。其既化而坐数日矣,乃岩人始知之,则大异之,而因绘其躯以祀之,此即其躯也。旱而祷,辄雨,舁之而祷,更大雨。则叹曰'有道哉有道哉夫人者,宜显者也佛者,宜幽者也。今暴其身于明白四达之区,而使竖商牧子拊其面目而嬉焉,即僧而灵,固殷殷怒也。于是命藏诸幽者。幽之者,神之也。洞凡三门,其中而竖者类柱,遂名之曰天柱。而柱有三,则又名之曰中天柱、左天柱、右天柱云。右天柱有石类狮而门者,其上更有石如斗,外悬,中系甚微,若蒂焉,故名蜂窝。而揭君曰:'闾氓有心疾,輙削其石,水饮之,即愈,石日日削,不类窝矣。’又眺而左,有二门,左者迳,右者乃桥,断石其上,而又虚其上如鼋焉,遂名之'鼋梁’。梁之左而上,累累若珠,又若垂杨之袅袅条条而水者。仰睇其右,片石突而下,久之叹曰:'此堕猿也。’其石五色为祥云,云之下为虚鸣二洞,彗击辄应,谷虚则鸣也。又一洞狭险,旁曰天鼓,彗击之,彭彭鼓声焉。余讶之。又有冷然磬而幽者,余曰:'此何声也?’揭君曰:'所谓石磬者也。’左有洞,洞又有床,火乃入,不火不入,入者床而击磬,若履禅室焉。余益骇,而揭君已命余觞,乃令侍子左鼓右磬,飒然天籁满山也。有巨石整而伟,余右睨之不得其名,久之曰:'冕哉!’遂呼为'冕石’。冕石者,即磬而床者洞门也。其洞最邃,名曰'鸿蒙’。又起而环视,鲤石、鹰石、龟石、鳌石,又何其纷而错也。神奇哉!神奇哉!变化总萃,幻铸纷纭,空白恍灼,苍翠飘忽,则概名之曰'小崆峒’云。余于是仰而叹曰:'嗟乎!余恨不与徐君同游哉!’揭君曰:'何徐君思也?’曰:'余往岁与徐君盖游华阳洞云。’洞自陶隐君来,赫赫盛矣,乃宋帝又丹书之。其洞故不可入,即入无奇也。使隐君而观此,宜何以称焉?且兹岩之奇,天奇之也。既奇之矣,乃置诸荒山僻壤、乱莽野草中,不以奇称也。世之以片石假山称奇耳目者何限?嗟乎岩!嗟乎岩!余又安知其解乎?揭君曰:'华阳显以陶故,安知兹岩不自今华阳并名哉?’于是罢酒。徐君名中行,汀守,与余友善,先余三日游,遗余书。揭君名鸿,则与余同荐畿中也。明嘉靖二十七年九月既望 广陵方城宗臣记

《滴水岩记》中的赖氏僧人揭君曰'此记所称赖僧者也。其既化而坐数日矣,乃岩人始知之,则大异之,而因绘其躯以祀之,此即其躯也。旱而祷,辄雨,舁之而祷,更大雨。”。就是史册中的赖慧僧。

《崇祯汀州府志》:“赖慧僧 归化赖家山人。少投罗汉寺,师古空为僧,诵大乘金刚檀经,有悟,因出游方外二十余年。开宝间,结庵滴水岩,言人休咎辄验。年九十三卒,旬余未瘗,乡人见其颜色如生,破袄上有香气,乃群泥躯祀之。”

我们从宗臣的文字中还能看到独特的求雨习俗,旱而祷,辄雨,舁之而祷,更大雨”。当然,现代人对于“今暴其身于明白四达之区,而使竖商牧子拊其面目而嬉焉,即僧而灵,固殷殷怒也”,也是会觉得不可思议。

我重新点校这篇游滴水岩记于《万历归化县志》,大体是想说,在公元1548年,汀州读书人揭鸿与广陵读书人宗臣,曾在纷乱的东南曾静心同游明溪之滴水岩,并留下了美好的文字,并记下了民俗与天然岩壑之奇。

“此岩之奇,天奇之也。”

滴水岩今安在,与华阳并名乎?

花园村

花园村人口291,有耕地463亩,人均1.6亩,有山林9109亩,人均31.3亩。由数洲垄、铁岭脚下、大坪、上花园、下花园、久耐诸村组成。

数洲垄,是泗洲垄的误写,垄指山垄田,泗洲则指泗洲佛,村庄所在曾有亭、庵供奉泗洲佛。今天的莲花寺很可能是在泗洲亭的基础上建立的。而上下花园,则应当是花源之误写,也可能是上水口的意思,在客家地区,很多上水口会称枫(丰)花园,很多地方则是花果园的简称。

《康熙归化县志》:“兴善里二图 在县属二都。兴善铺,十里。水尾,十里。郎中坑,十一里。甘查窠,十一里。伍舍,十五里。黄圡巷,十八里。龙湖铺,二十里。瀚溪,二十五里。冯坑,二十五里。花园,二十五里。长坪,三十里。铁岭,三十里。”

花园这个名字至少在清代前期就已经稳定。花园也可能与汀州一带的花园神话有关:“人之精魄系于花园,母亲是一棵花树,儿子为白花,女儿为红花。”这个花园和泗洲佛都主管生育、爱情,应当存在更多联系。

铁岭脚下,顾名思义,即在山脚下的村庄。

县志铁岭 善里,县东三十里路通将乐有铺在顶实一邑之扼要

这个铁岭,就是明溪与将乐之间比较重要的铁岭隘所在。明溪与将乐的方志都有记载。

《弘治将乐县志鐡场岭 善都鐡场铺一名鐡岭岭道仅五六十里

到了清代的时候,这里设置了塘汛,这是一种集兵站、邮传于一身的事物,有点像今天的派出所,功能会更多一些。

《康熙县志塘汛 西路 青竹塘十五里五通塘二十五里。东 茅山塘十里黄坭塘二十里花园塘二十五里

大坪,即村庄所在的地形为山排地,地块比别的地方要大。同样地名还有古斗坪,这也是山排地,不过不大,谷笪大小的。

久耐,从久耐到古斗坪,不到500米的距离内,抬升150米的海拔,陡峭难行,有九个台地形的坎要攀登,九指多,为虚指,耐在客家话里是用力、使劲方能通过之意。

花园村境内有颐和洞,这是比较典型的石灰溶洞,颐和可能是奇河的误写,指时隐时现的地下河,这在闽西北是一个常见的名字,永安小陶奇河和漳平奇和,都是来自此。而在花园到龙湖之间,地下河形成的水泉时有出露。

连厝村

连厝村人口705,有耕地971亩,人均1.38亩,有林地18279亩,人均25.9亩。由连厝、塘坪、沙洲坑、罗厝坑、土楼、田坊、南坑诸村组成。

连厝和罗厝、田坊,为连氏和罗氏、田氏开拓居住的村庄。连氏今天在闽西已经相对少了,多数已经迁往沿海,宋代明溪是有连氏的,比如我们在明溪清流的赖氏宗谱中可见宋代签判赖绂的妻子,便有一位为连氏。塘坪,有山塘在山排地上。沙洲坑,即泗洲坑,与数洲垄是一样的来源,同样由于地名失落而被用别的字命名,并别作解释。土楼,即土堡,地处茶甲到南坑的通路,此通路不从龙湖走,可直达十里铺,故需要设堡守卫。这个土楼当然是龙湖区域在古代各个通路上的坞堡,和瀚溪的土堡城是一样的作用。南坑,即山坑在连厝、土楼这些居住区域的南面。

龙湖村

龙湖村人口1282,有耕地1984亩,人均1.55亩,有林地15796亩,人均12.3亩。由龙湖、泉水溪、石灰庵、黄土洞、下坑塘、塘坑诸村组成。

龙湖在民间叫龙湖泉,意思是当地有水泉出露地表,人们以此灌溉田亩,所以今天当地还留有泉水溪之名,即是由来于此。但是在明清方志中,龙湖也叫龙湖涧,这个泉和涧,在汀州方言中发音也极为相近。

《正德归化县志》:“浣溪 在县东二十里兴善地,发源龙湖涧,流至沙溪,始大。”

什么是涧,在《说文》中是山夹山的意思。但是在汀州客家人的地名用词中,涧还有“迳”的意思。这种迳,夹山夹水,一般沿溪而行,但也会逾岭而走。在明溪,盖洋雷西的雷涧也写作雷埂,也写作雷迳,即此意。

但龙湖并不止这个意思,因为龙湖在瀚溪上游。鳞介宗龟龙,龙湖所在也称龟山,这是上水口的意思。

《万历归化县志》:“龟山 在县治龙湖二十里,形状如龟,宋杨龟山先生孕灵于此,故以自号云,旧府县志载石珩溪边者误。”

明末将龟山的位置明确标出在龙湖,其实明溪县东北诸乡所在,都有龟龙之相,比如龙湖、龟山、九龟洞、龙坑这类地名,在当地是常见,放到整个渔塘溪的上游,这里就是上水口龟龙源起之地。

《万历归化县志》:“龟山堂 在县治东二十里龙湖,万暦三十年,知县洪都于龙湖桥东,树坊曰龟山旧里,复其裔孙杨胜兴役赐衣巾,以表先贤之后云。” 

但是宋代以后龙湖、龟山与龟山先生杨时产生了文化上的互文现象,龟山先生与龙湖、龟山因果倒置。但是龙湖龟山的上水口龟龙之相,是肯定的。

石灰庵,石灰庵,即此地建有庵,同时附近的山地地质上有石灰岩出露,人们在此挖山炼石。不过石灰庵这个地方从前名字叫黄泥墘,就是在溪边,土质多黄土。所以从黄泥墘周边,也都是黄土特征。黄土洞,即黄土岽,地形为山岽,地质为黄土。这个地方极为平常,其实一点也不平常。

《弘治将乐县志黄土寨 善都宋庆元二年以其地界清流二民俗顽悍特置寨以备之元废洪武年复置十三年以清流明溪寨密迩遂省

这个黄土寨,就是陈有定一开始起家的地方。很多人以为黄土寨是指宁化的那个,不对的,那个寨子在宋末由陈韡所废,同时与陈有定起家的明溪相距过远。

初群雄事略》友定世业农,为人沈勇喜游侠乡人畏服之壬辰兵起所在骚动汀州府判蔡公安至募民兵友定以壮士见公安与语奇之令统所集民兵黄土寨巡检

这个黄土寨虽然在将乐的兴善里,但是在军事上却是与清流明溪寨一体,所以这个寨子元代废了后,事实上是并入明溪寨的,这也是为何陈有定为何后来主事明溪寨的原因。

塘坑,塘即山塘,坑为山坑,即有山塘的山坑。下坑塘,山坑在上坑相对下游的位置,且有山塘。从龙湖到瀚溪流域,由于前文所说的“浅丘”和“旱溪”因素,所以人们在此农耕,就会强迫产生建筑山塘进行灌溉的解决办法。这些叫塘坑和沿溪的各种山塘,即另一佐证。这些山塘的形成与溪流是有相当关系的,所以要通过这一区域,人们经常需要架桥,有时为了更直的道途,还需要反复过溪,于是桥梁在当地就很重要了。

《万历归化县志》:“清平桥 在县东兴善里。龙湖桥 在县东兴善里,成化八年知县郭润募工重建,知县洪都表其桥曰:龟山旧里。”

龟山故里,当然是因为杨龟山杨时先生故里在龙湖。今天很多人争论杨时出生地所在,对于是将乐还是明溪,无休无止,其实根据都不多,但是归化方志从明初就已经开始确定,龙湖为龟山故里,古代对这些比今人讲究,也更要脸面,我还是相信古人的。后世明溪,雪峰、龟山、道南这三个产生于民国的三个乡保建制,都与杨龟山有关。雪峰为读书人以“程门立雪”为精神文峰;龟山为龙湖当地原有地貌,被认定为孕育出了杨时这样的精英,所以值得用于命名地方;道南则出于关洛程氏“吾道南矣”的那名著名喟叹。当然,最重视杨龟山的时代肯定不是民国,而是明清两朝。

县志乡贤祠 宋儒龟山杨先生 讳时字中立,兴善里湖人。龙湖原隶将乐故宋史谓之将乐人。国朝成化七年割将乐之中和属则先生当祠先生頴悟逾人潜心经史,从二程游,得河洛之传,称为明道喜曰吾道南矣世号龟山先生武夷胡氏云龟山充养有道德,器早成积于中者纯粹而宏深见于外者简易而平淡闲居和乐色笑可亲临事裁䖏不动声气其知之审矣文肃

因为宋之后,理学中闽学一派,被奉为儒学正朔,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就在这一派的著作之中,所以作为朱熹的祖师爷,“程门立雪”“吾道南传”的杨时,当然也是科举时代奉为“圣哲”的。所以清代,在龙湖建有学宫。

龙湖文庙

今天在很多介绍里,都把龙湖的文庙建造时间定在明弘治六年即公元1493年,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重修,这显然是弄错了。我们可以从清代的归化方志中得到一些信息。

《康熙归化县志》:“圣学 在邑东二十里龙湖,宋儒杨龟山先生旧址,中为至圣殿,左右为东西两庑,前为㦸门、棂星门,殿左为启圣祠,祠前为明伦堂,殿右为龟山祠,祠前为黄公祠,祠右书院,为名宦乡贤二祠,又为神厨神库省牲所殿,西为学门,门外卽龟山旧坊表,额曰'龟山所生地’又曰'倡道东南’。先是建于古明溪驿前,卽今西清街,背离面坎。万暦四十五秊,邑侯涂希禹攺建于城东,旧常平仓,不吉。天启七年,兵巡漳南道朱大典、邑侯龎景忠议建于北郊,寇毁,复建,庠士每多蒙难,形家俱云未吉。国朝康熙十一秊,邑侯黄易振兴学校,择地龙湖杨龟山先生祠,请详各宪,攺建于兹,规制甫定,适值逆变,工未告竣。康熙二十年,邑侯王国脉,念学宫残破,倍加振作,捐资落成。”

也就是说,在龙湖的学宫,其实是建立于清康熙年间。但如果以明溪文庙的历史去追溯,的确是可以追溯到弘治六年,不过那可不是建于龙湖,而是西清街,古明溪驿前。

《正德归化县志》:“学校 按旧志:在县西明溪驿前,成化六年佥事周谟、知县郭润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前为㦸门,又前为棂星门,㦸门左为神厨,右为宰牲房,殿后为明伦堂,东西为西斋,明伦堂后为馔堂,及仓西,前为学门,两斋下为号房,西斋后为教谕训导廨舍。十七年,教谕陈冠、训导张恂,改建学门于学之东。先时学宫向北。弘治十五年九月,火。知县王凤请允于巡按御史陈玉,转向重建。”

龙湖离县城足有二十多里,将学宫、文庙设于此,归化县这在古代怕是独一份,但是考虑到学宫屡建屡烧,不断出事,人们相信还是得放到杨时杨龟山先生故里,可能才能镇压住。这与当地人的堪舆观念有关,也与龙湖的风水格局有关。关于龙湖与文峰,我们在后文专章讨论。

坪地村

坪地村人口673,有耕地1236亩,人均1.84亩,有山林26729亩,人均39.7亩。由坪地、九龟洞、山坪、坪浒、下地堀、甘垄坪诸村组成。

坪地的坪其实就不平的意思,指的是山排地,这个字本字上不下平,发音为拔、别、排,也写作这些。

坪地,就是村庄建立于山排地之上,山坪也是这个意思,比坪地还要更山腰的位置,坪浒就是坪后的意思。甘垄坪,则是村庄建立于山排地之上,人们在此还开拓出了山垄田,并在此种了甘楂。

《民国明溪县志》:“甘楂 面绒大于桃李,香气甚烈,其实仰生,多出西岩、龙坑等鄕,为明溪特产,又名香楂。”

这个地名其实很久远,在瀚仙一带也很普遍,近代才失落的,失落与耕作方式变化有关。

《万历归化县志》:“二都二图 距城兴善铺十里,郎中坑十里,水尾十里,柑查窠十二里,伍舍十五里,黄土巷十八里,瀚溪二十五里,龙湖铺二十里,冯一坑二十五里。”

下地堀,堀指狭窄如巷道的两山逼仄地形,中有小块平地,在汀州也写作杰,比如庵杰、华屋杰,下地就是此地相对上游一块地为下。

九龟洞,龟为玄武之象,这样的位置都是上水口位,九龟,就意味着很多的细小水源,洞即岽,山岭之上的丘陵,九龟岽即九岽连峰,岽有龟形,上源来水,源源不绝。

在坪地村区域的西岩,这是与岩里村的共山。在此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史前岩刻。坪地村的岩刻,和华安仙字潭岩刻,以及连城姑田的岩刻,还有山东将军崖岩刻,以及南岛文化中发现的岩刻,形式一样。坪地村的岩刻时间大约距今4000年以上,集中成片,面积达到260平方米,有符号120余个,这对于古越和南岛文化没有文字的猜测是一个颠覆。石刻的内容,应当是与日月星辰有关的农时信息,以及狩猎、生育的内容。

洋龙村

洋龙村人口1566,有耕地2873亩,人均1.83亩,林地面积21578亩,人均13.8亩。由龙坑、下村、上村、洞岭、洞上、大墘上、苦竹林、大布上、洋坊、觉林堂、东边墙诸村组成。

洋龙村,即洋坊和上龙坑各取一字。洋坊即村庄建立于开阔小平洋之上。龙坑,则是此山坑对于洋沙溪即渔塘溪是在上水口的位置,龟龙守上水口。这就是为什么叫龙坑,乡人认为有龙。一是有泉水涌出。

《康熙归化县志》:“涌泉 一在城东十里陈坊,从溪底涌出;一在县东北十五里龙坑道左。”

另一是有深潭。

《万历归化县志》:“龙坑潭 在县东兴善里山间,深不可测,龙穴于中,旱祷即雨。”

二者都是人们认为有龙的来源,龙窟与龙涎,古人认为此地灵秀,故而与龙湖合在一起,就被认为是能产生龟山先生杨时的原因。所以这样的钟灵之地,当然也是全县的龙脉所在。我们看一段民国方志记载的杂记。

《民国明溪县志》:“觉林堂后龙山 觉林堂一名觉林寺,又曰觉圣寺,在城东北五里地方。该寺为全邑名胜八景中之一,上至山顶左右周围约十余里栽种茶桐各树木,后龙山有山坑泉源田地,均系全邑公产。前数年有长汀人胡姓向该寺住持订立租约,批明只许借基搭厂,不能架造房屋,至碍龙脉,并议定年纳租金,为寺内灯油之需。”

由此我们也能明白,龙坑和龙湖其实都是明溪一县的龙脉的延伸,得名也正是由此而来。

龙坑分上下,称上龙坑和下龙坑。龙坑在民国时代是保甲中心。那时候已经叫洋龙保,即洋坊与龙坑已经合称。

《民国明溪县志》:“洋龙保 办事处设在邑东北下龙坑,距城十里,计十二甲,所辖地为:下龙坑、上龙坑、洋坊、红心石、洞岭等处。” 

洋龙是瀚仙区域的一个中心。

《民国明溪县志》:“洋龙保中山国民学校 设龙坑,月支经费九十三元。”

而下龙坑则是古代很长时间的区域中心。

《民国明溪县志》:“兴善桥 在城东北十五里下龙坑村。” 

作为兴善里早期的中心,这与古代的通路变化有关。

先看明中前期。

《正德归化县志》:“县前緫铺。兴善铺,在县东十里。龙铺,在县东二十里。铁岭铺,在县东三十里上益楼公馆,将乐县界。”

再看明中后期。

《万历归化县志》:“县前总铺。东至兴善铺,西至新兴铺,各十一里。兴善铺,在县东十里。万暦十二年知县宋惠重脩,三十九年知县周宪章重建。东至龙湖铺,十二里。龙湖铺,在县东二十里,万暦甲申知县宋惠重建。东至铁岭铺,十五里。铁岭铺,在县东三十里,万暦甲申知县宋惠重修,上有隘楼并公馆。东至将乐旧场铺五里。”

明代中期前往将乐已经是主要走铜铁岭了,但是更早其实不是。因为古人更多走直线,效率更高。

旧路是这样的,从明溪即归化县城出来,走坪埔,5里到觉林堂,10里到达下龙坑,5里到坪地,10里到九龟洞,由九龟洞再选二途,一是5里走廖地,出村头,一是10里过铜铁岭旧场,出白莲三溪桥,这二途都可以出将乐。由廖地走村头过常坪的走法是最早的道途走法,是闽西越过龙栖山往闽北的最重要道路。

今天这条道路留下的重要地名是上龙坑与下龙坑之间的大布上,即古代的大铺,5里一小铺,10里一大铺”。这个大铺即旧兴善铺所在,所以洋龙在明清时是兴善里一都。在明代驿站转移到了今天十里铺,这里不再是主要通路,这条驿路不再是最重要的,功能仍在,不再设官驿,而是修歇脚亭。

《民国明溪县志》:“清风亭 在城东北十二里龙坑境。”

上下龙坑以大布上作为连接点,合起来就是古代称为龙坑的所在。洞岭,即岽岭之意。洞上,即岽上。这些岽都指山岭上的山丘。大墘上,即溪流在此流经,村庄建立于相对大的地块上,地块临河。苦竹林,村庄建立于林边,地生苦竹。

觉林堂,这是由寺院得名的地名。

《康熙县志觉林寺 县东北五里元大德元年建

这是一个元代寺院,但是历史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因为在方志中提到了寺门外有宋代植松。

《正德县志觉林堂 西五里元大元年吴道和建成化十七年僧宗重建门外有大松树四枝云宋时植

觉林梵地是古归化八景之一。由于明代的志书都说这个地方在城西五里,有理由怀疑,在历代战火的焚毁中,这个寺院可能重建时有更址之举,但更大可能是正德归化方志错了。民国方志对这个地方也有记载。

《民国明溪县志》:“坐岐亭 在城东北五里觉林堂冈,又名半冈亭,揭姓建。”

亭即驿站的组成部分,坐岐的意思是坐落于山顶的意思,半冈亭是对坐岐亭的解释,也就是说觉林堂当年也是坐落于山顶,可以东北望洋龙西南看县城。在府志中其实记载的觉林寺内容更多。

《嘉靖汀州府志》游觉林寺 通判徐荣 偶因公务暇同过觉林禅地僻庭幽静,峰高势转旋种松遮古道接竹引清泉坐久忘回骑山城起暮烟

可见得觉林寺离城不远,是达官常游之地,从寺中可以望见明溪城关。而作为明溪八景之一的觉林晓钟,则扬名更早。

《嘉靖汀州府志》觉林晓钟 前人 簇缁庐杳霭间好山四面隔尘寰经楼夜半钟声动多少游僧卓锡还

除了觉林堂,洋龙区域还有圆觉寺,历史也同样的漫长。

《正德归化县志》:圆觉寺 县东兴善里元至正二十三年僧觉全建天顺七年僧惠明䓁重建

这些寺院的分布极有可能与古代驿站是相契合的,就是有驿站就有寺院,路人和驻守者会因为寺院的存在而得到安慰。

《民国明溪县志》:“圆觉寺 在城东北十五里上龙坑村,元至正十三年建,后毁,天顺六年,重建,今废。” 

东边墙,村庄在洋坊主居住区的东面,靠山,古代人们在此建防御性土堡以求存,但这些土堡规格又低于官方修建的土楼,所以在汀州往往被称为墙,比如连城上杭两地的傅氏多迁自河源里的傅家墙,这个墙即此指。

红星石即方志中的红心石,红与后龙山区域的翠竹洋火山有关。而常垄,则是与长岭有关,在漫长的山岭间有垄田,这个名字与常坪、长岭是直接相关的。

对照今天的地名,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消失的地名。

《万历归化县志》:“兴善里 县东北,仍将乐 领二都二图,一都一图,距城 王窠,六里。阮坊,十里。杨坊,十里。茜岩,二十里。龙坑,十五里。眉溪,二十里。桑坪,二十三里。” 

那就是眉溪,这个眉溪的消失,与小眉溪村的出现,可能存在关联关系。

岩里村

岩里村1226人,有耕地1330亩,人均1.1亩,有林地5923亩,人均4.8亩。由黄窠、上阮坊、下阮坊、谢厝坑、新厝、水溪垄诸村组成。

岩里之名,取西岩之岩,十里铺之里,合成。

西岩是相对东岩而言的,东岩即天上岗所在的山岭,东西二岩是以龙湖为中心坐标的,为龟山故里的左青龙与右白虎。黄窠,为黄氏开拓之村庄,山窝地形。上下阮坊,为阮氏开拓之村庄。谢厝坑,谢氏开拓之村庄,地在山坑之中。新厝,即新立之房舍,形成新的村庄。水溪垄,即山溪来水,村庄建立于山边,有垄田可以接受山溪水浇灌。

广平王,很多地方文献说是为了纪念太平军战死在这里的哪位王爵,这当然是瞎猜。在福建广平王是由陈元光入闽带来的一个军营崇拜,一般指汉代的广平侯吴汉,不过在漫长历史的融合中,这个广平圣王在福建很多地方也指陈元光父子。我们把与雪峰农场相关部分放到后文雪峰农场专章讲述。关于东西岩部分也放到后头专章讲述。

明清属归化县兴善里一都,兴善铺由龙坑转移到这里,从县前坪埔到此10华里。岩里村的人均耕地低于周边村庄的平均水平,与雪峰农场的设立有关。

王陂村

王陂村人口723,有耕地867亩,人均1.2亩,有林地2043亩,人均2.8亩。由王陂、王边洞、庭坊、下黄洞、屋丘、田丰垄、七厝垄诸村组成。

王陂,就是王氏所修之水陂,水陂就是在溪水中放置木、石之物阻水,抬升水位后,水流入溪边渠道,用于灌溉下游低处田亩。王边洞,就是王陂洞,即王陂边上的山岽,岽即峒,山间高处的稍平之地。庭坊,从前写作沉坊,这个发音和字形,可以肯定,是沈坊的音转,在汀州沈字在从前主要发音为chen,写作沉、琴,比如清流连城之间有琴源、上琴坪,都发这个音。屋丘,就是地貌为有田亩的小丘,人们将村庄建立于其上。田丰垄,即山垄田,位置则在水口处,这个丰字,汀州区域惯于用在上、下水口处,用于祈丰收,有时直接会种植枫树以便更好象形。七厝垄,仍是山垄田,最初有屋舍七厝。下黄洞,即王陂下游附近山岽。黄是原本的写法,王陂的王其实不对。我们可以从明代中前期的方志里看到这个地名。

《正德归化县志》:“棋盘石 在县东十里,地名黄陂,大而平正。”

这个地方在明代曾经由官方设置过墟场。

《正德归化县志》:“黄陂虚 在县东归上里。”

不过这个墟在后来驻军撤去后,周边兴盛起来的同时,到明代中后就废了。

《万历归化县志》:“黄陂墟 在县治东归上五里,今废。” 

所以可以肯定,在王陂这一带,古代的优势姓氏为黄氏。

《康熙归化县志》:“大黄岭 在城东二十五里。”

黄氏在明溪县其实也是优势姓氏。

《康熙县志黄窠溪 在城七里黄溪 在城西五里源自五通隘西来遶北,从白沙

以黄命名的山川河岳,在明溪是很多的,黄陂黄岭黄窠溪黄溪黄坊溪,可见得黄氏为明溪开拓的最早姓氏之一,乃至福建,黄氏也是极早的开发姓氏。黄氏在福建大多都指其族源为江夏黄氏,来自邵武黄氏峭山公。

王陂在明清为归上里三都,民国开始为雪峰镇南山保,曾归属岩里大队、上坊大队,1969年开始独立为雪峰公社王陂大队,1980年代后为瀚仙王陂

大焦村

大焦村人口1185,有耕地2591亩,人均2.2亩,有林地10638亩,人均9亩。由大焦、坪下、余厝窠、瑶上、魏坊、曹厝、磜头诸村组成。

大焦历史上归属上里。

《万历归化县志》:“归上里 四都四图 距城 东坑,六里。大坪头,六里。纸坑,十里。頼家山,十五里。枣坪下,十里。大焦,十五里。大焦窠,十五里。”

坪下就是枣坪下,坪就是山排地,本字上不下平,枣为植物特征。余厝窠,即余舍窝,余氏在此建立屋舍,地形为山窝。瑶上即窑上,此地有砖瓦窑。

《民国明溪县志》“缶窰 一在城东南十五里大焦村,一在县西北五十里李曲鄕,制造缸钵等器。”

魏坊即魏氏建立的村庄,曹厝,即曹氏建立之村庄,磜头,则是人们在村庄更高处修有磜这一水利工程,用于灌溉,村庄处于水磜头部。

至于大焦,当地文献说:“历史上曾由24个自然村组成,当地人称村为焦,且整个村庄分布较广,故称为大焦,曾用名为二十四焦。”

这个解释当然不是很可信。不过在数字二十四上,还是可以聊一聊的。焦作为地名,在汀州方言中,一般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蕉,就是这里生有芭蕉。但一般很少像“大蕉”这样用,而多会用为“蕉坑”“蕉岭”。另一种就是蛟,即大蛟小蛟,这个蛟指山溪,走蛟或者出蛟即指山洪暴发,二十四蛟,即处地靠山有多处山洪暴发的溪流路径。大蛟,即最后汇成相对大的山洪,这符合大焦所在背靠雪峰山、肖家家、牛福岭,上源集水很大,当这些地方被开发,水土流失后,暴雨形成山洪就很常见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史料,回溯大焦的“蛟”本质。

闽西北这样的地方很多,多用焦、蛟命名,明溪盖洋有焦溪,亦是此源。有蛟名的地方,一般就会被认定为风水极佳,常出将相。历史上最出名的人物,当然是陈有定。

《民国明溪县志》:“陈有定 字永卿,一字安国。邑东南十五里归上里大焦人,以剿匪有功荐授明溪寨巡检,迁黄土砦巡检,升清流县主簿,清流县令,历任延平路总管、汀州路总管、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迁左丞,进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史载为元三大忠臣之一。省通志有列传,崇祀忠义祠,本志有传。”

陈有定是明朝一统之前的福建区域的实际掌控者,他就是大焦人。除了他之外,大焦的名人还有进士赖绂。这位宋代汀州进士,清流名人,明溪精英,是在史册中留名的人物。

《永乐大典(卷之七千八百九十四)》:“赖绂字冕伸。清流县人。调梅州程乡尉。会盗起。绂随宜招捕。境内悉平。再调。镇南军节度推官。侍郎李迨师江西。雅重之。车诸司列剡。改京秩。知南剑州。县漕司增数民盐。绂知其抑配。坚不奉命。终莶判清逺军节度。使判官。初臣盗赖亚夫仇緃之季父。又欲害其孙。绂胃刃入贼以死请。贼义而释之枉乡秩满。归闻俞彻明等聚众云命。亲入巢誴冗谕以祸福。众皆感泣解散。州党归重焉。子简。” 

赖氏在江西福建是大姓,赖氏在汀州的历史很长,居住历史从隋唐开始。绂是古代印纽上的丝绳、帽子上的花纹,所以赖绂的字为冕伸,就是用于系冠冕的长绳子,引申为国之重臣,可以托以重任。从赖绂的生平看来,他是当之无愧的。 今天的人听到一个进士,会觉得不怎么样,其实古代进士很少,相当于今天科学院院士。

《民国明溪县志》:“三龙观 在城东南十五里大焦村。观后有宋进士赖绂墓。”

他的坟墓在三龙观之后,三龙观,就是地接三龙,赖绂之墓当然也是,在汀人看来,这个风水是极好的。

所以在民国之前,大焦有赖家山的小地名,这与赖氏在此居住并历代在此营建墓葬有关。而我们对于当地有“二十四蛟”的看法从三龙观这样的地名能得到印证,即有龙且多。当然,与龙有关的地名,当地不止这个名字的。

《民国明溪县志》:“龙窟庵 在城东南十五里大焦村。”

何为龙窟,'蛟龙之窟宅也’,在此建庵,当然是为了镇龙,这是“二十四蛟”的另一佐证。关于“地蛟人杰”,我们说一说陈有定。

陈有定

关于陈有定的事情,网络一搜很多,大路货的东西,我就不多讲,只说几个存疑的,几个与明溪有关的。

名字问题

陈有定,在方志中被写作友定。比如《正德归化县志》中,陈友定条内全都写“有定”,所以关于有定还是友定,这是一件糊涂公案。

他的字也有两个,一个永卿,一字安国,显然安国是与有定配套的,而永卿则是与友定配套的。故而我猜想这位祖籍福清的明溪人,他有过一次改名。父祖给他起的名字是“和光同尘”型的,就是友定,字永卿,与人友好而有定心,可以永为友的意思。而他自己给自己改了名字,字安国,而名有定,意思是有定性可以安国。显然他不满足于父祖的期待,并超出了期待效应。

所以他的名和字都有两个。

籍贯问题和归属问题

陈有定生于元代中叶,祖籍福清,家庭成分是世代务农。

《国初群雄事略》:“陈友定 友定一名有定,字安国,福州福清县人,徙汀之清流。累官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据守邵武、建宁、延平、福州、兴化、泉、漳、汀、潮诸路。洪武元年被执,不屈就诛。友定世业农,为人沈勇,喜游侠,乡人畏服之。壬辰兵起,所在骚动。汀州府判蔡公安至清流募民兵,友定以壮士见公安,与语奇之,令统所集民兵,署为黄土寨巡检。(实录友定本传)”

《国初群雄事略》是明末清初的钱谦益所编,而文字所采为《明实录》中的陈友定的本传。这段文字中很明晰写出了署黄土寨巡检,就是代理了一个派出所所长的意思。这段文字中还有一个字很有意思,就是“徙”字,这个字不能当作迁徙来解释,而要当作流放来解释。不过,不是陈友定被流放,而是他的父祖被流放,他跟着来。

《老子》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古代,从平原往山区迁徙,这个不作流放解是不通的。所以不是陈友定被流放,而是家族被流放,这在方志中有所体现。

《康熙县志义勇 陈珪陈铎 珪字敬甫陈铎字振夫邑人元行省平章左丞陈有定之族侄孙也俱躯体丰伟膂力过人精通武艺嘉靖初,流贼攻城藉両人守护得全十六年贼刦石珩邑令礼请御之杀贼过半所掳男女靡不感激曰陈君义士哉膺兵宪

到了明朝中期,在明溪仍然还有陈友定的旁系后人,这也能说明当年流放的对象是他的父祖辈人。这也正好能说明为何当汀州通判蔡公安前来招民兵的时候,陈友定很积极的表现,正是为了从某种身份中脱身出来,而此前他只是明溪寨的一个普通的寨兵,编制外人员。

而在钱氏编本中还引了一段郭造卿的传记文字。

初群雄事略》友定 流明溪人幼孤佣于橘州富室虽病头疮其状魁岸有志略卽樵采辄设队伍。罗翁奇之将以婿其妻不悦疮头郎因失鹅而奔宿于邻舍王氏之门其家梦虎踞门得友定大异之乞于妻以女俾习商贩辄折其赀大困充明溪驿卒壬辰寇起宁化曹柳顺据曹坊拥众数万,其党八十余突来明溪索马众莫敢拒友定被酒半酣谕众绐而尽杀之柳顺怒率步骑千余将屠明溪友定老孺登寨誓其侣赖政孙通胡璃等五百人乘柳顺营自驰击乏斩获过当遂追屠曹坊擒柳顺以归。事闻授明溪寨巡检。(郭造卿撰陈友定传)  

这个清流明溪人是很准确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归化,也就是明溪还没有建县,只有明溪寨,这个军事建制的所在,是归属汀州清流县的。陈友定成长于明溪,以山林“樵采为戏”,训练了最初的队伍,他的部众赖政、孙通、胡璃都是周边村庄之人,包括他的重要谋士谢英辅,也都是下觉里今夏坊人,也都就是今天明溪人。故而今天可以将陈友定归于宋元清流人当然是可以的,更应当归于明溪人,因为哪怕明溪没有建县之前,也是有明溪寨的。而当时的明溪寨,是以今天明溪县城及周边区域为管辖范围的,大焦,正是在明溪寨的管辖之下。

官职和战法

陈有定做官的经历,我们从头开始算起:

明溪寨寨兵,署黄土寨巡检,明溪寨巡检,清流县主簿,清流县县尹,清流县县尉,延平路总管,汀州路总管,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开府汀州),分省守御左丞,分省平章。

从一个山间游冶的汀州少年,到行省平章,陈有定用了差不多三十年,他经历了元朝从极盛到衰亡的关键时刻;他生年未满五十,未曾读过书,对于民族、国家、忠诚的认知,大部分来自民间传统,所以他心中并无华夷之别,只有君臣之义,做谁的官就为谁效忠。

他一生中参加的大多数战役都受年少时在山间围猎的影响,是山林教会了他战法,所以他喜出奇兵,爱用游击,擅长夜袭。他打曹柳顺用的是以驰击乏,乘胜追击。讨平汀延邵建山寨以及闽北讨寇,则借的是元军正规部队的力量。此后诸战,都或出奇兵或夜袭,打的都是非阵地战,都是他擅长的山地战,可以说是有战场优势。这一点出产于闽西北的军事力量都一样,比如同为明溪老乡的揭鸿揭于渐在潮汕打倭寇,比如苏维埃时期的红军,所用的战法、战术思维,与之无二。

他最后一场战役,是以一隅对抗已经取得大半国土的朱元璋的明军。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以胡廷美为南征将军由江西向福建进军,以汤和、廖永忠率水师从明州今宁波由海道克福州,以李永忠从浙江攻浦城,以沭英攻崇安,四路大军合围延平。完全失去了腾挪空间的陈有定,就此败亡。

1368年,延平城陷,陈有定服毒未死,与其子陈宗海一同被解送南京,被斩杀。其部众大多投降明军,比如赖、孙

各地方志中,对陈有定的评价大多数都是正面的,因为他平寇定乱,稳定了地方,在乱世中为百姓求得了一喘息之机。当然也有负面的,认为他从元,但是问题在于在中国历代史书中,元是一个正统朝代,一个出生在元朝中期的人,对国家和政权已经有了认同感的人,不能用简单的“从元”二字来评价他吧。

小眉溪村

小眉溪村人口684,有耕地1181亩,人均1.73亩,有林地17320亩,人均25.3亩。由小眉溪、樟树岗、东岳宫、坪尾、黄泥洞诸村组成。

地方文献:“流经村内的小溪似眉毛似的细长的自然村落。”当然是一派胡言,因为这个村庄从明到民国,一直叫小明溪。

县志“归上里县西南仍清流领十都十二图 五都五图距城 石珩 二十里小明溪 二十里坪隔 二十里李舍窠 二十里

再看民国方志。

《民明溪县志“东岳宫 一在县东北二十里宋时建咸丰年间于寇光绪初重建规模宏敞为全邑神庙冠初复于野火今仅存基址一在县东南二十里小明溪宋时建

小明溪是明溪的支流小溪,从交汇处到县城为明溪,即大明溪,而小眉溪村庄所在处为小明溪。

樟树岗,即山岗地形,地生樟树。东岳宫,即宋时所建的东岳宫,在宋代开始,县城常会建东岳和西岳二庙,用于供奉东方青龙和西方白虎,汀州民间乃至福建各地常用龙山祖庙和金山祖庙,龙即青龙,金即白虎。

坪尾,即人们在山排地之上开垦,村庄则建立在山坪地的尾部。

黄泥洞,即黄泥峒,亦黄泥岽,山间高处之稍平之地,地质多黄泥。

小明溪在民国时代是归龟山乡大焦保所辖的。

《民明溪县志大焦保 办事处设在邑南瑶坑距城十五里计九甲所辖地为:大瑶上小明溪、坪下、余厝窠坪尾等处

也就是说明清两朝大焦、小明溪都是归上里所辖,民国期间为龟山乡大焦保,龟山乡其实就是瀚仙镇的前身。

石珩村

石珩村1328人,有耕地1892亩,人均1.4亩,有林地19803亩,人均15亩。由石珩自然村组成。

明清两朝属归化县兴善里二都,民国时为龟山乡石珩保,1949之后,为龟山乡、沙溪区石珩乡,此后基本归属瀚仙区域。

石珩村不大的样子,其实在区域中是相当大的存在,没有自然村,只有一村,很早就已经是区域中心了。当然归化县不多的社学,其中之一就设于石珩。

《万历归化县志》:“归上石珩 乡社学。”

地方文献认为是:“有块大石横在珩溪中,且村民沿珩溪周边定居形成。”当然是不对的,溪中有石是常见的,但是一般不会用命名地方,不合命名的习惯与逻辑。按照汀州习惯,这个珩字就是涵的意思,水道之道。意即河岸多石,两岸夹峙如涵,又或者如门槛。

县志门槛石 县东二十里珩溪太平有石沿渚夹峙里许中流状如门槛因名

夹峙里许的特征是明确的,多石的特征也明显,且石头形态多样。

《民国明溪县志》:“儒冠石 在县东二十里之石珩,状如儒冠,里人呼为秀才石。门限石 在石珩之太平桥下,如门限然。”

这个特征的地名在明溪乃至汀州、闽西北,都是常见的地名。明溪当地,枫溪乡原有石珩地名,后来与小水合并改名小珩,大体是与此石珩重名之故。

对于明溪县城来说,石珩地位特殊,这与经济、人口、文化都相关,当然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影响最为重要的其实是风水堪舆。

《万历归化县志》:“五马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石珩,五峰周遭联属,其中土地蕃衍,居民殷㿟,溪水从西而来,转南而出,形如之玄,遥望如五马,俗云五马归槽,又云八仙下棋。”

五马归槽,五马好理解,有五座山峰环于石珩周边,互相联络,而由溪水和小盆地一起构成的槽,有水有食,当然是极好的所在。而八仙下棋,则是背靠旗山有棋盘石,在更高的地方看,区域内有八座山峰。八仙者,有对弈者有围观者有自顾者,是居民以堪舆方式对所在山川河岳的一种浪漫解读。这些呈现旗、盘、马、台的山体,也在空间特征之上叠加时间特征,比如时常有烟岚,于是也会叫云台山。

《万历归化县志》:“云台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石珩,岚烟蓊欎,直耸云霄,故名。”

这些山在堪舆上是石珩的上水口,由于山都不算太高,人们只好将之与云霄相联系,以便在精神上入于无穷。出于更加慎重的心态,人们还在此建庵,以镇上水口。

《万历归化县志》:“云台庵 在县南归上里石珩。”

同时,因为渔塘溪即阳沙溪穿村而过,石珩村庄有自己的下水口,这个水口的标志就是太平桥。

《万历归化县志》:“太平桥 在县治东石珩村水口,宣德八年县官募工重建,桥下有仙人井,双鱼逆水。”

太平桥用于镇水口,这符合客家人在风水上的心态。同时将桥下的水潭命名为仙人井,并指其中双鱼逆水局,都是出于一样心理机制的风水符号制作。太平桥的修建,与当地梁氏关系密切。

《康熙归化县志》:“太平桥 在城东二十里石珩,梁姓历代自建。”

而在以县城为大的风水格局来看,则石珩所在为明溪县城区域的水口。此处有龟龙之相。

《万历归化县志》:“甘潭 在县东二十里石珩龟山下,其潭约深三丈,水极甘洌。”

府县志其实都是记载过此处名为龟山。

《万历归化县志》:“龟山 在县治龙湖二十里,形状如龟,宋杨龟山先生孕灵于此,故以自号云。旧府县志载石珩溪边者,误。” 

不过,明代开始由于杨时的原因,龙湖的地位上升,龟山在闽西北区域开始有专属的需求,于是龟山慢慢从各地被剥离。万历方志中说旧府县志载石珩溪边者,误。”当然是不对的,这恰好说明,从前石珩龟山的存在。

所以今天瀚仙的治所近石珩,这并不是随意安放,而是与历史原因相呼应。

雪峰农场与十里铺

今天在网络中能查到的企业注册信息中,国有性质的明溪县雪峰农场,地址信息为明溪县雪峰镇十里铺新村1号,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这个雪峰镇是指今天明溪县治所在区域,而当年国有雪峰农场是在雪峰公社地域之内,这两个雪峰名字虽然一样,但地点早已经更易。当然,这个雪峰镇十里铺新村1号的写法,也可以理解为完全是一种行政归属写法的体现,与地域无关了。

十里铺是离城十里的驿站之意,在古代这是归化东北方向上很重要的一个驿站,用于沟通将乐以及闽北诸多地方。这个交通结点,在宋元就已经存在,比如陈有定时代的黄土寨,就是为了扼守此地。而完善的驿站,最迟到明朝中前期,就已经存在了。

《正德归化县志》:“县前緫铺 兴善铺 在县东十里。龙铺 在县东二十里。铁岭铺 在县东三十里,上益楼公馆,将乐县界。” 

到了清代,路、驿、桥这些设施进一步完善。

《康熙归化县志》:“兴善桥 在城东十里,兴善铺右。”

十里铺在明清归属于归化县兴善里一都,在1949年前后,归属岩里乡,1961年前后,三明地委在此筹办农场,由于当时瀚仙还被称为为雪峰公社,所以这个农场也就被命名为雪峰农场,但并算太久,雪峰之名给了今天城关的雪峰镇,而从前的雪峰公社则改名为瀚仙,但雪峰农场之名仍然保留了下来。

雪峰农场初始之时的人口大约有1000人,其中职工占三分之一,家属三分之二,全场占地12平方公里,有耕地3500亩,水田777亩,有山林10000亩,粮食基本可以自给,种茶为主,间以桃李梨柑等果树为副业。设有茶厂之外,还设有瓷、砖、瓦等窑,除自给之外还向外输出。农场修有两个水库,分别是雪农水库和元明堂水库,电灌站若干,以解决灌溉问题。农场当年有自己的完小和卫生所,从规模体量上说,大于行政村而略小于乡镇。同时处于古今交通要道之上,交通相当便利,雪镇农场呈现的富足,农场中人是周边人们羡慕的对象。

为何在此办国有农场,当然也是因为此地原本为驿站,历史上土地归属为官方所有,民间占有土地的时间相对短,争议小。在闽西北乃至福建,这种情况很普遍,基本上国有农场的设立与东南亚归侨有关,而所用土地为历史上争议小的“公地”,并由国家出资进行初始开发与投入,建立时间,也多在1960年代。

雪峰农场旧有村庄十里铺、坑甲、郎当坑、元明堂、上尚庵、广平王、水尾。十里铺即来自古代驿站之名,离城十里,同时是大驿站,“十里一铺五里一亭”。坑甲,即坑峡,地处山坑且在一个峡谷通路上。郎当坑,应当是郎中坑的误写,郎中坑是可以于方志上找到的地名。元明堂和上尚庵、广平王都是原有寺庵的自然村。元明堂可能是唐宋寺院,多用堂为名。上尚庵则可能是私庵,镇上水口的庵堂。广平王不是指唐代的广平王李俶也不是太平天国的某个王爵,按照明溪各地所收集的情况,这个广平王最初是由开闽王陈元光父子带入的,祭祀的是吴汉,即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为何可以肯定是这位呢?因为在十里铺、龙湖、石珩、瀚溪共同背靠的山,今天仍然叫作云台山。

《正德县志云台山 县东南二十里石珩村其山高插云霄故名

这里不但有广平王还有云台山,还有云台庵,而当地原本是有驻军的,所指为何,当然不至于还有怀疑。离元明堂、石灰庵很近的黄土洞,其实是宋元明存在过数百年的黄土寨,故而以雪峰农场周边地形看,从广平王到黄土洞,在从前应当是军寨。这个军寨很险要,因为这一段地处高岗,而两山夹峙,前后都有溪流湖泊,雪峰农场和龙湖,原本应当是规模相当大的浅水沼泽,不利于展开进攻和大规模辎重通过,但有利于少量兵力在要害处防御。陈有定就从此起家,他的第一个任命就是“署黄土寨”,即代理黄土寨主官。宋元明作为军寨,明以后作为驿站,明清两代为通衢驿站,民国后成为农场。

黄土寨两边同时还是两个城外市。

县志“龙湖市 东兴善里今废黄土市 东兴善里今废

这两个城外市,也随着黄土寨的军事功能取消而废市。

雪峰农场,从古到今,从名到实,其实都承载了大历史。

东岩与西岩:明溪文峰

古今的归化人,或者说不止明溪或者汀州、福建,古人都是很迷信的,对于生死宅居的风水堪舆,极为重视。看一段归化方志内容。

《康熙县志芦隔 县东五里因屋有碍通城风水形家忌之流棺主仕者啇者不利今易以石桥,不架屋,允为宜。  

到了明清,风水观念随着农耕社会生态的内卷也变得格外在意,人们甚至会以石桥架屋像棺材而妨碍当官和经商的人,最终决定“石桥不架屋”。要知道,人们在石桥和木桥上架屋并不只是得到一个休息所在,更多是为了保护桥体的长久存在,不被风雨侵蚀。

当然这是相对极端的例子。更多的是,“有碍”。

《康熙归化县志》:“龙湖桥 在城东二十里,今于右畔新建文庙,说者谓:形势惟宜石甃,若覆以瓦屋,则栋檐激射,恐于学宫有碍。”

这个时候架屋居然不是棺材,而是怕屋檐呈现弓箭之态,会“激射”学宫。这个被弓、箭射的恐惧,在民居中也很常见。他们会要求邻居宅子的屋角“不射”他们,为此,邻里常产生纷争。兴善里位置特殊,古代是作为县城水口存在的,又是作为阳沙溪的上水口存在的,在风水中处于很特别的位置。不过我们要说的瀚仙与风水有关的部分,是以龙湖为中心的那部分。

在兴善里,古有东岩与西岩之说,东岩即今天的天上岗,西岩古代称朝天岩,今天直接叫西岩。东西二岩是兴善里的东西护山,即青龙白虎之山,而对于县城来说,兴善里的群山是一体的,就是县城的文峰,即县城如果以渔塘溪的流向为朝向,兴善里为巽位,西岩所在即为文峰。这在民国方志中有所表达。

《民明溪县志朝天 县城东北十余里坑西岩之间其向城一面凹凸不平狰狞可畏俗曰魁头山一名镇旗山观,其他方面平直矗立山脊为荫岩附近居民建庵祀士于此

什么是魁头山?魁指的就是魁星,旧时代科举制度下的人们将中举比喻为被魁星点中,即魁星点斗。一般会在文峰位上竖起魁星阁和文昌阁。当然如果那个位置上天然就有山峰最好,人们会直接以之为文峰。魁头山的条件在明溪人看来是很优越,一是在文峰位上,一是长得很“魁星”,还有一个就是这个文峰还不是孤峰,而是有来龙的,“山脊为龙荫岩”。当然这一脉延伸后就会在“狮塔标奇”,从城中向外望去,塔、峰一脉是联络一气的。

《康熙县志狮塔标竒 狮子岩从郭外蟠崔巍新塔踞危峦城头日落晴相望,野外烟浮自看四壁远㴠空翠色七层高倚晚星寒。凭高便可舒长啸何䖏登临纵鹖冠。  

除了西部的西岩有魁星之相外,北面的铜铁岭高峻,可以为后靠,而东部有莲花山,可以应东方木属性。

《正德县志莲花山 县东三十里中和里村名杨杭,峰峦积疉如莲瓣状

这里是人们常说的九天山、天上岗,峰呈莲花,雾生云海,人如行天上。而南部则有云台山,可以为前望。

《正德县志云台山 县东南二十里石珩村其山高插云霄故名

龙湖由于是杨时出生地,所以对于读书人来说是圣地,而清代时人们又于此建立了学宫文庙,所以这里同时又是明溪县城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文峰。

关于东岩,当然在史料中没有留下什么名字。

《万历归化县志》:“凤凰岩 在县正东二十里龙湖市,岩内有石,廻翔展翅,状如凤凰,与龟山故里联接,相传为杨龟山先生读书之所。”

客家人今天认定的几个好的堪舆地形,其中之一就是飞天凤形。这样的地方是会出将相,所谓人杰地灵,大体就是这样的天人感应。

不过地灵是最终比不过人杰的,所以明溪的人们总是不甘于被困于一方天地中,总要“彩凤于飞”,突破到另一个境界,以便向先辈致敬,所以他们渡过重洋远走五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