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化学实验注意事项考点汇总(完结)

 老王带你学Chem 2025-04-12 发布于广东

89.【实验3-4】苯酚的酸性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室温下,苯酚晶体加入蒸馏水后形成浑浊液体,静置分层;向浑浊的苯酚水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液体逐渐变澄清‌;向澄清的苯酚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或通入CO2气体,溶液重新变浑浊;‌‌

高频考点:

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温度高于65℃时可完全溶解‌‌‌‌‌‌‌‌

酸性强弱顺序:盐酸>碳酸>苯酚> HCO–3 

CO2与苯酚钠反应只生成NaHCO3(即使CO2过量)

酚能与NaOH反应而乙醇不能,说明酚羟基酸性强于醇羟基

90.【实验3-5】苯酚的取代反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向试管中加入0.1 g苯酚和3 mL水,振荡,得到苯酚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饱和溴水,边加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向苯酚稀溶液中滴加过量浓溴水,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高频考点:

在苯酚分子中,羟基和苯环相互影响,使苯环在羟基的邻、对位上的氢原子较易被取代。上述实验中,苯酚很容易与溴发生取代反应,苯酚与溴的反应很灵敏,可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浓溴水需过量:若溴水不足,生成的三溴苯酚可能溶解于未反应的苯酚中,导致沉淀不明显

对比实验(苯酚与苯的溴代反应)

91.【实验3-6】苯酚的显色反应

实验原理:苯酚能和 FeCl3溶液反应,使溶液呈紫色。

实验步骤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溶液呈紫色‌‌

高频考点:酚类物质一般都可以与FeCl3作用显色,可用于检验其存在。

92.【实验3-7】乙醛的氧化反应(银镜反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2% 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氨水,使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制得银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

高频考点:

试管必须洁净:若试管壁有油污,银镜无法均匀附着,可用NaOH溶液煮沸预处理‌‌‌‌‌‌‌‌

水浴温度控制:温度过高会导致生成黑色颗粒状银(反应过快),而非光亮的银镜

③‌试剂顺序AgNO3溶液中先加氨水,后加乙醛,顺序颠倒可能导致反应失败

定量计算1 mol醛基生成2 mol Ag,可通过银镜质量计算醛基物质的量

银镜反应产物为乙酸铵,注意银氨溶液对应化学式或配离子写法

93.【实验3-8】乙醛的氧化反应(斐林反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在试管里加入2 mL 10% NaOH溶液, 加入55%CuSO4溶液,得到新制Cu(OH)2振荡后加入0.5 mL乙醛溶液,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产生砖红色沉淀‌‌

高频考点:

①NaOH必须过量,确保Cu(OH)2以悬浊液形式存在‌‌‌‌‌‌‌

试剂现配现用,直接加热

定量关系1 mol醛基生成1 mol Cu2O

产物为乙酸钠

94.羧酸的酸性,验证酸性强弱(比较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

实验原理:羧酸具有酸性,可以利用强酸制备弱酸

实验步骤甲装置:乙酸与碳酸钠反应;乙装置‌:盛放饱和NaHCO3溶液,用于吸收挥发的乙酸蒸气,避免干扰后续反应;丙装置‌:CO2通入苯酚钠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甲装置产生无色气泡,乙装置可能析出白色晶体,丙装置产生白色浑浊‌‌

高频考点:乙装置中不可用NaOH替代NaHCO3NaOH会吸收CO2

95.乙酸乙酯的水解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AB三支试管里各加入6滴乙酸乙酯。再向A试管里加入5.5 mL蒸馏水;向B试管里加入0.5 mL 3 mol/L H2SO4溶液和5.0 mL蒸馏水;向C试管里加入0.5 mL 6 mol/L NaOH溶液和5.0 mL蒸馏水。振荡均匀后,把三支试管都放入70~80 ℃的水浴里加热。比较试管里乙酸乙酯气味消失的快慢。

实验现象:中性条件无明显变化,酸性条件缓慢消失,碱性条件快速消失;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酯层消失时间越快。‌‌

高频考点:

还可以通过乙酸乙酯气味消失的快慢来比较酯的水解速率,也可以用饱和食盐水代替蒸馏水,通过油层厚度变化更直观比较水解程度。‌‌‌‌‌‌‌

乙酸乙酯用量:仅加6滴,过量会导致水解不完全或挥发干扰

水浴温度70–80℃,温度过高会加速乙酸乙酯挥发,影响观察

96.【选必实验活动1】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0.5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再加入几片碎瓷片。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饱和Na2CO3溶液。按右图所示连接装置用小火加热试管里的混合物,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Na2CO3溶液的上方约0.5 cm处,注意观察试管内的变化。反应一段时间后,取下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并停止加热振荡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静置。待溶液分层后,观察上层的油状液体,并注意闻气味。

实验现象:饱和Na2CO3溶液液面上出现透明油状液体

高频考点:

浓硫酸的作用:吸水剂(促进平衡正移)、催化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导管不伸入液面下(防倒吸),可用球形干燥管替代直导管

试剂添加顺序:乙醇浓硫酸乙酸

产物分离方法:分液

提高乙酸乙酯产率的方法:增加乙醇用量(廉价试剂)、分离产物、加装冷凝回流装置

97.【选必实验活动2】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高频考点:

条件控制:卤代烃水解后需酸化醛基检验的条件控制‌‌‌‌‌‌‌‌

多官能团同时存在下的检验,如碳碳双键和醛基同时存在,可用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等)检验醛基,用溴的CCl4溶液检验双键

98.【实验4-1】葡萄糖的性质

见第47个实验,与其基本一致。另外,二糖的性质探究,注意蔗糖不属于还原性糖,麦芽糖属于还原糖,实验过程中水解后需调节溶液pH,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检验

99.【实验4-2】纤维素的性质

实验原理:纤维素水解产物中有醛基

实验步骤在试管中放入少量脱脂棉,加入几滴蒸馏水和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将混合物搅拌成糊状。加入过量NaOH溶液中和至碱性,再滴入35% CuSO4溶液,加热,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后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高频考点:

浓硫酸的作用:提供酸性环境,作为催化剂促进纤维素水解。‌‌‌‌‌‌‌

加入过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中和浓硫酸,使溶液呈碱性

100.【实验4-3】蛋白质的盐析

实验原理:少量的某些可溶性盐(如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当这些盐在蛋白质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反而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使其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称为盐析。

实验步骤在试管中加入2 mL饱和(NH4)2SO4溶液,向其中加入几滴鸡蛋清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再继续加入蒸馏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白色固体析出‌‌

高频考点:蛋白质的盐析是一个可逆过程,盐析出的蛋白质在水中仍能溶解,并不影响其活性。采用多次盐析和溶解,可以分离提纯蛋白质。

101.【实验4-4】蛋白质的变性

实验原理: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的性质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实验步骤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鸡蛋清溶液,将一支试管加热,向另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和乙醇,观察现象。再向试管中加入蒸馏水,观察产生的沉淀能否溶解。

实验现象:加热后鸡蛋清溶液受热后凝固,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试管立即生成白色沉淀;加入乙醇的试管‌,溶液变浑浊,生成‌白色絮状沉淀。加水后,沉淀均不溶解。‌‌‌‌

高频考点:

蛋白质变性不可逆。

应用:食物加热后,其中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乙醇、苯酚和碘等作为消毒防腐药可以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导致其死亡,达到消毒的目的;紫外线可用于杀菌消毒。有时也要注意防止蛋白质变性。例如,疫苗等生物制剂需要在低温下保存;攀登高山时为防止强紫外线引起皮肤和眼睛的蛋白质变性灼伤,需要防晒护目。

102.【实验4-5】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实验原理: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均能与浓硝酸发生显色反应

实验步骤向盛有2 mL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滴浓硝酸,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向蛋白质溶液加入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后沉淀变黄色‌‌

高频考点:

除了硝酸,其他一些试剂也可以与蛋白质作用,呈现特定的颜色,可用于蛋白质的分析检测‌‌‌‌‌‌‌

应用:皮肤、指甲不慎沾上浓硝酸会出现黄色就是由此造成的

103.【实验5-1】酚醛树脂的合成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在大试管中加入2 g苯酚、3 mL质量分数为40 %的甲醛溶液和3滴浓盐酸,在水浴中加热。当试管中反应物接近沸腾时,从水浴中取出试管,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产物的颜色和状态在另一大试管中加入2 g苯酚和3 mL质量分数为40 %的甲醛溶液,置于水浴中加热片刻,稍加振荡后,加入0.5 mL浓氨水,在水浴中加热,注意与酸催化的聚合反应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酸催化下,水浴加热后,反应液逐渐变浑浊,最终生成黏稠的粉红色或米黄色略带粉色物质;碱催化下,水浴加热后,溶液逐渐浑浊,生成‌乳白色或淡黄色黏稠物质‌‌‌‌‌

高频考点:

在酸催化下,等物质的量的苯酚与甲醛反应,苯酚邻位或对位的氢原子与甲醛的羰基加成生成羟甲基苯酚,然后羟甲基苯酚之间相互脱水缩合成线型结构的高分子。‌‌‌‌‌‌‌

在碱催化下,苯酚与过量的甲醛反应,生成羟甲基苯酚的同时,还生成二羟甲基苯酚、三羟甲基苯酚等,继续反应可以生成网状结构的酚醛树脂。具有网状结构的高分子受热后不能软化或熔融,也不溶于一般溶剂。

104.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性能

实验原理:亲水基团作用:分子链含羧基、羟基等极性基团,通过氢键与水结合交联网络结构:三维网状结构通过化学交联形成,吸水时网络扩张,内部渗透压驱动水分子进入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后形成凝胶状物质,吸收自身质量500~2000倍的水普通吸水材料(如脱脂棉):吸水后仅湿润,吸水率低(约自重几十倍)‌‌

高频考点:

高吸水性树脂具有超高吸水性保水性强

高吸水性树脂自身不溶于水的原因交联结构限制高分子链自由移动,使其仅溶胀而不溶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