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夏昶 嶰谷清风图轴 水墨纸本 64×136cm ![]() 明 夏昶 夏玉秋声图 纸本墨笔 151×63.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夏昶(1388—1470),字仲昭,号自在居士、玉峰,昆山人,后人誉其画竹高手。他初姓朱,名昶,后复姓夏,太祖为之更名昶,字仲昭。号自在居士,又号玉峯,江苏昆山人,夏昺弟。正统中官至太常寺卿直内阁。善画墨竹,初师王绂,后融会吴镇、倪瓒画法,能得其妙,时推第一,名驰绝域,争以金购之。 ![]()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长河中,竹子以其独特的形态、坚韧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他们通过笔墨的挥洒与意境的营造,将竹子的自然之美与艺术魅力完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竹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最为人熟知的竹诗篇章。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竹石之坚,言己志之固。竹子深深地扎根在破碎的岩石之中,无论遭受多少磨难和打击,它都依然坚韧不拔,傲然挺立。这不仅仅是竹子的写照,更是诗人自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精神的真实写照。 而在另一首竹诗中,诗人则以更加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子的形态与气质:“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一节又一节地向上生长,千枝万叶攒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片茂密的竹林。而它却不开花,以免招惹蜂蝶的骚扰。这种高洁自守、不慕虚荣的品质,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崇尚的。 除了这两首著名的竹诗外,还有许多其他关于竹子的佳作。如“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在这首诗中,诗人借新竹与老竿的关系,表达了传承与扶持的重要性。新竹之所以能够高于旧竹枝,全靠老竿的扶持与滋养。而明年再有新生者时,它们将会更加茁壮成长,形成一片壮观的景象。 ![]() 明 夏昶《孤峰晴翠》 ![]() 《秋竹萧萧》 ![]() 明 夏昶 墨竹图 116×52.3cm 故宫博物院藏 ![]() 夏昶 《竹》 70×33cm ![]() 明 夏昶 风竹图轴 纸本水墨 203.4 x59.7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夏昶 《淇园霁雪》 立轴 150×72cm ![]() 明 夏昶《竹石图》 竹诗之所以如此动人,不仅仅是因为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更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志趣融入了其中。他们通过笔墨的挥洒与意境的营造,将竹子的自然之美与艺术魅力完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这些竹诗不仅仅是对竹子的赞美与描绘,更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与表达。 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坚韧不拔、高洁自守、传承与扶持等美好的品质。而这些品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崇尚的。他们通过竹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将自己的情感与志趣与竹子的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竹诗篇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诗人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将竹子的风姿与墨韵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些竹诗不仅仅是对竹子的赞美与描绘,更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与表达。通过这些竹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与人格魅力。 ![]() 明代 夏昶《清风高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