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浩荡,自古便是诗人墨客的灵思之源。 或咏其险,或叹其阔,或借流水寄浮生: 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烟火闲情;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茫寂寥;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沧桑咏史;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孤舟寥落;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超然; 然纵有千帆过尽,却总少一叶轻舟,劈开三峡云雾,载满盛唐气象,以凌云之笔写尽长江的险绝与诗人的狂放—— 那便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创作背景:谪途遇赦,绝处逢生的狂喜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由盛转衰。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卷入皇室权力斗争,于757年被流放夜郎。 流放之路,九死一生 夜郎地处黔州(今贵州桐梓),沿途瘴疠横行,盗匪出没。年近六旬的李白身戴枷锁,从浔阳出发,溯长江而上。过洞庭时写下'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可见其绝望。 白帝城畔,天命转折 759年春,行至夔州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忽闻朝廷因关中大旱大赦天下。李白名列赦免者,当即调转船头,顺江东下。 白帝城雄踞瞿塘峡口,背倚赤甲山,俯瞰长江激流。传说西汉公孙述在此见白龙出井,自号'白帝',筑城为都。此地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文化地标——郦道元《水经注》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一日千里,诗成绝唱 遇赦的狂喜与三峡的奇险碰撞,催生出这首惊世之作。诗中'千里江陵一日还'并非夸张:瞿塘至江陵(今荆州)水程约六百余里,顺流而下,舟行若箭。北魏地理学家阚骃曾言:'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十三州志》) 版本流传与后世评价 此诗最早见于唐人选本《河岳英灵集》,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杂曲歌辞'。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太白此诗,纯以神行,如鹏飞南海,须臾九万里。'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赞:'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 ![]() 二、诗境如画:动静相生,天人合一的狂放全诗仅28字,却囊括了白帝城的瑰丽晨光、长江的奔涌之势、三峡的险峻地貌,以及诗人绝处逢生的酣畅淋漓。 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时空定格:以'朝'字点明时间,暗合赦书晨至的史实;'彩云'既是三峡晨雾折射的奇幻光影(《水经注》载:'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又暗喻白帝城的神话色彩。 政治隐喻:公孙述据白帝城称帝仅十二年而亡,李白在此遇赦,似借古喻今——权谋终将消散,唯诗魂与江山长存。 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 数字玄机:'千里'与'一日'形成时空张力。据《荆州记》载:'江陵至白帝,水路千二百里',而木帆船顺流日行约三百里。李白故意夸大,实为表达'归心似箭'的生理感受。 双重解脱:既是地理上挣脱三峡险滩,更是精神上摆脱'附逆'罪名。南宋陆游入蜀时曾叹:'白帝城边八阵碛,青枫林里三闾祠。人生穷达谁能料?'(《瞿唐行》),恰成千年呼应。 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以声写静:郦道元笔下'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啼,在李白耳中化作生命的呐喊。清代黄景仁过三峡时写道:'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瞿塘峡》),仍带沉郁,不似太白以悲衬喜。 视听通感:猿声的'啼不住'与舟行的'过万山'构成声画对位,如同电影蒙太奇——听觉上是连绵不断的哀鸣,视觉中却是飞速后退的群峰。 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重量悖论:'轻舟'承载着诗人五十九岁的病躯、半生的坎坷,却因心灵自由而举重若轻。明代杨慎被贬云南时曾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其舟重如铅;而李白之舟,轻若鸿毛。 空间折叠:杜甫写长江是'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江汉》),重在横向铺展;李白则以'已过'二字将纵向险阻碾为齑粉,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衣带当风,破碎虚空。 ![]() 三、笔法精髓:盛唐气象的浓缩与提纯此诗看似平白如话,实则暗藏诗仙毕生功力: 1. 动词的雷霆之力 '辞'字的仪式感:不同于王维'山中相送罢'(《山中送别》)的缠绵,李白以'辞'显决绝,如司马迁写项羽'遂霸有天下'(《史记》),斩钉截铁。 '还'字的双关:既是地理归返,更是精神复位。《庄子·秋水》云'夔怜蚿,蚿怜蛇',而李白此'还',恰似惠能'本来无一物'的禅悟。 2. 色彩的幻术 '彩云'的魔幻现实主义:相较王勃'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的工笔设色,李白仅用三字便晕染出朝霞、白雾、赤崖交辉的瑰丽画卷,堪比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七宝莲池。 3. 节奏的呼吸感 平仄布局如三峡波涛:首句平起(平平仄仄仄平平),次句仄收(平仄平平仄仄平),三句突转峭拔(仄仄平平平仄仄),末句归于浩荡(平平仄仄仄平平)。清代王士禛评:'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唯李白能以天籁发之。' ![]() 四、诗史回响:超越时空的文化基因《早发白帝城》不仅是李白的个人生命宣言,更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其影响贯穿文学、艺术乃至哲学领域。 1. 文学脉络:从摹写到颠覆 唐人摹其形:刘禹锡贬谪夔州时写'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竹枝词》),险峻有余而豪气不足;白居易'夜泊巴东舟自横,月明三峡曙星稀'(《夜入瞿塘峡》),工稳却失于拘谨。 宋人夺其魄:苏轼'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以旷达续写逆境,却无太白'轻舟'的飞扬;陆游'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风雨中望峡口》),雄浑近之,然终是'望'而非'过'。 明清化其神: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显受启发,但将个体命运融入历史长河,少了李白'还看今朝'的现世激情;袁枚'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明皇与贵妃》),以史讽今,却无太白凌驾时空的气魄。 2. 艺术嬗变:从丹青到光影 宋代院画:郭熙《早春图》以'高远'法绘山峦,云雾缭绕处似见白帝城阙,但拘于'可行可望'的山水观,未得'可游可居'的诗意。 明代版画:陈洪绶《水浒叶子》中'浪里白条张顺'踏浪而行,衣袂翻飞之态暗合'轻舟'意象,然市井气浓,失却仙韵。 现代电影:1980年《巴山夜雨》用长镜头展现三峡纤夫逆流而上,与李白顺流而下的自由形成残酷对照;2021年《白蛇传·情》中'轻舟过万山'的3D特效,终是技术奇观,难复'两岸猿声'的原始生命力。 3. 哲学解构:存在主义的东方先声 速度与存在:海德格尔说'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李白以'一日还'解构线性时间——不是江水载舟,而是诗人以意志重塑时空秩序。 轻与重的辩证: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推崇'轻逸',而李白早以'轻舟'实践:政治压迫(重)与精神自由(轻)的对抗中,'已过万重山'宣告主体性的绝对胜利。 荒诞与超越: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永无止境推石上山,李白却将流放变为凯旋——赦免本属偶然,他却将其升华为'彩云间'的必然,用审美消解现实荒诞。 ![]() 五、终极之问:谁在驾驶这叶轻舟?回望千年诗史,《早发白帝城》始终悬置着一个核心谜题:究竟是诗人驾驭轻舟,还是轻舟承载诗人? 文本考古学的发现 敦煌残卷P.2567号写本中,此诗末句作'轻舟忽过万重山','忽'字更强调意外性,暗示命运无常;而宋刻本《李太白文集》定型为'已过',突出主体掌控感。一词之变,折射从盛唐到宋世的文化心态迁移。 接受美学的多重阐释 政治寓言说:郭沫若认为'万重山'喻指安史叛军,轻舟则是平叛的王师; 精神分析说:宇文所安解读'猿声'为超我谴责,'过万山'则是本我对压抑的突破; 生态批评说:王诺指出'彩云'实为峡谷雾霾,'轻舟'暴露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征服。 跨文明对话 将本诗置于世界文学坐标系: 但丁《神曲》'箭一般轻快的小舟'穿越地狱,需维吉尔引领;李白之舟却孤身破雾,不假外求。 惠特曼《草叶集》高歌'自我'扩张,然其'船长!我的船长!'仍需领袖崇拜;太白之舟上唯有天地人三位一体。 ![]() 结语:轻舟永恒,诗魂不灭1935年,林语堂乘民生轮过三峡,在《吾国与吾民》中写道:'每至夔门,便觉李白的诗句在岩壁间隆隆作响。'1982年,葛洲坝截流,三峡航道巨变;2020年,白帝城成为5A景区,霓虹灯取代了彩云。但当我们吟诵'轻舟已过万重山'时,仍能看见那个衣襟带霜的谪仙人——他不是在划船,而是在银河垂钓,钓起整条长江的月光。 正如博尔赫斯在《诗人》中所言:'他创造了另一个时代,那里没有他的墓碑,只有无垠的江声。' |
|
来自: 新用户40828904 > 《隋唐五代十国宋诗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