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事怀人” 散文写作法25例,让你成为散文高手

 宝妞 2025-04-13 发布于河南

“记事怀人” 散文写作法25例

作者:njlz

    记事怀人,乃散文之要法。事为形骸,人为灵魂,二者相融,方显情真。

    忆往昔之事,当如绘丹青,细腻入微。或春日郊游,繁花似锦,笑语盈耳;或秋夜促膝,烛影摇曳,知心之言。事之起承转合,犹如山川起伏,错落有致。

    怀人之情,应若潺潺溪流,绵延不绝。所怀之人,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其品德之高尚,性情之温良,皆于笔端流淌。或赞其坚毅之志,或颂其仁爱之心,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记事以实,怀人以情。事为载体,承载深情厚意;人为核心,引发情思万千。以事衬人,人因事显;以情串事,事因情牵。

    行文之时,语言当简洁而优美,如清风拂面,自然流畅。不刻意雕琢,却能韵味悠长。如此,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作者共怀故人,同忆往事。

    一、睹物思人法

    一件旧物往往承载着与某人相关的回忆,看到它便会勾起对那个人的思念。例如:“在整理旧物时,我偶然翻出了爷爷的那把老藤椅。它静静地躺在阁楼的角落,藤条已经有些松散,椅面也磨损得不成样子。抚摸着这把椅子,我仿佛看到爷爷曾经坐在上面,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我讲着古老的故事。……如今,爷爷已经离开多年,但这把藤椅却成了我对他无尽思念的寄托。”

    选择与所怀之人紧密相关且具有独特特征的物品,详细描写物品的外观、细节,由物品自然地引出与之相关的人物回忆,通过回忆中的场景、对话等细节,增强情感的表达。

    避免单纯对物品进行枯燥的描述,要将物品与人物的情感紧密相连,让物品成为情感的触发点和载体;回忆的内容要真实、生动,避免过于笼统和抽象。

    二、细节刻画法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进行刻画,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使人物跃然纸上。比如:“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领口的扣子永远扣得整整齐齐。每次见到他,他的头发都梳理得一丝不苟,哪怕是一根白发,也服服帖帖地待在原位。……”

    捕捉人物最具代表性的细节,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画面感;将细节描写融入具体的事件或场景中,让读者在情节发展中感受人物的魅力。

    细节描写要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避免堆砌过多无关紧要的细节,以免使文章显得繁琐。

    三、对比衬托法

    将所怀之人与其他人或事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事物来衬托所怀之人,突出其独特之处。示例:“在那个充满喧嚣和浮躁的年代,周围的人都在追逐名利,而他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宁静。……”

    明确对比或衬托的对象,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对比或衬托中,要着重描写所怀之人的表现和特点,以强化其形象;通过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物品质或情感的思考。

    对比要自然合理,不能为了突出所怀之人而刻意贬低其他人或事物;衬托的事物要与所怀之人有一定的关联,不能生搬硬套。

    四、环境烘托法

    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营造出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和心境。例如:“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风带着丝丝凉意,吹过寂静的小巷。路边的树叶纷纷飘落,堆积在墙角。他独自走在这条熟悉的小巷里,路灯昏黄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根据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选择合适的环境元素进行描写,如季节、天气、时间、地点等;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环境的特点,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环境所营造的氛围;将人物的情感融入环境描写中,使环境与人物相互映衬。

    环境描写要简洁明了,不能过于冗长,以免喧宾夺主;环境氛围要与人物情感相契合,避免出现环境与人物情感不一致的情况。

    五、事件串联法

    选取与所怀之人相关的几件典型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全面展现人物的形象和情感。比如:“小时候,爷爷总是带着我去田里劳作。春天,我们一起播种,看着一粒粒种子被埋进土里,爷爷告诉我,这是希望的开始。夏天,我们顶着烈日除草,爷爷教我要勤劳,不能怕吃苦。秋天,我们一起收获,看着满仓的粮食,爷爷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冬天,爷爷会在温暖的炕头给我讲他年轻时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奋斗,有挫折,也有希望。这些与爷爷一起经历的事情,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

    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事件;事件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情感发展顺序进行排列;在叙述事件时,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使每个事件都生动鲜活。

    事件不能过于琐碎,要围绕人物的核心形象和情感展开;避免流水账式的叙述,要对事件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突出重点。

    六、欲扬先抑法

    先对所怀之人进行贬低或否定的描写,然后再转而赞扬,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例如:“刚认识他的时候,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无趣的人。他总是沉默寡言,很少主动和人交流,对周围的一切都似乎漠不关心。……直到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志愿者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活动中,我看到了他截然不同的一面。他耐心地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他的内心是如此善良和热情,之前对他的误解是多么的肤浅。”

    在“抑”的部分,要真实地描写自己对人物的最初看法和感受,为后面的“扬”做铺垫;“扬”的部分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或细节,展现人物的闪光点,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反差感;在转变过程中,要自然流畅,避免突兀。

    “抑”的程度要适中,不能过于贬低人物,以免引起读者的反感;在“扬”之后,要对人物进行适当的总结和升华,突出人物的形象和品质。

    七、引用回忆法

    直接引用所怀之人曾经说过的话或发生过的事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比如:“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父亲曾经对我说的话:'孩子,不要害怕困难,只要你勇敢面对,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那是我高考失利的时候,心情极度低落,觉得自己的未来一片黑暗。父亲坐在我身边,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出了这番话。他的眼神坚定而温暖,让我重新找回了勇气和信心。这些年,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父亲的这句话始终在我耳边回响,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情感或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话语或事件进行引用;在引用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当时的场景和自己的感受;引用之后,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解读和阐述,说明其对自己的意义。

    引用的内容要真实可靠,不能编造;避免大量堆砌引用内容,要与自己的叙述和感悟相结合,使文章层次分明。

    八、侧面描写法

    通过描写他人对所怀之人的评价、态度或反应,从侧面展现人物的形象和品质。例如:“在村里,没有人不称赞张爷爷的。他是一位老中医,医术精湛,心地善良。无论谁家有人生病,他总是随叫随到,而且从不收取高额费用。村里的李奶奶说:'张爷爷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上次生病,他不仅细心地给我看病,还亲自送药到我家,连钱都不肯收。要不是他,我的病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呢!’孩子们也都很喜欢张爷爷,因为他总是会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还会教他们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

    选取不同身份、不同角度的人对所怀之人的评价和反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在描写他人的话语和态度时,要注重细节,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展现其真实感受;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相互补充,全面展现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要适度,不能过多依赖他人的评价,要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为主;所选取的评价和反应要真实可信,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情境。

    九、睹景思人法

    看到某个熟悉的场景,回忆起与所怀之人相关的往事,抒发思念之情。比如:“又来到了这片曾经和奶奶一起劳作过的菜园。如今,菜园里的蔬菜依然郁郁葱葱,可奶奶的身影却再也看不见了。还记得小时候,我总是跟着奶奶来菜园浇水、施肥、除草。奶奶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分辨各种蔬菜,告诉我每一种蔬菜的生长习性。夏日的午后,我们会在菜园边的大树下乘凉,奶奶会给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微风吹过,菜园里的蔬菜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时光。如今,我独自站在这片菜园里,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

    细致描写眼前的场景,抓住场景中的关键元素,如景物、建筑、物品等,引发对过去的回忆;在回忆部分,要详细描述与所怀之人在该场景中发生的事情和互动,突出情感的真挚;将现实场景与回忆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对比或呼应,增强情感的表达。

    避免单纯地描写场景和回忆,要将情感贯穿始终;回忆的内容要与场景有紧密的关联,不能脱离场景随意发挥。

    十、以小见大法

    通过描写一件小事,展现所怀之人的高尚品质或深刻情感,以小的事件反映大的主题。例如:“那天,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人。车到站时,上来了一位孕妇,行动有些不便。老人立刻站起身来,微笑着对孕妇说:'姑娘,你坐这儿吧。’孕妇感激地坐下,连声道谢。老人只是摆摆手,站在一旁,脸上依然带着和蔼的笑容。这看似普通的一幕,却让我看到了老人的善良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选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小事,这件小事要能够准确地反映人物的品质或情感;在叙述小事时,要注重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展现其内心世界;从小事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小事要真实可信,不能为了突出主题而编造;主题的升华要自然合理,不能过于牵强,要让读者从事件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深刻的内涵。

    十一、梦境回忆法

    通过描写梦境,回忆与所怀之人相关的情景,表达思念之情,梦境往往更能展现内心深处的情感。比如:“昨夜,我又梦到了爷爷。在梦里,我们回到了老家那座温馨的小院。阳光暖融融地倾洒下来,给院子里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边。爷爷还是穿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却总是整洁干净的布衫,坐在老槐树下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一把破旧的蒲扇,慢悠悠地晃着。

    我像小时候一样,蹦蹦跳跳地跑到他身边,一下子扑进他的怀里。爷爷爽朗地笑起来,那笑声还是那么熟悉,仿佛能驱散世间所有的阴霾。他伸出粗糙却温暖的大手,轻轻摸了摸我的头,说道:“乖孩子,你可算回来了。”

    …………

    虽然只是一场梦,但在梦里与爷爷相处的每一刻,都让我倍感珍贵。它就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我心中那个充满爷爷身影的角落,让我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爷爷对我的爱永远都在,从未离开。

    营造梦境氛围: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梦境中的环境,如阳光、老槐树、藤椅等元素,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梦境的温馨与真实,仿佛身临其境。

    重现人物细节:回忆所怀之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像爷爷的布衫、摸头的动作、爽朗的笑声和宠溺的话语,通过这些细节让人物鲜活地出现在梦境中,强化情感的表达。

    结合情感变化:描述从在梦中的快乐相处到醒来后的失落与思念,展现情感的强烈落差,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到对所怀之人的深厚情感。

    梦境合理性:尽管梦境往往奇幻,但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和情感脉络,不能过于荒诞离奇,要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以便更好地引发共鸣。

    避免冗长繁杂:不要过度堆砌梦境中的细节,要有所取舍,突出与所怀之人相关的关键情节和情感,确保文章重点突出,情感真挚。

    十二、成长映照法

    将所怀之人的经历或教导与自己的成长历程相映照,展现其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比如:“小时候,父亲总是教导我,做人要诚实守信,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那时候,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话的含义。直到有一次,我在学校里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不少钱和重要证件。正当我犹豫着是把钱留下还是交给老师时,父亲的话突然在我耳边响起。……”

    梳理成长脉络:清晰地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找出与所怀之人相关的关键节点和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或成长阶段进行有序排列。

    强化关联阐述:详细描述所怀之人的言行在自己成长的每个阶段所产生的具体影响,通过内心独白、具体事例等方式,深入剖析这种影响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改变。

    突出成长感悟:在叙述过程中,适时表达自己随着成长对所怀之人的情感变化和新的认识,使文章不仅是简单的叙事,更能传达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避免流水账:不能只是简单地罗列成长事件,要选取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人物影响的片段进行详细描写,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情感真挚自然:表达对所怀之人的情感和成长感悟时,要发自内心,避免过于矫情或生硬的表述,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情感的真实性和力量。

    十三、悬念引入法

    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在叙述过程中逐渐揭开悬念,讲述与所怀之人相关的故事,增加文章的吸引力。例如:“在我的抽屉深处,一直珍藏着一个神秘的小盒子,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它。每当我看到这个盒子,心中就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有思念,有感激,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这个盒子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它又与我生命中那个重要的人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故事还要从多年前的那个夏天说起……”接着,文章可以讲述这个小盒子是一位已故的挚友送给自己的,里面装着两人一起旅行时收集的纪念品,以及挚友留给自己的一封信,通过回忆与挚友相处的点点滴滴,展现两人深厚的情谊。

    设置有效悬念:悬念要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比如神秘的物品、未知的人物身份、奇怪的事件等,并且要与所怀之人或相关故事紧密相关。

    控制悬念节奏:在文章开头抛出悬念后,不要急于揭开谜底,要通过适当的铺垫和情节推进,逐步引导读者接近真相,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

    巧妙融合情感:在讲述解开悬念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对所怀之人的情感,使文章不仅有悬念的吸引力,更有情感的感染力。

    悬念合理性:悬念的设置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故事发展的合理性,不能为了制造悬念而故弄玄虚,否则会让读者感到被欺骗,降低阅读体验。

    谜底揭晓:揭开悬念时,要做到水到渠成,不能过于生硬或牵强,要让读者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感受到故事的完整性和情感的真实性。

    十四、时间轴叙事法

    沿着时间的脉络,从相识、相知到相别的各个阶段,有条理地讲述与所怀之人的故事,完整呈现情感的发展历程。例如,回忆一位大学室友:“初入大学的那个秋天,拖着行李箱迈进宿舍的那一刻,我遇见了他。他热情地帮我整理床铺,脸上洋溢着爽朗的笑容,陌生感瞬间消散。那时候,我们一起在校园里漫步,探索每一处角落,分享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

    …………

    如今,毕业多年,各自忙碌于不同的城市,但那段在大学一起度过的时光,始终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他的鼓励与陪伴,早已成为我前行路上的力量源泉。”

    清晰划分阶段:根据时间顺序,明确划分与所怀之人相处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描述,使故事发展脉络一目了然。

    注重情感递进:在不同阶段的叙述中,展现情感的逐步深化,从最初的相识好感,到相处中的深厚情谊,再到离别后的思念牵挂,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细节描绘时代感:融入每个阶段对应的时代元素或校园生活细节,如大学的考试周、小学的朗诵比赛等,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避免流水账:不要简单罗列时间和事件,要对每个阶段的事件进行筛选和加工,突出重点,选取最能体现情感和人物关系的情节。

    时间表述准确:确保时间线的准确和连贯,避免出现时间混乱或矛盾的情况,以免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

    十五、声音联想回忆法

    由某种特定的声音,如笑声、歌声、说话声等,引发对所怀之人的回忆,借助声音的感染力,强化情感表达。例如:“走在热闹的集市上,一阵熟悉的吆喝声传入耳中。那声音洪亮又带着几分质朴,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小镇。小时候,爷爷总是带着我去集市,他在前面挑着菜,我在后面蹦蹦跳跳。卖菜时,爷爷独特的吆喝声总能吸引不少顾客,'新鲜的蔬菜嘞,便宜卖咯!’那声音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如今,爷爷已经不在了,但每次听到类似的吆喝声,那些与爷爷在集市上的过往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那憨厚的笑容、忙碌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我的心中满是思念与眷恋。”

    捕捉独特声音:挑选具有鲜明特征、与所怀之人紧密相关且容易引发回忆的声音,确保声音能够成为情感的有效触发点。

    细腻回忆描写:听到声音后,详细回忆与所怀之人在相关场景中的互动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周围环境等,将读者带入回忆的情境之中。

    强化情感共鸣:描述由声音引发的内心感受,通过情感的抒发,与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到对所怀之人的情感。

    声音关联紧密:声音与所怀之人的联系必须真实自然,不能牵强附会,否则无法有效引发回忆和情感共鸣。

    避免过度伤感:虽然回忆往往带有情感色彩,但要注意情感的把控,避免过度沉浸在悲伤或思念中,让文章情感表达丰富而有节制。

    十六、诗词引用融合法

    巧妙引用与所怀之人或情感相关的诗词,将诗词的意境与文章内容相融合,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比如,怀念一位热爱文学的长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到中秋佳节,望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我总会想起我的外公。外公是个诗词爱好者,小时候,他常常在月光下,教我吟诵古诗词。……”

    精准选择诗词:选择与所怀之人的性格、爱好、与自己的情感关系以及文章主题紧密契合的诗词,确保诗词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自然融入叙述:将诗词巧妙地融入文章的叙述和抒情中,避免生硬插入,可在引用诗词前后,结合自身经历和情感进行阐述,使诗词与文章内容浑然一体。

    深度解读诗词:对引用的诗词进行适当解读,挖掘其与所怀之人和文章情感的内在联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在文中的作用和情感表达。

    理解诗词原意:引用诗词前,要准确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意境,避免因误解而错误引用,影响文章的质量和情感表达。

    引用数量适度:不要过度堆砌诗词,以免让文章显得晦涩难懂,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合理控制引用的数量,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十七、他人视角转换法

    从他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与所怀之人相关的故事,通过他人的观察和感受,侧面展现所怀之人的形象和品质,使文章视角新颖,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比如,回忆一位乐于助人的邻居,以小区保安的视角来写:“在我们这个小区,大家都对老李赞不绝口。我作为小区保安,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清晨,他总是早早下楼,帮着清理小区门口的垃圾,动作娴熟又利落。遇到有老人拎着重物,他会立刻上前帮忙,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让人心里暖暖的。有一次,小区里的一位独居老奶奶生病,他得知后,不仅帮忙联系了医生,还亲自陪着老奶奶去医院,忙前忙后。他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小区里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每次看到他,我都不禁感叹,能有这样的邻居,是大家的福气。”

    明确他人身份:选择一个合适的他人视角,如邻居、同学、同事等,确定其与所怀之人的关系,以便从独特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叙述。

    展现他人感受:在叙述过程中,着重描写他人对所怀之人的观察、感受和评价,通过他人的主观体验,侧面烘托所怀之人的形象和品质。

    结合具体事例:通过讲述具体的事件,让他人视角下的所怀之人形象更加丰满,使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所怀之人。

    视角连贯一致:在文章中要保持他人视角的连贯性,不要随意切换视角,以免让读者感到混乱。

    避免喧宾夺主:虽然是从他人视角出发,但文章的核心还是要围绕所怀之人展开,不能过多描写他人而忽略了对所怀之人的刻画。

    十八、生活片段剪辑法

    选取与所怀之人生活中的多个片段,像剪辑电影一样,将这些片段组合在一起,以片段化的叙事展现人物和情感,使文章节奏明快,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回忆母亲:

    “片段一:清晨的厨房,母亲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锅里的粥冒着热气,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她一边搅拌着粥,一边转头叮嘱我:'多吃点,上学才有精神。’

    片段二:午后的庭院,阳光洒在母亲身上,她坐在缝纫机前,为我缝补校服。那专注的神情,手中上下翻飞的针线,仿佛在编织着我的成长。

    片段三:夜晚的房间,我在台灯下写作业,母亲轻轻推门进来,递给我一杯热牛奶,轻声问:'作业多不多?累了就休息会儿。’

    这些生活中的琐碎片段,拼凑出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每一个片段都承载着温暖与关怀,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精选典型片段:挑选能够体现人物性格、情感以及与自己关系的生活片段,每个片段都要有独特的情感价值,避免选取过于平淡或无关紧要的片段。

    突出片段细节:对每个片段进行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生活场景的真实氛围。

    注重片段衔接:虽然片段是独立的,但在组合时要注意过渡自然,可以通过时间、空间或情感的线索进行衔接,使文章整体连贯流畅。

    片段主题统一:所有片段都要围绕所怀之人和文章的主题展开,不能偏离主题,每个片段都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和情感。

    避免片段冗长:每个片段的叙述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不要过于冗长,以免影响文章的节奏和整体效果。

    十九、对比不同时期相处法

    将与所怀之人在不同时期的相处状态进行对比,展现人物的变化以及彼此关系的演变,在对比中深化情感,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和情感变迁的思考。比如回忆儿时的玩伴:“小时候,我们是形影不离的伙伴。放学铃声一响,就迫不及待地相约在田野里奔跑嬉戏。那片金黄的油菜花田是我们的秘密基地,我们在里面捉迷藏、捉蝴蝶,笑声回荡在整个田野。夏日的夜晚,躺在院子里的凉席上,一起数着天上的星星,分享着彼此小小的心事,那时候的我们,纯真无邪,以为这份友谊会永远不变。

    后来,我们升入了不同的中学,见面的次数渐渐变少。……。

    如今,再次相遇,看着彼此熟悉又陌生的面孔,那些儿时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精准选取时期:挑选具有代表性、能体现明显变化的不同时期,比如童年、少年、成年等阶段,或不同生活环境下与所怀之人相处的时期,确保对比的有效性。

    突出变化细节:详细描述不同时期相处时人物的行为、语言、神态以及彼此互动方式的变化,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和关系的演变,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这种差异。

    深挖情感内涵:在对比中,深入挖掘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依赖、亲密,到后来的疏远、怀念等,将这些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引发读者共鸣。

    对比自然合理:不同时期的变化要符合生活常理和人物发展逻辑,不能为了对比而强行制造差异,要让读者信服。

    避免过度伤感或抱怨:虽然情感变化可能带来一些遗憾或感慨,但要注意情感的把控,避免陷入过度的伤感或对时光、人物的抱怨,保持情感表达的适度与平衡。

    二十、象征物寄托情思法

    选取一个与所怀之人紧密相关且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一朵花、一颗星星等,将自己对所怀之人的情感寄托于象征物之上,通过对象征物的描写和情感赋予,含蓄而深刻地表达情感。比如回忆逝去的外婆:“在我家的小院里,种着几株向日葵。每次看到它们,我都会想起我的外婆。外婆就像这向日葵一样,总是充满阳光和温暖。她的笑容,如同向日葵绽放时的灿烂,能驱散我心中所有的阴霾。

    小时候,外婆总是带着我一起照顾这些向日葵。我们一起浇水、施肥,……。’

    如今,外婆已经离开了,但小院里的向日葵依然每年如期绽放。……”

    选择恰当象征物:挑选与所怀之人性格、品质、与自己的情感关联紧密且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事物,确保象征物能准确传达情感。

    深入挖掘象征内涵:详细阐述象征物与所怀之人的相似之处,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和回忆,通过对这些内涵的挖掘,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

    结合描写与抒情:在描写象征物时,融入自己的情感,通过抒情的语句,将对所怀之人的思念、敬爱等情感与象征物紧密相连,使象征物成为情感的寄托和表达载体。

    象征意义明确:要让读者清晰地理解象征物所代表的意义,避免象征意义过于隐晦,导致读者无法领会文章的情感主旨。

    避免过度象征化:虽然借助象征物表达情感,但不要让文章过度依赖象征,而忽略了对人物和情感的直接描写,要使象征与直接表达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二十一、事件高潮凸显法

    选取与所怀之人相关的一件事情,着重描写事件的高潮部分,通过高潮情节的紧张和激烈,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深度,使读者对所怀之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回忆一位在困境中帮助过自己的老师:“那是一次重要的演讲比赛,我代表学校参赛。比赛当天,我紧张得手脚冰凉,演讲稿也在脑海中变得模糊不清。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的老师走了过来。

    她看着我,眼神坚定而温暖,双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别害怕,你准备得很充分,只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比赛进入高潮,我站在舞台上,望着台下的观众,心跳急速加快。这时,我看到老师在台下为我竖起了大拇指,那鼓励的眼神让我瞬间充满了力量。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演讲。随着演讲的进行,我逐渐找回了自信,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当我结束演讲的那一刻,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成功了!那一刻,我看到老师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她冲上台紧紧地抱住我,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她对我的期望和关爱。”

    精心铺垫:在描述事件高潮之前,要对事件的背景、起因以及发展过程进行简要而清晰的铺垫,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理解高潮部分的意义。

    聚焦人物:在高潮情节中,着重刻画所怀之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眼神等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使人物形象在关键时刻更加鲜明立体。

    营造氛围: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高潮部分的紧张氛围,如“心跳急速加快”“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等表述,增强读者的代入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紧张与激动。

    突出影响:在事件高潮过后,阐述这一事件对自己产生的深远影响,比如“成为我在创业道路上重新启航的强大动力”,使文章不仅是简单的叙事,更能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人生感悟。

    高潮合理性:事件高潮的发展要符合逻辑和常理,不能为了制造紧张刺激的效果而强行编造,要让读者觉得情节的推进是自然而然的。

    避免冗长拖沓:虽然要详细描写高潮部分,但也要注意控制篇幅,避免过于冗长,导致读者失去耐心。要简洁明了地突出重点,将最精彩、最能体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的部分展现出来。

    情感真实自然:在描述事件高潮时所引发的情感,无论是感激、敬佩还是其他情感,都要真实自然,避免过度夸张或虚假做作,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二十二、日常琐事抒情法

    通过描述与所怀之人相处时的日常琐事,如一起做饭、散步、聊天等,在平凡的生活点滴中蕴含真挚的情感,以小见大,展现深厚的情谊。例如:“每个周末的清晨,阳光总是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厨房。母亲早已在灶台前忙碌,她熟练地搅拌着蛋液,准备为我做一份爱心早餐。我打着哈欠走进厨房,母亲微笑着递给我一杯热牛奶,说:'快去洗漱,早餐马上就好。’简单的话语,却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我的心间。

    饭后,我们会一起去附近的公园散步。走在绿树成荫的小路上,母亲会和我分享她年轻时的趣事,从她羞涩地讲述初恋故事,到和父亲一起为了家庭努力打拼的日子,那些平凡的过往在母亲的讲述中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时而欢笑,时而感慨,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惬意。

    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构成了我与母亲生活的大部分时光。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充满了无尽的温暖与爱。每一个瞬间,都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让我深深感受到母爱的细腻与深沉。”

    捕捉细节:留意日常琐事中的细微之处,如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以及周围的环境等,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展现生活的真实场景,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情感融入:在描述琐事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幸福、温暖还是怀念,都要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情。

    以小见大:从平凡的日常琐事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通过这些小事展现所怀之人的性格品质以及彼此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

    琐事筛选:要选取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情感和关系的琐事,避免罗列过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使文章重点突出,情感集中。

    语言质朴:保持语言的质朴自然,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平凡的生活,避免使用过于华丽或生僻的词汇,以免破坏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十三、情感递进回溯法

    从当下对所怀之人的某种强烈情感出发,如思念、感激等,然后回溯与所怀之人相识、相处的过往,按照情感由浅入深的顺序,逐步展现情感的发展历程,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深沉。比如回忆一位曾经的恩师:“如今,每当我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心中总会涌起对张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这份感激,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浓烈,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越久越香醇。

    回溯到刚踏入校园的那一刻,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张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指导,更在生活中关心着我。……。

    后来,毕业的钟声敲响,我离开了校园,但张老师的教诲却一直陪伴着我。……”

    开篇点情:在文章开头直接点明当下对所怀之人强烈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的回溯奠定情感基调。

    有序回溯:按照时间顺序或情感发展的顺序,有条不紊地回溯与所怀之人的过往,在回溯过程中,要注重展现情感是如何一步步加深的,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情感的变化。

    细节支撑:在回溯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支撑情感的发展,让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情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情感连贯:情感的递进要自然连贯,不能出现跳跃或断层,要让读者能够理解情感是如何随着时间和经历的推移而逐渐加深的。

    避免重复:在回溯过往时,要注意避免重复讲述相同的事件或情感,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情感的发展,使文章内容丰富多样。

    二十四、回忆中的感悟升华法

    在回忆与所怀之人的经历后,深入思考这些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成长和人生感悟,将情感从单纯的思念或怀念上升到对人生、人性的思考,使文章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回忆已逝的祖父:“回忆起与祖父相处的日子,那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瞬间如同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展开。祖父总是用他那朴实的言行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他会在田间劳作时,告诉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会在我犯错时,耐心地教导我要勇于承担责任。

    如今,祖父已经离开我多年,但他的教诲却始终陪伴着我。……

    深度反思:在回忆结束后,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所怀之人对自己的影响,从生活、学习、品德等多个方面挖掘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启示。

    结合现实:将回忆中的感悟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描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况,以及如何运用从回忆中获得的启示去应对,使感悟更加真实可信,具有实际意义。

    情感升华:在阐述感悟的过程中,将对所怀之人的情感从单纯的怀念、感激等提升到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使文章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深刻。

    感悟自然:感悟的产生要自然流畅,不能生硬地强加于回忆之上,要让读者能够从回忆的内容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避免空洞说教:在表达感悟时,要避免使用过于空洞、抽象的说教式语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来阐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二十五、多重回忆交织法

    围绕所怀之人,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件的回忆相互交织,通过多维度的回忆展现人物的丰富形象和彼此之间复杂深厚的情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例如回忆一位故去的挚友:“在寂静的深夜,当我独坐窗前,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我们初次相遇的校园操场。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你穿着一件白色的运动衫,在篮球场上奔跑跳跃,活力四射。你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们的友谊就此萌芽。

    又想起那次一起参加的野外露营,夜晚的星空格外璀璨。……。

    然而,回忆的画面突然切换到医院的病房。……。

    这些回忆,有的充满欢乐,有的饱含悲伤,它们如同不同颜色的丝线,交织在一起。尽管你已经离开,但这些回忆永远不会褪色,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精心选材布局:挑选具有代表性、能体现人物不同侧面和情感层次的回忆片段,按照一定的逻辑,如时间、情感变化等,将这些片段有序交织在一起,避免混乱无序,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强化情感关联:在每个回忆片段中,深入挖掘与所怀之人的情感联系,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厚程度,使不同回忆之间的情感相互呼应、层层递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过渡自然流畅:在回忆片段切换时,运用巧妙的过渡语句或词语,如“又想起”“然而,回忆的画面突然切换到”等,使不同回忆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让读者能够跟上作者的回忆节奏,沉浸在回忆的氛围中。

    避免内容杂乱:虽然是多重回忆交织,但每个回忆片段都要围绕所怀之人和文章主题展开,不能偏离主题,随意添加无关内容,确保文章内容集中,重点突出。

    把握回忆节奏:注意回忆片段的篇幅分配和节奏把握,避免某个片段过长或过短,导致文章节奏失衡。要使各个片段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丰富而和谐的回忆氛围。

【写作技法精讲40炼】

(总200篇,可以永久研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