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先收藏,怕你一口气看不完!) 清代是楹联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创作规模、艺术高度和社会渗透力均达到空前水平,楹联创作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涌现出一批楹联大师,如孙髯翁,郑板桥,纪昀,曾国藩,阮元,梁章钜,林则徐,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张之洞,王闿运,钟云舫,赵潘等等。康雍乾三帝都注重文学,喜欢吟诗作对,并亲自撰写楹联。上行下效,使得楹联的应用范围与创作都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创作热情甚高,可以说是空前,达到了全民(文化人)参与的程度。 ![]() 查士标(1615年—1698年)——清代最早的一位参与楹联创作的书画家 ![]() 查士标--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 查士标(1615年—1698年)--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除了以上这些,更有很多精通诗文的艺术家们参与其中,比如八大山人(朱耷)、金农、郑板桥、刘墉(刘罗锅)、纪昀(纪晓岚)、王文治、邓石如、伊秉绶、阮元、陈鸿寿、何绍基、吴让之、莫友芝、杨沂孙、虚谷、赵之谦、翁同龢、吴大徵、吴昌硕、黄士陵等等,这些人有的既是书法家,画家,也是诗人,文人,官员等多重身份,在楹联创作方面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正是有这些大量的文人、艺术家们的参与, 清代楹联创作的水准才处于一个较高的、鼎盛的地位。 ![]() 八大山人/朱耷(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 八大山人(1626年—约1705年) ![]() 八大山人的这件行草联写得好 ![]() 高凤翰(1683年--1749年),清代书画家、诗人,画史上常把他与“扬州八怪”并列,或列其中。 ![]() 高凤翰(1683年--1749年),把他与“扬州八怪”并列,看他这两幅写得是不是有点怪呢? 如果说每一个时代或朝代都有它的文学代表形式,如先秦散文、汉赋、六朝骈体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那么清代文学上的代表,除小说外,就是楹联。 ![]() 金农(1687年-1763年)——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 金农——他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看看比现在模仿他的人写的好多了。 ![]() 金农(1687年-1763年) ![]() 金农(1687年-1763年),这一幅写得非常好!现在模仿他的人,大都写得很死挺,线条缺少变化。 ![]() 金农——没有忍住,再上一件,这件更好! ![]() 张照(1691年-1745年) ![]() 张照(1691年-1745年),多见其楷、行书联,这幅临怀素草书联颇具风味,清人联中鲜有大草。 ![]() 郑板桥(1693-1766年),个人风格鲜明 ![]()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 ![]() 郑板桥(1693-1766年),这一幅更具特点。 下面我将从历史脉络与艺术形态两个维度对清代楹联进行总结: 一、历史发展脉络 1. 康乾盛世:庙堂气象与文人雅趣共生。 - 康熙、乾隆二帝亲撰楹联推行文治,如乾隆为紫禁城题“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将政治威仪融入对仗格律。 - 文人群体以郑板桥为代表,其“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突破传统对仗范式,开创性灵派楹联。 2. 道咸以降:金石考据与碑学书风渗透。 - 阮元、何绍基等学者将金石文字融入联语。 - 俞樾《楹联录存》系统整理对联理论,标志楹联学术化转向。 3. 晚清变局:家国忧思与革命精神迸发 -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开创政治抒情联体,梁启超“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则注入维新思想。 - 革命志士秋霖“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化用杨继盛联语,赋予时代抗争色彩。 ![]() 乾隆(1711-1799年)——这一幅是曲阜孔庙内的楹联,是他亲自撰写的 ![]() 乾隆,能撰能书 ![]() 乾隆(1711-1799年) ![]() 乾隆撰联,当代大家尉天池书写,位于南京夫子庙前广场上。 (在此插个队——插几张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作品,看在他们是一家人的份上。) ![]() 成亲王·永瑆(1752年-1823年) ![]() 成亲王·永瑆(1752年-1823年) ![]() 成亲王·永瑆(1752年-1823年),从上面这几幅可见他在唐欧、柳上用工最深 ![]() 成亲王·永瑆(1752年-1823年),这一幅有别于以上,我认为这个更好,更有他自己,上面的都是柳何欧。 二、艺术形态分类 (1)按内容题材 -庙堂联:以宫殿、衙署为载体,如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以地理空间串联历史兴衰。 -山水联:郑板桥题焦山自然庵“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以文人画意重构自然。 - 书斋联:曾国藩“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将理学修养化为生活美学。 - 讽喻联:纪晓岚嘲庸医“新鬼烦冤旧鬼哭,他生未卜此生休”,化用杜甫诗句刺世风。 (2)按艺术风格 - 典学派:承继骈文传统,如彭玉麟题西湖岳飞墓“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以史论入联。 - 性灵派:袁枚题随园“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打破工对窠臼。 - 碑学派:吴昌硕“金石不随波,左右同人联翰墨”,以篆籀笔意重构联语节奏。 (3)按功能形态 - 装饰联:梁章钜《楹联丛话》记载苏州狮子林“吴会名园此第一,云林画本旧无双”,将园林美学凝于联语。 - 酬赠联:邓石如赠友人“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以物象隐喻人格境界。 - 自勉联: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彰显湖湘士风。 ![]() 于敏中(1714年-1780年),清代大臣,书法家、学者。 ![]() 刘墉(1719-1804,又作1720-1805) ![]() 刘墉(1719-1804,又作1720-1805) ![]() 刘墉(1719-1804,又作1720-1805) ![]() 梁同书(1723年~1815年)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梁同书(1723年~1815年) ![]() 梁同书(1723年~1815年) ![]() 梁同书(1723年~1815年) ![]() 梁同书(1723年~1815年) ![]() 梁同书(1723年~1815年) 三、清代楹联的艺术突破 1. 书法与文学的深度融合 楹联成为文人展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载体,伊秉绶以隶书题联“清诗宗韦柳,醇酒近欧苏”,笔墨形态与文学内容形成互文。 2. 题材的市民化转向 商肆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戏台联“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显示楹联向市井生活的渗透。 3. 长联的史诗化实验 钟云舫《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长达1612字,以赋体入联,开创“联史”新体例。 ![]()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号石云,直隶河间府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官员。 ![]() 纪昀(1724年—1805年) ![]() 纪昀(1724年—1805年) ![]() 纪昀(1724年—1805年) ![]() 纪昀(1724年—1805年) ![]() 纪昀(1724年—1805年) ![]() 纪昀(1724年—1805年) ![]() 纪昀(1724年—1805年) ![]() 纪昀(1724年—1805年) ![]()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清代诗人、书法家。 ![]() 王文治(1730年-1802年) ![]() 王文治(1730年-1802年) ![]() 王文治(1730年-1802年) ![]() 王文治(1730年-1802年) ![]() 王文治(1730年-1802年) ![]() 王文治(1730年-1802年) ![]() 王文治(1730年-1802年) ![]() 王文治(1730年-1802年) ![]() 王文治(1730年-1802年) 清代楹联的繁荣,本质是知识分子在高压政治与考据学风下,将才学寄托于方寸之间的文化突围。其雅俗共赏的特性,既延续了《诗经》“赋比兴”传统,又暗合现代文学的“陌生化”追求,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微型史诗”的丰碑。正如俞樾所言:“楹联虽小道,亦可见天地之心。” 从帝王的治国格言到文人的自嘲戏谑,从山河史诗到市井智慧,清代楹联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三百年间中国的文化光谱。 去年七月下旬,我还曾经连续推出两期《明代的楹联书法》(2024.07.20)以及《明代楹联书法名家作品荟萃》(2024.07.23)两篇小文,也吸引了众多朋友的阅读和收藏,从那时起,我就计划要出"清代楹联"了,也就从那时起,开始收集整理资料了,以及配套的楹联书法了,其实这部分工作早已准备好了,只是没来得及发出来。 #明代的楹联书法# #明代楹联书法名家作品荟萃(多图难得一见)# ![]() 翁方纲(1733年~1818年),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 翁方纲(1733年~1818年) ![]() 翁方纲(1733年~1818年) ![]() 钱沣(1740年-1795年)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书法家、画家和诗人。 ![]() 钱沣(1740年-1795年) ![]() 钱沣(1740年-1795年) ![]() 钱沣(1740年-1795年) ![]() 钱沣(1740年-1795年) ![]() 钱沣(1740年-1795年) ![]() 邓石如(1743—1805年)清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和学者 ![]() 邓石如,初名琰,以字行,改字顽伯,别号白山人、完白、及龙山樵长,怀宁(今安徽安庆)人 ![]() 邓石如(1743年—1805年) ![]() 邓石如(1743年—1805年) ![]() 邓石如(1743年—1805年) ![]() 邓石如(1743年—1805年) ![]() 邓石如(1743年—1805年) ![]() 邓石如(1743年—1805年) ![]() 邓石如(1743年—1805年) ![]() 邓石如(1743年—1805年) ![]() 邓石如(1743年—1805年) ![]() 黄易(1744 年—1802年),兼擅篆刻,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 ![]() 洪亮吉(1752年—1823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 ![]() 伊秉绶(1754—1815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 ![]() 伊秉绶(1754—1815年) ![]() 钱泳(1759年2—1844年)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 ![]() 張問陶(1764年—1814年) ![]()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怡性老人,是清中期著名的官员、经学家、训诂学家和金石学家。 ![]() 阮元(1764—1849年) ![]() 阮元(1764—1849年) ![]() 阮元(1764—1849年) ![]() 阮元(1764—1849年) ![]() 陈鸿寿(1768年~1822年),钱塘人,书画家、篆刻家。 ![]() 陈鸿寿(1768年~1822年) ![]() 英和(1771——1840年),索绰络·英和,初名石桐,字树琴,号煦斋,别号粤溪生,清朝大臣、书法家。 ![]() 汤金钊(1772年-1856年) ![]() 汤金钊(1772年-1856年) ![]() 何凌汉(1772—1840年)清朝大臣、书法家。字云门,号仙槎,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东门乡东门村人。 ![]() 包世臣(1775年一1855年)清代学者、书法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宣城安吴(今安徽泾县)人 ![]() 包世臣(1775年一1855年) ![]() 包世臣(1775年一1855年) ![]() 包世臣(1775年一1855年) ![]() 包世臣(1775年一1855年) ![]() 朱昌颐(1784年-1855年),字吉求,号正甫、朵山,浙江海盐人。 ![]()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 ![]() 林则徐,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 林则徐(1785年-1850年) ![]() 林则徐(1785年-1850年) ![]() 林则徐(1785年-1850年) ![]() 林则徐(1785年-1850年) ![]() 林则徐(1785年-1850年) ![]() 郭尚先(1785—1832年),字元开,号兰石,福建莆田人。 ![]() 郭尚先(1785—1832年) ![]() 郭尚先(1785—1832年) ![]() 许乃普 (1787年—1866年) ![]() 许乃普 ![]() 许乃普 ![]() 翁心存(1791年-1862年),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祖籍长洲相城,晚清政治家翁同龢之父。 ![]() 祁寯藻(1793年-1866年),字叔颖,清朝中后期重臣、诗人、学者、书法家。 ![]() 赵光(1797年-1865年),字仲明,号蓉舫,晚号退盦,云南昆明人 ![]() 赵光(1797年-1865年) ![]()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 何绍基(1799年—1873年),何凌汉长子。晚清诗人,书法家。 ![]() 何绍基 ![]() 何绍基 ![]() 何绍基 ![]() 何绍基 ![]() 何绍基 ![]() 何绍基 ![]() 何绍基 ![]() 何绍基 ![]() 何绍基 ![]() 何绍基 ![]() 何绍基 ![]() 吴让之(1799-1870年),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篆刻家、书法家。 ![]() 吴让之(1799-1870年) ![]() 吴让之(1799-1870年) ![]() 吴让之(1799-1870年) ![]() 吴让之(1799-1870年) ![]() 吴让之(1799-1870年) ![]() 吴让之(1799-1870年) ![]() 吴让之(1799-1870年) ![]() 吴让之(1799-1870年) ![]() 戴熙(1801-1860年),字醇士,号榆庵,一号鹿床、莼溪、松屏,又号井东居士,钱塘人,画家。 ![]() 戴熙(1801年-1860年) ![]() 何绍祺(1801-1868年)字子敬,号勖潜,湖南道州人,何凌汉三子,何绍基的弟 ![]() 何绍祺(1801-1868年) ![]() 殷兆镛(1806—1883年),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江苏吴江人,晚清官员。 ![]() 吴沄-吴愉庭(1811年-1883年) ![]() 吴沄(1811-1883年),字少青,一作少甫,号平斋、榆庭、愉庭,晚号退楼主人。书画篆刻家、鉴藏家。 ![]() 吴沄-吴愉庭(1811年-1883年) ![]() 曾国藩(1811年 - 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是“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 曾国藩 ![]() 曾国藩 ![]() 莫友芝(1811-1871年)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独山人 ![]() 莫友芝(1811-1871年),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和诗人。 ![]() 莫友芝(1811-1871年) ![]() 莫友芝(1811-1871年) ![]() 莫友芝(1811-1871年) ![]() 莫友芝(1811-1871年) ![]() 莫友芝(1811-1871年) ![]() 莫友芝(1811-1871年) ![]()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 ![]() 左宗棠(1812-1885年),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 左宗棠(1812-1885年) ![]() 左宗棠(1812-1885年) ![]() 左宗棠(1812-1885年) ![]() 左宗棠(1812-1885年) ![]() 左宗棠(1812-1885年) ![]() 左宗棠(1812-1885年) ![]() ![]() 左宗棠(1812-1885年) ![]() 左宗棠(1812-1885年) ![]() 胡林翼(1812年7月14日-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芝,亦作润之或詠芝。湖南省益阳县泉交河。 ![]() 杨沂孙(1812或1813—1881年),清代书法家,字子舆,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田庄人 ![]() 杨沂孙 ![]() 杨沂孙 ![]() 杨沂孙 ![]() 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 ![]() 杨岘(1819年─1896年),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人。以精研隶书擅名 ![]() 杨岘(1819年─1896年) ![]() 沈葆桢(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 ![]() 李鸿藻(1820年—1897年),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 ![]() 俞樾(1821年—1907年) ![]() 俞樾 ![]() 俞樾 ![]() 冯誉翼(1822-1884年) ![]() 冯**? ![]()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 李鸿章 ![]() 李鸿章 ![]() 李鸿章 ![]() 胡公寿(1823年—1886年)初名远,号瘦鹤、小樵,别号横云山民,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清末书画家。 ![]() 胡公寿(1823年—1886年) ![]() 虚谷(1823年~1896年)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俗姓朱,名怀仁。 ![]() 虚谷,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倦鹤,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籍新安,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 虚谷 ![]() 曾国荃(1824年10月-1890年11月) ![]() 徐三庚(1826~1890年),字辛谷,又字诜郭,号井罍,又号袖海,别号金罍山民、似鱼室主、馀粮生 ![]() 徐三庚(1826~1890年),浙江绍兴上虞西山 人。精于金石文字,善篆隶篆书。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徐三庚(1826~1890年) ![]() 鲁琪光(约1828年~1898年),字芝友,号黻珊。江西南丰人,清代著名书法家。 ![]() 鲁琪光(约1828年~1898年) ![]() 赵之谦(1829-1884年),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 赵之谦,与吴昌硕、厉良玉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 ![]() 赵之谦(1829年-1884年) ![]() 赵之谦(1829年-1884年) ![]() 赵之谦(1829年-1884年) ![]() 赵之谦(1829年-1884年) ![]() 赵之谦(1829年-1884年) ![]() 翁同龢(1830—1904年) ![]() 翁同龢(1830—1904年) ![]()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此为木渎古镇上的门联 ![]() 潘祖荫(1830年-1890年) ![]() 吴大徵(1835年-1902年)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白云病叟等,署颂轩。 ![]() 吴大徵,江苏吴县(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清朝后期官员、金石学家、书画家、古文字学家,民族英雄 。 ![]() 吴大徵 ![]() 吴大徵 ![]() 吴大徵 ![]() 吴大徵 ![]() 吴大徵 ![]() 吴大徵 ![]() 張之洞(1837.9-1909.10) ![]() 張之洞(1837.9-1909.10) ![]() 洪钧(1839年—1893年),清末外交家。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至此暂告一段落,其实清代的楹联及书家并没有结束,我的稿子其实已经编辑到了谭延闿,他是生于清代(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卒于民国末年,差一点就到新中国了。而在他之前,还有很多知名的文人和书法家,比如陆润痒、吴昌硕、黄士陵、严复、左孝同、康有为、华世奎、谭嗣同等等,这些人都是生于清代晚期,是清人,但我计划把他们放到下一期《近、现代及民国期间的楹联繁荣》里,因此在这里就不再表述了。 敬请期待,一样精彩! 谢谢欣赏! 都看到这里啦,是不是给个点赞、转发、收藏啊? |
|
来自: wangzidongsh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