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 ![]()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是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日记,记载的内容很真实,也比较随性,是伍尔夫利用茶余饭后的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的,作为一名职业作家,写日记的习惯,也是一种练笔。 日记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任何人都可以提笔就写,对于有些人来说日记是记录生活的方式,对于伍尔夫来说,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让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日记对于伍尔夫来说,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也并不像评论文和小说那样严谨,但也不像流水账那般毫无逻辑和深度。 写日记给伍尔夫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出口,虽然她日记的内容很散乱,出现很多逻辑性错误,但可以承载很多情绪,记录当下的阅读体验,为以后的创作提供帮助。 伍尔夫的日记就像是一个种类丰富的收纳柜,即便会有很多瑕疵存在,但等到写小说的时候,伍尔夫可以在过往的日记中找寻灵感。 伍尔夫说:“我希望我的日记是什么样的呢?它应该形散而神不散,包容有度,可以容纳我脑海中一切庄严的、细微的、美妙的想法。” 作为一名写出那么多优秀小说的作家,背后也离不开大量阅读和勤奋书写,不过,伍尔夫也表示她也常有读不下去书的时候,也跟我们很多人一样,读到一半就跑神了,偶尔也会犯拖延症,一本书要好久才读完。就是这样的真实表露,拉近了伍尔夫跟我们普通人的距离。 伍尔夫博览群书,她读不同作家的作品,都会用语言有其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她善于分析,善于运用自己的视角来评析那些作品,给与的评价非常恰当又理性。 伍尔夫评价克里斯蒂娜的诗歌:“真正有天赋的人可以用一种孩童似的自发方式写作。也就是一种天然未开发的方式。她天生就有歌咏的力量,也有思想,有想象力。” 伍尔夫评价拜伦的诗歌,说他的诗歌糟透了,尤其是摩尔经常挂在嘴边并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那些诗。 阅读评论是伍尔夫当下的感受,从不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会顾及太多公众的言论,就算大众喜欢的拜伦,,一边对拜伦的诗歌提出犀利的批评,但一边又会对拜伦的其他作品着迷。 反感归反感,对于作品的优秀之处,伍尔夫丝毫不吝啬吐露溢美之词。 伍尔夫认为拜伦的《唐璜》是同等篇幅中可读性最强的,对于写作者来说,能够把自己所有的情绪和想法都表现出来,这是非常不易的,但拜伦有一种很好的天赋,就是能够把那些复杂难以描述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在创作中,把同时将愤怒、嫉妒、喜悦和痛苦,这样的多种情绪一口气表达出来。 《尤利西斯》被评为英语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也被赞誉为“是一部现代史诗”,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部极富艺术创意的作品。 伍尔夫读完之后又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认为《尤利西斯》这部作品太过炫技和卖弄,内容贫乏,虽然《尤利西斯》在文学上的地位很高,但是伍尔夫认为好的故事不需要太过绚丽的技巧,简单的叙事同样能生产伟大的作品。 ![]() ![]() 伍尔夫很早就看透了那些自傲者背后的伪装,他们在给大众灌输一个观念,设置一个标准磨具让大众去追随,这样会让人丧失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精神上的暴政。 伍尔夫说:“一个幽默或识大体的女子都不会如此得意洋洋,自卖自夸,这一切的症结或许在于,目不识丁者容易盲目崇拜,穷苦之人容易被拿捏。” 更高权威者,会高高在上地为自己辩护和夸耀,会理所当然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一种观念,以为声势大,就以为自己讲的都是真理,其他人都要遵守,殊不知那些没有经过事情验证的说辞,只是一家之言,并不符合真实世界里的规律。 过度去神化一物,以及固执地坚持某种规则,反而会误导很多人,盲目自信本就是思维上的一种狭隘,一种自嗨,对此,伍尔夫说:“我越来越厌恶一切形式的人对人的统治、压迫和意志控制。”精神控制也会让人失去自我。 这是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所具备的独立意识。 公众希望伍尔夫写出的作品,可以符合人们的期待,不能过于晦涩难懂,也不能过于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中。 当伍尔夫面对这些不好的言论时,伍尔夫只想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世界,她写作不是为了讨好谁,也不是为了迎合主流的喜好,仅仅只是想写一些自己擅长的作品,同时保留自己的一部分尊严,不让这些作品因为世俗的偏见就背离最初的创作,即便外界的评价与内在的感受相互冲突,伍尔夫丝毫不会妥协自己的标准。 对于詹姆斯的作品,伍尔夫用了“下流”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外界的那些评论家们觉得这样的评价太过刻薄,伍尔夫只遵循当时的阅读体验,事实就是如此,为何要掩饰,倘若在写作上的叙事风格也要顺从大众的口味,就会失去最真实的一面,况且大众喜欢的类型,未必是绝对伟大的作品。 伍尔夫说:“我的兴趣不在于力量、情感或博人眼球,而在于追求异乎寻常的独特性。” 相反我们当下的很多设计和审美,同质化特别严重,为了追求流量故意制造对立和偏激的信息,故意夸大或者歪曲事实,以为这样就可以接住泼天的富贵,但内容空洞且乏味。 独特性是大众社会中最稀缺的特质,很多内容大都是千篇一律的皮囊,大都像流水线一样反复循环,没有新意,互联网杂乱信息满天飞,容易分散我们的专注力,但真正有智慧有内涵的事物真的寥寥无几。 博人眼球的东西是在寻求刺激感,但它对人不一定有正向启发,情绪化的表达具有煽动性,容易让人失去理性。 一些小众的、不知名的书籍和电影,虽然不是流量的宠儿,但也许会在某一时刻,某一空间照亮我们的灵魂,丰富的艺术作品可以开阔人们的精神空间,让思想变得活跃,优质作品也能触动人的情感深处,给我们最持久的力量。 ![]() ![]() 伍尔夫热爱写作,即便她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公众对作品的评价如何褒贬不一,都无法打消伍尔夫对写作的热爱,通常情况下,作品一旦完成,它就不属于创作者了,就要面对四面八方的公众评论。 当作品脱离了母体,就需要在大众目光中走完自己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可能会面对指责和批评,毕竟那些优秀的作品,都免不了被议论被嫌弃。对于伍尔夫来说,相比于外界对自身作品的关注度,能够继续写下去才更重要。 一部文学作品能否广泛传播,跟很多因素有关,有的作品善于讨巧,能引发人们的共鸣,有的作品比较有实用性,能够成为一时的畅销书。 但对于伍尔夫来说,作品能否得到大众认可只是次要的,毕竟写作的本质是为了取悦自己,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方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找准方法才更容易坚持下去,热爱能够帮助伍尔夫,在没有外界赞誉的时候,依旧专注于此。 如果过度关注外界的褒奖,就会沉浸在那些虚虚实实的议论中,容易被外界的目光所影响,但真正热爱写作的创作者,不管外界如何变化,都会守住自己的时间,把余下的热情投入到真正应该关注的事情上,而不是活在那些无关紧要的评价里,持续消耗自己的注意力。 伍尔夫在构思作品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瓶颈期,有些内容感觉不是很好,但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她必须让自己热情高涨,用来抵御想要放弃的念头。 童年生活的环境也是伍尔夫的写作灵感来源,她不仅在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也善于将作品和现实结合,打造作品的独特性。 伍尔夫的出生地是伦敦,她在伦敦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期,故乡也给伍尔夫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熟悉的生活场景更容易剖析内在世界,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中就有描绘伦敦的街道和风景,人和物的描述更加写实。 写小说对于每个作家来说,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伍尔夫常年患病,幼年经受过同父异母兄弟的侵犯,也遭受过父母相续去世带来的打击,精神状态一直不好,病魔缠身,但在写作上,她却不断完善。 伍尔夫是病人不是神人,可面对这么多苦痛,她也没有中断写书的计划。身心疲惫和低情绪落是常有的事,一路上充满了挑战,善于挑战自己的状态,不会给自己设置太高的预期,不以创作结束为目的。 每一个作品的诞生,都像是给人的精神上来一场洗礼,它冲刷着我们的价值观,也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目光。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身处时代的旋涡之中,或者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们就会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巨大的魅力,在那片文学提供的精神世界里,不同个性的生命都可以被包容,被理解。 卡夫卡评价伍尔夫说:“她用一只手挡住命运的袭击,另一只手匆匆在纸上记下自己的东西”。 伍尔夫像是一个在暴风雨奔跑的战士,同时也是自由、独立智慧的化身。正因为生命短暂且热烈,才要大胆地成为任何想要成为的人。 ![]() ![]() ![]() ![]() ![]() ![]()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无论世界怎么变,都要勇于隔绝阻碍,倾听自我的声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