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 友 专 栏 ![]() 生活中,我们总会被情感困惑、生活烦恼所扰,内心满是迷茫。 当你深陷其中时,不知所措时,不妨静下心来,聆听曾教授的智慧。为此,我们创立了本专栏。 本专栏将结合实际生活中朋友们真实的困惑,运用曾师智慧为你一一解答,助你找到前进方向,让生活充满阳光与希望,内心愈发富足。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学习,走出心灵困惑,开启美好生活新篇。 本文作者:邓文 曾师慧言第90期讲到,言教不如身教,这个观点在我自己成为母亲,尤其是二孩母亲之后深有感触。 曾教授强调:“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剧本。” 如今,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当作一场标准化生产。 按照所谓的“成功模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全能的“牛娃”,然而却不知道,这样同样将孩子的独特性磨灭了。 1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天赋特长和性格特点。 家长们应做细心的园丁,耐心观察每一朵“小花”的特点,根据它们的需求给予阳光、雨露和养分,静待花开。 曾教授指出:“亲子关系是根,成绩只是枝头一朵花。” 不少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将其视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一旦孩子成绩不理想,便焦虑万分,对孩子指责、批评。 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被忽视。 孩子的成长如同大树,亲子关系是根基,只有根基稳固,大树才能茁壮成长,枝头的花朵才能娇艳绽放。 就像成都某状元父亲,每周雷打不动地安排家庭电影夜,高考前夜还和孩子一起看《阿甘正传》。 在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不仅成绩优异,心理也更加健康,抗压能力更强。 独立人格比满分试卷更珍贵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却过度保护孩子,事事包办,生怕孩子受到一点挫折。 2 真正的教育,是要允许孩子犯错,给他们尝试和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当孩子与家长顶嘴时,不要急于打压,这或许是他们独立思维的萌芽,家长应耐心引导,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家长要相信孩子,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 如果你相信你的孩子,能越来越好,那么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如果你看的孩子,怎么看怎么不好,那么他就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家长的心态和言语对孩子的影响巨大。 当家长整天抱怨孩子这不行那不行时,孩子也会逐渐失去自信,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 而当家长用信任和鼓励的目光看待孩子,孩子就会受到鼓舞,努力朝着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 3 《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显示: 约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存在焦虑,60%的家长时刻担心孩子可能会发生意外,更有45%的家长可能会因忧虑而过分限制孩子的自由和活动。 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一旦成绩不理想,就对孩子进行严厉惩罚,而不关心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成为了学习的机器,失去了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绝大部分“独二代”孩子正在经历过度早教: 不到1岁开始识字、学算术,刚会说话就背唐诗、学外语,两三岁开始学乐器,四五岁开始学小学课程。 这种过度早教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养娃是一场充满爱与责任的修行。 教育是一场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的优雅共舞,在这优美的舞步中,让我们与孩子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美好的未来。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 | 邓文,一个爱笑爱聊天爱做梦的心灵姐姐。出生在广东,易经文化爱好者。喜欢写作,养花,书画,喝茶,旅行,擅长心理疏导。愿我的文笔能触动你的内心深处的玹,点亮心灯,带去一份温暖一份希望。 若今天的文章,对您有所启发,点个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