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观止逐字精读|《楚国历史》

 昵称503199 2025-04-14 发布于湖北
图片

《楚国历史》

楚国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的修建、第一个县的设立、第一支毛笔的出现,都源自楚国。春秋战国时代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源于楚国。楚国的音乐美术闻名于世,屈骚文学更是独树一帜。楚人最早在湖北荆门设立县制,从而引发中国政治制度的大变革。

图片

▲ 楚国的地理位置

01

楚人的来历



传说,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祝融是炎帝的火师,在上古时代掌握着火种。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史记·楚世家》

楚国的祖先出自颛顼帝高阳。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生下了称,称生下了卷章,卷章生下了重黎。重黎成为帝喾(kù)高辛氏的火正,很有功绩,能使光照天下,帝喾赐予他祝融的称号。共工氏发动内乱,帝喾让重黎诛杀作乱者,但重黎没有赶尽杀绝。帝喾就在庚寅那一天杀死了重黎,让他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也去任火正之职,仍称之为祝融。

这段话中有两个“祝融”,一个是重黎,一个是吴回,他们是兄弟俩,重黎是哥哥,吴回是弟弟,都是黄帝的后人。重黎是帝喾时的“火正”(掌管火种的官),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死后,弟弟吴回继承“祝融(火正)”之职。后来吴回生了陆终,陆终生下六子,第六子名为季连,姓芈,楚国人就是他的后代。所以楚国人的祖先祝融是指吴回。

屈原在《离骚》开篇写到“帝高阳之苗裔兮”,说他是古代帝王高阳的后裔,高阳就是颛顼,上古“三皇五帝”之一,可见楚人自古就是华夏民族的后裔。

既然楚人是来自中原的炎黄子孙,原本居住在中原,为何得名为“楚”?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诗经·汉广》

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楚人的居住地生长着许多荆条,这种荆条当时被称为楚。也有人说楚字象征着一个人跋涉灌木丛中。

两千年前的楚国史官所写的文献《清华简·楚居》,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传说火神祝融的后裔,后来分成了八个不同姓的部落,这其中的一个部落有个人叫鬻(yù)熊,他娶了一位妻子名叫妣(bǐ)厉。妣厉怀孕后,生子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孩子存活,巫师用荆条将妣厉裂开的腹部包裹,之后将她安葬。

为了纪念这位为生育后代,献出生命的伟大母亲,这个部族后来自名为“楚”,楚就是荆条的意思。这种说法充分显示了楚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他们太期望能够平安富足地生活下去了!因为在楚人早期,一直是处于被驱逐、被忽略的情况。

在《楚居》的提示下,楚人的迁徙路线得以复原,在商朝军队的追击下,楚人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先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再南下到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

02

商朝时期:楚人一直被驱逐、被忽略

楚人的祖先,据考证,最早的活动区域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此时正是殷商时期,因为楚人不属于商王朝的血脉家族,而备受冷落。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向着人烟稀少的南方进发。楚人不断南下,最后到了今天的湖北西北部的荆山一带,在此停留了下来。

商朝贵族对这个部族并没有任何好感,不断地攻打楚人。中原部族从一开始,就不承认荆楚的中原身份。《诗经·商颂》中记载,商朝人称楚人为“南乡之夷”,认为荆楚这个部族的人是蛮夷。商王武丁多次率领大军,深入南方的沼泽丛林,驱逐楚人,要求楚人像其他蛮夷一样,定期来朝,恭恭敬敬地献上贡物。

商王朝强大的国力,让楚人除了俯首之外,别无选择。但是在内心深处,楚人们把被认作蛮夷,当成最大的耻辱。他们发誓:早晚有一天,祝融的子孙,会向傲慢的中原人证明自己的力量。

03

西周时期:依然被忽略、被轻视

接下来的几百年间,楚人在黑暗中苦苦等待改变部族命运的机会。

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道,以周文王姬昌为首的诸侯国开始对商朝发起反抗,楚国的首领鬻熊,觉得机会来了,加入周国共同反对商朝。

除了楚人,周文王也邀请了另外十几个对暴虐的商王朝久已不满的小国。这一次的战争,对商王朝产生了巨大打击。不幸的是,楚人的伟大领袖鬻熊在这场战争中英年早逝,没有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这场战争,一举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胜利之后,周王朝的分封仪式隆重举行,在战争中出力的部族,纷纷得到了奖赏。

可是,分封的名单上却漏掉了楚国人。

要知道,这一场决定中原命运的大战中,楚人付出了一切,包括他们的首领鬻熊。可是对于周人而言,这只是一个偏远的蛮夷之族尽了一点微薄之力而已。和其他参战的那些小国相比,楚人是落后的民族,文化落后、战术落后,哪里配得上分封土地呢?

对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直到多年后,天下已经安定,周成王回顾祖先的创业史,才想起了那位尽职尽责的火师鬻熊。念及楚人曾经在推翻商王朝的战争中对先王的帮助,周成王册封鬻熊之孙熊绎为子爵,姓芈氏。从鬻熊开始,他的后代就以熊为氏。熊绎是鬻熊的曾孙,也周成王的臣子。

号为子男五十里。

——《史记·孔子世家》

周成王分封的时候给楚人的爵位等级比较低,都城在丹阳,地方比较小,不到二十平方公里,还没有现在乡镇里边一个村子大。但是楚人至少在周朝获得了一个爵位,这对于熊绎来讲,对于一个部落首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史记·楚世家》

图片

▲ 楚国的初封地丹阳 ©惟真坊

关于楚国始封地丹阳的位置历来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丹阳并不在后来楚国腹地的江汉流域,而是在湖北北部,鄂豫陕交界的丹江中上游一带,距离关中平原不远。

熊绎就是利用这“子男五十里地”,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熊绎是楚国的开创者,他的后代提起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此来形容楚国创业的艰难。

在流浪了几百年之后,祝融的子孙终于被中原王朝重新承认。中国先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享国八百余年的楚国,从此正式诞生。

04

筚路蓝缕,熊渠拓疆

楚国立国后,面积只有方圆五十里,而且都是不毛之地,非常贫穷。《清华简·楚居》记载:建国之初,楚人好不容易建起一间祭祀大堂,准备祭祀的时候,却穷得拿不出祭祀用的牛,只好跑到邻居鄀(ruò)国偷了一头小牛,而且害怕白天被发现,只能在晚上偷偷举行祭祀。

当时楚国相当贫瘠,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不过楚人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楚国第一代国君熊绎带着楚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二千多年前的楚人就懂得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既然中原认为我们是“蛮夷”,看不起我们,那么我们就开疆拓土,壮大自己的实力。当时在楚国的周围有曾国(随国)、郧国、息国等国家,这些国家蕴含丰富的铜矿,所以楚国后来不断将其吞并。获取铜矿后的楚国,用铜矿来打造兵器,实力大增。

图片

▲ 曾国(随国)、郧国、息国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随着楚国国力不断增强,周王室也感到了威胁。楚国第二位国君熊艾在位期间,西周的国君周昭王决定亲自率领六师南下攻打楚国,而楚国只有区区两万兵马。谁都没有料到,武力强大的周朝军队,在攻打楚国这一仗上,并没有如预期般速战速决,而是打了整整八年之久,经历了三场大型的战争,竟以楚人的大获全胜告终。在第二次战争中,周朝军队在汉东几乎全军覆没。在第三次战争中,周昭王落水而死。

到了周宣王时期,周王室再次进攻楚国。不过这一次楚国被周王室打败,连祭祀用的青铜器都被带走了。楚人被迫取消了王的称号,这在当时是奇耻大辱,不过这也是周王室最后一次进攻楚国了,因为没多久西周就被犬戎灭亡了。

公元前771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往洛阳,宣告了西周灭亡,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05

平王东迁,文武扩张

东迁之后的周王室逐渐丧失了威信,诸侯之间开始互相攻伐,天下大乱。动荡不安的局势,让楚人看到了崛起的希望,楚人终于等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公元前740年,楚国内部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楚君蚡冒的弟弟熊通秘密策划了一场宫廷谋杀。虽然被称为蛮夷让楚国人很不满意,但不得不说在楚国上层社会中的确存在着强烈的蛮夷习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弑君传统,熊通弑杀了自己的侄子成为楚国国君。从西周开始,中国政治权力的传递就一直遵循着一个明确的原则:立嫡为长。也就是说选择继承人时,不必考虑他的品质、才能、年龄,而仅仅考察其出生顺序即可。而只有楚国敢于破坏这种规则,在楚国前期历史上,叔叔从侄子或者弟弟从哥哥手中夺取王位,极为频繁。混合了蛮族和中原血液的楚王家族的男人们,像饿狼渴望鲜肉一样,对王位垂涎三尺。弑君之举虽然残酷无情,却保证了登上楚国王位的都是进取心极强、生命力极为雄健之人。

楚国之举,恒在少者。

——《左传》

楚国的大事往往是在少年君主手中完成的,在楚国的历史上,弑君篡位者大抵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而且几乎都出现在楚国力量的上升时期。楚武王熊通就是这样的人,他不守规矩,一即位就要周王朝晋升自己的爵位,虽然周桓王刚被当时的郑国击败,并且射中肩膀,但是对楚国这个蛮夷国家还是十分硬气,直接拒绝。熊通大怒,你既然始终认为我是低人一等的蛮夷,我干脆与你平起平坐。

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熊通正式称王,熊通就是后来的楚武王,楚国这次称王之后,再也没有主动取消过王的称号。

楚武王利用周王室衰落之机,西征庸国,东攻扬越,一直打到湖北东部一带,曾经一直被动挨打的楚国,如今终于要向外扩张了。楚国又陆续击败了邓国、郧国、绞国成为了当时锋芒毕露的第一批霸主,与郑庄公、齐僖公并称为春秋三小霸。

楚武王即位后不足三年,就挥师讨伐江汉平原的西部,权国成为他到手的第一块肥肉。

图片

▲ 权国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这个大胆的篡位者在政治上表现出极强的创新精神,熊通灭权后,他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把权国分封给臣下,而是改权为县,并且设置了县的长官,也就是县尹加以管理,这是春秋时期最早设县的行政体制改革,被史学家称为“春秋第一县”。县通悬,所谓“县”就是悬挂的意思,就是说它悬在中央的手中,权力悬在中央手中,受中央控制,并不像之前那样管理权力归诸侯所有。县的出现,对于中国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就是在此时设立的。在这之后,楚国每灭一国,便将该国的公族转至楚国后方加以监管,而该国还在原位设立县制。周天子在王朝建立之初,将天下分为众多诸侯国,诸侯国国君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等,让他们世袭土地。时间一长,这些卿大夫和诸侯一样,权势越来越稳固,与中央的关系也越来越远。很多老牌国家因此被逐渐分裂。而县由国君直接掌控,国君直接任命县令,县令之职不可世袭,而且县令的财政不可以留为自己所有,要上缴国库,它不能允许有大规模的军队存在,这样国君对地方的控制权就大大加强了。

公元前724年,晋国的曲沃庄伯弑杀了君主晋孝侯。两年后,郑国君主郑伯的弟弟起兵造反。四年后,卫国臣子弑杀了君主卫桓公。公元前712年,鲁国人也弑杀了君主鲁隐公。两年后,宋国的太宰华督弑杀了君主宋殇公。混乱的局势让熊通看到了楚国崛起的希望,中原国家自相残杀,顾不上防范这个南方小国,楚国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多年来对外扩张的梦想。

春秋时期在战场上迅速崛起的大国大多数是边缘型国家,如秦国地处西北,在与游牧民族旷日持久的竞争中培养起了虎狼之性;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在与东夷的长期斗争中保持了不懈的斗志;晋国与北狄和山戎做了几百年的邻居,从他们身上熏染到了中原文化所缺少的强悍和暴烈。而在这几个大国中,楚人的尚武精神是最为突出的。

三年不出兵,死不从礼。

——《左传·襄公十八年》

这是对楚国国君的要求,如果说在你任内,有超过三年没有打仗的话,死之后你的尸体就进不了宗庙。如楚文王就是死在讨伐黄国的途中,直接死在战场上,这在其他的国家是比较少见的。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率军踏上讨伐随国的征途。伐随的难度前所未有,随军精良的武器是他们最大的战斗力。虽然楚国军队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但第一次攻随战争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十六年后,年已七十头发花白的楚武王再次踏上征途,这一次攻随战果仍不理想。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随,出发之前他对夫人邓曼,也就是邓国国君的女儿说:“我怎么心神不安,有种不祥的预感呢?”邓曼说:“这是你的大限将至了。”结果当大军行走到汉水东岸时,楚武王心脏病突发,病逝于樠(mán)树下‌。

按照楚武王的遗嘱,楚军将帅严密封锁国君去世的消息,率领大军直扑随都,最后随国臣服于楚国。随国境内有一座铜绿山,有着丰富的青铜,这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铜矿山。楚国的大国梦获得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柱,楚国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在这一代雄主手中完成了。楚国把随国打下来后,用这些青铜铸造礼器、铸造兵器。“天下大事,在祀与戎。”楚国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此后,楚国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楚武王在位51年,横扫整个江汉平原。楚武王去世后,整个江汉平原都是楚国的领土,楚国终于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强国。

楚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熊赀即位,是为楚文王。楚文王元年,他把楚国国都迁到了郢,这是楚国以郢为都的开始。

图片

楚国第一次迁都郢 ©惟真坊

公元前688年的冬天,楚文王举兵北上讨伐申国,在今河南南阳。楚、申之间有邓国,把守着楚人渡汉水北上的必经之路,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所以楚国讨伐申国,必须借道于邓国。当时邓国与楚国为姻亲,楚文王的妈妈邓曼就是邓祁侯的姐姐,邓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楚文王引兵经过邓国时,邓祁侯说:“楚王是我的外甥。”于是让他停留在邓国,设宴款待他。

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

——《史记·楚世家》

邓祁侯还有三个外甥,分别是骓甥、聃甥和养甥。他们看出楚文王不怀好心,就请求邓祁侯把他杀了。三个外甥说:“将来灭亡邓国的,必定是这个人,如果不趁早打算,到时候就像用嘴怎么也咬不到自己的肚脐一样,后悔莫及!如果要杀他,现在正是时候!”

“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

——《左传·庄公六年》

邓祁侯不听。按正规的礼仪接待楚文王,楚文王北上攻灭了申国,将申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第二年,楚文王讨伐邓国,最终将邓国灭亡。这就是著名的假邓伐申,与后来的晋献公先向虞国借道灭虢国,再回头灭虞国的手法如出一辙。难怪虞国大臣宫之奇能敏锐地察觉到假道的危险。

《说苑》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楚文王伐邓国时,他的两个儿子夺农夫的野菜,楚文王就将儿子处死以正国法。这个故事反映了楚文王严格贯彻法律的执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

公元前684年秋天,楚文王派兵攻打蔡国的莘地,至于攻打蔡国的缘由还得从陈国的两个公主说起。陈国有两个公主,两人都有闭月羞花之貌。姐姐嫁给了蔡哀侯,妹妹息妫了嫁给息侯。息国在蔡国的南边,息国国君息侯迎娶息妫的时候,路过蔡国,蔡哀侯就以姐夫名义设宴款待息妫,见小姨子如此国色天香,蔡哀侯竟强睡了息妫。

图片

▲ 蔡国和息国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息侯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于是派人对楚文王说:“请您假装进攻我们息国,我就向蔡国求援,蔡侯一定会派军队来,到时您再乘机攻打蔡国,可以建立战功。”楚文王听从息侯的计策立即整军出征。九月,楚师在在莘地击败蔡师,蔡哀侯被楚师俘获并被带回郢都。

蔡哀侯被俘后,得知是息侯设的计,非常生气。为了报复,蔡哀侯随楚文王在息国做客时,便故意向楚文王描述息夫人的美貌,劝楚文王一定要见一面。楚文王闻言后,就坚持要求息侯请息夫人出来,见面后果然爱上了她的美貌。楚文王回国后,将蔡哀侯释放回国。

之后楚文王顺势灭掉了息国,杀死了息侯,把息妫带回楚国。息妫为楚文王生下两个儿子都当了楚王,一个是楚堵敖,一个是楚成王。

楚文王还注意选贤举能,提拔人才,《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楚文王让俘虏来的申人彭仲爽当令尹,彭仲爽不负所望,先助楚文王攻破申国,又灭亡息国,征服陈国、蔡国,让他们向楚国朝贡,楚国的边界达到中原的汝水流域。

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

——《左传·哀公十七年》

公元前676年冬天,巴人伐楚,楚文王率军抵抗,结果在津地大败。战败后的楚文王在返回郢都的路上,因拒绝战败者入城的规定,楚国臣子鬻拳拒绝楚文王进入。楚文王只好带兵攻打附近的黄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在返回郢都的路上病逝‌‌。

06

北伐停滞,百年对峙

楚成王时期,楚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和自己的爷爷杀死侄子自立为王一样,楚成王是在大臣们杀掉其兄后登上王位。楚成王继承祖父的雄心壮志,开始全力扩张领土。

此时的楚成王虽年纪不大,却很有主见。

楚成王即位之初就布施仁德恩惠,与诸侯修好结盟,向周天子进贡,周天子赐给他祭肉,说:“你要镇守南方、平定夷越各族的动乱,不要侵犯中原各国。”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

——《史记·楚世家》

之后楚成王南取扬越,北获弦黄,东征徐夷,控制了大别山南北的通道。周王室摄于楚国兵威,正式承认了楚国对江汉平原一带的统治权力。这一承认意义重大,因为这等于承认长江中游的数座大铜矿成为楚国的囊中之物。正是这些青铜资源,推动楚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成长为一个席卷江汉、问鼎中原的强国。

有了铜矿资源,就意味着楚国可以制造更多的武器,而征服了青铜冶炼特别发达的随国,就意味着楚国可以学习到当时天下最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

镇南方夷越的事楚文王的确办到了,但无侵中国楚成文却没有做到。

公元前666年,楚国令尹子元掌权,子元垂涎楚成王母亲息妫的美色,总去骚扰她。息妫说你一个令尹不去打仗,天天在我这寡妇面前晃悠什么,于是子元出兵攻打郑国,但无功而返。回国之后的子元更加猖狂,直接住进了王宫,意欲霸占息妫,还抓了战功赫赫、但看不惯他的斗廉。

两年后,楚国大臣斗班发动政变将子元杀死,并且由斗班的哥哥斗子文接替了令尹之位。斗子文就是斗谷於(wū)菟(tú),子文是他的字,他是斗伯比的私生子,早年被抛弃,是吃虎乳长大的,当地管乳叫谷,管老虎叫於菟,因此给他取名斗谷於菟,也就是斗乳虎的意思,他是楚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令尹之一。斗谷於菟看到国家贫弱,就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来救助国家。成语毁家纾难说的就是他。

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左传·庄公三十年》

之后正是在他的辅佐之下,才成就了楚成王的一番霸业。

公元前659—657年,楚国三次伐郑,郑文公不堪其扰,准备与楚国结盟,但郑国的孔叔说,齐桓公正在为我们奔走,现在放弃不太好。此时齐楚两国关系极其紧张。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组织起八国联军以蔡国媳妇被改嫁为借口攻打蔡国。

原来齐桓公曾娶了一位蔡国的公主蔡姬,两人感情很好,但蔡姬性格活泼,喜欢玩闹。有一次,齐桓公与蔡姬在船上玩耍时,蔡姬摇晃船只吓唬齐桓公,导致齐桓公非常害怕,于是让蔡姬停止摇晃,但蔡姬不听,齐桓公因此将她送回了蔡国。蔡穆侯得知后非常生气,将蔡姬改嫁给了楚成王。齐桓公得知后非常愤怒,认为蔡穆侯不给自己面子,于是决定发兵攻打蔡国。

联军浩浩荡荡直奔蔡国而来,蔡国直接就被打崩溃了,然后联军继续南下伐楚,之后就是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的故事,双方最终并没有打起来,而是在召陵完成了会盟,这是楚国与北方诸侯联盟的第一次遭遇。虽然没有真正地一决高下,但楚国还是认识到了北方联盟的坚固,并及时调整了扩张的方向,暂时的放弃北上专心经营南方霸权。

公元前639年,以齐桓公接班人自居的宋襄公把楚国等国拉过来一起开会,想要从楚国这边要几个小弟,结果楚成王直接在盟会上把宋襄公给绑了,不久之后又放了他。第二年,郑国朝见楚国,宋襄公非常生气,心想你小小的郑国眼里还是没有我这个霸主啊,于是就兴兵伐郑。公元前638年,宋国联合几个国家,南下攻打依附于楚国的郑国,企图接过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大旗,楚国派兵救援郑国。在泓水,宋襄公与楚成王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在战斗中不幸负伤逃跑。泓水之战,以楚胜宋败而告终,此时的楚成王俨然以霸主自居。

此时,北方的晋国开始壮大,晋文公执政后励精图治,国力迅速增强。

公元前633年,楚国再次伐宋,晋国救援,进而引发了南北双方也就是晋楚之间的第一场大战——城濮之战。这也就标志着持续百余年的晋楚争霸正式打响。城濮之战中楚国被晋国打败,楚国停止了向北扩张的步伐。城濮之战结束后,曾经依附于楚国的诸侯国都改投了晋国。晋文公的地位一跃而上,成为了新一代的霸主。

楚国向北扩张的步伐就此停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没能再扳倒实力雄厚的晋国。晋国也同样没有动摇楚国的地位,两个国家就这样持续对峙了百年之久。

其实晋楚之间的几场大战,至少前两场双方都不是很想打,但是架不住总有人挑事,比如此时的楚国令尹成得臣。5年前,成得臣攻打陈国立了大功,斗子文就将令尹之位让给了弟弟成得臣,此时成得臣坚决请战说:“不敢保证一定有功劳,但愿借此来堵塞奸邪小人之口。”楚成王很生气,只给了他少量的军队去迎战,之后晋军以履行退避三舍之约为借口,诱敌深入,最终楚军大败。令尹成得臣也被楚成王逼迫自杀而死。

成得臣死后,蒍吕臣接替了令尹之职,楚成王的这一安排是有意要从若敖氏这边夺权,但是若敖氏的权力过于强大,没过多久蒍吕臣就抑郁而死。之后还是若敖氏的斗勃担任了令尹之职。

公元前627年,晋楚两国在泜水两岸遭遇,晋国的阳处父说:要么我们后退,你们军队先渡河过来。要么你们后退,咱们都缓一缓。斗勃怕军队渡河一半时被突袭,就后退了30里。结果阳处父对晋军说楚国军队溃逃了,然后就带兵回国了,楚国见状也就顺势回国了。楚国太子商臣就以此对楚成王说:“斗勃这是接受了晋国的贿赂。”楚成王大怒处死了斗勃。

原来当初楚成王想要立商臣为太子,就去询问令尹斗勃的意见,斗勃极力反对说:“你还年轻,妃子又多,万一以后想换太子就危险了。而且商臣一看就是个非常残忍的人。”楚成王没有听,还是立了商臣为太子。斗勃就这样得罪了太子商臣,招来了杀身之祸。

后来楚成王果然反悔了,想要立另一个儿子为太子,商臣便在他的老师潘崇的怂恿之下发动政变,逼迫楚成王自杀。楚成王说:“你能不能等我吃一个熊掌后再杀我。”楚成王企图拖延时间,等待外援,但商臣并没有答应。

逼死老爹后,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

楚穆王即位后尽力改变楚国在城濮之战后的劣势,先后灭亡江国、六国、蓼(Liǎo)国等国,进一步控制江淮地区(今安徽中、西部);攻打并迫使郑国与楚国请和;攻占陈国壶丘;平定斗宜西、仲归叛乱。

公元前618年,楚国趁着晋国是赵盾辅佐少主晋灵公,无心国际事务之机,与宋、郑、陈等国结盟。

公元前617年,楚穆王联合陈国、郑国及蔡国,一起出兵攻打宋国。这一次联合出兵,可谓是历史性的联合,楚国国君已不是被中原看不起的蛮夷,反而可以作为联合军队的统帅站在历史的舞台上。而这一次出兵的结果,是宋昭公被迫请求讲和,亲自带领楚穆王打猎。并且此次事件之后,宋国、郑国、陈国等中原诸侯国开始依附于楚国。

这可以说是楚穆王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谁也没想到楚国在这位弑君上位的国君手里能够再创辉煌。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其子熊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07

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公元前614年,将楚国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向江淮地区推进之后,楚穆王去世。之后,其子熊侣继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执政的前三年,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以致朝中大臣十分着急。实际上,楚庄王是为了让那些掌握实权的贵族放松对他的警惕,韬光养晦,暗中观察,默默选择可以利用的人才。

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史记·楚世家》

楚庄王元年,晋国的赵盾组织了新城会盟,陈、郑、许、宋等国都参加了会盟,楚穆王辛辛苦苦争取来的这些小弟现在却加入了晋国,这是外忧。而更惨的则是内患,同年,楚国的子孔和潘崇去攻打叛乱的舒国,派公子燮与斗克镇守国都。斗克、公子燮等人在国内发动了叛乱,挟持了楚庄王。之后子孔和潘崇回师平叛,杀死了斗克等人。

楚庄王二年,楚国最忠心的小弟蔡国也加入了晋国联盟。

楚庄王三年,楚国闹饥荒,戎狄侵伐、庸人叛楚,麋人又率百濮要伐楚,楚国人忧心忡忡,已经开始商议迁都的事情了,再加上此时若敖氏在楚国的势力强大,而楚庄王只是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只能蛰伏待机。关键时刻,司马蒍贾站了出来,他否定了迁都的提议,并说这些国家一起联合搞事情就是觉得楚国当前无力出兵,那我们更要出兵了,他们看见楚国的实力后就肯定会溃散。果然之后楚国大举出兵,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

这一时期,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庸国,并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楚庄王果然做到了“一鸣惊人”。随后楚庄王奋起图强,先后任用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顿内政,厉行法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日益强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为庄王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雒邑陈兵示威。此举无疑令周天子大吃一惊,周王马上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称霸之心可见一斑。

前605年,楚国令尹斗越椒,因为楚庄王分了他的权,便起兵谋反篡位。而此时,楚庄王正在外地率领大军攻打着陆浑戎。斗越椒的人一度占领了楚国的郢都,但终为所败。楚庄王趁机除掉了强大的若敖氏,在楚国的前12位令尹中,有9位就是来自若敖氏。

公元前597年,楚国和晋国发起了一场大战,在邲(bì)之战中楚国大胜,一举击败当时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自此楚国强盛一时,不再有敌手。楚国取代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大夫潘党建议楚庄王,说:“大王,我们获得这次胜利,意义非常重大。我听说战胜了敌人要建一个纪念物,将来给子孙看,以使他们不忘先人的武功。我看您也该这样做,将晋军尸首堆积起来,封土为丘,以示纪念。”楚庄王反对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在甲骨文里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

楚庄王没有修筑纪念碑以表彰这次战功,很快班师回国。

邲之战后,楚国声威大震,鲁、宋、郑、陈等中原小国,相继背弃晋国依附楚国,晋国一时不敢南下与楚抗衡,楚国已经实至名归,成为了诸侯国中最强的主导力量。

之后楚国又灭了庸国、萧国等,并让宋国臣服。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国霸主地位正式确立。

公元前591年,一代霸主楚庄王去世,留下的是一个异常强大的楚国。然而即位却是只有10岁的熊审,他就是楚共王。

08

弭兵之盟,灵王奢靡

楚共王年幼即位,由重臣子重专政。年幼的楚共王难以控制局面,在楚国的内政上就难免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老对手晋国则迎来了晋景公、晋厉公和晋悼公三代都比较有作为的君主,楚国的霸主地位也随着楚庄王的离世逐渐跑到了晋国这一边。

公元前590年,楚国大夫申公巫臣逃到晋国,成为谋士,楚才晋用,楚国的人才开始流失。

前583年,晋国栾书率军进攻与楚国结盟的蔡国,作战中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军败退,晋国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盟国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揖初,这是晋国首次侵入到了楚国的本土。

公元前575年,在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这是晋楚之间第二场大规模的战役,史称鄢陵之战,楚国大败,楚共王一只眼睛中箭,公子茂成了俘虏,军帅子反自杀。

公元前572年,彭城之役、焦夷之战,楚国又是接连两次的败给晋国,并且再一次被晋军攻入到楚国本土。更麻烦的是,因为楚国一个大臣的报复,楚国的东边又多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吴国。而这个报复的人就是申公巫臣,一方面他机关算尽的从公子子反手里骗走夏姬,另一方面他又阻止了公子子重被封,他带着夏姬出走晋国,子重和子反联手将他在楚国的族人全部杀死。申公巫臣得知之后就写信给两个人说:“你们会为此付出代价的,我一定要让你们疲于奔命。”

于是他主动请求晋国国君出使吴国,当时的吴国很落后,申公巫臣去了吴国后,教他们各种作战的技法,让他们背叛楚国去攻击楚国的附属国,吴国就这样很快的发展了起来,严重威胁到了楚国的安全。而子重、子反就开始为此奔波,后来子反在鄢陵之战中喝醉了酒,误了大事,虽然被楚共王赦免,但还是被与之不和的子重逼迫而死,子重也是在之后对阵吴国全面失利,最终抑郁而死。申公巫臣大仇得报,而他的行为对楚国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

子重死后,子辛担任令尹,他上任后对附属小国索要无度,导致陈国叛楚归晋,两年之后被楚共王处死。之后是子囊担任令尹,在他的带领下,楚国才从一团乌烟瘴气重回正轨。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积郁成疾,认为鄢陵之战失败,完全是自己的责任,临死之前,命大夫们给予恶谥,谥为“灵”或“厉”。他死后,大夫们开会讨论,要谥为“灵”或“厉”,令尹子囊说:楚王安抚蛮夷,大征南海,知错能改,应该谥为“恭”(或作“共”)。于是称“楚共王”。

楚共王死后,楚国迎来了一段比较混乱的时期,他的4个儿子先后称王。

楚共王死后,他的儿子熊昭即位,是为楚康王。楚康王在位十五年里,面对的政治环境与父亲楚共王颇为相似,不仅要北上中原,与晋国争霸,还得花很大气力应对吴国从东面对楚国的不断骚挠和侵袭。

公元前555年郑国内乱,楚国出兵想要插手郑国事务,但却因为天气原因楚军死伤大半。

公元前548年,舒鸠叛楚,令尹屈建率兵讨伐,吴国救援,结果吴国大败,屈建随即灭掉了舒鸠。之后吴王诸樊再次伐楚,结果年轻气盛的诸樊身先士卒,被楚国人一箭射死,吴国再次无功而返。

这两次战役最终促成了公元前546年晋楚之间的第二次弭兵会盟,南北两大阵营之间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平分霸权的盟约,楚国得以专心地对付东线的吴国。

楚康王时期,楚国采用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联合齐国、秦国,共同对抗晋国、吴国,后来秦灭六国用的也是这种战略。由于楚晋两国实力平均,多年征战分不出胜负,晋楚两国进入近百年的和平时代。楚康王不仅成功地解除了北方中原各国对自己的强大军事威胁,而且还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当仁不让地与晋国国君晋定公一起当坐上了中原的霸主的宝座。

公元前545年,楚康王去世,他年幼的儿子熊员(yún)即位,是为楚郏敖。

楚康王去世的这一年,令尹屈建也去世了。郏敖就任命自己的叔叔公子围为令尹,公子围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上位的第二年就杀死了楚国的司马,一场更大的政变呼之欲出。

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公子围借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他就是楚灵王。他是春秋时代有名的穷奢极欲、昏暴之君,在位期间为了维持霸主国的面子,四处征讨,与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

《谥法解》中对谥号灵有6种解释: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死后心愿得以实现的;乱法行私而不加节制的;尽知鬼神之事的;不经努力而成名的;死后出现神鬼异事的;喜好祭祀鬼神的。由此来看,楚灵王所做的至少有两件事是配得上谥号灵的。

一是他为自己修建了一座非常豪华的宫殿——章华台,被誉为天下第一台,因为爬上去至少要休息三次,所以也叫三休台。二是他有一个特别的爱好:纤腰。据《战国策》记载:楚国的士人为了有一个细腰开始节食,甚至到了需要搀扶才能站起来的地步。可以看出当时不仅女人追求纤腰,连士一级别的都开始追求纤腰了。

虽然楚灵王比较贪图个人享乐,但是在对外征战方面也是有所成就的。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组织起了两场规模颇大的会盟,本来这两场会盟有可能将楚灵推向霸主之位,但是却将他的狂妄自大暴露无遗。鲁国和卫国没来参加,宋国更是只派了一个代表。这使灵王很生气,尤其对于晋国没有参加,更使灵王恼怒不已。大臣伍举告诉灵王:“这情况却不是一个好兆头,我们一方面要对到会各国以礼相待,同时也要展示我们的武力,使诸侯心有敬畏,然后再讨伐那些没有到会的诸侯。”但灵王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里。他在这次会盟中,处处表示出骄纵的习气,当场侮辱别国派来的使臣,杀死一些无辜的下属,并且对来到的各国君王毫无礼貌,这就埋下了祸根。

盟会之后楚灵王带着诸侯去伐吴,攻下了吴国的朱方(地名),俘虏了曾经参与弑杀齐庄公的逃到那里避难的原齐国令尹庆封,当年齐国的权臣庆封从齐国逃跑到吴国,吴王把朱方分给了他,以至于他在这里比在齐国过得还好。楚灵王抓住庆封后杀死他的族人,并且将庆封拉到街上示众。灵王向着公众宣布说:“大家都不要学庆封的样子。他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欺压老百姓,还强行让大夫们都支持他。”庆封便反唇相讥说:“大家也不要学这个楚共王的庶子围(也就是楚灵王)。杀死了自己的国君,还要强行让诸侯们支持他。”灵王恼羞成怒,下令把庆封杀了。

之后吴国为报朱方之役之仇,起兵来攻打楚国。楚灵王再次起兵伐吴,但这一次却失败了。楚灵王为了掩盖失败,不去整顿军务,却下令修建宫室,造起了一座宫殿,占地四十里,中建高台,台高三十仞,需要休息三次才能爬上去,叫做章华台。又在台周围修建了大量亭台楼榭,极尽精美。大夫伍举进谏说:“君王应当以务德安民为美,不应以宫殿的崇高、彤镂为美。”楚灵王不听。建好高台后,灵王又派使臣去各诸侯国召集诸侯,来庆贺落成,并从此住在章华宫中享乐起来。

楚灵王就这样为所欲为,连年战争耗费了先辈多年的积累,花天酒地,失去民心。之后,楚灵王为了维持霸主国的面子。四处征讨,与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

公元前534年,他借平定陈国内乱为名,杀了几个导致陈国内乱的大夫,趁机灭掉了陈国。

公元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不顾诸侯调解攻灭蔡国,甚至把蔡国的世子杀了祭神。灭亡蔡国后,楚灵王将自己的弟弟弃疾封为了蔡公。

公元前530年,楚灵王派军讨伐徐国,想以此来震慑吴国,自己作为后援率军驻扎在乾溪(今安徽亳州东南)。当时正值下雪天气,士兵们身着铁甲,手执兵器,暴露在风雪之中,寒冷难耐。灵王却身穿“腹陶裘“,外披“翠羽披“,头顶皮帽,足踏豹皮装饰的锦靴,站在中军帐前观看雪景,连声赞叹“好雪!“士兵们见状,身冷心更寒了。第二年楚国发生内乱,蔡国有一个叫观从的大臣对他的领导朝吴说:“现在不恢复蔡国,蔡国可就永远灭亡了,请您让我尝试一下。”

图片

▲ 徐国和乾溪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朝吴就是蔡国公孙蔡归生的儿子,蔡归生曾经为弭兵之约奔走,还曾帮助楚国大夫伍举结束流亡回到楚国。因为蔡归生的父亲字子朝,所以朝吴以朝为氏,称为朝吴。楚国吞并了蔡国后,封王子弃疾做了蔡公,朝吴就转而成为弃疾的手下。朝吴是蔡国的公曾孙,他当然希望蔡国复国,于是就让观从见机行事。

观从先假借蔡公弃疾的命令,召回流亡在外的楚国王子公子比和公子晳,这两个人都是楚灵王篡位时被驱逐的。然后组织起一支队伍直攻郢都,杀死了楚灵王的儿子们,让公子比做了楚王,他就是楚初王。公子晳作了令尹,公子弃疾则作了司马。观从又从郢都悄悄潜入乾谿,放出消息说:“楚国国内已立新王。先回国的可以恢复禄位资财,后回国的被流放。”于是楚军溃散,楚灵王成了孤家寡人。

观从从师于乾谿,令楚众曰:“国有王矣。先归,复爵邑田室。後者迁之。”楚众皆溃,去灵王而归。

——《史记·楚世家》

楚灵王得知自己的太子和其他儿子都被杀了,又反思了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心灰意冷,也就放弃了回去争权的念头。当时楚灵王独自在山中徘徊,山野百姓没有人敢收留楚灵王,楚灵王饿得再也起不来。芋尹(楚国官职)申无宇之子申亥,因其父曾两次触犯王命,而楚灵王都没有杀他,为报此恩德,便寻找楚灵王,在棘邑大门前遇到楚灵王饿倒在地,便搀扶着他回到家中。五月癸亥日,楚灵王在申亥家里自缢。

09

平王荒唐,埋下祸根

楚灵王虽然死了,但楚国的动乱还没有就此结束,观从知道公子弃疾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就劝公子比(楚初王)除掉公子弃疾,说:“不杀弃疾,虽然得到国家,仍将遭受灾难。”但是公子比不忍心下手,观从说:“他可是忍心杀您的。”楚初王不听,观从就此离去。

此时楚灵王的死讯还没有传入到宫中,公子弃疾就在夜里四处传播消息:“楚灵王回国了!”弃疾又派斗成然告诉楚初王和令尹子皙说:“楚灵王回来了,都城的百姓将杀死你们,司马弃疾也将率军前来,您们尽早想个办法了结吧,不要自取其辱,众人的怒气就如同水火一般是无法解除的。”楚初王和令尹子皙吓得自杀了。

使蔓成然走告子干、子晳曰:“王至矣!国人杀君司马,将来矣!君若早自图也,可以无辱。众怒如水火焉,不可为谋。”又有呼而走至者曰:“众至矣!”二子皆自杀。

——《左传·昭公十三年》

就这样公子弃疾笑到了最后,当上了楚王,也就是楚平王。可是楚平王也奢侈纵欲,正是由于他的统治,楚国差点被吴国灭国。

随着公子比和公子晳的自杀,公子弃疾顺利即位,他就是楚平王,即位后改名熊居。

因为国内百姓还不知楚灵王的下落,楚平王便杀死了一个囚犯,给他穿上国君的衣服,让尸体在汉水中漂流,再收尸安葬,来安定人心。

由于得位不正,楚平王即位后便四处拉拢人心,封斗成然为令尹,任命观从为卜尹。为防止国人及附庸国叛乱,他让蔡国和陈国都重新复了国。采取了息兵安民的宽仁政策,对外停止战争,结好邻国;对内减轻国民赋税,施惠于百姓。其息民政策使楚国一度政治稳定,从动乱中恢复过来。

之前的楚王不管是顺利即位还是弑君即位,都没有忘记为这个国进行领土的扩张,而楚平王似乎对此不感兴趣。

公元前523年,楚平王修郏城,鲁国的叔孙昭子就说:“楚国的意图已经不在其他诸侯身上了,仅仅是要保持自己的完整,来维持他的世系而已。”

楚平王在蔡地的时候,郹(jú)阳封人的女儿私奔到他那里,楚平王看上了她,生了太子建。楚平王让伍奢做太子建的太傅,费无极做少师。费无极是个小人,他不受太子宠信,便想到向楚平王诬谄太子以求得宠信,于是怂恿楚平王为当时十五岁的太子建去秦国行聘。费无极参加迎娶,却极力夸赞秦女嬴氏的美貌,劝楚平王自己娶这个女子。楚平王于是自己娶了她,后来生下熊珍(楚昭王)。又为太子建娶了另一位女子。

之后费无极又向楚平王说太子建的坏话,说太子想要谋反。楚平王于是叫来了太子建的老师伍奢,伍奢劝楚平王不要听信谗言,说:“君王有一次过错就已经够严重了,怎么还听信谗言呢?”楚平王大怒,囚禁了伍奢。楚平王命令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没有听命,而是通知太子建逃走,太子建逃奔到宋国。

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王执伍奢。

——《左传·昭公十二年》

费无极为了斩草除根又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很有才,可以用免除他们父亲的罪过为借口把他们召来,趁机杀死他们。得知消息后,伍奢大儿子伍尚选择了陪父亲一起死,而让弟弟伍员(yún)逃去吴国。就这样伍员出逃去了吴国,他就是伍子胥。楚平王下令杀死了伍奢和伍尚。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楚平王善终,但他把祸患留给了他的后一代——楚昭王。

10

吴国破楚,悼王中兴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下大举伐楚,占领了楚国郢都,史称“柏举之战”。楚昭王逃亡随国(今湖北随州)。而此时始作俑者的楚平王已经去世十年,伍子胥找不到楚昭王,就将楚平王的陵墓掘开,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笞三百下,以此报了不共戴天的杀父兄之仇。

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

——《史记·伍子胥列传》

楚平王死的时候,令尹子常因为太子珍的年纪太小,而他还是之前废太子建所要娶的秦女嬴氏所生,就想拥立楚平王庶长子子西为王,被子西拒绝。子西说:“国家有一定的法则,改立君主就有祸乱,就会招致杀戮。”太子珍才得以即位,也就是楚昭王。由于费无极陷害太子建而使太子建逃亡,又设计杀害伍奢父子,再加吴国军队屡次侵略楚国,楚国百姓非常怨恨费无极。楚令尹子常于是杀了费无忌来取悦楚国百姓。

此时的即位楚昭王不过7岁,等到吴国攻破楚国郢都,年仅17的楚昭王逃到随国。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惨局面,楚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国求援,当时的局势,只有秦国与晋国有实力帮助楚国击败吴国。但晋国与楚国长期争霸,吴国也是晋国扶植起来削弱楚国的;而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甥,并且楚秦在春秋时期为对抗晋国而长期保持联盟关系,因此也就只有秦国有实力、也能够帮助楚国复兴。

申包胥对秦哀公说:“吴国就像大猪、长蛇,一再吞食中原国家。如果楚国就此灭亡,那他们接下来就会侵吞君王的土地了。如果仰仗君王的威福派兵镇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君王。”

秦哀公听了尚不为所动,答应说要大臣们商量商量。申包胥不肯告退,也不肯进食,哭了七天七夜之久,秦哀公终于答应出兵了。之后在申包胥请来的秦军救援之下,吴国撤军,楚昭王得以喘息。但仅过了一年,吴国就再次攻打楚国,楚昭王迁都鄀,但仍然将其命名为郢,并且之后迁都去的地方都是用郢来命名。

楚昭王在位期间,虽然差点被灭了国,但之后还是抽空灭掉了顿和胡,并且把亲吴的蔡国赶到了州来(今安徽省淮南市辖区的凤台县)。这一点可是比他那他又不争气又坑儿子的老爹强多了,可以说楚昭王是个中兴的君主,如果没有楚昭王,楚国估计就会被灭国了。

图片

▲ 楚昭王把亲吴的蔡国赶到了州来 ©惟真坊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去世,临终之际,他将王位让给了自己的三个哥哥,但最终都被推辞。楚昭王让子西继位为王,子西坚辞不受;让子期为王,子期的态度一如子西。昭王又让子闾(公子启)继位为王,子闾也坚持不受,昭王连说了5次,子闾连辞了5次。子闾见事态如此,为了安慰昭王,假意受命。七月,昭王去世,子闾与子西、子期商议,封锁消息,阻绝路口,秘密派精干的使者回郢都,迎昭王的儿子熊章继位为王,他就是楚惠王。

楚惠王继承王位,楚国国力不断增长,也没有他国来骚扰,度过了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这期间,楚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楚国的国力进一步恢复。楚惠王先后灭掉了陈、蔡、杞等国,而东边的老对手吴国也被越国所吞灭,但越国又因为内乱无边对江淮地区取得有效控制。楚惠王则顺势东侵,楚国领土扩展到东海、淮海、泗水一带,成为一方强霸,楚国此时南方霸主的地位彻底巩固了。接着楚惠王借机攻打宋国,楚惠王命鲁国人公输般制造云梯,准备向宋国进攻,却被墨子所阻止。

楚惠王时期,楚国疆域迅速扩张,成为一方强霸,以一个大国姿态进入了战国时代。

楚惠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熊中即位,是为楚简王。

当年被父亲楚平王追杀的太子建跑到宋国,之后辗转又来到郑国,郑国人对他非常好,但是他却做起了晋国的间谍,最终被郑国人杀死。太子建有个儿子胜,跑去了吴国,等楚惠王即位,子西当上令尹之后,就派人从吴国把这个侄子召回来了,任命他为巢邑大夫,称为白公。

白公胜礼贤下士却喜欢用兵,总想为父亲报仇。请兵攻打郑国,子西没有同意。

公元前483年,白公胜又一次向令尹子西请求出兵讨伐郑国。子西虽然答应了他,但是没有发兵。

公元前481年,晋国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子西救援郑国,子西救援郑国后接受郑国贿赂而回。白公胜很生气,把仇恨转移到了这个出尔反尔的子西身上。

公元前479年,白公对吴作战取得胜利,他要求不解除武装就来都城进献战利品,然后趁机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子期等人,又劫持了楚惠王,但最终被前业救援的叶公击败,白公自杀而死,楚惠王恢复王位。

楚简王在位期间,先是向东北方向扩张,灭亡莒国,使楚国的势力达到沂水流域的中部。接着交好宋国,试图扩大对中原的影响,但受到了三晋的阻挠。楚简王中期,楚、晋之间接连爆发三次战役,楚国三战三败。 后期,楚简王伐魏得胜,攻至上洛。

楚简王年间的晋楚之战,拉开了战国时期晋楚之争的序幕,标志着三晋的强大,而楚国则稍处劣势。

公元前408年,楚简王去世,楚声王熊当即位。楚声王在位时期,楚国社会动荡不安,国事积弊日深。公元前402年,楚声王被盗贼所杀,其子熊疑继位,是为楚悼王。

楚悼王时期,当时天下第一强国魏国开始流失人才,第一个流失的人才就是吴起,吴起因遭到谗害,受到魏武侯的猜疑,于是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楚悼王早就听说过吴起的贤名,吴起来到楚国后,立即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被任命为重镇宛郡的郡守,防御魏、韩。吴起积极巡视下辖县,悉心治理宛郡。一年后,楚悼王便升吴起为令尹。吴起担任令尹后,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吴起让楚悼王对权贵们下手,削弱他们的势力,掌握大权,同时修订了严刑峻法。楚国经过这次变法之后,国力大增。这一系列的变法使楚国愈加的强盛,但是变法也得罪了楚国的贵族。

在此期间,楚国征服了南方五岭一带的百越部落,使楚国南部的领土扩展到今湖南和广西交界的一带。自此楚国南部疆域稳定了,没有任何威胁。在北方,楚国为了救赵国,和当时的霸主魏国进行交战,并且打败了魏国。此时的楚悼王是当时的风云人物。

公元前381年,就在楚军于前线接连获胜之际,楚悼王去世。吴起前往治丧,宗室大臣们群起而攻吴起。情急之下吴起直接趴在了楚悼王身上大喊“群臣乱王”,贵族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悼王的丧事料理完后,楚悼王的儿子熊臧即位,是为楚肃王。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根据这条法规,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并收回其封地,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吴起也就成了死都能为自己报仇的男人。

楚肃王在位时,继承了父亲楚悼王的遗志,通过夷灭作乱贵族、收回其封地的形式,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他执政期间,虽然在中原丧失了不少领土,但使百姓得以休生养息,为楚国在宣王、威王时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370年,楚肃王去世,他死的时候也没有儿子,弟弟熊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

11

宣威制霸,领土巅峰

楚宣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起来。

楚宣王在位的三十年,正值魏国霸权达到鼎盛、再由盛转衰的时期。面对这一情况,楚宣王在前期采取了对内休兵息民、对外交好秦国的策略,逐渐恢复国力。其后魏国四面树敌,楚宣王洞察形势,抓住时机,也加入了打击魏国的行列,救赵伐魏,开拓巴蜀,并一举攻灭蔡国、邾国,使楚国重现了强盛局面,为后来楚威王和楚怀王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楚宣王时期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狐假虎威了。楚宣王曾经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大臣江乙便向他讲了狐假虎威的故事。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安陵君,注意这个安陵君不是《唐雎不辱使命》中那个安陵君,他是楚宣王的男宠,非常受宣王宠信,给了他高官厚禄。大臣江乙劝诫安陵君说:“您没有为楚国立下过丝毫的功劳,也没有骨肉之亲可以依靠,但是您却身居高位,享受厚禄。拿钱财来和他人交往,当金钱用完了,交情也就断绝了;用美色与别人交往,当美色衰退了,爱情也就没有了。所以,爱妾床上的席子还没有睡破,就被遗弃了;宠臣的马车还没有用坏,就被罢黜了;如今您在楚国独揽权势,可自己并没有能与楚王结交的资本,我为您非常担忧。”

安陵君说:“那该怎么办呢?”江乙说:“希望您一定向楚王请求随他而死,亲自为他殉葬,这样您在楚国必定能长期受到尊重。”

有一天,当安陵君和楚宣王在云梦打猎时,宣王有感地说:“今天打猎,我很开心,但我死后,谁还和能我一起享受这快乐呢?”安陵君听了以后,就流着泪下跪说:“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意在黄泉之下继续侍候你。”楚宣王听了大为感动,就设坛封他为安陵君。

江乙曰:“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是以嬖女不敝席,宠臣不避轩。今君擅楚国之势,而无以深自结于王,窃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则奈何?”“愿君必请从死,以身为殉,如是必长得重于楚国。”王大说,乃封坛为安陵君。

——《战国策》

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儿子熊商继位,是为楚威王。

由于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楚国国力进一步增强。楚威王在位时期,楚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发展最快的国家。

楚威王在位期间,求贤若渴,积极治理国家。他先后聘请道家的庄子、墨家的田鸠,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治国,不幸都以失败告终;在国内,他制订法律,征求“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的贤臣。在他的治理下,楚国蒸蒸日上。

公元前334年,越国在齐国的劝说下率军前去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国击溃,楚国尽得吴越土地,这使得楚国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扩张。但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有争议,《资治通鉴》说是公元前334年,也有说是公元前306年,如果是306年的话则是楚怀王在位期间。

同一时期楚威王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楚国的势力至此不仅直推泗水之上,更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楚威王的声望,显赫一时。

在楚国的北面,相继灭了老牌诸侯国蔡国及杞国;在西面,把疆土拓展到巴蜀;在东面,击败越国、齐国。当时,楚国疆域在诸侯国中首屈一指,整个南方都是楚国的疆域,此时楚国的领土达到了巅峰时刻。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长江边石头城(今南京清凉山)筑金陵邑(今江苏南京),金陵之名源于此。

楚威王时期,楚国已经出现了成建制的骑兵,号称“骑万匹”。楚威王继承其父楚宣王救赵伐魏与开拓巴蜀的格局,他一生以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业,在他继位时期将楚国的国力发展到了和“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不相上下的程度,同时他也是秦宣太后芈月(芈八子)的父亲。

但领土的巅峰并不意味着国力的巅峰,可惜楚威王在位不过11年,于公元前329年去世。王位传到了儿子熊槐的手上,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楚怀王。

至此,楚国艰苦奋斗的时代彻底结束。从第一代国君熊绎到楚威王,楚国一共经历36任国君。

楚国自立国起,将士们一路开疆拓土,从最初的五十里城池,征服南越民族,后又挥师北上,与中原霸主们争斗厮杀,虽然历尽起伏,但是疆土不断扩张,并在楚威王时代达到顶峰。使得楚国一度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疆域最大、人口最多、势力最强的国家,楚国的疆域一度是其他六国的总和。

当时的楚国,是具备统一天下的前景的,不过楚威王之后的国君,再也没有前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了,而且是一个比一个昏庸。

12

怀王昏庸,楚国衰落

楚威王去世后,楚怀王继位。楚国由盛转衰是在楚怀王时期。

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两个楚怀王,一个是和屈原同时代的楚怀王熊槐(后来为了区别,也称之为前楚怀王),另一个是和刘邦项羽同时代的楚怀王熊心(后楚怀王),而且前楚怀王还是后楚怀王的爷爷。不幸的是,这两个楚怀王的背后各有一个悲惨的故事,两人的结局可以说都是相当地凄惨。

前楚怀王熊槐是楚威王的儿子,楚威王给他留下了一个拥有雄厚家底的楚国。楚怀王刚即位的时候,也曾有过一番作为,他重用屈原等人实行改革,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楚怀王刚即位的时候,也曾有过一番作为,他重用屈原等人实行改革,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任命大司马昭阳率领楚军猛攻魏国,在襄陵大破魏国军队,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还曾借越国大乱之际,东败越国,拓境江东。楚怀王吞并越国后,疆土北至今天的山东、河南南部,东邻大海,西接秦国的巴蜀地区,南至南海。除了巴蜀云贵外,几乎整个南方都是楚国的地盘。

楚怀王还提拔屈原、昭阳、昭滑等忠臣,重用魏人公孙衍,发动合纵攻秦,齐楚联军攻取秦的曲沃,合纵联军声势浩大,就连秦国也不得不暂避锋芒。

然而好景不长,他变得好大喜功起来,亲近佞臣(重用子兰、靳尚等人),远离贤臣(疏远流放屈原等人),把楚国朝政弄得乌烟瘴气。

战国后期,这时的天下形成了齐、楚、秦三大势力。为了拆散齐、楚联军,公元前313年,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破解齐、楚联盟。张仪贿赂子兰等人,他口头承诺秦国将割让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国,要求楚国和齐国断交。这段内容在《资治通鉴》里写得非常精彩:盲目自信的楚怀王在靳尚等人的蛊惑下轻信了张仪,欣然答应了张仪,等到和齐国断交后后就派人去秦国找张仪要地,张仪假装从车上摔了下来,三个月不见楚国使者。楚怀王得知后说:“是不是张仪觉得我们和齐国的断交程度还不够啊。”接着又派人去大骂齐王,这次张仪接见了楚国使者,张仪说:“什么六百里土地,我说的明明是六里啊!”楚怀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大败于丹阳,斩首8万,并且夺取了汉中之地。楚怀王再次发兵,与秦军战于蓝田,结果又是楚国大败。

公元前311年,秦国想要归还部分楚国的土地,来和楚国谈和。结果楚怀王说:“我不要地,我只要张仪。”结果张仪又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通过靳尚和楚怀王的夫人郑袖的帮助,安全地离开了楚国。

接下来楚怀王又是一顿骚操作,先是被齐湣王勾引与齐国结盟,然后秦国送来了金钱和美女,楚怀王又掉头与秦国结盟,这就得罪了齐国,齐国伐楚。楚怀王让太子去秦国做人质,结果太子在秦国杀了人逃回楚国,这就又得罪了秦国。于是齐、秦两国联合伐楚,楚怀王又让太子去齐国做人质,结果秦国又不高兴了,秦国又带兵伐楚,连取8城。

楚怀王在张仪等人的建议下,选择了“时而盟秦,时而盟齐”的摇摆政策,企图从两方获取利益。然而,这种见风使舵的做法却为楚国埋下了隐患。当秦惠王去世、秦国内部权力更迭后,楚国失去了强有力的盟友,而韩国和魏国则逐渐被秦国拉拢。一时间,楚国变得孤立无援。齐、韩、魏三国决定对楚国发起报复性攻势——垂沙之战,之后楚国彻底一蹶不振,沦为二流国家。

紧接着,秦昭襄王以结亲为名诓骗楚怀王入武关(今陕西商县东)赴会。此时,屈原也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楚怀王本不想去,结果坑爹的子兰劝他去,楚怀王不顾屈原苦心劝说,毅然决然离楚使秦,放低姿态到秦国求和。楚怀王又一次天真的相信了秦王,结果人一到武关,果然被扣留,秦国打算用楚怀王来换取楚国的巫和黔中之地,这一次楚国国内没有同意,而是派人去齐国迎接在那里做人质的太子回国即位,是为楚顷襄王。

秦国看割地无望,又派兵伐楚,斩首五万,取十五城而去。楚怀王彻底沦为了阶下囚,整整过了三年,直到他病逝以后,秦国才将其遗体送回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堂堂楚国国君被扣留至死,这是多么屈辱的事情。楚国人都怜悯同情他的遭遇,屈原也非常痛心,感慨怀王不听自己的谏言,以致落到如此下场,所以说楚怀王的一生彻彻底底地是一个悲剧。

楚怀王被秦国扣留期间,楚国太子熊横被立为王,也就是后来的楚顷襄王。公子熊子兰担任令尹。

此时的楚国虽然没有之前的辉煌,但主力尚在。不过楚顷襄王统治时,楚国的西陵、巫、黔中等地都被秦国占领,楚国国都郢都都被占领,楚王族的夷陵都被焚烧了。后来楚王族的夷陵虽然成功收复秦国占领的城池,但楚国的国力是进一步衰落了。

公元前278年,秦国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顷襄王被迫与楚国大臣和民众一起逃难,一路上狼狈不堪,最终“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屈原闻讯,感觉国势终不可收拾,遂在极度绝望和悲愤之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日这天,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终年约六十二岁。

楚顷襄王去世后,儿子熊元即位,是为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即位后封“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黄歇为楚国令尹,封号春申君。楚考烈王有了足智多谋的春申君做令尹,觉得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一国之君的奢靡生活,不再用心朝政。因此,楚考烈王也是楚国历史上最平庸无能的国君。

图片

▲ 楚国的迁都之路 ©惟真坊

楚国的迁都之路:

1. 丹阳。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在南方蛮荒之地,赐给他仅有五十里的子爵爵位。居丹阳,刀耕火种,披荆斩棘。

2. 郢都。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经过三百多年的艰苦经营,楚国开始崛起,郢是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都城。

3. 鄀都。公元前506年,吴国攻入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避难于鄀。公元前505年,吴师撤退,楚昭王又回到郢都。公元前504年,吴国再次率军进攻楚国,楚昭王再次将都城从郢迁回至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以避吴国的锋芒。

4. 鄢都。楚惠王迁都于鄢,但仍称为郢,混乱中楚国迎来中兴。

5. 陈都。公元前278年,秦军白起破鄢都,楚顷襄王败逃于陈(今河南周口市淮阳),但楚人一直只是把陈当成临时的都城,并未正式命名为郢,原因之一是当时楚人还有收复本土的期望。

6. 钜阳。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迁都钜阳(今安徽省阜阳市)。

7. 寿春。公元前241年,楚国在合纵伐秦中失利,楚考烈王不得不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并正式命名为郢,这表明楚人已在东方扎下根,暂时没有恢复本土的想法了。

13

一蹶不振,楚国灭亡

楚考烈王死后,楚幽王即位。这个时候春申君黄歇被杀,楚国失去了一位顶梁柱,从此一蹶不振。而这位楚幽王也命短,继位十五年就病逝了。临终前,他将八岁的儿子托付给了最信任的护国大将军项燕。楚幽王托付的,不仅是孩子,更是楚国的命运。

楚幽王去世后,他的兄弟楚哀王继位。可楚哀王在位两个多月,他的兄弟负刍的党羽就将他杀害,立负刍为楚王。由此,负刍成为了楚国历史上最后一任楚王。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在先后出兵灭掉了韩、赵、魏、燕等国之后,下一个目标是楚国。虽然秦灭六国的大势已经非常明朗了,但楚国毕竟家大业大,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年轻的秦国将领李信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形势,只领20万兵去灭楚,结果秦军大败。嬴政决定倾尽全国兵力,派大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对楚国发起最猛烈的进攻。楚军大败,项燕自杀而亡。

公元前223年,秦军南下,攻打楚国最后一个国都寿郢。没有了项燕的庇护,楚王负刍很快被俘。被装在囚车之中,运往秦国成为阶下囚。

秦国灭亡楚国后,取消了楚国的名号,将楚地设置为郡。这之后,负刍的弟弟昌平君熊启在淮南被拥立为楚王,定都兰陵,以长江作为屏障,占据吴越之地。最后兵败于蒙武将军的队伍,昌平君只好选择自杀,也正式宣告了楚国的灭亡。

从楚怀王开始到楚王负刍,这几代国君可以说一代不如一代。虽然在此期间,楚国也出现过春申君、屈原等一批能臣,但是无力阻挡楚国的衰落。再加上秦国在实行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六国合纵也没办法战胜秦国,最后楚国也是败在了秦国的铁蹄下。

其实在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之前,楚国也实行过变法,那就是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一度取得成效。可惜楚悼王死后,吴起死于守旧派贵族的围杀。可以说楚国最大的失败之一,就是没有把吴起变法实行下去,这才导致了被秦国所灭。

当然,历史有时候确实巧合。秦国虽然灭亡了楚国,但秦国最终也是被楚国所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的后代项羽一把大火烧了咸阳城和阿旁宫。当然,这是后话了。

第一任楚国国君:熊绎

鬻熊曾孙,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始封君。

周成王时,被封子爵,赐地五十里,建都于丹阳。他带领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开拓,为楚国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任楚国国君:熊艾

熊绎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君主。

在位期间,继续推动楚国的发展。

第三任楚国国君:熊䵣(dá)(熊黵)

熊艾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的第三任君王。

第四任楚国国君:熊胜

熊䵣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的第四任君王。

第五任楚国国君:熊杨

熊䵣次子,其兄熊胜死后无子,遂继其兄之位为楚君。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的第五任君王。在位期间主要活动范围仍限于荆山及古沮、漳河上游地区。

第六任楚国国君:熊渠

在位时间:前886年—前877年。

在位年数:9年

熊杨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第六任君主。

熊渠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他可以说是整个楚国的精神领袖,楚人都对他十分信服。此时是周夷王在位,王室衰微,楚国开始称王。

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史记·楚世家》

周王朝不是看不起我们楚人吗,他们不是嘲笑我们是蛮夷吗?他不给我封侯,我还懒得理睬他呢。如今楚国地盘这么大,赶得上他分封的十几个诸侯国了吧?我已经不稀罕做诸侯了,我要称王!据一些史料和传说记载,熊渠并不是自封为楚王,而是将他的三个儿子都封了王。既然中原王朝把“王”看成是最高权威,那就来挑战一下这个权威吧!

熊渠的三个儿子,大儿子熊康为句亶王、二儿子熊挚红为鄂王、小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镇守长江中游的要地。封王的意义非同小可,三个儿子都封王,这样做的目的,是把他们与周天子相提并论,平起平坐,没有君臣之分。这是楚人第一次称王,这不仅是楚国实力强大的象征,也是楚国第一次想要脱离西周的统治。

周厉王继位后,因其暴虐著称,熊渠担心受到周朝讨伐,便取消了儿子们的王号‌。

第七任楚国国君:熊挚

在位时间:?—前876年。

又作熊挚红。熊渠的次子,被熊渠立为鄂王,后被其弟熊执疵所杀。

第八任楚国国君:熊延

在位时间:前875年—前847年

在位年数:29年

原名熊执疵,熊渠的少子。

熊渠把他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等到周厉王即位,对诸侯国采取强硬的粗暴态度。熊渠怕周厉王派兵来征伐,就悄悄去了王号,不敢再声张,但却已点燃小儿子熊执疵的权欲之火。楚熊渠死后,他的长子熊毋康早逝,按西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挚红继承楚君之位,但少子熊执疵却发动政变,弑兄代立为君,改名楚熊延。

第九任楚国国君:熊勇

在位时间:前846年—前838年

在位年数:9年

熊延之子,无子,死后由其弟熊严即位。

第十任楚国国君:熊严

在位时间:前837年—前828年

在位年数:10年

熊延少子,熊勇之弟。

第十一任楚国国君:熊霜

在位时间:前827年—前822年

在位年数:6年

熊严长子。

第十二任楚国国君:熊徇(xùn)

在位时间:前821年—前800年

在位年数:22年

熊严第四子。

第十三任楚国国君:熊咢

在位时间:前799年—前791年

在位年数:9年

熊徇之子。

第十四任楚国国君:楚若敖 熊仪

在位时间:前790年—前764年

在位年数:27年

熊咢之子。因死后葬在若敖,故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若敖的长子楚熊坎继承楚君王位,是为楚霄敖。幼子斗伯比便以若敖为氏,又因封于斗邑,为斗氏之祖,亦号称若敖。斗伯比是斗氏始祖。

第十五任楚国国君:楚霄敖 熊坎

在位时间:前763年—前758年

在位年数:6年

楚若敖长子。楚国将死去的先王称为“敖”,因熊坎死后葬于“霄”地,故称为楚霄敖。

第十六任楚国国君:楚蚡冒 熊眴(xùn)

在位时间:前757年—前741年

在位年数:17年

公元前771年,进入东周时代。楚国的君主也有了全新的称号,如若敖、霄敖、蚡冒,这个名字命名的结构和中原国家的谥号是比较类似的,若、霄、蚡并不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而是表明这个人死的地方或者被葬的地方,而敖和冒都是君主的意思。因为蚡冒是被弟弟熊通杀死夺权,所以冒也有贬低的意思。敖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授予那些不被周王室承认的楚王,二是楚国的一个官职,但这个官职并不是权力最大的,权力最大的叫令尹,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国相。楚国第一代可考的令尹是斗伯比,他是楚若敖的儿子。

第十七任楚国国君:楚武王 熊通

在位时间:前740年—前690年三月

在位年数:51年

若敖之孙,蚡冒之弟。

楚武王熊通在位51年,在位期间施行铁血政策,对外强硬,从不妥协,对内创县制,设令尹,进行政治、军事的一系列改革。三次领兵伐随,威震东周王室,多次出兵征战,慑服汉东诸国。从而开拓江汉,扩大了楚国疆域,使楚国国势蒸蒸日上。其建立的军队强大,几乎统一了整个江汉流域,且完善了国家制度,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政治系统。

第十八任楚国国君:楚文王 熊赀(zī)

在位时间:前689年—前675年

在位年数:13年

楚武王之子。在位期间,多次迁都,建设为郢。北上征伐,先后兼并申、息、邓等国,娶息妫为夫人,并设县管理新占地域。在他的努力下,楚国疆域北抵伏牛山及汝水之南,东至淮河上游,成为雄踞南方的大国,陈、蔡开始臣服于楚。攻打郑国,参与中原争霸。

楚文王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他颁布成文法保护私有财产,大大推进了楚国的法制建设 ;占领南阳盆地,修筑边境长城,为楚国创造了可贵的发展机遇。楚国自此强大起来。

第十九任楚国国君:楚庄敖 熊艰

在位时间:前676年—前672年

在位年数:5年

楚文王去世后,息妫的儿子熊艰即位,是为楚庄敖。楚堵敖在位时,整日飞鹰走狗,不务正业,但是楚国国力日渐强大。公元前672年,在位5年的楚庄敖被亲弟弟,也就是息妫的另一个儿子熊恽弑杀了,他就是楚成王。

第二十任楚国国君:楚成王 熊恽

在位时间:前671年—前626年

在位年数:47年

楚文王之子。弑兄夺位,即位后,与诸侯修好,向周天子进贡,同时借周惠王之命,镇压夷越各族,开疆拓域。先后灭亡弦、黄、英、夔等国,与齐国争霸,后因忌惮齐国兵威,与其举行召陵之盟,暂时同中原诸侯和好休兵。公元前638年,楚成王在泓水之战中战败宋襄公,军威大振。公元前626年,楚成王遭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迫自杀。

第二十一任楚国国君:楚穆王 熊商臣

在位时间:前625年—前614年

在位年数:12年

楚成王长子。公元前626年,商臣得知其父楚成王想改立王子职为太子,于是带兵包围王宫,逼迫楚成王上吊而死,自立为君。楚穆王即位后,尽力改变楚国在城濮之战后的劣势,先后灭亡江国、六国、蓼国等国,进一步控制江淮地区(今安徽中、西部);攻打郑国;攻占陈国壶丘;平定斗宜西、仲归叛乱。

第二十二任楚国国君:楚庄王 熊侣

在位时间:前613年—前591年

在位年数:23年

楚穆王之子。楚庄王即位。即位三年,不理朝政,不出号令,日夜为乐。后经樊姬苦谏,采纳伍参、苏从建议,任用孙叔敖等良臣,兴修水利,平定叛乱,征服群蛮,国势大盛,正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06年,楚伐陆浑之戎,陈兵周疆,问鼎中原,有取周之意。公元前597年,楚与晋战于邲,楚国大获全胜,饮马黄河,威震华夏,使鲁、宋、郑、陈等国附楚,以代晋而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自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十三任楚国国君:楚共王 熊审

在位时间:前590年—前560年

在位年数:共31年

楚庄王之子。楚庄王去世,年仅十岁的楚共王即位,由叔父子重、子反辅政。公元前589年,楚国在阳桥之役中击败鲁国,随后在鲁国蜀地召开会盟,秦、齐、宋、郑、鲁、卫等十一国参会。同年,申公巫臣为夏姬叛楚奔晋,子重、子反不顾共王反对,诛灭申公巫臣的族人并瓜分了他们的家产,申公巫臣因而开始帮晋国实施“联吴制楚”的方针,来报复楚国。后郑国叛楚附晋,楚晋争郑,战事不断。

公元前575年,晋国伐郑,楚国救郑,爆发鄢陵之战,楚共王被射瞎一目,楚国战败,标志着楚国失霸、晋国复霸。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在自责中去世,临终前请求大臣为自己谥“灵”或者“厉”。 其弟子囊于心不忍,以楚共王知错能改为由,谥其为“共”,一作“恭”。

第二十四任楚国国君:楚康王 熊昭

在位时间:前559年—前545年

在位年数:15年

楚共王长子。楚康王在位十五年,颇有建树。楚康王通过量入修赋的改革,确认了土地私有权,破坏了原来的井田制,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征集军赋的制度,使征税合理公平,改进了楚国的军赋制度;弭兵之会,与诸侯交好,消除了楚国北面的威胁。在楚康王的治理下,楚国国势日渐强盛,重回霸主的宝座。

第二十五任楚国国君:楚郏敖 熊员(yún)

在位时间:前544年—前541年

在位年数:4年

楚康王之子。在位期间,任命叔父公子围为令尹,主兵事。担任令尹时,公子围先后杀害了大司马蒍掩,占有了他的家产。并在郑国边境修筑犨、栎、郏三城,公子围还多次僭越使用国君的服饰和仪仗。公元前541年,公子围出使郑国,半路上听说楚郏敖生病就返回楚国。同年十二月,公子围进王宫探视楚郏敖病情,用帽带子勒死楚郏敖,并杀死楚郏敖的儿子幕和平夏。公子围遂把楚王葬在郏地,称他为郏敖。之后公子围即位,是为楚灵王。

第二十六任楚国国君:楚灵王 熊围

在位时间:前540年—前529年

在位年数:12年

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二弟。即王位后改名虔。楚灵王在位期间,奢侈无度,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兴建了章华台。此外,楚灵王还留下了“上下其手”“楚王好细腰”“晏子使楚”“尾大不掉”等典故。

第二十七任楚国国君:楚初王 熊比

在位时间:前529年—前529年

在位年数:1年

楚共王三子。公子围发动政变,绞杀郏敖而自立为楚灵王,公子比出奔晋国。公元前529年,公子比潜回蔡国,联合楚诸公子,在陈、蔡起事,趁灵王远在淮北,一举攻入郢,杀死楚灵王太子禄,后公子比被公子弃疾立为王,即为楚初王。随后楚初王又被公子弃疾威胁而自杀。

第二十八任楚国国君:楚平王 熊居

在位时间:前528年—前516年

在位年数:共13年

楚共王之子,初名弃疾,即王位后改名居。楚平王即位早期,采取了息兵安民的宽仁政策,对外停止战争,结好邻国,对内减轻国民赋税,施惠于百姓。其息民政策使楚国一度政治稳定,从动乱中恢复过来。但他后期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生活奢靡、纵容贪腐、强夺儿媳、杀害忠臣,造成了楚国朝局动荡昏暗的局面,为他身后的吴破楚入郢之战埋下了祸根。

第二十九任楚国国君:楚昭王 熊珍

在位时间:前515年—前489年

在位年数:27年。

楚平王之子。楚昭王是楚国的一位中兴之主。

第三十任楚国国君:楚惠王 熊章

在位时间:前488年—前432年

在位年数:57年

楚昭王之子。楚惠王即位后,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国势得以迅速复苏。先后平定白公胜之乱,灭亡陈国、蔡国、杞国,将楚国领土扩至东海、淮海、泗水一带,成为一方强霸。

第三十一任楚国国君:楚简王 熊中

在位时间:前431年—前408年

在位年数:24年

楚惠王之子。楚简王在位期间,先是向东北方向扩张,灭亡莒国,使楚国的势力达到沂水流域的中部。接着交好宋国,试图扩大对中原的影响,但受到了三晋的阻挠。楚简王中期,楚、晋之间接连爆发三次战役,楚国三战三败。后期,楚简王伐魏得胜,攻至上洛。楚简王年间的晋楚之战,拉开了战国时期晋楚之争的序幕,标志着三晋已显强大,而楚国则稍处劣势。

第三十二任楚国国君:楚声王 熊当

在位时间:前407年—前402年

在位年数:6年

楚简王之子。楚声王在位时期,楚国社会动荡不安,国事积弊日深。公元前402年,楚声王被“盗”所杀,其子熊疑继位,是为楚悼王。楚声王被盗而杀,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楚国,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从侧面反映了楚声王的无能错乱和穷兵黩武。所以,他死后,楚国为其谥号为“声”,称为“声王”。《逸周书·谥法解》云:“不生其国曰声。”

第三十三任楚国国君:楚悼王 熊疑

在位时间:前401年—前381年

在位年数:21年。

楚声王之子。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设立宛郡、打击封君、裁冗削禄、改政移风、奖励耕战,使楚国快速富强起来。其后楚国对外扩张,“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威震诸侯。

第三十四任楚国国君:楚肃王 熊臧

在位时间:前380年—前370年

在位年数:11年

楚悼王之子。楚肃王在位时,继承了悼王的遗志,通过夷灭作乱贵族、收回其封地的形式,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他执政期间,虽然在中原丧失了不少领土,但使民众得以休生养息,为楚国在宣王、威王时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第三十五任楚国国君:楚宣王 熊良夫

在位时间:前369年—前340年

在位年数:30年

楚悼王之子。楚宣王在位的三十年,正值魏国霸权达到鼎盛、再由盛转衰的时期。面对这一情况,楚宣王在前期采取了对内休兵息民、对外交好秦国的策略,逐渐恢复国力。其后魏国四面树敌,楚宣王便洞察形势,抓住时机,也加入了打击魏国的行列,并一举攻灭蔡国、邾国,开疆拓土,使楚国重现了强盛局面,为后来楚威王和楚怀王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十六任楚国国君:楚威王 熊商

在位时间:前339年—前329年

在位年数:11年

楚宣王之子。楚威王是战国时期楚国颇有作为的君王。他在位时期,继承楚宣王振兴楚国的事业,在徐州大败齐军,并在金陵(今南京)筑城,从而将楚国的势力扩张到了江淮地区。此间楚国的经济、军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三十七任楚国国君:前楚怀王 熊槐

在位时间:前328年—前299年

在位年数:30年

楚威王之子。在位期间,他曾破格任用屈原进行改革,但变法半途而废。楚怀王在位期间,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也因他的决策失误和对外政策的失败,导致楚国逐渐衰落。他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相张仪的计谋,背齐投秦,最终身死异国‌。

第三十八任楚国国君:楚顷襄王 熊横

在位时间:前298年—前263年

在位年数:36年。

楚怀王之子。两次在秦为质子,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于秦,楚顷襄王听信谗言,罢黜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等臣,向秦求和,暂得苟安一时。即位后几次被秦打败,丧权失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到陈。

第三十九任楚国国君:楚考烈王 熊元

在位时间:前262年—前238年

在位年数:共25年

楚顷襄王之子。楚考烈王在位时,以春申君为令尹,定都寿春,完成了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在位期间与魏国解救赵国邯郸之围,又以春申君为主合纵抗秦,传其子楚幽王为春申君之子。

第四十任楚国国君:楚幽王 熊悍

在位时间:前237年—前228年

在位年数:10年

楚考烈王之子,一说是春申君私生子。

《战国策》中记载:楚考烈王没有儿子,相国春申君为此甚为忧愁,虽然进献了许多美女,却始终没能生出儿子。这时赵国李园想出了一个计谋,他先把自己的妹妹李嫣献给春申君黄歇,得到春申君的宠爱,待李嫣有身孕后又将她献给考烈王。入宫后的李嫣很快就得到了考烈王的宠爱,不久便产下一子,名熊悍,即是后来的楚幽王。楚考烈王开始重用李园,使得李园很快就掌握了朝政。

楚考烈王薨,李园先进入宫中,暗中在棘门内布置刺客。当春申君经过棘门时,李园的刺客从门两边跳出杀死他,然后将他的头割下丢到棘门外。同时,李园又派人杀死春申君的全部家族。太子悍继承了王位,是为楚幽王。李园取代春申君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

第四十一任楚国国君:楚哀王 熊犹

在位时间:前228年—前228年

在位年数:1年

第四十二任楚国国君:楚王负刍 熊负刍

在位时间:前227年—前223年

在位年数:5年

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第四十三任楚国国君:昌平君 熊启

在位时间:公元前223年

在位年数:1年

曾任秦国相邦,后被楚将项燕拥为楚王,在淮南一带继续反抗秦国,最终兵败身死。

第四十四任楚国国君:义帝 楚怀王熊心

在位时间:前208年—前205年

在位年数:4年

附:楚国历代君主世系图  ©惟真坊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