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专栏】甘茂华|爱上宜昌

 新锐散文 2025-04-14 发布于河北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爱上宜昌

从前,我住在偏远的恩施山区。后来,定居宜昌。转眼间,在这个城市生活三十多年了。爱上宜昌,却把他乡作故乡,说起她便情深意长。沿江散步,边走边想,一部宜昌简史,该从何说起?江有江的历史,城有城的记忆,就从身边这条大河说起。长江从家门口流过,流过多少岁月沧桑,流过多少故事传说。我后来读书学史才知道,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宜昌古称夷陵。峡尽天开,大城崛起,宜昌因水而生,又因水而兴。直到清雍正十三年名府宜昌,含取宜于昌盛之意;从此,城门一开万舟来,宜昌铺开了属于她自己名下的历史画卷。

城市江边有一条大路,滨江大道,从三江桥头一直通往伍家岗,通往诗和远方。我每天傍晚从至喜桥下散步到滨江公园,一路风景线,一路遐想。往事纷至沓来,人生旅途在脚下徐徐展开,与宜昌相关的情缘就浮现眼前。宜昌简史,就在记忆中自然而然地抵达笔端。

走到镇江阁,对岸是庙嘴。从此岸到彼岸,是宜昌冬泳爱好者的好去处。镇江阁是镇守长江的阁楼,见证了黄金水道的前世今生。开埠前,宜昌有“四关八码头”。沿江一带,昼夜鼎沸,热闹非凡。东湖上河街至大南门附近,帆樯如林,连档接尾数千只,船户船民万人以上,并结为川楚八帮和湘帮,各划地段,招揽客货。1876年开埠后,轮船水运一跃而起。招商局租轮船驶抵宜昌,开辟汉口至宜昌航线。以后,英商太古洋行、怡和洋行、日商大阪洋行的轮船相继加入。沿江一带各公司的码头,泊位鳞次栉比,绵延十余里。从此,每年成百上千艘次的中外轮船出入于宜昌港埠。汽笛声声,渔火点点,宜昌水运一派繁忙。铁轮取代了木帆,数不清的中国棉花、布匹运往海内外,码头上搬运工人的船工号子,被风吹送到镇江阁身边。站在今天望昨天,那汽笛声和号子声,仿佛还萦绕在我的耳际。

滨江公园是宜昌人休闲的地方。唱歌的、跳舞的、打拳的、玩牌的等等,都在这里找到了各自的位置。江南磨基山与江北九码头遥相守望,在这里看得一清二楚,让人心绪辽远。如今,当我在沿江大道漫步时,当年海关的人物或场景,竟像电影镜头般切入脑海。必须再次提起,1876年是宜昌城市史的拐点。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特规定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并增开海关。第二年春三月,清政府在宜昌设立海关,海关关署设在东湖到城南门外滨江处,即今宜昌市人民政府靠沿江大道一侧,就在滨江公园附近。那个年代,宜昌没有自来水,人们都到江边挑水。一条邮政巷,从早到晚都是湿漉漉的。如果时光倒转,你在过去商业集中的解放路、二马路的旧城以内,以及延伸到城外的东门外、南门外、北门外的三条街上走一走,你会发现曾经有那样一个商业萌兴因而市场繁荣的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头脑精明因而生意兴隆的商号。宜昌就像一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滋味。

很多年前,我在山西工作时,每次回恩施探亲必经宜昌。那时没有高速公路和动车,都是在宜昌坐船到巴东再转汽车到恩施。宜昌港务局在九码头,一条路坎坷不平,逢雨天满脚泥泞。候船室十分简陋,几把长条木椅,两个售票窗口,一块公布船期的黑板,一群挑担背篓的候船人,显得破破烂烂、冷冷清清。不过,与我携家带口、北方南方、一副书生落魄相也算是标配。我住宿的人民旅社就在路口街头,没有空调,不供应热水,厕所是一层楼公用。有一天等船,一下午无事可做,我转来转去转到了红星路。忽然眼前一亮,发现了红星路13号那栋大楼。木制百叶窗,阁楼烟囱,典型的英式建筑。院墙上一块石碑尤为清晰:“原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建于1918年。”我看见老房子对面,几个居民坐在路边聊天。他们是在聊老宜昌的那些人和事吗?想当年,随着通惠路、一马路、二马路和九码头的开辟,外商洋行和公司接踵而至。不少中小商人为外商代购漆、麻、茶、丝、桐油等土特产品,代销煤油、火柴、洋布、洋纱、洋袜等“洋货”。十里江岸,连樯接舶,桅杆林立,一片帆海。红星路13号可以作证。此情景,初潮拍岸,一句足矣。

现在的九码头,已经是繁华的现代化的三峡宜昌旅游中心。宽敞的候船大厅,电子屏幕闪烁着莹光。豪华的游船正在恭候远来的客人。在它附近,万达商区高楼林立,中心医院平地崛起,好一派大城风光。拂去岁月的风尘,翻开历史的篇章,我在此温故而知新。那是1929年,宜昌拆除旧城城墙,形成北起紫云宫(今三江桥附近),南抵美孚油栈(今港务局一带),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0.5公里的商业中心区。此时大商户雨后春笋,如傅济春国药号,后发展为跨省设分号的兴盛祥药材号;还有邓祥和棉花行、裕懋厚匹头号、朱大顺榨坊等;一时间群雄并起、百业萌兴、热闹非常。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宜昌已是一座人口达10万的消费型城市,其中商业共有七十多个行业两千多户。这一番景象,堪称商采斐然。

从老城走出来,沿江东行。我看见古老的天然塔矗立江岸,头顶高天流云,目睹宜昌城市巨变,自然是笑傲江湖的姿态。在它眼里,宜昌市是一颗明珠照亮了峡江。解放初期,宜昌还是个小镇。宜昌现代城市基本骨架的形成,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事情。那时大批军工企业和科研单位进驻宜昌,使之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这是宜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变迁的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是70年代至80年代,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设,让人瞩目宜昌。第三次浪潮是90年代开始建设的三峡工程,使宜昌又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19948月,宜昌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速。正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今日宜昌万千气象。这是一个好地方,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洞有洞,要寺有寺,要桥有桥,要坝有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聚焦世界目光,展现无穷魅力。说它是水电之都,实至名归;说它是旅游胜地,美名远扬;说它是广博之地,物华天宝;说它是交通要冲,水陆空贯通东西南北;说它是历史文化名城,屈原、昭君、嫘祖、杨守敬都是乡里乡亲;怎么说都不过分,怎么说都是价值连城。宜昌,叫我爱你没商量。

正是一条长江,滋养了宜昌和她的儿女。我在沿江步道上走着,沿着河走就是回家的路。关于从前那些追忆的印象,像眼前江水泛着晚霞的光芒。城的故事,城的传说,城的史记,城的形象,都在江水中收藏着、流淌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我相信,江水也是有记忆的,而且,漫长深远。在滨江公园,我听到一个女歌手唱起一支地方情调的民歌,那么情意缠绵,那么入耳入心,惹得我诗兴大发。于是站在江边即兴写了一首《万世同堂》的歌词,然后对着这条大河吟唱。我把爱捧给宜昌,捧给我的家:

中秋做的酒,清明摘的茶,

我把屈原昭君接回老家。

挂的挂灯笼,吹的吹唢呐,

张灯结彩就在三峡大坝。

万世同堂好人家,

桃花岭上开桃花……

作者简介:甘茂华,土家族,籍贯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知名散文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散文网特邀作家。历任湖北作协理事,湖北流行音乐艺委会理事,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已出版小说、散文等各类文学著作16部,获得湖北文学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湖北屈原文艺奖、全国冰心散文奖、文化部群星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有作品收入大学声乐教材和中学语文乡土教材,《三峡文学史》列有专节评介。


新锐

坚持“尊重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理念。

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

视野求广,语言求美。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合作纸媒:西岳评论散文版


作品回顾

【散文家诗歌特辑】甘茂华|为生命而歌(诗歌五首)

【新年特辑】甘茂华|时光如梭,就此别过

2019年新锐散文优秀作者作品回顾|甘茂华

【作家专栏】甘茂华|九佬十八匠

【作家专栏】甘茂华|在 生 碑

【作家专栏】甘茂华|追忆鄢国培

【作家专栏】甘茂华|庚子年正月日记

【作家专栏】甘茂华|独立寒冬的董市水府庙

【作家专栏】甘茂华|读油画家谢伟民肖像画

【作家专栏】甘茂华|与最朴素的春天相遇

【作家专栏】甘茂华|鄂西大山谣

【作家专栏】甘茂华|麦海拾穗小札

【作家专栏】甘茂华|不想白活就读书

【作家专栏】甘茂华|麦海拾穗小札(续篇)

【作家专栏】甘茂华|你要读一读明人小品

【作家专栏】甘茂华|《散文》中的散文

【作家专栏】甘茂华|写在大老岭的笔记

【作家专栏】甘茂华|三峡小城与三峡女子

【作家专栏】甘茂华|遥远的竹枝

【作家专栏】甘茂华|水浕司茶事

【作家专栏】甘茂华|三月里,灯下漫笔记流水

【作家专栏】甘茂华|你的生命被照亮

【作家专栏】甘茂华|印象恩施五章

【作家专栏】甘茂华|读高中学友诗词二题

【作家专栏】甘茂华|四季清江四章

【作家专栏】甘茂华|致亲爱的朵朵(三题)

【作家专栏】甘茂华|追光者在天上人间翱翔

【作家专栏】甘茂华|怀抱梦想的跋涉者

【作家专栏】甘茂华|潘爷爷的葬礼

【作家专栏】甘茂华|娓娓动人的乡土叙事

【作家专栏】甘茂华|桃叶橙的前世今生

【作家专栏】甘茂华|与四作家书

【作家专栏】甘茂华|写好自己的故事,致敬奋斗的人生

【作家专栏】甘茂华|巴人之河十章

【作家专栏】甘茂华|寻梦屈原祠

【作家专栏】甘茂华|老女人三题

顾问组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王士敏  王友明  李东辉   蔡汉顺  李锡文 马明高  丁尚明  高丽君  周  海   张道德  

责编团队

(排名不分先后)

荆淑敏  马明高  吴云峰  李锡文  李佩红  胡安同   蔄红伟  苏小桃   黎  乐   高丽君  赵  阳  袁明秀   邓贵环  周  海    李慧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