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诗经·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 【释字词】 ▲喓喓(yāo):象声词,虫鸣声。 ▲草虫:草中的昆虫。 ▲趯趯(tì):跳跃的样子。 ▲阜螽:大土堆上的螽斯(蝈蝈)。 ▲亦:这里是假设、如果的意思。 ▲既:已经。 ▲止:表示已经完成。《诗经·大雅·大明》:“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嘉止表示婚事已经完成,也就是已经结过婚了。 ▲觏(gòu):遇见。 ▲降:由上而下为降,这里表示放下心来。 ▲陟(zhì):升,登。 ▲惙惙(chuò ):心神不宁的样子。惙从四手而偏旁为竖心,似百爪挠心而心神不宁。 ▲说(yuè):通“悦”,高兴。 ▲夷:平,此指心情平静。 ![]() 【赏析】 《诗经·召南·草虫》描写的是妻子思念、担忧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这首诗的主旨与风格和《诗经·周南·卷耳》差不多,都有登高望夫,盼夫归来,望眼欲穿的以思夫为主旨的情节描写。而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却又与《诗经·小雅·出车》有一定关系,甚至连诗句都有高度的近似性。《草虫》第一章说到:“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而《出车》中则有“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的句子,两者几乎是相同的。召南是召公管辖的区域,当时召公居宗周,周公居成周,成周在东,宗周在西。据《出车》而断,《召南·草虫》中女主人公所忧思的丈夫,很可能是去征伐西戎(玁狁)去了。“自古征战几人回?”正因为如此,故女主人公特别担忧丈夫的安危,日日盼望丈夫能够平安归来。 ![]() 《诗经·召南·草虫》共分三章,每章中都有“亦既见止,亦既觏止”的句子,表达了女主人公渴求能够见丈夫一面的思想感情,那怕就是路上短暂遇见,远远见一面也好,只要证明丈夫还好好地活着,女主人公悬着的心才会放下来。第一章以“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句来起兴作喻,比喻女主人公惴惴不安的心和慌乱的动作。草丛中的虫儿“喓喓”地鸣叫着,大土坡上的螽斯“趯趯”地乱跳着,景随心动,这就好像女主人公坐立不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丈夫安危的样子,也好像女主人公心慌意乱,怦怦乱跳的心。第二章和第三章皆言“陟彼南山”,无论是“言采其蕨”,还是“言采其薇”,都是借口,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望夫归来也。 ![]() “未见君子”一句统领全篇,是压在女主人公心头的一块巨石,也是形成女主人公忧心悲伤感情的根源。天各一边,地各一方,音讯全无,生死难料。“未见君子”,女主人公悬着的心永远不会放下来,使她一直倍受煎熬,要么是“忧心忡忡”,要么是“忧心惙惙”,要么就是“我心伤悲”。女主人公的愿望和要求其实并不高,那怕仅见一面,甚至只是路上远远地遇见,不说一句话,即诗中所谓“亦既见止,亦既觏止”,女主人公也就心满意足而安心了,即诗中所谓“我心则降”、“我心则说”和“我心则夷”。可就是这点小小的愿望,其实也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女主人公忧心悲伤,就是几千年后的读者,读之也会不觉潸然泪下。本诗极具艺术感染力,读之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 【白话意译】 草丛中的虫鸣声此起彼伏, 大土坡上的螽斯跳来跳去。 见不到出征未归的丈夫, 我不由得也又叫又跳,忧心忡忡。 假如能让我见上一面, 那怕是路上匆匆一遇, 我怦怦乱跳的心率也定会降下来一些。 登上那南山之上, 嘴上说是去采蕨菜(实是为望夫归来)。 见不到出征未归的丈夫, 我实在是百爪挠心,忧心惙惙。 假如能让我见上一面, 那怕是路上匆匆一遇, 我那忧郁已久的心也会因此而惊喜。 登上那南山之上, 嘴上说是去采薇菜(实是为望夫归来)。 见不到出征未归的丈夫, 我的心像提到了嗓子眼,充满了伤悲。 假如能让我见上一面, 那怕是路上匆匆一遇, 我悬着的心才会放下来而暂得平静。 ![]() 子夏故坛撰于2025年4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