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治钧 || 走近经典,走进名著——《红楼梦》导读 ①

 倚月临风 2025-04-15 发布于河北

读不读《红楼梦》?这是一个问题。我敦劝你抽空读一读,只有益处,没有害处,必见收获,并且终生受用不尽。

读书有各种方法,譬如陶渊明提出过“不求甚解”法,苏东坡提出过“八面受敌”法。陶渊明强调,开卷有益,读就好,懂不懂无所谓。苏东坡则强调,书须反复读,每次侧重关注某一个方面,最后融会贯通,彻底弄懂。具体到《红楼梦》,可分别关注思想内涵、艺术手段、人物形象、语言表达、诗词曲赋、园林建筑、典章制度、文化氛围等。然而,《红楼梦》是一部文学类世界名著,仅仅当作一本闲书去读,随意翻翻,“不求甚解”,似属浪掷时光;《红楼梦》又是一部近百万字的大部头巨著,短时间内反复细读,“八面受敌”,把旁的事务统统撂下,好像也不太现实。在有限的时日以内,尽量达到较为满意的阅读效果,这需要掌握些许技巧。笼统言之,最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读,也就是带着浓厚的兴趣来读,时时刻刻别忘记追问:此人这样做或这样说,为什么?作者居然这样写,为什么?

当然,《红楼梦》还是一部出了名的古代天书,格外难懂。这便要求我们在开卷之前,增加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现在扼要辨析《红楼梦》及其阅读中的若干奥秘,顺带介绍此书的产生背景与基本特征,供你披览的时候拿来参考。关于怎么读,下面还会随时点到。

一  作者与时代

《红楼梦》的作者叫曹雪芹,第一回已揭示出来。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并不了解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那么这个名字也就只是一个符号或传说。进入百年前的现代社会,著名学者胡适(1891—1962)和俞平伯(1900—1990)等积极倡导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有关曹雪芹的历史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天祐,一字梦阮,号雪芹,别署芹圃、芹溪,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人,祖籍东北辽阳。玄祖曹锡远是明朝边关守将,汉族,归顺后金。高祖曹振彦从龙入关,立功受勋。曾祖曹玺(约1619—1684)、祖父曹寅(1658—1712)、父亲曹颙(1689—1715)、叔父曹頫(约1695—?)共三代四人,近六十载,在南京担任江宁织造,为宫廷督造服装、帷帐、布料等各类丝织品,同时监察江南地区的吏治民情,深得康熙皇帝玄烨(1654—1722)的宠信。曹寅还是一位诗人兼戏曲家,有《楝亭集》和《续琵琶》传世,曾主持刊刻《全唐诗》和《佩文韵府》,遍交江南名士。康熙帝一生六次南巡,后四次均驻跸曹家的织造府。曹家的煊赫,由此可觇一斑。孰料,雍正皇帝胤禛(1678—1735)登基以后,对曹家的巨额帑库亏空及种种不端行为,甚为震恚,先是罢了曹頫的官职,后又传令江南总督,实施抄家。江宁曹氏因此彻底败落,不得不返回北京归旗。那时候,曹雪芹十四岁,亲眼目睹了曹氏家族天塌地陷的可怕一幕。

关于曹雪芹的身世秉性,他的友人敦诚(1734—1791)、敦敏(1729—1796后)、张宜泉(1720—约1770)、陈浩(1695—1772)均有所记述。曹雪芹擅长诗画,嗜酒健谈,处世旷达,平日里以卖画为生。早年任职宗学,暮龄隐居西山,生活清贫。敦敏《访曹雪芹不值》:“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懋斋诗钞》)曹雪芹有个儿子,早殇,他因之感伤成疾,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溘然长逝,寿仅四十八岁。

脂砚斋评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眉批)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四松堂集》诗集卷上)敦敏《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懋斋诗钞》)张宜泉《伤芹溪居士》题下自注:“年未五旬而卒。”诗云:“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空山晚照凉。”(《春柳堂诗稿》)

迄今所知,在《红楼梦》以外,曹雪芹仅留下一本画册及七绝一首。自题西瓜画诗:“冷雨寒烟卧碧尘,秋田蔓底摘来新。披图空羡东门味,渴死许多烦热人。”(《种芹人曹霑画册》)另存题敦诚《白香山琵琶行》传奇断句一联:“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鹪鹩庵笔麈》)断管残渖,吉光片羽,每个字都比金子还贵重。

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史称康乾盛世,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宗法社会发展到巅峰的历史阶段,天下一统,疆域广袤,人口破亿,国库充盈,势力强大,经济总量世界第一,是全球的冠冕。江苏吴县名医薛雪(1681—1770)《送陇西公还闽》:“老臣宜盛世,此日是何时?方寸诚如许,九重恩未移。”(《抱珠轩诗存》卷三)浙江秀水画家钱载(1708—1793)《叙村老话》:“盛世吉祥多善事,乾隆五十有三年。”(《萚石斋诗集》卷四九)小说中的林黛玉《杏帘在望》也说:“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第十八回)然而,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隐藏着深重的危机,主要是权力腐败、内耗加剧、钳制严酷、人心涣散、科技停滞、乱象丛生,整个社会就像一潭死水,又像一艘巨型破船。只举两方面的例子。

一是文字狱。此指朝廷及其党羽从著作中挑剔字句,罗织罪名,蓄意迫害文人。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降,文网一直张着,相关罪案史不绝书,而以康乾盛世为甚,乾隆朝尤烈。据不完全统计,康熙、雍正两朝的文字狱案近40起,而乾隆一朝竟达130多起。清代超过此前历代文字狱的总和。参看上海书店2011年版《清代文字狱档》增订本,时见灭门,竟至凌迟,相关文献记述惨绝人寰,惨不忍睹。由此,尸骨累累,血迹斑斑,思想遭禁锢,人才遭摧残,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噤若寒蝉,社会上万马齐喑,一派肃杀之气。安徽桐城方孝标(1617—1697)《有客行》:“客从西湖来,必知西湖事。株连文字狱,杀戮无老稚。妇女裸且髡,连樯如鬼魅。”(《钝斋诗选》卷五)方孝标本人就是文字狱的一位受害者,因同邑戴名世(1653—1713)《南山集》案牵累,遭掘墓鞭尸、锉骨扬灰,亲族坐死或流徙者甚众。乾隆帝的堂弟弘旿(1743—1811)有机会读到《红楼梦》早期抄本,却不敢借阅,就是怕粘上文字狱。他说:“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延芬室稿》)直到道光朝初年,知名诗人龚自珍(1792—1841)《咏史》犹喟叹:“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定庵文集补》卷上)再晚些的广东南海人谭莹(1800—1871)《论词绝句》也说:“易世恐兴文字狱,子规谁许尽情啼?”(《乐志堂诗集》卷六)可见文网为害之剧之深。

二是外人见闻。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夏秋之交,英国的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勋爵率领数百人出使中国,经天津入北京,又赴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在游历东南沿海地区以后,于翌年仲春经广州离开澳门。少年翻译小斯当东(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1781—1859)后来力主同中国开战。史载:“庚午,上御万树园大幄,英吉利国正使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等入觐。”(《清史稿》卷十五)这是中外交流史上的一桩大事。作为西欧诸国向中国派遣的首位外交使臣,马戛尔尼及其随同人员著有回忆录与日志,详尽记录了他们在东方古国的所见所闻,钜细靡遗,视角独异,自然也不必顾忌什么文网。他们观察到,康乾盛世确有富强繁荣的一面,但也有风物凋敝的一面。许多人numb(麻木)、cowardly(胆怯)、dirty(邋遢)、poor(贫苦),相当一部分底层民众衣衫褴褛,饮食粗劣,简直连欧洲大街上的乞丐都不如。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康乾盛世是国富民穷,国强民弱,普通百姓没能获得所谓盛世的真正实惠。

由此看来,四十七年之后,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遭遇空前败绩,并且一路滑下坡去,便不是偶然的了。康乾盛世实属外强中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景况究竟如何,曹雪芹的《红楼梦》会给你一个生动形象的参考答案。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阅读《红楼梦》,要对曹雪芹的生平家世及他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这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这本书,准确把握个中精义与神髓。

倾国倾城翡翠裙,曹公笔妙更尖新。

欣逢李杜千年后,又见惊天动地人。

二  成书与版本

曹雪芹生于南京玄武湖畔,少年时代来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长大后曾任职右翼宗学,协助培育皇族子弟,薪酬菲薄。由繁华落入困顿,从南方跑到北方,他阅历丰富,尝尽了人情冷暖,觑透了人性善恶,见惯了世态炎凉,勘破了世道沧桑。快到三十岁时,他动笔撰写小说,潜心伏案,惨淡经营,精益求精,一写就是十来个春秋。他的家族痛史和个人经验,统统都熔铸到书中去了。

曹雪芹最先写成的小说叫《风月宝鉴》,侧重表现男欢女爱,具有劝诫的意味。脂砚斋评曰:“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甲戌本第一回眉批)曹雪芹对这个初稿不甚满意,便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第一回),终于初步告成。《红楼梦》是曹雪芹毕生心血的辉煌结晶。他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同上)亲友也挥毫题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甲戌本《凡例》)这些话质朴平实,无有夸张。

曹雪芹写出《红楼梦》后,并未马上付梓。先由一位亲友,别号脂砚斋的,誊录加评,在一个小圈子里传阅传抄。宗室永忠(1735—1793)《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其一:“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延芬室稿》)至为遗憾的是,在传阅传抄的过程中,后半部一些章回被借阅者迷失了,致使抄本均欠完整,所幸仍在流布。后来,播传范围逐步扩大,一些抄本在京城琉璃厂火神庙、护国寺、隆福寺的庙市上明码标价,公开兜售。虽然最多只有八十回,但价格昂贵,要数十两乃至近百两银子,普通顾客是买不起的。

这类旧抄本,现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另存题名《石头记》的列藏本、蒙府本、戚序本、南图本,还有题名《红楼梦》的杨藏本、舒序本、甲辰本、郑藏本。它们都是弥足珍贵的古籍文献,可惜残缺过甚,有的仅存两回。

曹雪芹辞世二十八载后,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冬,北京萃文书屋用木活字摆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程甲本),翌年春修订再版(程乙本),此书方获正式出版发行。它们是程伟元、高鹗悉心整理的,一百二十回,首尾完整,便于流传。程伟元(约1746—约1819)字小泉,一字少泉,号小能,江苏长洲人,曾入盛京将军晋昌幕府,后掌沈阳书院,工诗善画,有《罗汉册》《双松并茂图》《松柏同寿图》等,兄壮元。高鹗(1758—约1815)字云士,号秋甫,别署兰墅,内务府镶黄旗汉军人,祖籍奉天铁岭,乾隆乙卯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刑科给事中,有《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兰墅文存》等,父存柱、母孙氏,配卢氏,子玉枢、玉纶,女仪凤(字秀芝)是闺秀诗人。

据苏州毛庆臻(嘉庆戊寅举人)记载:“乾隆八旬盛典后,京板《红楼梦》流衍江浙,每部数十金。至翻印日多,低者不及二两。”(《一亭考古杂记》)按清高宗弘历(1711—1799)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仲秋庆贺八旬寿诞,“京板《红楼梦》”显指随后的程甲本及程乙本。从此《红楼梦》以全璧的风采跃上文坛,立刻雅俗共赏,洛阳纸贵。由于各地书坊竞相翻刻,价钱低廉,有口皆碑,到今天已传遍全球。程甲本既接近曹雪芹原稿的面貌,又具备后四十回章节,是乾隆朝原物,应予重视。小说不比诗文,有头有尾才有利于欣赏。

劝君月下听天书,假语村言酒一壶。

若问古今因果律,定知情义有还无。

三  时空与人物

红楼之梦嘛,一场梦而已,时间是虚幻的。明朝还是清朝?作者没有明白交代。从头到尾,主体只写了十来年的事。地域南北呢?作者也没讲清楚。有人指认说在首都北京,有人猜测说在石头城南京(金陵),都有几分道理,却都不能坐实。亦明亦清,似史非史;忽南忽北,似梦非梦。这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一大看点。

时空模糊,作者故意的。一方面,它可以阻止读者对号入座,预防官员捕风捉影(然后挟嫌诬告),避免朝廷野蛮治罪。曹雪芹非常聪睿,非常谨饬,他可不想触文字狱这个霉头。另一方面,模糊便浓缩,便抽象,而抽象的时空别具喻义。读者不妨集中关注人物命运,休管宏观时空。这场黄粱大梦,有可能浮现于任何时间、任何空间。

宏观时空模糊,微观时空则是明晰的。《红楼梦》的重点是写一门皇亲国戚(贵族大家庭)即贾府,分宁国府与荣国府。将近百年以前,贾氏兄弟二人立下赫赫战功,封赐公爵,同时敕建了左右相邻的两座官邸。前两代已过去,仅剩一位史姓老太太,叫史太君,也称贾母。第三代里,贾敬是宁府的,贾母之子贾赦(配邢夫人)、贾政(配王夫人)是荣府的。第四代有贾敬的儿子贾珍(配尤氏),贾赦的儿子贾琏(配王熙凤),贾政的儿子贾珠(配李纨)、贾宝玉及贾环,另有四位姑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第五代有贾珍之子贾蓉(配秦可卿),贾珠之子贾兰,贾琏之女巧姐。

以上都是些主子,老太太、老爷、太太、少爷、少奶奶、小姐、小少爷。还有半主半奴的媵妾(小老婆),比如贾政屋里的赵姨娘,贾琏屋里的平儿、尤二姐、秋桐。此外就是些奴仆了,内有女仆,外有男仆。女仆众多,除了嬷嬷、婆子、陪房、媳妇,就是大量的婢女,比如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儿、玉钏儿、彩云、彩霞。

贾府自然有亲戚。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长年寄居,侄孙女史湘云不时来玩。王夫人的胞妹薛姨妈,带着女儿薛宝钗及儿子薛蟠,常住府里。周遭还有一众族人,贾代儒、贾瑞、贾璜、贾蔷、贾芸、贾芹……第四回现身的护官符说,贾史王薛是四大家族,彼此联络有亲,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确如此。宗法社会本是家国一体的,写一家等于写一国,况且由一家扩展到四家、百家乃至千家万户。此书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整个社会,总人数达到670多名(统计标准不一,数字有差异)。读《红楼梦》要注意弄明人物之间的繁复瓜葛,搞清他或她的具体身份,这样方能把握住此人说话办事的基础依据和特殊缘故。

谁也无法回返到历史中去。那时还没有照片、电影、电视、电脑、录像带,仅存绘画和雕塑,但它们的场景和形貌未免太局促太琐碎,有色无香,有体无声,还欠缺历程的流荡、视野的辽阔、论议的深赜,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史书又愈来愈刻板枯燥。相比来看,《红楼梦》的描摹最全面、最真实、最活泼,有色有香,绘声绘影,小说戏曲中也是煌煌翘楚,凌驾于所有的稗官野史之上而毫无愧色。

如果你想系统地了解两三百年前的明清社会,轻轻松松实现时空穿越,亲切会见各式各样的陌生古人,那你就该读读《红楼梦》。

几番风雨几般愁,辜负襟怀又一秋。

无限良辰无觅处,也随蝶梦绕红楼。(待续)

(此文原刊于张俊顾问 沈治钧导读 曹立波 许振东 朱萍 莎日娜 常雪鹰 校点评注《红楼梦》卷前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

阅读链接

沈治钧: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藏甲戌本缩微胶卷跋

傅承洲 ||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几个问题

许振东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导向与路径

许振东 || “碧桃花”“稽颡泣血”与“素衣素盖”的探源与诠解——《红楼梦》释文辨析三则

人教版《红楼梦》新书发布仪式在京举行

作者简介

沈治钧,河北广平人,1960年生于北京,南开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著有《中国古代小说简史》《红楼梦成书研究》《红楼七宗案》,合著《新批校注红楼梦》等。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主办:许振东名师工作室

编辑:陈红

审校:张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