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友公,作为豫章丰城王氏的始祖,不仅是江西省有据可考的首位状元,更是唐朝诗坛的一颗璀璨明星。2009年,我有幸参与豫章王氏王家洲分谱的编撰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广泛查阅豫章王氏多家老谱资料,对王季友公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细致核实,现将编入新谱的王季友公行传及相关世系记载呈现如下。 王季友公生平 王徵公,字季友,乃景肃公幼子。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甲寅三月十一日午时,王季友公呱呱坠地。他年少时便胸怀大志,且天资聪颖,悟性超群。尽管家境贫寒,甚至曾以卖履为生,但他始终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其才学备受时人赞誉。杜甫称其通经论道,李勉视其为道德真儒,他的贤名远扬,交友广泛。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王季友公高中进士榜首,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初授洪州司议,后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子宾客。李勉、于邵曾为其作送行序,他亦向朝廷陈救时之策十条、君国重务九章,然而因忤逆帝旨,遂归隐家中。此后,他每日在龙泽坑智度寺与众多生徒讲学论道,留下《龙泽遗稿》千余篇,还著有《四书要说》《六经通义》,深受士大夫们的尊崇与倾慕。 后来,朝廷再度起用王季友公。他一路升迁,历任河西郡守、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等职。在任期间,他与李十五、李十六、郎士元、于邵、张九龄等文人雅士频繁唱酬来往,留下诸多诗篇。此外,他还创作了赠辜子春、沈千运、李季友、崔高士、于舍人等的诗作,其文学造诣可见一斑。 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甲戌十二月十八日,王季友公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一岁,朝廷追赠其为豫章伯。宋代时,人们为他塑像于儒学,并立达尊祠进行祭祀,还在龙泽书院为其立像。黄次山曾称赞他足以继承尧舜仲尼之道。他最终葬于株山南龙泽坑智度寺后,其侄仲舒为他撰写墓志,陆贽则撰写祭文,如今他仍被崇祀于理学名宦祠。 王季友公的夫人有田氏、柳氏和龙氏。田氏和柳氏诰封夫人,龙氏同样诰封夫人。柳氏于开元丙辰(公元716)年三月15日出生,龙氏于开元癸亥(公元723)年八月十三日出生 ,她们去世后都葬于王季友公墓右侧。王季友公与夫人育有一子,名为承显。 上源祖先九代人行传 王氏始祖太子晋到王季友公的高祖为四十世,王季友公本人为五十世。其九代上源祖先行传如下: 鼻祖第四十一世虬公:焕公之长子,官至并州刺史。部分谱载其生于周考王十三年(公元428年),卒于宣武帝景明元年庚辰(公元500年)。南齐肖道成代宗之后,于建元年间(公元479 - 482年),虬公自齐归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被征召为著作郎,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历任并州刺史,封晋阳公。他对魏国有大功,魏帝赐地定居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谥号为晋阳穆公。虬公配魏氏,被封为巨鹿县君,生子彦。 远祖第四十二世彦公:虬公之子,担任同州刺史。有谱载其为四十五世,在魏时任同州(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刺史,曾著《政小论》八篇,论述王霸之业,生子杰。 太祖第四十三世杰公:彦公之子,任济川刺史,封安康公。有谱载其为四十六世,生年不详,卒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称安康献公。周朝建德年间,杰公曾跟随武帝征讨邺城,担任前驱大总管,后来官至济州刺史。他家藏书丰富,对儒学颇有研究,受田于龙门。王绩曾云:“始则晋阳开国,终乃安康受田。”杰公著有《黄极谠义》九篇,并有《禹庙碑》传世,生子隆,另有一女嫁给临江侯蒋川。也有谱载傑公,字兴亮,为音公之子,号淡哉,任济州刺史,娶裴氏,生子一为隆。 烈祖第四十四世隆公:字文兴,傑公之子,任国子博士,娶康氏,生子一为通。又有谱载隆公字伯高,传承太仆先生之业,教授门人千余,著有《兴衰要论》七篇。隋开皇初年,以国子博士的身份待诏云龙门,后出任昌乐令,又迁任同州,之后不再出仕,被称为同州府君。还有谱载其以儒学知名,见识卓越,悟性极高,谈论六国得失时,得到皇帝称赞。后来担任昌乐令(今河南南乐县),再任铜川县令(今山西忻县西),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铜川府君。配裴氏,生子五,分别为度、通、凝、绩、静 。 天祖第四十五世通公:字仲淹,隆公之子,是一位博学鸿儒。他曾在龙门献策,却被奸臣阻拦未被采纳,此后屡次被征召都未出仕。在河汾一带教授弟子三千余人,隋初因上奏太平十二策而闻名,时人号称文中子。娶安氏,生子二,福畴(畤)、福郊。 高祖第四十六世福畴(畤)公:字文良,通公之子。唐高宗朝时,官拜左迁高趾刺史,继承太原之宗脉,延续河汾之学绪。生子三,勔、勮、勃。 曾祖第四十七世勔公:字公允,福畴(畤)之子,是一位鸿儒,隐居不仕。他文学造诣颇高,与弟弟勮、勃并称王氏三珠树。娶方氏,生子一为元暕。 祖父第四十八世韬公:字元暕,勔公之子。在高宗朝任彭城太守,转任中丞,官至尚书左仆射,谥号文懿。娶陈给中之女,被封为郑国夫人,葬于横山,生子一为景肃。 父亲第四十九世景肃公:字元鲁,元暕之子,讳仪。唐高宗乾符二年丁卯(公元667)年八月十五日午时出生,于天宝己丑(公元749)年去世。开元年间任丹阳太守,从万年业里迁居至豫章东湖后傅。梁王去世后,葬于河南中山,江西各府县大多是他的后裔。景肃公的夫人有吴氏、朱氏和房氏,房氏葬于平坡。他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政、致、徵。因其子显贵,被封为豫章伯。 景肃公迁居南昌的原因,据分析主要有两点:其一,其祖父王勔公时任泾州刺史,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因綦连耀谋反案牵连,与弟王勮、王助险遭诛连,虽然后来昭雪,但仍想换个居住环境;其二,叔祖王勃字子安,授朝散郎。其父被贬官,远居交趾六合县令(即海南)时,王勃自己也因一件玩笑小事而被逐出王府。赦免后去海南探父,途经南昌滕王阁,恰逢九月九日庆典,临时被邀请赴会,他临场挥毫,即兴写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诗序》,因此四海传名。这两件事是导致景肃公徙居南昌的主要原因。 景肃公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名政字孟友,生于唐景云二年辛亥(公元711)年二月十三日,官至襄邓防御史、鄂州采防使,赠吏部尚书;次子名致字仲友,生于唐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二月二十日巳时,举乡荐,任宣城令,后擢升为江陵太守;幼子名徵字季友。 季友公位下九代人裔孙行传 儿子第五十一世承显公:字元隆,又字元容,号安甫。季友公之子,出生时间记载不一,圳口谱载天宝庚寅岁(公元750年)四月二十日生,湾里谱载唐开元十三(公元725)年丙寅岁(公元726年)四月二十日生 ,也有记载为唐开元二十二(公元734)年甲戌岁十二月初九日生。居丰城正信乡云岭里,与从兄仲舒同应良方正,被举授为江陵太守。于长庆甲辰(公元824)年八月廿六日去世,葬于株山龙泽坑智度寺后。娶杜氏(也有记载为娶本里徐氏),杜氏于天宝壬辰(公元752)年三月十六日出生,葬于平岡,生子二,缉辉、缉荣。 长孙第五十二世缉辉公:字宗明,承显公长子,居徽州祁县。出生时间记载有别,唐大历五年庚戌岁(公元770年)十月四日生 ,湾里谱载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丙戌十月初四日生。娶妻杨氏,其后裔繁衍及殁葬情况失考。 幼孙第五十二世缉荣公:字宗贵,承显公幼子,出生时间各地谱载不同。王洲谱记为唐大历七年壬子岁(公元772年)正月廿日卯时生,斗门谱记为大历甲寅岁(公元774年)二月廿八日生,北岸谱记为大历戊申岁(公元768年)二月十八日生,湾里谱记为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壬子岁正月廿四日卯时生。他八岁能诗文,举孝廉,授监察御史。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乙卯岁九月十一日去世,葬于三凹岡。夫人有宋氏、继妣黄(房)氏,黄(房)氏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乙酉四月出生,生子三,琦、琼(居吉州)、琫(居常州)。 曾长孙第五十三世琦公:字国重,缉荣公长子,唐贞元丁丑(公元797)年三月十一日生。他文学出众,在居住的云峰山结书屋,号东山,晚年尤其喜好研读《易经》。咸通辛己年(公元861)去世,葬于智度寺后。娶郭氏,郭氏于贞元戊寅(公元798年)正月十九日出生,葬于九贞山,生子五,桧、柏、槐、椿、桂。 曾次孙第五十三世琼公:字国用,缉荣公次子,唐贞元乙卯(公元799)年十月初一日生,娶葛氏,居于吉州。 曾幼孙第 五十三世琫公:字国珍,缉荣公幼子,唐贞元壬午(公元802)年九月十八日生。年少时就有才行,隐居不仕,曾在徐塘岡下结庐,种植松竹千余株,以吟咏自得其乐,晚年又寄情于江湖。娶徐氏,居于常洲。 长玄孙第五十四世桧公:字子邰,琦公长子,行十三。出生时间记载不同,北岸谱和湾里谱记为唐永和癸己年正月初七日生(公元813年),王洲谱记为唐元和六年辛卯六月生。居蒲圻,娶熊氏。 次玄孙第五十四世柏公:字子邵,琦公次子,行十五,唐宪宗永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丁酉岁生,授都军兵马司,居金县西门,因居所之西,自号西源。娶李氏,二人都葬于平原岡,生子二,文、章。 三玄孙第五十四世槐公:字子邦,琦公三子,行十六,号九真。出生时间记载有差异,王洲谱记为唐永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戊戌年生,湾里谱记为长庆二年壬寅三月十八日生(公元822年) 。会晶壬戍年(公元842年)登进士,授御史。于乾符己亥年(公元879年)四月去世,葬于西岡岭。娶张氏,也有记载为甘氏,三妻为徐氏,徐氏于长庆癸卯(公元823)年六月十一日出生,去世后葬于佛岭,生子二,爵、盛,居于吉安永丰县。 四玄孙第五十四世椿公:字子邳,琦公四子,行十七,于太和丁未年二月三日辰时生(公元827年)。弱冠时就有经律之才略,器量深沉,常以《论语》《孟子》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且喜好研读《左传》《汉书》《三国志》,尤其精通《诗经》和《易经》,一举一动都遵循礼法,从不随意说笑,深受士大夫敬重。登南唐进士,官至御史中丞,银青光禄大夫。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甲戍应诏,领南康军事,十二月领宿卫兵监,江西诸路总管军事,屡立奇功,朝廷厚加宠赐,授予豫营校军,他抚养士卒,深得士卒欢心。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辛己,奉命守备福州,皇上命令进兵征讨,敌军远遁,皇上优厚赏赐服饰。咸通八年丁亥(公元867年)兼右宿卫军事,与兄子邦、弟子邙都军兵马史统领社民,保卫乡井。唐禧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乙未黄巢再次入境,被诏为御史中丞。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壬寅,特授御史武中丞。八月与黄巢战于徐茫湖之左,因救兵不至,战死于阵中,头颅虽被砍下,仍跨马奔出五里许,才扑倒于九贞山集灵观之东,当时狂风骤雨,大雷劈地将他埋葬。享年五十六岁, 敕封辅国大将军。娶韩氏,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癸卯九月十二日生,侍奉公婆尽心尽力,治家严谨且有方法,被诏封懿德夫人,于乾宁乙卯(公元895年)八月九日去世,葬于株山,生子十,任、俦、保、伦、仪、俊、仲、伻、信、侃。 幼玄孙第五十四世桂公:字子邙,琦公幼子,行十八,太和己酉岁(公元829年)生,授都军兵马使,居尧山,即今浃源。娶孙氏,孙氏于太和辛亥年生(公元831年)。 下面仅传椿公十个儿子行传。 长来孙第五十五世任公:字景清,椿公长子,号仁辅,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乙丑二月十一日生,居吴塘平坊,将此地命名为王坊。在居所旁建中丞庙,祭祀先人。娶喻氏,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丙寅四月一日生,二人都葬于东园,生子二,珏、班。 次来孙第五十五世俦公:字景文,号仪甫,椿公次子,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丁卯正月十一日生,居丰城槎熂,擢升为侍御史,累升至御史中丞,在战场上因义而死,葬于天塘岗。娶朱氏,去世后葬于钱山,生子一,正谟(居南坑)。 三来孙第五十五世保公:字景隆,号俊甫,椿公三子,唐大宗三年(疑为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己巳年二月初二日生。居镇山,因父亲战死军中而痛心,刻苦钻研学问,讲学不倦,守丧期间严守礼仪,三年未曾迈出家门。登中和(公元881 - 884年)进士,任丹阳太守。当时郡中盗贼四起,前任太守急于攻击,盗贼反而凭借险要地势日日劫掠。保公以德服人,不采取攻击手段,盗贼于是平息。又逢郡中饥荒,他不等朝廷命令,立即开仓放粮赈济百姓,郡中得以大治。考察时因其政绩位列第一,朝廷正打算重用他,却因病辞官归家,重建龙泽书院,自号云岭后学,被称为云岭先生。去世后葬于赤塘村。娶范氏,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庚午正月初七日出生,去世后葬于大窠山,生子三,昭、旭、矅。 四来孙第五十五世伦公:字景序,号道甫,椿公四子,乃佛岭石阙始祖。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辛未四月十八日降临人世,后被授任汀洲尹,就此定居佛岭石阙。其一生行止,皆留痕于这片土地,身后亦长眠于此,葬于佛岭(招云岭下鞠山)。他的夫人是甘氏,与他同一年出生,即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辛未八月初一日,甘氏逝世后葬于梅树塘。伦公与甘氏育有一子,名为沅。不过,湾里谱中却另有记载,称伦公生有二子,分别是沅与清 ,家族繁衍的记录在不同谱牒间,悄然展现出微妙而迷人的差异。 五来孙第五十五世仪公:字景修,号德甫,椿公五子,出生于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癸酉七月十二日,居于赖塘。他的夫人是万氏,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甲戌九月十八日出生,夫妻二人携手走过岁月,育有二子,分别是章和铃,其中铃迁居奉新,是从东山上镇徙居至赖塘,家族的迁徙轨迹在时光中留下独特印记。 六来孙第五十五世俊公:字景仁,椿公六子,号君甫 ,在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乙亥八月初三日开启人生旅程,定居于丰城登仙乡黄墓里、钱塘。他的一生结束后,葬于李坊门。他的夫人有北泽甘氏,还有继妻周氏,周氏于大中甲戌(公元854年)十一月初七日出生,逝世后葬于长安乡大峰山。俊公与二位夫人共育有二子,炤和炳,家族的枝叶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茂生长。 七来孙第五十五世仲公:字景淹,又字景中,号成辅,椿公七子,是临川黄洲始祖(现地名丰城市王家洲)。关于他的出生时间,王谱记载为唐大中六年壬申岁(公元852年)二月初七日未时生,而斗谱和北谱记载为唐大中丁丑十二月廿日生(公元857年)。他曾被授任黄洲府教谕,后迁至临川北乡黄洲,最终长眠于南源板坑。他的夫人范氏,于大中五年辛未岁(公元851年)十月廿日出生,葬于株山(斗谱、北谱记载)。他还有继妣黄氏,于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壬申八月初十日出生。又有谱载他娶的是范氏,也有说法是饶氏,生于大中己卯年(公元859年)八月廿日,仲公与夫人共育有二子,茯和葭,因娶黄州府女,葭便定居黄州,家族的分布随着联姻不断拓展。 八来孙第五十五世伻公:字景武,又字景用,号正甫,椿公八子,于唐大中己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元859年)出生,居住在临川枥山。他的夫人是余氏(也有记载为朱氏 ),于唐咸通元年(860年)庚辰七月十二日出生,夫妻二人逝世后都葬于回归岭,墓向为卯山酉向,伻公与夫人育有一子,名为会昌,新的生命延续着家族的血脉。 九来孙第五十五世信公:字景友,号孟甫,椿公九子,生于唐咸通辛己年(公元861年)十二月廿四日,是临川四十三都田西庵下的始祖。他逝世后葬于株山,后又迁葬于居所之后。他的夫人是曾氏,生于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甲申年十月十一日,逝世后葬于崇冈山。信公与曾氏育有二子,兴和隆,其中隆出继胞弟侃公名下为嗣,家族的传承在血脉与亲情间流转。 幼来孙第五十五世侃公:字景安,也作景刚,号季甫,椿公幼子,于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甲申三月初三出生,是临川檀坡的始祖。他的夫人有涂氏,也有记载为大溪李氏,于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乙酉九月九日出生,夫妻二人都葬于尧山。侃公无子,立继胞兄信公之幼子隆为嗣,家族的延续在特殊的传承方式中得以维系。 下面仅传仲公位下行传。 晜长孙第五十六世茯公:字子馨,又字伏馨,仲公长子,在乾符六年乙亥(公元879年)乙亥十二月十一日午时来到世间。他的夫人是张氏,于乾符六年乙亥二月初三日出生,夫妻二人合葬于虎拜岗,茯公与张氏育有一子,名为景,景便是白洲祖,新的一支家族脉络自此发端。 晜幼孙第五十六世葭公:仲公幼子,娶黄洲徐氏女为妻,就此定居黄洲(现湖北黄岗市),因婚姻而落籍他乡,家族的足迹在地域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仍孙第五十七世景公:字景行,又字仰行,行八,是茯公之子,于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丁卯十月十五日出生,逝世后葬于平岡山。他的夫人是徐氏,于贞明元年乙亥七月廿八日出生,逝世后葬于黄坡岡。景公与徐氏育有二子,伦和傑 ,家族的繁衍在时光的长河中持续前行。 云孙五十八世伦公:字世宏,景公长子,行二九,于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己酉十二月初九日巳时出生。他的夫人是梅林邹氏,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辛酉二月二十日卯时出生,夫妻二人都葬于大峰,伦公与邹氏育有二子,蓋和善,家族的枝叶愈发繁茂。 云孙第五十八世傑公:景公幼子,其生卒时间不祥,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生命轨迹虽未被详尽记录,但他同样是家族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耳孙第五十九世蓋公:字养瞻,又字义瞻,伦公长子,行益二,于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岁七月十八日寅时出生,担任金溪县主簿。他的夫人是陈氏,于端拱三年(公元989年)乙丑岁四月十八日申时出生,二人逝世后都葬于佛岭,蓋公与陈氏育有一子,名为简,简定居黄州,家族的分布范围随着子孙的迁徙不断扩大。 耳孙第五十九世善公:伦公幼子,其生卒时间不祥,逝世后葬于后门塘,他的一生虽在记载中略显模糊,但他对家族的意义同样不可磨灭。 以上便是王季友公上下十八代人世系行传。向上追溯,依次为父母、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鼻祖即为始祖;向下延续,依次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此为下九代。需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呈现的下传世系,仅为王家洲王氏裔孙,其他支系裔孙未列入其中。由于宗谱年代久远,各地分支宗谱在记载上难免存在差异,时间、地点、名字等信息有所不同,编纂时已将各地支系记载如实编入,以便大家在阅览时进行对照分析 ,从这些细微的差别中探寻家族发展的多元脉络。(未完待续) |
|
来自: 丰城市王洲尚群 > 《谱谍文化(本人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