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理学安上心植入道讲透理 让心理学回归心之道理的中文逻辑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第614篇原创文章 (总第630篇) 感谢参加中国心理学论坛的每一位伙伴! 中国心理学,因为有您而更加精彩! 以下是正文: 本次论坛继续讨论了生理过程与心理过程的关系,并结合对二者关系的描述探讨构建心理学的意义,介绍了中国心理学体系下心理学学科构建的理论假设、独特视角以及基本立场。中国心理学论坛由中国心理学研究第四代传承人高行之老师发起,旨在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的规范发展和实践推广。本场论坛由河南安阳的崔玉珍老师主持。 本次论坛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讨论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的关系其意义何在? 上一次讨论中有人认为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有一个交互的作用,交互就意味着这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但是这种交互的描述是以谁为主的,这是需要明确的。只有关系明确了,我们对于心理学应该研究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才能够更清晰一些。(崔玉珍) 讨论生理过程与心理过程的关系,其重点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这种关系。比如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到底是一个过程,还是两个过程?如果我们认为它们就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用同一个方法去研究,它就成不了两个学科,也就是说心理学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即便它短暂的存在,总有一天要被取代。因为它所有的研究都没有自己独立的东西,没有存在的资本。换言之,如果我们认为它们是一个过程,那一定要求心理学和生理学、脑神经学有不一样的研究方法。所以,我们如何去看待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它,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心理学到底能走多远。 如果我们认为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是同时进行着的两个不同的过程(比如有人讲“一体两面”),那么从学科逻辑上来讲它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但问题在于同样的研究方法到底能不能行得通?比如西方心理学一直以来比较看重的实验法,大家看看100多年来心理学到底有多少成果是通过实验方法得出来的?心理学走到今天,心理研究实验方法和技术工具越来越先进,但是心理学的理论是否有新的突破?现在有关心理学的知识确实是很丰富,但是大家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多少其他学科的东西,与心理学有多大关系? (高行之老师) (二)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假设及其与西方心理学的不同 学科假设是构建心理学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心理学的学科假设;心理学必须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否则心理学将无法独立成科。“龙心理研究”公众号发布了《中国心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假设,超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一文,具体内容可点击链接阅读。 西方心理学假设生理过程与灵魂过程各自遵循不同的原理与机制机理。因为这个学科科假设只有以生理学作为基础借助生理学,才能脱离神学的这一点,所以,西方心理学不得不特别强调以生理学为基础。而生理过程与心理过程是同时进行着的两个不同的过程,并且这两个过程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和载体,却是中国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因为是研究结论,因此中国心理学根本不需要去反复提及生理学——心理学总是拿其他学科来说事,要么是确实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得不拿其他学科来站台、帮衬,要么是虽然有自己的东西但缺乏学科自信。 许多搞心理学的中国人整天强调以生理学为基础,说明大家要么是沉迷于西方心理学不能自拔,要么就是还没有真正站在中国心理学视角去研究心理,而是不自觉地站在生理学、脑神经学或者医学的视角去看问题。 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学的视角?高行之老师认为在中国心理学的视角下,生理基础是作为一个背景来看待的。既然是背景,自然就不是主角,就不必过于精细化和过于突出,否则就是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了。 关于生理过程与灵魂过程的关系,冯特在他的《生理灵魂学基础原理》中早就讲得非常清楚了,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借助显微镜去揭示大脑的更细小结构,自然是要留给(生理领域的)专家去进行研究的;我所能做的只不过就是将各位作者的说法相互比较,再与大脑的粗略解剖结果(the gross anatomy of the brain)进行比较而已”。冯特在“引论”中还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在这两门科学相互补充发展当中,我们所得到的关于生理和灵魂活动过程及其相互之间如何进行联系的这些知识,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成分在里面,这个问题又很难有一个答案。但不管怎样,断言灵魂生命活动缺乏因果联系,因此灵魂学真正和主要的研究对象不是灵魂活动本身而是它的身体基质——此种说法是应该自己抽自己嘴巴子的。这种对于灵魂学的说教不会有任何好的效果,只能是有害的。首先,它把灵魂学研究的真正对象用那些从生理学当中借来的事实和假设给隐藏起来了。其次,也是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它建议使用实验方法的同时却丝毫没有从灵魂学的视角出发去考虑问题,因此对于灵魂学来说,这种研究的结果通常是没有价值的”。只可惜,西方的灵魂学研究者却以割裂了身体与灵魂为由对冯特的这一观点大加批判,从而错过了走上正确道路的机会。 (三)关于学科假设的验证 高行之老师在论坛上介绍了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假设:其认识论假设是中国古代圣贤掌握的道确实揭示了天地万物的本质与运行规律,自我是心之本体且生于道并遵循道;其方法论假设是中庸之道是比二元对立式思维更为高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可以清晰地揭示人心活动的本质、原理和机制机理。 高行之老师强调,学科假设必须要在实践中验证,只有能解决实际问题并经得起长期历史实践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对于西方心理学的学科假设,高之行认为其通过行为来研究灵魂过程的方法论假设,存在着实证主义的局限性,所以西方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并不可靠,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而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假设,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的道却是至少已经经历了自孔子之后2500多年的长期社会实践的检验。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显然要比西方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更为先进、更为可靠。 高行之老师认为,中国心理学结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各自的优势,运用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心理形成的解释以及与心理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几千年来中国人不断地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来验证着这套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四)中国心理学特色理论模型:诗人、月亮与影子的生动展示 高行之老师借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名为《花间独酌》的诗,给出了中国特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诗人—月亮—影子”模型,用诗人代表生理过程,用月亮代表心理过程,用影子代表人心活动的内容,生动地展示了生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内容三者的关系。主持人现场组织大家结合着这个模型对于生理和心理的关系展开了具体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1、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合肥朱彩娣提到,中国的心理学一直以来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但心理学其实是自古至今都有的;中国心理学应根植于中华文化,强调身心一体观念和社群生活对心理的影响,并引用黄帝内经及儒家文化进行了说明。 2、中西医结合:张爱静认为,无论中医和西医都承认心理活动有统一的物质基础,心理学研究应结合中医与西医的观点,西医强调身心交互影响,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中医则强调身心合一,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 3、外部环境的影响:河南郑州市李继凯认为,心理现象是外部环境作用于人体的结果,也是一种对外部刺激作出的反应现象,但又不像生理反应那样直接性的生物反应,而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认为心理过程的核心在于心理反应的适度性。 4、中国心理学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北京的赵老师认为,生理和心理是两个不同的渠道,有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不一样的过程。作为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是心理活动的原理、过程机制,要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1-2-3”思维模型和中庸的方法。 关于“诗人—月亮—影子”在龙心理理论模型中各自代表什么,几位嘉宾的理解不太一致,比如河南李继凯老师认为月亮相当于外部环境,而甘肃的嘉力老师则说月亮是一个客观、中性的事物;其他老师则表示还不太理解。(编者注:月亮代表我的“心”呀) 高行之老师讲“诗人—月亮—影子”模型的重点在于让大家用“1-2-3”思维全新地认识我们的心理和生理,这是由我们的身体和社会文化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三个概念之中包括“一阴一阳”,那具体哪个是“阴”哪个是“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月亮可以代表“社会和文化”,那在心理形成中相当于无形的方面(阴),那诗人就可以去和有形的生理方面(阳)相对应,影子就是一阴一阳产生的结果。诗人代表生理过程或心理过程都可以,反正它两个是相对的,这个是阴另一个就是阳,哪个是阴哪个是阳都不影响三者间的逻辑关系。所以大家不要把它看成个死的,不要僵化地去理解。重要的在于我们不能只从生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心理,必须得有文化和社会的因素。我们这个模型就是告诉你怎么样处理生理学、脑神经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在这个模型里边,互动或者叫交互影响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没法解释明白。我们通过这种“1-2-3”的认识论,它可以直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影子的变化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动态变化的那种公式来表达这种相互影响的规律。我们的中国心理学有着一套完整的自主知识体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自己完整的学科假设,而且与西方心理学确实有非常大的不同。比方说我们的一个基本学科假设就是假设“道”先天地之生而生,人只能遵循“道”去活动,我们的古圣先贤已经发现了“道”的普遍原理——这就是最基本的原理,是底层逻辑,这个不需要去证明,就像西哲里面所说的“第一性原理”,直接用就行了。 最后,高行之老师在论坛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再次强调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性,并讲到了中国心理学的几个独特视角: 1、文化与社会的作用:中国心理学强调社会文化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不仅限于生理基础。人类的心理活动其实是生理过程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的认知等概念都只是心理的一部分,不能把那些东西和心理相提并论。 2、习惯的力量:中国心理学认为习惯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形式,所以通过改变习惯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心理问题。西方心理学搞了一大堆的名词,每个名词都是一个标签而已!而中国的心理学只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人,一类是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人去找医生,那正常的人遇到的所有问题本质上是某些不良习惯让他陷入了困境。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叫“习惯”,改变习惯要通过反复地练习,用新的习惯取代旧的习惯。所以,中国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理念是“学而时习之”,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心理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3、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心理学认为教育在心理健康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如果不加以教育让他自然成长,大概率只能达到动物的水平,因为能够生而知之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不仅如此,未经教育的人甚至要比动物更加的残忍,因为他比动物有更高的智能。这就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为什么要教育人的根本原因。 明天中国心理学论坛第110场的主题是: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假设。欢迎大家光临论坛分享看法,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的建设献计献策! ![]()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发心理领域最强中国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