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法:深度工作(一年顶十年)

 caimin133 2025-04-16 发布于福建
这是本公众号的第 449 期分享
本文共2900字  | 阅读需要6分钟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很多知名企业纷纷发文,要拒绝形式主义、拒绝内卷、拒绝加班。

  • 美的严禁下班后开会、搞形式主义加班,严禁任何形式的代写材料行为;

  • 名创优品发文严禁一切形式主义,内部沟通严禁PPT,会议30分钟结束,汇报材料不超过3页;

  • 海尔也发出通知,强制双休,周六不准来公司。

这背后,是反对内卷。

内卷无论是对集体还是个人,都意味着损耗,意味着一个人在通过工作时长换取稳定,在细节上雕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普通职场人每天真正处于高效状态的时间仅有 2 小时。

其余大把的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会议、微信消息、邮件给切割得支离破碎。

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成长特别慢!

但成长速度远超常人 10 倍的人,往往都掌握了一个关键方法:深度工作。

Image

什么是深度工作

你或者你身边的同事是不是这样的:

  • 来到公司就洗杯子、喝水、吃早餐、然后回复邮件、参加会议。

  • 下午刚刚准备工作,又临时被拉去开一个会议,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 到准备下班了,才忙自己的工作,眼看就要下班了,自己的工作潦草完成,提交给上级审核,剩下的烂摊子,交由上级去处理。

这种状态是浮浅工作状态,一整天下来,明明自己累得半死,好像做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做。

这种日子,循环三年,发现自己一点长进都没有,还是一个小专员。

深度工作 指的是在没有任何干扰的状态下,能够全神贯注地进行高价值工作的能力。

要达到深度工作,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 长时间专注,至少要能做到 90 分钟不中断,你全身心投入,不受外界干扰。

② 处理复杂任务,像编程、写作、战略规划这类工作,需要我们深度思考、精心谋划。

③ 产出的是不可替代的成果,比如原创方案、专利发明,体现了个人的独特价值。

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核心区别就在于,深度工作创造的价值更高

在职场上,苦劳不等于功劳,忙碌也不代表着生产力,低质量的勤奋远比懒惰更为可怕。

深度工作的时长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他的工作价值,而工作价值,就决定了他升到什么职位,能拿多少工资。

Image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1、突破成长瓶颈

当我们处于深度工作状态时,大脑会触发一个 “髓鞘化” 的过程。

简单来讲,就是神经纤维外面包裹的绝缘体会增厚,这能让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速度提升 10 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连续专注 3 小时学习,效果会比碎片化学习一周还要好。

所以,深度工作的最大价值,是可以一定程度扭曲时间,实现一年顶十年。

关系深度比专注重要,专注比时间重要。

如果在连续的时间内,能够持续地投入,它的回报是指数级的增长。

也就是说,连续一个小时的工作,远大于四个十五分钟的总和,连续10个小时的投入价值,是10个1个小时的数十倍以上。

在持续的时间里,构建的关系是持续性的,随着专注的提升,和事物构建一个非断裂、完整的连续体。

没有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进入了事情的内在,看到的事物的本质!

当我们持续的深度工作的时候,很多知识、技能、方法论、人生道理、价值观等,都能以多倍速的效果固定在我们身上。

2、深度工作产出的价值更高

有一条产出公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我们的工作时间一般是固定的,单位时间的专注度越高,工作的产出就越大。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发表了60多篇同行评审论著和一本畅销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

秘诀就是,他能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

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大部分人的工作其实4~6个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这也是为什么能力强同事,业绩第一的同时,还能早下班。

如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很多重复性工作随时都可能被机器取代。

而深度工作所培养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恰恰是机器难以复制的。

3、实现时间复利

深度工作,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时间复利的。

深度工作遵循 “90 分钟定律”,也就是说,连续专注 90 分钟所达到的效率,相当于 6 个 15 分钟碎片时间的总和。

如果我们每天能积累 3 小时深度工作时间,一年下来,就相当于普通人工作了 1800 小时。

你对比过去的自己,每天多进步0.5%,一年下来将获得6倍速的成长。

这就是 “一年顶十年” 背后的底层逻辑,通过高效的深度工作,让时间发挥出最大价值。

Image如何做到深度工作

哲学家戴维·梭罗曾说:

“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

浮浅工作,会让我们忙碌不停,且没有收获。

深度工作,既能创造价值,还可让我们身心愉悦。

有一本书《深度工作》上面介绍了深度工作的4个准则,这四个准则就是:专注工作、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摒弃浮浅。

(1)专注工作

为深度工作创造适宜环境,减少噪音与干扰源,如关闭手机通知、整理桌面。

然后采用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技巧,将时间分割为专注时段与休息时段,例如以 25 分钟为一专注单元,期间全身心投入任务。

保持大脑持续聚焦,像作家在创作时,专注于情节构思与文字雕琢,以此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挖掘深度成果。

(2)拥抱无聊:

当处于日常无聊间隙,如等待公交或会议间隙,不急于用娱乐填补。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知识回顾或思维训练,比如回忆工作流程中的关键步骤或在脑海中做简单的数学运算。

把无聊当作锻炼专注力的机会,逐步培养大脑在非理想状态下快速进入深度思考的能力,从而在正式工作时能更迅速地沉浸其中,提升整体工作深度。

(3)远离社交媒体:

明确社交媒体使用的时间界限,如仅在午休或下班后的特定时段查看。

工作期间,将社交媒体应用从电脑桌面或手机主屏幕移除,关闭消息提醒。

例如,设计师在工作时若远离社交平台的干扰,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意构思与作品完善中,避免碎片化信息打乱设计思路,保障充足时间与精力进行深度创作,提升工作产出的专业性与创新性。

(4)摒弃浮浅:

对工作任务进行分类,识别出浮浅工作,如常规数据录入、简单文件转发等。

将这些浮浅工作集中在特定时间段批量处理,而把大块时间留给深度工作,像项目策划、方案撰写等。

学会拒绝不必要的浮浅任务邀请,合理规划日程,确保深度工作的连贯性。

使认知能力在深度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工作价值与影响力。

(5)深度工作的2个误区

① 不要追求完美主义

在深度工作初期,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允许自己先做出 70 分的成果。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培养专注的习惯和能力,也就是锻炼 “专注肌肉”。

等专注能力提升了,再逐步提高成果的质量。

② 关注身体的信号

当我们在深度工作时,如果出现头痛、注意力涣散等情况,这是身体在发出信号,提醒我们已经过度疲劳了。

这个时候一定要立即停止工作,避免透支认知资源,不然不仅工作效率会下降,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

Image这里是总结

俗语有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多少人拿这句话来自我欺骗。

但现实是,获得成功的人,往往不论艰苦,深度工作,只问结果。

深度工作它并不需要你每天花费更多的时间工作,而是教会你如何把 24 小时活出 48 小时的密度,如何用专注在实现 “弯道超车”,让每一份努力都能长出复利的翅膀。

正如卡尔・纽波特所说:“你专注的每一分钟,都在重塑未来。”(全文完)

图片

关于我: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鸟哥笔记专栏作家;斜杠青年,尝试过多个副业项目。

自媒体人,创作累计百万字,全网10w粉丝,多篇10万+文章,累计千万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