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读完《怎么做教学管理:给教学管理者的35个建议》,由于懒惰,只记了笔记,没有撰写感悟。今天闲暇又从电子草稿堆里翻到这本书摘抄。 在教学管理的道路上,我是老小白。 由于平日里读书积累不足,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有所欠缺,再加上偶尔冒出来的惰性,这些因素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我在教学管理上的深入研究。 我感觉自己找不到清晰的方向,打不开管理的思路,在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在教学管理方面是不够合格的。 这本书犹如一位良师,为我带来了新的启发。 它让我明白,教学常规管理不应再局限于“督”,而应积极转变为“导”。教师不是被监督的对象,而是需要被激发潜力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和潜力,就像相信每一颗星星都能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光发热。 我们需要做的,是用心去发现他们的特长,然后给予他们相关的引导,助力他们在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比如,有的老师擅长创新教学方法,我们就可以为其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鼓励他将这些方法分享给更多人,进而实现共同进步。 师徒成长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从单向学习到共同研修,让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达到共同成长。 个体的内驱力是教师成长的源动力,通过一些激励机制,让老师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长被认可。同时,不能忽视群体的力量,要借助群体效应,实现从个体单向学习向共同研究的转变。就像一场接力赛,大家相互配合、相互学习,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在这个过程中,评价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我们要着重采用软性评价,不仅仅关注成绩和结果,更要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努力和成长,让老师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也能让其他老师从中汲取经验。 而且,适当增加团队评价的比重,这种捆绑式的评价能增强教师之间的协作意识,让大家明白只有团队共同进步,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教学管理的操作指南,里面有很多可借鉴、可操作的方法,值得读,值得常读! 附: 1.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应督导指向向研究指向转变,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转变。我们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不仅关注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更关注教学的问题解决与教师专业提升。同时,要加强个人的业务学习,用自己的水平提高,从而能引领或带动更多的教师。 2.儿童是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看到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从教育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利,使他们积极的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这便是教育责任,也是教育最初出发点。 3.对于一名有思想的教学管理1者,当然不能只将目光停留于知识教学的管理,更应该上升到对人的素养发展与能力提升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管理的问题。实践教学管理的理念。有思想的教学管理者能清晰的认识到,教师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特色形成以于发展的关键。因此,特别注重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欲望设计,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通过理解认同,激活推动,引领与肯定等方法策略,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要信任老师,肯定老师付出的努力,真诚的为教师的成长感到高兴,而且他们善于换位思考,站在教师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科学管理由着眼于市的时政式管理,转向着眼于人,体现为时政与人本相结合的管理。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人,突出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动性与个性化。全过程,全成员,全方位,多方法,不仅使教学管理着眼于本范围之内,而且将其置于学校发展全局层面,无疑让质量管理更完整,更科学。 5.对于学校及学校教育,从内容与学习方式到学习结果的表达,再到对学习质量的评价等,都需要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需要从传统的关注知识学习的质量转变到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发展状态以及学习情感,学习态与价值观的形成状态上来。作为一名学校教学管理者,重塑五种观念,即树立现代的学校观,正确的育人观,科学的质量观,发展的管理观,先进的教学观,是重塑育人观的重要内容。 6.全局包括两个维度,一纵向维度的全过程,二横向维度的全方位,全局思维,从全过程,全方位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大处着眼疑远看近,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解决问题,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管理者。这是事物发展的价值,做全面分析与思考,并能更深入的认识与把握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讲的正是全局思维的重要性。一名具有全局思维的教学管理者,一般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整体意识,规划意识,从而带领全校师生朝清晰的方向前进,为实现学校教学价值最大化。 7. 确立清晰的管理目标,引导全校师生围绕既定的教学管理目标开展工作,是一位合格教学管理者的基本素养。所以,要有长远和近期目标,善于站在更高位上思考问题,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 这思考与分析学校现状事件及问题时,不是孤立的讨论问题,而是将问题置于学校总体的层面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全局,思维力强的教学管理者,其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规划力比较强,统帅全校师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进军。 8.培养全局思维的路径: ①目标导向---自上而下的思考。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依据教育政策的导向及学校本土特色,师生合力完成。 问题一: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教育的中心是人。∴管理设计要“目中有人”,行动要“法中有人”,绩效要“绩中有人”(评价观,质量观角度)。 问题二:我们想办成怎样的学校? ②实践取向---自下而上的对照。 有面对问题的勇气。面对问题才能激发人去思考。回归全局的思考。 9.团队思维:①着眼群体,让学校发展目标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动力。②关注个体,在实践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教师成长。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教师的特长,弱点,以及潜能的生长点。③规则助力以和谐有序的方式成就师生共同发展。教学管理中,建章立制是教师团队力量,充分发发挥的基本保障。如若再配置柔性化的应用与管理,也就是不仅关注团队,还要注意个体,这样有利于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群体力量,促进教学工作高效益高品质的发展。 10. 整合思维则更多是指管理者将未完成相同管理目标的各类事务,通过权衡与综合之后加以整合的思维过程与能力。①有助于教学管理者从繁杂的事物中梳理并厘清事物间的相互关系。②有助于教学管理者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程式化思维。 11. 学校教学管理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为了培养学生,发展教师。在落实各项工作同时,要明晰工作最高目的,可以借助整合思维,通过项目整合,活动联合及大小结合等方式,加强工作活动的整体设计,并将诸多条线的工作整合起来,合理统整。 12.亮点思维的核心要义,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师的日常工作,切实理解每一位教师都在工作中发展,发展中工作的特点,寻找教师工作中的亮点,在激发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同时,激励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成功是成功之母,被认可会带来无尽的动力。亮点思维强调的是发现,理解,认同甚至接受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要欣赏的眼光看教师,让教师的每一份付出都能被看见。作为教学管理者,要通过发现亮点,放大亮点和推广亮点三个层面的行为,实现亮点思维的最大效能。若想发现亮点,首先要走进老师,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用正向激励的方法引导老师,同时,将老师身上的闪光点的正能量发挥出来,并且放大亮点,让老师们得以借鉴,深受启发。对于一线工作中产生的亮点,要善于分析,把握亮点的特质,能够借亮点推广的机会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触发教师专业发的自觉,将亮点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剂,由点及面加以引导,使其在团队中产生更强的正面影响力。 13.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学常规。规范内容的认同。执行者对于规范的内容的认可,规范的确立者与规范的执行者是一致的,也会为规范要求的具体落实带来便利。执行者对规范内容要有所保留,并通过与规范确立者之间进行互相沟通,对规范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当教学管理者确定教学常规后,需要将相应的常规内容告知教师,需要与执行者进行探讨,更需要组织一些培训活动,对规范的细节做解读,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执行者理解与认同,才有扎实落地的基础。规范要求的执行。教学管理者出台规章制度,制定规范要求,及时对制度规范执行情况做监督与管控,这样才能使教学常规产生其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教学常规管理,注重指导研讨引领功能。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注重教师专业的发展,关注教学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学习素养。因此,教师带着研究的眼光,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常规管理,应从“督导指向”向“研究指向”的转变。①突出指导。发现问题,突出指导给教师以针对性的指导与引领。②引领研究。引导教师关注问题本质,思考解决问题策略,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③强化参与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所以要关注教师的需求,也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机会。⑤注重激励。主动发现教师的亮点并进行提升扩大并推广,以多种形式激励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的专业自信心。 14.备课管理从众“形式”走向求“实效”。备课管理的最终目标指向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为改变当下课与案两张皮的现象,故以“课”查“案”的检查管理方式,促使课案合一。备课研讨活动抓“研”促“教”。①研读:析学情读教材定目标想教法是备课前题。②“研”课:辩过程,议效果,抓改进,抓好上课后的教学实践研讨。总之,备课管理从重写转向重用,让“课+案”实现真正的有机整合。而我们的听课则由督导指向向研究指向转变,有仅仅关注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向更关注教学问题,解决与教师专业提升转变,突出问题研究,专业引领的功能。 15.常规听课需要实现功能的拓展和重心的转移,由“督导指向”向“研究指向”转变,由仅仅关注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向更关注“教学问题”,教学与教师专业提升转变,突出“问题研究”“专业引领”功能。①主题是常规听课指向于“具体的教学问题”的解决,有主题目标明确研讨和指导的针对性强。②延展式常规听课指向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自我反思与课堂教学实际的调整能力。可能一堂课反复上,反复磨,从中解决实际问题。③联动式常规听课只向于发挥教研团队的研究功能,教研组长或业务领导要参与观察并高位引领式的点评保障活动。高质量的开展。④互访式常规听课指向于建设教师自主教研的氛围。 教师共同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经验的提升,促进学校良好教研文化的氛围。以上文字做以下思考,首先常规听课机制,组建相应的指导团队,成立听课小组,保障常态听课活动的持续开展。同时,突出研究功能,我们业务领导需要提高自身对教学问题的梳理分析,思考解决的能力,需要对产生的问题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以利于客户进行研究与探讨。 16.作业承载着评价,巩固,研学等三个维度的功能。①评价:作业的结果反映学生相关知识是否理解存在问题,如若存在问题是思考概念理解层面的思考过程中的还是思维品质方面,从深层次上看应该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所以作业是为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及设计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而设计的,并要求学生完成的。②巩固: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与理解,强化对技能的掌握与熟练。③延学:在依托课内所学知识技能基础上的延学与拓学, 注重实践性的作业,探究性的作业。要关注作业的量,创新作业的质是关键。做好对巩固性作业量的控制: 避免内容匹配性不足,对象的适宜性不强,量的控制不当。鼓励创新研学类作业的设计,注重实践探究性的作业,项目式类的作业,学生基于知识点,却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予学生更多的时空,慢慢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从而获得高级思维的发展。作业的评价要及时。作业设计可以重组分类,既具有普适性,也要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度计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减负的同时实现评价与巩固功能。重新评改方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设计创新性的实践作业,将时常长的作业探究性作业学科项目化学习的作业作为学生作业的常态,凸显自主学习的价值。 17.教学管理需要管理者通过系统思维来把握全局,利用整合思维来统整各项工作,运用团队思维来发挥校内人员的集体力量。而在真正的开展管理行动的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管理技术技巧来帮助管理者更好的落实。管理行动是管理活动实现预期的效果。 18. 教学管理工具单有别于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的规范准则。它着眼于教学管理活动进程中行为操作的引导。分为项目设计单和细节导行单两类。管理工具端的应用有目标指向明确,方便记录要点,便于数据分析,总之,是发现经验解决问题的寻根之处。 19.从常规管理中导引教师深入研讨教学问题,促进自我反思,发扬同伴互助,达到专业引领,分享成果之效。校长经常说工作要有实效性,那我们要给教师减负,留出更多的时空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入的研究课堂,研究学生。 20.将观课议课为主的研究活动发展成为一种团队共研共享的学习文化。借助团队的智慧,在群体研讨的基础上,借厘清一些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1. 了解不同教师的专业水平,层次和需要发展的生长点,然后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参与培训。对新教师培训,从基本功抓起,逐步细化,逐渐提高要求,对于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需要根据其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研讨活动,以提高或改善其某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发展其特长。 22.深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的需求发展,要以师为本。研修的目标指向于教师队课程理念的理解或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的。 研修体现在教师专业认知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上。在实践问题的切实解决上。 23.学校教学管理者采用捆绑式评价,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在评价中对教师团队评价的空缺可以有效增强学科教研组成员的主体意识,解决教师个体与教研组活动之间的矛盾,从而推进学科品牌教研组的建设过程。一困而不困的理念,那队不绑并不是困住团队的创新与创造,这是实施捆绑式评价,守先要注意的。在评价过程中,对于有创新的教学研究工作成果丰硕,成效显著的学科教研组,要敢于打破评价工具的束缚,鼓励创造新工作。二成而不沉是关键,评价不是简单的评定,而是通过评价引领教师成长。因此,评价的正面导向性特别重要。一些标准的制定,其实引导教师能够看见成长,从而激励成长。评价的过程需要体现正能量。 24.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的内涵,既有助于教师增长专业底气的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统称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一,组织教研主体论证。学校教学研究主题是否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是关系到学校整体校本教研的方向与质量的问题,要有力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使相关研究主题更符合教育发展趋势,体现出更大的校本研修意义。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指导论证(小组交流室论证,学校展示室论证,书面答疑室论证)。二,组织教学成果评审,课堂教学教学论文课题成果评比甚至拓展到作业设计,案例叙事等)。 评审要淡化,功利性,强化导向性,总之,以激活促进与研讨为目标,淡化功利性,增加研究味儿,成果具有相应的引领价值,以引导教师朝着相应的方向努力。课堂教学评比采用展评式,突出评,研,引,用的功能,评的过程中,突出研,研的过程中强调引,引的最终目标则助力教师的用。教学论文或研究成果评比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采用答辩式为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重成果的实践效果,突出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成果总结,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的功能。三,助力教学骨干成长。在对教师专业发展作出指导时,要突出关注个体,注重教师成长过程中个性化发展,以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培育有特长,有特色的教师,可形成“长效指导”,保障过程的延续性,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类似于师徒学习共同体指导活动,主要分散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联合指导”突破发展的瓶颈点,围绕相关教师发展中的短板问题,邀请专家名师进行集中式的讨论,为解决教师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提供方法策略,并有持续一段时间的跟进与观察方法。策略是否有成效? 总之,长效指导强调,平常日常联合指导,注重阶段突破,最终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25.师徒成长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教学相长,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期望试图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成长意愿的基础之上。首先是个人学习,其次是成长,再次是共同成长。学习是基础目标,即试图学习成长共同体中。徒弟首先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对师傅日常工作观察,了解甚至请教习得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应用于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成长是是发展性目标,共同成长是最有意义的目标。 26.“师徒成长共同体”从“单向学习”走向“共同研修”围绕某些实践问题共同探讨,一起解决,从而积累经验,甚至创新方法,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围绕“真问题”,突出“真体验”,形成“真感受”。从“个体有获”到“群体共进”。评价要关注个体的成长,感受平良群体的发展状态,形式维度,可以案例展示,成果展评与专题汇报的方式,突出柔性评价,强化群体业绩。 27.师徒成长共同体以“导”为主,“研”为重,即建立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教师的成长置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与实践体验中,使其在脚踏实地中体会专业发展的意义。 28.成尚荣先生在《回到书桌》一书强调,教师更多的是要读书,学习,教师永远是读书人,永远在书的海洋里徜徉。 29.相信教师能成为学校的主人。教师也“需要爱的关注”,需要“得到认可”。因此他们一定会努力激发教师主动性,激活教师的主体意识,是教师认识到作为教育者的意义,作为学校发展的一员的价值。让学校成为教师社会情感表达的重要场所,引导教师找到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我们努力建设一条让教师的优秀得到发展,让学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发展通道。努力让教师成为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技术,胸中有学校的教师。 因此,我们要相信每一位教师(理解+悦纳+成全),相信相信的力量。无论从专业上还是生活上,要帮助老师(努力引导老师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去发现自己的特长,并深耕下去)。发展教师,引导教师热爱工作,同时悦己达人,达到师生和谐共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