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这个病例,是前一段时间的来看诊的患者,女40岁。 总感觉胸口闷得慌,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而且胸口还常发热,有一种闷热感。每隔十天半个月,必定会气喘吁吁,而且一喘就是两天,非常难受。 为了治好这个病,看了好多医家。医家们都觉得她体内有热,想着得清热。同时她又觉得胸口堵,所以医家们就开了些既能清热又能理气的药。刚开始吃时,感觉还不错,症状有所缓解。可没想到,药吃得越久,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最后实在没办法,继续换大夫来看,找到我。 刻诊时,脉象沉细,几乎摸不到,这种脉象意味着什么?很有可能体内水湿特别严重。 患者问:耿大夫,我这病是怎么得的呀? 心肺位于人体的上焦。一旦上焦的心肺阳虚,就没办法很好地让脾胃的功能顺畅起来。脾胃功能受影响后,水湿运化就出问题了,体内的水湿就会越来越多。水湿多了就容易生痰,痰也会跟着越来越多。这么多的痰,最后会把人体上部的清窍给堵住,人就不舒服了。 这个时候就会感觉上焦有满闷的感觉,积的时间久了会化热。因为气机不通,所以会把阳气逼出来,觉得发热,周身觉得很热。其实这热是假象,是因为心肺的阳气不能输布到全身去,被堵住了,所以它郁在里边。这病要严重了,甚至会头晕,目眩耳聋,这些实际都是阳气不足、脾胃虚弱导致的病。
面对这种情况,之前的医生没搞清楚状况,一个劲儿地用凉药。可这凉药一用,患者的心阳就更虚弱了。这就好比太阳,阳光越来越弱,那雾气能不冒出来吗?体内的水湿能不加重吗?水湿一重,脾胃就被困住,没法正常工作,这不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了,所以患者才会越吃药越重。 怎么办?我给患者开了:白术、桂枝、炙甘草、茯苓、白芍、橘红、厚朴 其实也就是张仲景的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炒白术、炙甘草)加减而来。其中苓桂术甘汤专治阳气不足,湿气往上冲、往上泛的问题。橘红,厚朴用来行气理阴。怕热性药太热了,热气往上的厉害,所以用白芍这个凉的药往下敛一敛,而且白芍有利小便的作用,所以一边利小便一边补阳气。 结果患者2副下去,这种热就去掉了,反而觉得有点凉了,这时就用干姜来温阳,去掉白芍,连服20多剂,患者整个胸中觉得气机通畅,豁然开朗,这个过了十来天就喘从此再也没发作过。 这个病例告诉我们很多人,当阳气不足湿气重后,这个湿气会往上顶,往上顶就会出现胸闷喘,甚至身体发热。所以大家要重视身体的这种发热,是假象,这种症状突出感觉上边憋闷,在上焦憋闷,因为上焦的阳气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