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江南木构,除了昨天介绍的保国寺,福州的华林寺也绝对称得上江南木构代表之作。若论年龄,甚至排在保国寺之前,位列现存木构TOP7!中国存世木构按照年龄排在前十的有九个在北方,唯一在南方就是华林寺,排名第七。 按年代排名一至六的分别是: 南禅寺大殿 唐建中三年(782年) 广仁王庙 唐大和五年(831年) 佛光寺大殿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天台庵佛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 大云院大佛殿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 镇国寺万佛殿 北汉天会七年(963年)
前六位均位于山西省。华林寺大殿,建于公元964年(北宋已于960年建立,但此时闽地尚属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至978年,吴越钱氏才纳土归宋)这样,华林寺大殿就成为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华林寺被宁波保国寺力压一筹,让出了江南第一木构的称号呢?大致原因应该包括这几方面吧:第一,现存大殿的规模;第二,落架大修和迁移;第三,被发现的时间和时机。 华林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福州于五代时期先后为闽国、南唐、吴越与北宋所统治,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却是福州空前繁荣的一段时间。华林寺正是这个时期建造的。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名称沿用至今。曾经的华林寺规模庞大,包含了文昌祠、普陀岩、正殿、法堂、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等建筑。历经千载,朝代更替,现在的华林寺景区中仅存一座正殿,也就是华林寺的大雄宝殿。华林寺处于喧嚣的闹市之中,而保国寺则是深处幽静的山林之中,拥有完整的寺庙建筑群,这就使得华林寺与保国寺相比较时,规模上逊色不少。
但实际上, 从六十年代的照片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华林寺大殿还保留着明清时期增加的副阶和外檐,外观上看有7开间,体量并不算小,而且外观与现在的大殿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1986年华林寺大殿进行过落架大修。落架重修保留了五代时期的布局,拆除了明清时期增加的“副阶”重檐,并且进行了整体迁移。这次大修在测量建筑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将大殿构架全部解体,逐一拆卸并标记,再替换掉糟朽严重的木构件,最后依照国内五代建筑外立面样式,将大殿恢复到初建三开间的模样。从换下来的“原汁原味”的构件不难看出~华林寺当年用材之大!根据宋《营造法式》中对材等大小的规定,可列为一等材。华林寺的斗拱足材高度超越了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总结一句话:殿小、料足、超配!这也使华林寺大殿的木料其实来自闽王宫的传说有了可信的成分。毕竟为一座三开间佛殿配用超一等用材的做法实在罕见,也只有闽王宫这样大型的建筑群,才有使用超一等材的可能性。华林寺1986年的落架大修尽量保留了五代时期的建筑架构和特点,但几乎换掉所有原始构件的做法还是给忠于原汁原味的古建爱好者们留下了争议:“当古建筑的木材大部被替换,它还是原来的建筑吗?”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公元一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鲁特克提出的“忒修斯悖论”:如果一艘用于海上航行的木船(忒休斯之船),在不间断地维修后,直至所有的木板都被替换成新的木材,那船还是原来的船吗?如果不是?是从哪一刻开始不是的呢?华林寺大殿被认定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依据拆卸下来的原始构件的C14测定,而落架大修后将这些构建全部都被替换掉了。这也是为什么华林寺虽冠有“江南最古老建筑”之名,而保国寺依然被认为是“江南第一木构”的原因之一吧~毕竟保国寺的“原构件率”更高,更忠实的保留了原本建筑的风貌。此前,学术界认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建筑是宁波的保国寺大殿,它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1988年的《重修福州华林寺大殿记》云:“大殿为五代原构架、单檐九脊顶,平面近四方,面阔三间,进深八架掾,用材超等,结构简练,造型雄浑,气势磅礴,极具唐风。” 现存的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结构。大殿构架为八架椽前后乳栿用四柱,梁栿和阑额为月梁造做法,梁面为华美的曲面。大殿铺作昂嘴为双枭双混曲线,莲瓣形象,与唐的批竹昂,宋元的琴面昂,明清的象鼻昂样式不同,体现闽地特色。在前廊和脊檩中还可以看到不少题刻,这些题记钟可看到清康熙三十六年、道光四年等重修大殿时的题刻。华林寺的发现和被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华林寺在1953年因缺乏精确的断代技术而暂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梁思成的弟子莫宗江在赴厦门考察的途中,特意绕道福州,前往华林寺探访。他惊叹地发现,华林寺的大殿堪称全国罕见的古建筑精品。返回北京后,他立刻向国家文物局递交申请报告。1980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莫宗江教授率领清华大学两位研究生,前来福州考察测绘大殿,并认定华林寺大殿确是千年前的木构建筑,推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学术界等多方努力,华林寺大殿被确认为北宋早期甚至五代木构,并确定为南方现存最早木构建筑。1982年华林寺被公布为第二批国保单位。这也使得华林寺错失第一批国保的称号。 华林寺大殿自五代始建以来,历经数朝修缮与扩建,其木构体系融汇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营造智慧。尤其在南北宋政权更迭、衣冠南渡的时代背景下,这座古建更成为南北建筑技艺交融的活态标本。 西安大雁塔西门楣《佛殿图》上的人字拱 和十字鸳鸯交首拱其构造细节中,如初唐时期扶壁拱采用的单栱素方重复叠置做法,在北方已随技术革新逐渐式微,却在南方得以完整承袭。 浙江金华天宁寺大殿 单栱素方重复叠置 做法
这些古老的营造技艺更跨越东海,深刻影响日本镰仓时代木构建筑发展。 南宋时期传入的营造法式催生了日本 "大佛样" 风格,现存东大寺大佛殿和南大门的斗栱构造中,仍可窥见与华林寺大殿异曲同工的技术基因。 “大佛样”旧称“天竺样”,是12世纪末由日本名僧重源从南宋引进的建筑式样,用来重建1180年被毁的奈良东大寺大佛殿,近年来日本称之为“大佛样”。其典型实例是日本奈良县东大寺大佛殿和兵库县净土寺净土堂,它们从建筑器型和局部构造特征与华林寺大殿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镰仓时期(1185~1333)“大佛样”建筑深受福建宋代建筑风格影响。

东大寺大殿素枋叠置 摄影:僧檐未舒 东大寺南大门 摄影:僧檐未舒 现今,华林寺大殿,于繁华市井中屹立千年,取材粗犷如北方雄浑;却兼具南国建筑之古朴与温婉,独韵悠长,令人叹为观止。置身现代都市发展的大环境下,这座千年古建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体。其周边近年发现的宋代夯土层与明清修缮遗迹,构成了完整的建筑演变图谱。当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传统营造技艺在此交汇,华林寺正以数据化形态延续生命 —— 这或许正是古建筑保护的当代注脚:理性认知历史,方能让文明遗产在现代时空中持续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