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总体上的艺术风格,俞平伯用“怨而不怒”来概括,精准妥帖。对社会现实的暴虐窳朽,曹雪芹极端不满,是进行猛烈鞭笞的。然而,他没有竖眼横眉、破口扬声,全书没有锋芒毕露、出言不逊。恰恰相反。读者开卷一扫,映入眼帘的是含蓄、委婉、绵邈,许多笔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在不知不觉中缓缓潜入恢弘的文学磁场,渗入缥缈的哲学悟境。
生活是啥样子,《红楼梦》便是啥样子,原貌原状,原汁原味。一席话、两盏茶、三盅酒、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而已。家庭是一张网,社会是一张网,所以《红楼梦》也是一张网。情节线索密匝匝交织在一起,自自然然形成一团鲜活的有机体,经络溥畅,血脉环流。古传常山有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神乎其神。那么千百条常山蛇化作空中蛟龙,相互盘绕成梦的网络,势必更奇,从而呈现出变幻莫测的无穷魅力。
举个例子。第二十八回写宝玉跟演小旦的琪官互赠礼物,宝玉换得茜香罗,回家又赔给袭人。及至最末一回(第一百二十回)琪官娶袭人,茜香罗重现,千里伏脉,昭示眷姻前定。须知,宝钗以外,袭人是惟一跟宝玉有过缱绻的肌肤之欢的。王夫人内定她做宝玉的妾,月钱都涨了。怎么剧终落幕,袭人竟嫁给了一介戏子?其间曲曲折折,较大的关目有宝玉挨打、晴雯冤死、黛玉焚稿、宝钗出阁、双婢护玉、宝玉出家,每个场景都跟旁的若干事体贯接,瓜连蔓引,四通八达。比如人们一直在争论,对晴雯的死,袭人该不该负责?她是不是个卑谄的告密分子?宝玉最终抛弃袭人,是不是根源于晴雯之死?晴雯跟宝玉一清如水,却被诬蔑成狐狸精,凄然抱屈而亡,着实冤枉。
书中的艺术形象极精彩,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作者塑造人物,不是一个一个的,而是一群一群的。譬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小姐、少奶奶、副册媵妾、戚友、又副大丫鬟、四副五副小丫鬟,共计六十名。那些小姐少妇,年龄、门第、教养、妆容、装束之类相差无几,甚不容易区分开来,搞得不好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部一腔。媵妾、戚友、丫鬟也是如此。在高度雷同中刻画出诸般不同,令同中见异、风貌独特、个性鲜明,作者真得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够透视五脏六腑,同时手握一支如椽的彩笔。碰巧了,那是曹雪芹的拿手绝活,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曲尽其妙。有些小角色仅仅出场一次,匆匆亮相,短短几分钟,寥寥几句话,便跃然纸上,给读者的印象难以磨灭。
单以丫鬟为例。晴雯脾气火爆、袭人温柔和顺、麝月勤勉耿直、秋纹老实巴交、平儿乖觉倩俏、紫鹃忠心赤胆、雪雁沉稳木讷、莺儿灵巧喜兴、司棋粗壮鲁莽、侍书伶俐和蔼、入画懵懂怯懦、鸳鸯刚烈倔强、芳官娇憨单纯、龄官矜持妩媚、佳蕙安于现状、小红攀上高枝、四儿失言倒霉、柳五儿侥幸受宠、春燕毛毛躁躁、坠儿鬼鬼祟祟、莲花儿出口伤人、小鹊报忧不报喜、傻大姐一再启祸端……恰便似,呢呢燕语明如剪,呖呖莺声溜得圆,菖蒲外芍药醉软。
随便拎出一个,肯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例如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未语先笑、不怒自威、耍嘴皮子、摔醋坛子、跐门槛子、打丫头、骂小厮、逞强、邀宠、撒谎、使诈、把屎尿淋到族弟头顶上、把鼻涕抹到妯娌衣袖上、把情敌置于死地而后快……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一个真的俏佳人蹦到你面前。有位美学家写过一本专著,叫《论凤姐》。有位红学家油然感慨,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一个艺术形象,居然这么成功,让人叹为观止。
日常居止环境是主人兴趣的延伸,是主人性格的注释。同住大观园内,怡红院有火红的芭蕉和海棠,总是热热闹闹的,可见宝玉多么欢喜团聚。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总是荫凉荫凉的,暗示黛玉分外多愁善感。蘅芜苑遍植奇花异卉,室内却白得跟雪洞似的,表明宝钗偏爱素雅,情意冷淡。有人拈出一宗秘密,木石虽近而金玉齐大。双玉是情侣,住得距离最近;双宝是配偶,尽管宅址离得甚远,院落却是同等宽敞的。人物关系由此托出,构思巧妙而蕴藉。此外,探春的秋爽斋、迎春的紫菱洲、惜春的暖香坞、妙玉的栊翠庵、李纨的稻香村,各具别样的韵味底色,都应耐心观赏,细心揣摩。
大观园外的建筑,也是类似设计,那些方位、布局、点缀、装潢、家具、摆设、贲饰、纱帐、帘栊,都有讲究。例如第五回写秦可卿卧室,意象香艳,别开生面,诡谲之极,委实不可思议。顺带提醒诸位,前五回比较难懂,尤其第五回,那是全书的“纲领”。你若读毕整本书,一定会有兴致重温前五回的,随之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切莫让前五回成为你阅读的拦路虎。从第六回开始,你会渐入佳境,结识如花美眷,共度似水流年。你会欲罢不能的。
大观园主人全是诗人。宝玉兴头最旺,却成绩平平,不及林妹妹和宝姐姐。元春、探春、李纨、妙玉略逊色些,迎春与惜春只够凑数的,反倒是外来的史湘云、学步的香菱,以及晚到的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后来居上。作者按头制帽,量体裁衣,诗人们各有各稿,无从混淆。对形象塑造,这也起到了明显作用,效果甚佳。林黛玉的《葬花吟》出类拔萃,卓然非同凡响。除了诗词曲赋,书中另有许多信札、时调、楹联、灯谜、酒令,在助力写人以外,还能调整节奏、烘托气氛、埋设伏笔、增添趣味,都需要仔细琢磨。脂砚斋说,曹雪芹笔下无一字闲文。我们提倡精读、谛读、熟读、反复读、长期读、当枕边书读,提倡含英咀华乃至咬文嚼字,而不鼓励囫囵吞枣,跟猪八戒吃人参果似的。换言之,起初“不求甚解”,终须“八面受敌”。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的语言至关重要。曹雪芹融合了《金瓶梅》那种市井文字的酣畅淋漓,与《西厢记》那种典雅文字的花娇月媚,令《红楼梦》言浅意深、言近旨远,表现力和感染力俱臻化境。最受读者交口赞誉的,是人物的对话。那可真是一绝,至今没有哪本书能比得过。除非特定情境里的官腔套话,《红楼梦》人物口中是清一色的俚俗白话,纯粹地道,不做作、不扭捏、不夸诞、不憋屈,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完全合乎各类人物的身份地位。由某人的纸上言谈,可以听出他的声音、瞧见他的神态、窥知他的心理、明了他的处境、预测他的动向,几乎等同于那块石头正在现场观察,亲临其境、亲身领略、亲睹亲闻,既录了音又录了像。不举例了,特意留一项悬念,期待由你自己去满足好奇心,慰劳求知欲,聆赏一场梦中大戏。
读书自家事,无人能替代。譬如吃饭,需要你自己一口一口去吃。食物化作热量,让你长高长大,身强力壮。精神食粮亦如此,一旦转为营养素,将会滋补你一生一世,没人能抢走。《红楼梦》怎么读?其实简单极了。从眼下开始,你去读,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即可。
吴侬京韵谱新词,最爱黄鹂弄舌时。
莫讶觥筹侵夜半,隔帘云影枕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