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型的自毁型人格如何自救?为什么我总搞砸一段关系?

 长沙7喜 2025-04-17 发布于湖南

两个字【夺权】。

自毁行为背后所传达的信息是【我不能控制最终结果】,那么被动的接受一个糟糕的结果,还不如由自我控制,让结果提早发生。

这本质上也是夺回权力的方式之一。

只不过改变的只有时间,顺便增加一些催化剂。

将事件的性质从薛定谔状态,变成最容易确定的状态,也就是搞砸它。

这虽然很糟糕,但是让人很心安。

毕竟配育一朵花,远没有一脚踩死一朵花容易。

已经认定自己没有能力配育,也无法左右事件的发展,严重失权的情况下,站在对立面是在正常不过事情。

“办不成事,我还当不成搅屎棍吗?”

也算是一种心理代偿。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小时候太乖了,没当过坏孩子,或者小时候总被父母中断正在进行的行为,发展期又没有成功的案例,信息过载导致的对痛苦的敏感性增加等等。

但是不管原因如何,最后形成的结果都导向了习得性无助——打心眼里觉得自己啥也干不好。

怎么改呢?

尝试去确立自主性。

先从那些,能够确保自己有百分百决定权的事情下手。

关系,不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对象,因为关系的存续一个人说的不算,是两个人的事情。

在没有纠正自己的认知之前,不建议雪上加上重复过往,用企图通过控制他人的方式,来成全自己的自主性。(这也是很难做到的)

那么那些自己可能控制呢?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完成一幅画,养一盆仙人掌……

先用小事情堆积自己对事物的把控感。

苍蝇再小也是肉,慢慢累积到一定阶段会看得出成果——心稳了。

因为知道自己做的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

达到这个阶段后再去尝试冒一点点险。

去做舒适区以内的事情。

想读一本书,就读一本书。

确认自己能读,但是又有点困难。

不管花多长事件,只要最后读完,都算是成功。

(其他行为也可以,特征是成功率为90%以上,有点小刺激但是不多)

接下来也是这样循环往复,直到可以接受50%概率的关系问题。

那为啥不一开始就这样做?

因为需要,用过往经验让自己从内而外清楚,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控制力。

这件事情只能通过实践获得。

关系这种事是两个人的事情,自己做到最好也不过是完成了50%,还有一半的概率是无法把控的。

自救,这是个循序渐进的结果。

一点也急不得。

不然上来就去把握那些成功率较低的事情,不过是人菜瘾大,知道必输还反复撞南墙。

没意义。

只会让稀巴烂的人生更稀巴烂。

所以,真的想拉自己一把,不妨让脑子里的理智掌舵一段时间。

用脑子做事,而不是任情绪控制自己的身体发疯。

这个世界有自己规则,不会因为谁大吵大闹,满地打滚出现例外。

小时候都不能通过撒泼打滚让父母妥协,成年后就不要做这样的美梦了。

踏踏实实养育自己才是正经事。

(封面表情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