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明园珍藏时计再探

 康威凯 2025-04-17 发布于北京
懒得读,可以听↗
圆明园西洋楼之谐奇趣复原图(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于帆先生制作)
十多年前,刚刚成为钟表小编的我曾拜读来自宝岛的钟表收藏家——黄嘉竹教授的著名文章《圆明园珍藏时计初探》。时过境迁,有关文章里很多内容的记忆早已变得模糊,但当年让我学习到一个消亡很久的曾经非常伟大的钟表品牌——Piguet & Maylan,以及关于圆明园珍藏钟表的探究我觉得我应该能做些什么。本人虽为职业表媒,同时也是圆明园的深度迷恋者。
如何定义圆明园的钟表?
在西方文献中,圆明园被称为The Summer Palace,没错颐和园也被称为The Summer Palace,由此就引发了很多问题。如果非要用英文区分,圆明园可称为Old Summer Palace或直接用汉语拼音Yuanmingyuan。所以这些文献的阅读与翻译需要格外小心,最好对于北京“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群和晚清历史有深入的了解。三山五园的命运各不相同,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可能是其中最幸运的,由于晚清那个老太太勉强对其修复,最终成为中国皇家园林之集大成者及世界遗产。至今仍是断壁残垣甚至一片荒野的圆明园,历史上壮美到什么程度?“万园之园”及“东方凡尔赛”是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圆明三园与近年学术界讨论的“圆明五园”差别又在哪里?能说清楚的人已经不多了。还要再去苛求学者们明白钟表理论知识甚至古董钟表吗?
因为清代入关后继续使用明代皇宫,属于二手房再装修。清代把大部分精力与财力用于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建设。其中圆明园拥有与故宫不相上下的建筑规模和文物收藏。单从园内的钟表来说,圆明园里面大到钟楼小到怀表可谓应有尽有不计其数。
圆明园的慈云普护钟楼
北京香山静宜园近年复建的知时亭,与圆明园慈云普护钟楼大体一致
圆明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的过程中,钟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园中的这些钟表是清廷从西方购买或使节进贡的,又被英法联军抢了回去,其中很多钟表就产自英法。而且对于中国艺术品洋人并不了解,但钟表他们应该一看就懂。加上怀表非常华丽又非常便携,可以想见从圆明园流散的怀表有着惊人的数量。
圆明园出土的西洋残钟
这是现在收藏于圆明园博物馆的一件西洋残钟,真实反映了圆明园被劫掠时的惨状,不难看出其经过火烧及建筑物掩埋的痕迹。2011年我第一次见到它,心中便有一个疑问:在今天故宫钟表馆内是否能找到它的“近亲”?随后我经过与故宫钟表馆200多件藏品逐一比对,终于找到它的近亲,如下图:
就用这座故宫大钟想见当年圆明园钟表的丰富与奢华吧~
世界各地的圆明园钟表
这是刘阳先生发现,据信是来自圆明园的微绘珐琅工具表
工具表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存在,其造型很像是将一枚小型怀表安装于打火机上。但实际上它不具有打火机功能,而是更类似今天的瑞士军刀,上面附带了很多精巧的生活小工具。澳门钟表博物馆方荣毅馆长收藏有一件同时代、同工艺的工具表,将其完全打开的样子如下图:
工具表的工具盒展开状态(澳门钟表博物馆方荣毅馆长收藏)
刘阳先生还发现一枚据信是来自圆明园的英国产“中国市场”怀表,从怀表的镶嵌物及珐琅装饰尽显皇家气派。这枚怀表来自英国伦敦的William Anthony表厂,外形具有明显的英国特色,有别于瑞士产同时期同类型的怀表。表壳内侧用英文镌刻了这枚怀表是1860年10月来自北京圆明园的事实。
英国伦敦William Anthony“中国市场”怀表
英国伦敦William Anthony怀表表壳内侧铭文
英国伦敦William Anthony怀表的机芯结构及机芯修饰风格
“魅影成双”
2010年百达翡丽博物馆曾举办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魅影成双”
“魅影成双”是中国市场古钟表研究者绕不开的一次大展,举办于2010年。在这次展览的官方文献中,有着下面一段记述,该文中也提到了圆明园历经的劫难。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北京故宫钟表馆收藏的怀表类藏品并不多(仅数十枚,还要庆幸养心殿内有一整盒的怀表被发现,没有让溥仪卖掉或带走),主要展示的则是体型巨大很难搬动具备诸多表演功能的大型钟表。今天,世界上收藏“中国市场”古怀表最为丰富的地方应该是位于瑞士日内瓦的百达翡丽博物馆,这与博物馆持有人——斯登家族几代人持续几十年的全球搜集密不可分。
百达翡丽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市场”古怀表
百达翡丽博物馆“中国市场”表展示区域
今天,圆明园的钟表或还在圆明园的地下,或在圆明园博物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手中,偶尔也会现身于拍卖行。圆明园钟表是圆明园所藏文物的一部分,又不同于圆明园中的传统文物,像花瓣一样散落在世界各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