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a,三甲新设科室,快速建立中西医专病临床业务体系,b,三甲科研项目,中西医专病临床科研系统。
一、要害与目的: AI新背景下,临床科研的工作范式理应不同。一个创新的工作范式,必须有创新的系统来承载范式的运行与表达。我司研发成功《中西医
实证型科研临床平台》,路线图如下,其所担当的核心价值是高度一体化的“演绎型专科临床+实证型科研体系”。本文并不全面阐述工程细节,仅表明平台实现过程中的学术性与系统性关键难点。另外,本文或有突出“演绎型AI”之嫌,是因为大模型“归纳型AI”在原理上难以覆盖临床科研的主路径。 本平台可提供给大中型医院的专病临床科室,以便长期从任意视角采集科研数据;也适用于新建中西医临床专科,将复杂高端的业务体系,变成清晰便利的工作流程,方便低年资医生掌握。专病部分需要特别定制。本司备有平台实例运行视频,供索取。二、科研数据范式的变化: 既有老式科研范式,往往会为获取临床数据设计繁复多变的操作规程,预制各式评分表格,逐份填写费时费力,各种杂务层出不穷。若基于本平台,平台将散在的准备工作凝集为信息化程序,数据采集任务拆分为不同的自动执行模块,反言之,任何一次真实临床都总是处于科研数据的采集中。平台主体的中西医临床业务被设计为具有共通性和一致性,但是平台之上预定制的课题研究方向则可以是不同主题并行重叠,比如:专病或慢病的干预措施与疗效评估、重要中药或单一制剂的临床验证、生物标志物与证候关联性、不同治疗模式对神经-内分泌的调控机制等等。临床科研最终需要得到的是“证据”!本平台数据采集与既往科研范式不同,是通过本体性知识库的逻辑演绎关系,在真实临床场景中实时直接获取,数据在知识库的语义网之中被定位的语义关系十分准确,采集方法也是前有设计、后有实证性验证(后面描述)。所以,新范式下获取的临床数据,无疑具备了很强的证据特征。(注:本平台不做证据整合) 三、临床的演绎逻辑: 平台运行基于演绎型知识库,平台应用的外在作业流程必不同于既往。外在作业流程被内在运行流程所规定。内在是一个医疗知识体系的演绎型逻辑关系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临床思维框架,这自然就会催生新的临床科研工作范式。范式以临床为起点,分别形成两大闭环:临床业务工作闭环与科研数据工作闭环。 首先是临床业务工作闭环,包括中医和西医。中医是边界并不确定的动态演绎链路“症➜证➜理➜法➜方➜药”,链环之间已经被定义为因果逻辑关系,这就有了可解释性和可重复性,因为构成业务链路中的功能性节点,看似虚化的中医概念也就被实体化了。相比较,西医的依据是指南或标准,更偏向静态描述,虽然其展示也是演绎表现“主诉➜病史➜两检➜诊断➜处置”,但此过程已不单纯属于临床知识范畴,它已通过“两检”逸出到外部的工业技术体系,诊疗判断更多是由此工业体系决定。下图是演绎型知识库的成型方法:其次是科研数据工作闭环。数据闭环,一是平台在临床过程中自动形成高质量数据,二是数据采集从设计到整合本身就是科研的主要内容,后者过程大致是“设定临床工作框架与待解决问题➜配套诊疗干预框架➜执行临床循环时获取数据➜数据整合性研究➜成果转化再反哺临床”。因为是基于演绎型知识库,这些数据的质量就会很干净、也很完整。四、中医临床的实证方法: 西医是“它证”系统,医生不能直接得到诊断,必须向外依赖检验检查证明,高端西医的定义往往依赖设施引入量与精细度,所以西医的进展总是科技感满满。中医是“自证”系统,医生仅凭自身技能和辨证思路就能完成中医诊疗,所以中医的进展总是表现为历史和现实的学问大伽的支撑力度。无论如何,中医欠缺自己的实证体系。为此,我司创建了临床多靶点(症状)数值跟踪记录系统,插入到平台流程的复诊观察与评价部分,其路线不同于西医微观检测标尺比对的横向方法,而是中医生命宏观表达(症状)过程差值测量比对的纵向方法。技术要点包括:从四诊开始标记关注靶点,做程度标记(影响辨证),在每一次复诊前,依据医患对症状的感知变化作为靶点差值记录下来,使疗效的改变与靶点的量化差值改变产生因果关联。靶点的疗效追踪,可转换为图形表达,从而获得中医临床实实在在的支持证据。参见下图: 五、未尽事宜简要补充: - 中西医临床科研,与本平台最靠近的科研模式是“真实世界研究(RWR)”。
- 平台路线图所示,西医部分主要完成对患者专病进行定性、分期、分级,及其后面的干预治疗;中医部分需要实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并预定制整套的干预方案。
- 干预方案包括西医处置和用药,中医方药和适宜技术,及保健事项,需要规范,并可追溯。
- 患者入组纳排一事,因为系统本身有事后甄别能力,考虑不在前面做入组筛选,而是项目过程中或完成后再根据科研目标做筛选,成组?
本平台进入医院是以相对独立的专病科研平台的形式出现,仅依据需要再考虑HIS对接。
李科威 医学博士 2025.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