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高效的安全管理就是:激活班组长这个'兵头将尾'

 学习一生 2025-04-19 发布于山东
班组长在工地上既是最末端的管理者,也是最源头的操作者,是链接管理和执行真正的纽带。因此,最高效的安全管理就是要激活班组长,并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为什么班组长在安全管理中能起到杠杆的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班组长对产业工人的个人行为影响最大
从短期来讲,不管是“大包”还是“小包”模式,也不论是A老板承包还是B老板转包,每日施工任务最小落实单元都是班组,每一个具体的工人干什么活,都是班组长在具体安排和分工,如果班组长把我们要求的安全措施纳入每日的生产任务进行具体安排和分工,那么现场的隐患就能极大的减少。反之,班组长仅安排生产任务,那么必然会产生冒险作业。
从长期来讲,产业工人大部分都是通过班组长招来的。我们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在班组中还很常见,这些工人开启工地作业和生活的启蒙老师是班组长,干活怎么省时省力(偷工)这些方面学习的对象也是班组长。如果班组长的安全操作多一些,省时省力的技艺风险小些,那么其带领和培养的产业工人安全操作的习惯就会好很多。
从管理上讲,工人长期在现场作业和通行,其在现场发现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或其它安全隐患的概率也会大很多,通常情况下工人也只向他的班组长报告,班组长再来组织处理或向项目部的有关人员报告。如果班组长与我们现场的安管人员沟通是顺畅的,那么这些真正危及工人的隐患和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管和解决。

二、班组长是管理语言和执行语言的翻译官
有些管理要求在现场要执行到位,需要班组长进行翻译。
我们现行的各种规范、标准和安全管理文件绝大部分都是管理者编写出来的,是科班毕业的读书人较为习惯的管理语言(比如:瓦斯浓度不高于0.1%),这类语言的特点是:指标概念性强,有标准的数据控制,产生于试验室等特殊环境。
而现场的执行和操作是执行语言,是产业工人比较熟悉的语言体系(比如:随身带的报警仪不响就是安全的),这类语言的特点是:可感,可视,简单易懂,实用于自然环境。
这两套语言需要项目部的现场管理人员协同班组长做好相关的翻译工作,只有把要求转换成工人能懂的,工人才能把管理者的要求执行的更到位。
最有代表性的示例就是规范中的“禁止类要求”,只有班组长把其翻译成现场能正确执行的行动,这类要求才能在工人的实际生产中得到严格的执行。

三、班组长的安全管理才可能有温度和针对性
班组长更能掌握和发现谁才是近期最不稳定的人。
一个班组大部分来自一个地方,有大体相似的口音,互相之间有较为共同的话题。因此,只有班组长才可能会在日常的生活闲聊中了解班组内人员的近况,比如:A昨晚在电话里与配偶发生激烈的争吵,声音都传出几间宿舍了。结论,A最近情绪不稳定,这几天安排A做一些不涉及高空等的危险作业,并提醒他的工友多关注一下他的作业行为。
像这种有意识的掌控和监管处于特殊情况的个体,把其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只有班组长才可能实现。俗话说“饭前的我和饭后的我,是两个人”,在不同身体状态、不同心理状态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误操作的可能性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班组长能够把这些特殊情况同步给安全管理人员,那么现场的安全管理必然会更有温度、更有针对性。

总结一下,打通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梗阻,最高效的方式就是激活班组长,在我们安全管理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向上同频同步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实现管理和执行的双向奔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