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压君语: 2025年的初春,55岁的陈先生因突发胸痛被紧急送往医院。他有10年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降压药,但血压始终在140/90mmHg上下波动。 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心脏冠状动脉已经出现严重狭窄,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手术台上,医生一边放置支架,一边感慨:“如果他的血压能控制得更低一些,或许能避免这场危机。” 这个病例背后,隐藏着一个困扰医学界多年的问题:对于心血管风险升高的患者,是否应该将血压降得更低? 《内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大规模荟萃分析,给出了部分答案。 1 血压目标的世纪之争 血压管理一直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核心策略。过去几十年,“收缩压<140mmHg”被视为标准目标,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质疑:对高危患者而言,更严格的血压控制(如<120mmHg)是否能带来更大获益? 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强化降压能更彻底地减轻血管压力;反对者则担忧过度降压可能引发低血压、肾脏损伤等风险。 为了终结争议,研究团队对5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包括著名的SPRINT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共纳入近4万名心血管高危患者,试图揭开真相。 2 强化降压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但副作用不容忽视 1.生存率的突破性提升 分析结果显示,强化降压组(收缩压<120mmHg)的全因死亡率比标准组(收缩压<140mmHg)低13%。这意味着,每1000名患者中,强化降压可额外挽救5条生命。 更令人振奋的是,心血管死亡风险降幅高达27%,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心衰的发生率也减少了17%~19%。 2.普遍受益的亚组人群 无论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或心血管病史,强化降压均显示出类似的保护作用。例如,老年患者(≥65岁)的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3%,而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死风险也减少了18%。 这一发现打破了强化降压仅适用于特定人群的传统观点。 3.疗效背后的代价 然而,强化降压并非完美。与标准组相比,强化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翻倍,晕厥风险增加60%,急性肾损伤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这些副作用可能导致治疗中断,甚至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3 血压目标是否应该“一刀切”? 尽管研究支持强化降压的总体获益,但医学界仍存在分歧。例如,著名的ACCORD试验曾发现,强化降压对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并无显著改善;而SPRINT试验则因疗效过于突出,一度被提前终止。 这种差异提示:不同人群的生理状态、合并疾病和药物耐受性可能影响最终结局。 此外,目前尚无研究直接对比收缩压“<140mmHg”与“<120mmHg”的疗效差异。部分专家担忧,过度追求更低血压可能导致边际效益递减,而副作用风险骤增。 正如哈佛大学心脏病学教授Paul K. Whelton所言:“我们需要更精细的'血压分层管理’,而非简单粗暴地设定统一目标。” 4 如何在疗效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 基于现有证据,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 1.高危人群优先强化降压 已有明确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可考虑将收缩压控制在120mmHg以下,但需密切监测副作用。 2.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 虚弱的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患者或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评估风险,必要时放宽目标值。 3.动态监测与多学科协作 通过家庭血压监测、定期肾功能检查等手段,及时识别低血压或电解质紊乱,联合心血管科、肾内科医生共同决策。 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我们或许能像“量体裁衣”一样,为每位患者定制最适宜的血压目标,真正实现疗效与安全的双赢。 ![]() 撰文 | 降压君 编辑 | 辰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