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三至六年级的阅读专项课程圆满结束。目前,我正全身心投入到六年级小升初的刷题冲刺营中,而三至五年级的综合卷刷题营则计划在5月中旬启动。因此,这段时间我的日程安排相对宽松了一些,这也给了我一个自我提升的好机会。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严格的要求:每天必须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字数可能是2万字,也可能是10万字,甚至更多,比如15万、20万字左右。无论字数多少,我都要确保自己每天都能沉浸在一本书的世界里。 其实,说到这个要求,我内心偶尔也会有些小挣扎。 那天,我还特意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动态,坦言自己其实并不那么爱看书,如果有选择的话,我更愿意去看电视剧或者电影。但我也明白,这并不是真的“没得选”,而是在逼自己一把。毕竟,人生不能总是随心所欲,那些能让我们进步的事情,往往都是反天性、反人性的。 我们都知道,读书有着诸多好处,尤其是阅读长文,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更能磨炼我们的性子。而我,恰恰就是一个性子急躁、容易浮躁的人。所以,读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修行,它让我学会沉稳,学会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份宁静与智慧。 我日常读书主要用的是微信读书app,在上面我看书比较杂,各类书籍都会涉猎一番,但相对而言,还是更钟情于文学和纪实类的书。 为了督促自己认真阅读并记录下感悟,我给自己定了个小要求,那就是每读完一本书,不管这本书是好是坏,都得发条朋友圈,简单写几句书评,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市井欲望》书评:这段时间,我心情颇为烦闷,于是翻开书本,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丝慰藉。 然而,当我读完这本以婚姻情感、市井百态和底层欲望为主题的小说后,心情愈发沉重。 这本书以一个小城边缘的老旧四合院为背景,演绎了形形色色租客之间的纷繁复杂的人生故事。 其中,鞋匠老张与风尘女周小萍的纠葛关系如同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深刻地勾勒出了底层人物在欲望与现实之间痛苦挣扎与复杂纠葛的轮廓,同时也无情地揭示了市井生活的悲凉与人性的欲望黑洞,尤其是底层中年婚姻中的情感挣扎与生活的无尽哀怨,令人扼腕叹息。 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辛辣直白,大胆中略带俗气,甚至有些地方显得低俗。 然而,这种俗气却恰到好处地贴合了书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仿佛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会说的话,会做的选择,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市井气息。 白菜的文笔真挚而娴熟,以她独特的笔触,将市井生活的点点滴滴描绘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她巧妙地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将书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她丝毫不避讳对人性丑陋一面的揭露,以大胆直率的笔触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欲望与挣扎,让人深感震撼。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想起刘震云的作品,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并非指抄袭或模仿,而是源于两位作者都深深地关注着现实生活,尤其是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他们都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残酷。原来,在我所熟知的这个世界之外,还悄然存在着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着我不曾见过的风景,有着我不曾体验过的生活,也有着我不曾理解的情感和挣扎。 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让我意识到,原来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原来我们都在不断地失去,也在不断地寻找和追求。 此外,他们还都擅长运用比喻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我觉得比喻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文字功底的修辞手法。 一个善于运用比喻的作者,往往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抽象的概念或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比喻既贴切又新颖,既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意,又能够给读者带来惊喜和愉悦,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恍然大悟、心领神会的感觉。这种妙不可言的体验,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所带来的独特韵味。 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如此优秀的作品。 《想让孩子活下去》书评:父母之于孩子,当如灯塔伫立海岸,以温暖光芒照亮前行航道,而非似遥控器般,企图操控孩子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孩子成长的旅程,需要一方试错的天地。倘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严格遵循父母设定的标准,那孩子就如同被精密编程的机器人,虽能按部就班地行动,却失去了用心灵去感知世界冷暖、用双手去触摸生活纹理的能力。 当孩子笨拙地尝试系上人生中的第一根鞋带,哪怕系得歪歪扭扭、松松垮垮,也希望能在父母的目光里找到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一次的尝试,都是我们探索世界、学会独立的珍贵步伐。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父母要完全放手、放任不管。恰似放风筝的智者,手中稳稳握住那根关乎原则的风筝线,给予风筝自由翱翔的空间,让它尽情感受不同高度的气流,领略天空的广阔与变幻。 《我好像抑郁了》书评:书中通过15个真实门诊案例,深入剖析了抑郁这一复杂的心理问题。这些案例涵盖了家庭、工作、学业等多个方面。 《午夜“凶铃”》这一篇我有共鸣,估计老师们读了都会很有感触。我也总是担心手机亮起,尤其是收到与工作有关的信息,特别是晚上…还有一段时间甚至出现幻听,总是听到手机提示音。 所以今年我连信息震动提示都取消了,睡觉时也不会把手机拿进房间,感觉自身心理状况有改善。 再继续说这本书,作者从4个认知维度出发,提供了15种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这些策略不仅帮助读者理解抑郁的成因和表现,还指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调节和应对。 最主要的是,作者将枯燥的心理学常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我这个心理门外汉能够像读故事一样轻松阅读,也使得书籍更加贴近普通读者,降低了阅读门槛。 ![]() 《我的朋友来自1918》书评:这本书太好哭了! 《我的朋友来自1918》记录了作者谢翠屏与广东东莞泗安岛上麻风康复村老人们的交往故事。 谢翠屏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这个特殊群体,通过与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互动,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 我喜欢这位作者的文字,以极其平实、质朴的笔触,缓缓铺陈出老人们生活的片段,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亦无浓墨重彩的情感渲染,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这类文字,看似平淡,却非无味,以其独有的力量,让人在平静中感受到震撼,在简单中体会到深刻,仿佛一阵微风拂过心田,虽不猛烈,却足以让人久久回味。 《金锁记》书评:曹七巧既是一个受害者,也是一个施暴者;既是一个可怜的人,也是一个可憎的人。 七巧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但她的行为也让人无法完全原谅。 她的可怜之处在于她身处一个无法逃脱的困境中,七巧作为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她的婚姻被当作交易,身体和情感受到双重压抑,这是时代悲剧在她身上的体现。 而她的可憎之处则在于她选择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痛苦——对子女、儿媳等人进行精神折磨和压迫,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施暴者。 张爱玲通过曹七巧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怎样把一个原本有着温情性格的正常女人变成一个阴鸷狠毒的“吃人者”… 不过我觉得七巧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无法走出,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残酷现实逐渐侵蚀了七巧的善良和纯真,让她的性格在长期的压抑和不满中逐渐扭曲,而扭曲的性格又进一步影响了她的命运…… 所以,这道题无解! 《屋檐下》书评:在深入阅读了白菜老师的两部作品——《市井欲望》与《屋檐下》之后,我对于这两本书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 《市井欲望》无疑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佳作。白菜老师以其独特的笔触,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市井生活中的种种欲望与挣扎描绘得淋漓尽致。 然而,当我翻开《屋檐下》时,虽然同样能感受到白菜老师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但这本书却并未能像《市井欲望》那样强烈地吸引我。 书中讲述了五个中年人因意外被困于同一屋檐下的故事,兄弟、妯娌间的矛盾与摩擦在消毒水气息中不断升级,而家人的温暖与支持则成为了他们共同面对困境的力量。这样的情节设置,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情感深度,但并未能完全契合我的阅读期待—— 或许是在情节设置上,《屋檐下》的冲突与和解虽然真实,却略显平淡,缺乏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戏剧张力? 又或许是在人物塑造上,虽然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与背景,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变化却似乎并未能完全打动我,让我产生足够的共鸣? 再或者,是在主题表达上,《屋檐下》所探讨的家庭、亲情与困境中的相互扶持,虽然温馨且富有正能量,但却并未能像《市井欲望》那样,以更加尖锐和深刻的笔触,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思考与感悟? 也许吧,可能真实家庭的矛盾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大事件”,而是由无数琐碎细节堆积的“小摩擦”。白菜老师是在刻意避免戏剧化,以呈现更贴近现实的家庭生态,只是不太合我胃口。 不过,不喜欢也是一种态度,读书嘛,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起码我没有张嘴就瞎说,而是真的阅读后才发表看法。 《郎景和,为中国女性看病》书评:当疾病被攻克、技术成为常识,先驱者的名字或许会被淡忘,但他们点燃的火种永远在人间传递。 医学史的长河冲刷着具体的人与事,林巧稚接生过的啼哭、宋鸿钊治愈的绒癌患者、吴葆桢刀下重获新生的卵巢,终将在时光中化作数据洪流里的分子。 但那些被治愈的子宫里孕育的新生命,那些因筛查幸免于难的宫颈,那些被腹腔镜技术解放的腹腔,都在无声延续着先驱者的精神血脉… 《我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书评:不喜欢看漫画,冲着题目还是打开读了。 怎么说呢,图一乐,不过这也可能是漫画的精髓——打发时间,哈哈一笑。 整体情节对我而言没有太多共鸣,谈不上惊艳,不过偶尔也会因为作者的精神状态感到惊喜~ 但是,我真的不怎么喜欢漫画~ 《漫长的等待》书评:起初,仅凭《漫长的等待》这一书名,我满心以为这会是一个落入俗套的悲剧故事——身患绝症的孤寡老人,在无尽的孤寂中走向生命的终点。 然而,当我真正翻开书页,沉浸其中,才发现这部作品远非如此简单,它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打破了固有的刻板印象。 书中,残酷的现实如同冰冷的寒风,扑面而来。李大发被淋巴癌无情地侵蚀着生命,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而周围的世界似乎也在逐渐离他远去。但就在这看似绝望的黑暗中,却闪烁着人性的微光,这些微光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作品最动人心弦的力量。 比如李大发姐姐和二姐的行为特别真实——她们会在病床前算计利益,但端茶送药时又带着粗粝的温情。这种矛盾不是虚伪,而是底层百姓在生存压力下的本能:既要直面人性的自私,又无法割舍血脉里的牵挂。我认为这种带着烟火气的亲情,反而比纯粹的奉献更戳中人心。 还有,谁能说李大发不幸福呢?“想想,他跟最美丽的女人谈过恋爱,跟最勇敢的女人一起生活,跟最勤劳的女人一起过日子。” 一个是灶膛里经年累月的柴火,温暖却沉默; 一个是夏日骤雨般的激情,短暂却炽烈; 而另一个更像冬夜不灭的烛火,微弱却持久。 我最喜欢小四川,在疾病与贫穷的重重困境面前,她的爱如同坚韧的野草,依然以顽强的形态倔强地生长着,不离不弃,给予李大发无尽的力量,陪伴了他最后一程…老五,你没有遗憾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