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总”万能结构写作法 作者:莫眲Mone 在所有文章结构中,“总分总”如同中国园林的月洞门:进门见山(总起“一见钟情”),穿廊赏景(分述“步步生莲”),出门忆境(总结“回眸一笑”)。它不是机械的模板,而是生长的脉络,从《论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朱自清的《春》,从先秦诸子的论辩到当代散文的抒情,这套结构笔法,能让文字在规矩中见自由,于框架中显性情。 掌握“总分总”结构的变化,不是为了困在框架里,而是为了让框架成为起飞的跑道。从总起的“一见钟情”到分述的“步步生莲”,再到总结的“回眸一笑”,每个环节都是与读者的对话。请记住:最好的结构,是让读者忘记结构。当他们沉浸在文字的风景里,为一朵花驻足,为一滴泪心动,为一个顿悟微笑,这时,所有的“总分总”都已化作春泥,滋养着文章的灵魂。那是始于心动,终于心定,中间是千万种心跳的轨迹。 写作时需注意: 1.逻辑如骨:总起需明确“文眼”,分述需围绕核心展开,总结需呼应升华,避免结构松散。 2.情感如血:任何技巧都需注入真情,即使是最严谨的结构,没有情感的流动,也会成为僵化的标本。 3.变化如肌:方法不是教条,而是启发,可交叉使用(如“意象锚定法” “并列铺陈法” “意象呼应法”),让结构富有弹性。 4.细节如魂:无论何种结构,细节都是让文章生动的关键,一个具体的场景、一句真实的对话,胜过千言万语的概括。 第一辑:总起的12种“进门见山”法 总起是文章的第一眼,是让读者愿意驻足的理由。它可以是惊鸿一瞥的意象,也可以是直击人心的追问,或是如老友般的絮语。 1.意象锚定法(例:老舍《济南的冬天》) 原文总起:“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结构解析:用“北平的风”“伦敦的雾”作为对照意象,锚定“济南冬天”的独特性,通过对比形成记忆点。 仿写建议:写“故乡的秋”时,可对比“北方的秋如烈酒,南方的秋似清茶,而故乡的秋是一坛陈年桂花酿,在记忆里越沉越香”。 注意事项:意象需具备鲜明特征,且与后文分述内容形成呼应,避免沦为空洞的修辞。 2.设问引思法(例:宗璞《紫藤萝瀑布》) 原文总起:“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结构解析:用“停住脚步”的动作引出视觉冲击,隐含“为何停步”的设问,引发读者探究欲。 仿写建议:写“老巷”时,开头可设:“是什么让我在钢筋丛林中忽然想起那青石板路?是砖墙上斑驳的苔痕,还是木门上铜环的叩响?” 注意事项:设问需自然融入场景,避免生硬刻意,设问的答案应在分述中逐步展开。 3.时光切片法(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总起:“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结构解析:用“现在—过去”的时间对比,将回忆切片,赋予“百草园”怀旧滤镜,同时点出“乐园”的核心。 仿写建议:写“童年玩具”时,可写:“如今的孩子抱着平板电脑笑,我却总想起那只缺了耳朵的布熊。它躺在老衣柜的最底层,距离我最后一次拥抱它,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注意事项:时光对比需蕴含情感倾向,为后文的情感抒发铺垫基调。 4.矛盾破题法(例:钱钟书《窗》) 原文总起:“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 结构解析:以“春天该出门”的常理为矛,以“屋里的春天更珍贵”为盾,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思考。 仿写建议:写“孤独”时,可破:“世人皆怕孤独,我却在独处时听见灵魂的声音。那些喧嚣中的热闹,不过是浮沫,而孤独,才是深海里的珍珠。” 注意事项:矛盾需基于真实感悟,避免为对立而对立,后续分述需合理解释矛盾的缘由。 5.引用点睛法(例:梁衡《夏》) 原文总起:“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结构解析:虽未直接引用名言,却以“旋律”为核心意象,暗合“夏天如乐章”的文人共识,奠定抒情基调。 仿写建议:写“读书”时,可引:“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在电子屏闪烁的时代,捧一卷纸书,便是与千年光阴对话。” 注意事项:引用需贴合主题,避免堆砌,可化用经典而非照搬。 6.感官唤醒法(例:朱自清《春》) 原文总起:“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结构解析:用“盼望”的心理描写开篇,继之以视觉(山、水、太阳)唤醒感官,营造沉浸式体验。 仿写建议:写“秋雨”时,可写:“听见第一滴雨打在芭蕉叶上,心就静了。那声音像母亲轻哼的摇篮曲,凉丝丝的,从窗缝里钻进来,拂过案头的书页,也拂过记忆的褶皱。” 注意事项:感官描写需具体可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避免笼统。 7.场景定格法(例:汪曾祺《胡同文化》) 原文总起:“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结构解析:将北京城比作“大豆腐”,用“四方四正”的视觉定格,引出“方位意识”的核心,场景与抽象概念结合。 仿写建议:写“老茶馆”时,可定格:“八仙桌擦得发亮,紫砂壶冒着热气,茶客们的茶杯沿上结着褐色的茶垢。阳光从雕花窗格里漏进来,在青砖地上画着斑驳的图案,这是老茶馆每天的开场白。” 注意事项:定格场景需包含细节,让读者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细节需服务于主题。 8.定义重构法(例:张爱玲《爱》) 原文总起:“这是真的。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一回,看见对面来了个年轻人,穿著青布长衫,骑著自行车过来了,并不认识,他也朝著她看。她想:'这个人真有意思。’” 结构解析:未直接定义“爱”,却用一个无疾而终的故事片段,重构“爱”的朦胧本质,以具象化抽象。 仿写建议:写“乡愁”时,可重构:“乡愁不是一张邮票、一枚硬币,而是外婆腌菜时飘出的酱香,是夏夜蝉鸣里的蒲扇摇动,是每次转身时家门口那盏昏黄的灯。” 注意事项:定义需通过具体事例或意象呈现,避免抽象说教,让读者从故事中感受概念。 9.悬念勾连法(例:史铁生《我与地坛》) 原文总起:“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结构解析: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制造悬念,为何反复提及?引出地坛与作者的特殊关联,勾连全文情感。 仿写建议:写“老照片”时,可设悬:“相册第三页的那张照片,我从来不敢轻易翻开。泛黄的纸页上,有一个永远定格的笑容,和一个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 注意事项:悬念需与核心主题相关,后续分述需逐步解悬,避免有头无尾。 10.类比铺路法(例: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 原文总起:“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结构解析:将“百合”类比“追求理想的人”,用自然物的生长历程铺路,引出主题的象征性。 仿写建议:写“坚持”时,可类比:“鹅卵石躺在河滩上,被流水冲刷了千年。它没有棱角,却藏着千万次撞击的痕迹。坚持不是强硬的对抗,而是像流水一样,在时光中磨出自己的形状。” 注意事项:类比需贴切,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需贯穿全文,避免类比脱节。 11.数据点睛法(例:余秋雨《文化苦旅》) 原文总起:“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结构解析:虽未用具体数据,却以“贬官文化”的概念点睛,用理性概括引出感性分述,刚柔并济。 仿写建议:写“书信”时,可点:“在微信秒回的时代,手写书信成了慢时光的化石。据统计,最后一家钢笔厂即将倒闭,而电子邮箱里,那封未发出的'见字如面’,已经躺了三年。” 注意事项:数据需真实或具有代表性,服务于主题,避免堆砌数据破坏散文的抒情性。 12.哲理顿悟法(例:张晓风《敬畏生命》) 原文总起:“那是一个夏天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 结构解析:从日常场景切入,通过“飘散的纤维”引发对生命的顿悟,哲理藏于细节之中,自然不生硬。 仿写建议:写“时间”时,可悟:“清晨梳头,发现一根白发。它静静躺在梳子上,像一根细针,忽然刺破了时光的表象。原来时间不是流水,而是落在发间的霜,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你看见它的痕迹。” 注意事项:顿悟需基于真实体验,从细微处见深意,避免空泛说教。 第二辑:分述的12种“穿廊赏景”术 分述是文章的血肉,是总起之后的层层展开。它可以是并列的画卷,递进的阶梯,也可以是对比的镜像。12种分述结构,如同12条不同的游廊,让读者在文字中步步生景。 1.并列铺陈法(例:茅盾《白杨礼赞》) 结构解析: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并列描写白杨树,每段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统领,形成排比式铺陈,层层强化“倔强挺立”的形象。 仿写建议:写“母亲”时,可分“厨房里的母亲”“书桌前的母亲”“月光下的母亲”,每个场景独立成段,共同勾勒母亲的多面形象。 注意事项:并列段落需有统一的核心词,避免松散,可使用重复的句式增强节奏感。 2.时间纵轴法(例:琦君《春酒》) 结构解析:以“童年喝春酒”“成年泡春酒”“如今忆春酒”为时间线,串联起故乡的人情风俗,时间推进中蕴含情感的变迁。 仿写建议:写“老物件”时,可按“祖父使用时”“父亲修补时”“我保存时”三个时段,展现物件承载的记忆。 注意事项:时间线需有明确的节点,每个节点对应不同的情感或事件,避免流水账式记录。 3.空间横轴法(例:巴金《鸟的天堂》) 结构解析:以“船行路线”为空间线索,从“远远看见榕树”到“靠近感受枝叶”再到“离开回味鸟鸣”,空间转换中展现景物的层次变化。 仿写建议:写“校园”时,可按“清晨的操场”“午后的教室”“傍晚的图书馆”“深夜的走廊”,通过空间位移呈现校园的不同面貌。 注意事项:空间顺序需符合逻辑(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等),每个空间片段需有独特的细节描写。 4.因果递进法(例:胡适《我的母亲》) 结构解析:先写母亲对“我”的严格教育(因),再写这种教育对“我”性格的影响(果),接着写母亲在家庭中的隐忍(因),引出“我”对宽容的理解(果),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仿写建议:写“读书改变人生”时,可分“童年读诗让我看见美”“少年读史让我懂得痛”“成年读哲让我学会思”,每个阶段是前一阶段的递进。 注意事项:因果关系需自然,避免强拉因果,递进层次需清晰,体现认知或情感的提升。 5.对比映照法(例:余光中《乡愁》) 结构解析: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段,分别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为对比意象,在时空对比中强化乡愁的厚重。 仿写建议:写“故乡变化”时,可对比“老屋的砖墙上刻着我的身高/新房的玻璃映不出童年的影子”“田埂上的萤火虫照亮过夏夜/路灯下的飞蛾找不到回家的路”,通过物象对比展现变迁。 注意事项:对比需有统一的参照点,避免为对比而对比,在差异中凸显主题。 6.意象群像法(例:席慕蓉《乡愁》) 结构解析:围绕“乡愁”,串联“清远的笛”“没有年轮的树”“雾里的挥手别离”等多个意象,每个意象独立又共同指向乡愁的朦胧与永恒。 仿写建议:写“青春”时,可汇聚“课桌上的三八线”“操场边的梧桐树”“毕业册里的留言”等意象,让意象群成为情感的载体。 注意事项:意象需有共同的情感基调,避免杂糅,每个意象的描写需细腻,赋予其象征意义。 7.故事镶嵌法(例:沈从文《边城》) 结构解析:在翠翠与爷爷的主线故事中,镶嵌“端午节赛龙舟”“傩送夜歌”“天保提亲”等小故事,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 仿写建议:写“社区生活”时,可嵌入“张奶奶的枣茶”“李叔的修理摊”“孩子们的跳房子”等小故事,以小见大呈现社区温情。 注意事项:小故事需服务于主题,有生动的细节和冲突,避免碎片化叙述。 8.引用佐证法(例:朱光潜《谈美》) 结构解析:在论述“美感态度”时,引用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古希腊雕像、陶渊明诗等,通过经典案例佐证观点,增强说服力。 仿写建议:写“孤独”时,可引用“王维'独坐幽篁里’的自在”“鲁迅'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的孤独”“海子'面朝大海’的孤寂”,用不同语境的引用丰富主题内涵。 注意事项:引用需恰当,与作者观点形成互文,避免堆砌名言,需结合自身分析。 9.感官交织法(例:朱自清《荷塘月色》) 结构解析:从“月光如流水”的视觉,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的嗅觉,再到“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的听觉,多种感官交织,营造通感体验。 仿写建议:写“秋雨”时,可交织“雨丝打在瓦当上的叮咚声(听觉)”“雨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影(视觉)”“泥土被雨水浸润的腥甜(嗅觉)”,让读者身临其境。 注意事项:感官描写需有序,可按“由外到内”或“由强到弱”的顺序,避免混乱,通感应自然贴切。 10.辩证分析法(例:钱钟书《论快乐》) 结构解析:先论“快乐是短暂的”,再论“快乐是永恒的精神象征”,通过“快与慢”“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深化对“快乐”的理解。 仿写建议:写“挫折”时,可分析“挫折是前行的阻碍”与“挫折是成长的阶梯”,在矛盾中揭示挫折的双面性,体现思维深度。 注意事项:辩证需基于客观事实,避免诡辩,分析需全面,体现作者的思辨能力。 11.细节爆破法(例: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结构解析:通过“戴呢帽的姿态”“穿夹克的风格”“与斗鸡同桌吃饭”等细节,爆破式呈现金岳霖的个性,细节虽小,却让人物跃然纸上。 仿写建议:写“老师”时,可捕捉“用红笔在作业本上画笑脸”“讲课时习惯性推眼镜”“雨天把伞让给学生”等细节,用细节堆砌人物形象。 注意事项:细节需典型,能反映人物性格或主题,避免琐碎,每个细节需有描写重点。 12.情感层递法(例: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结构解析:从“拒绝看花”的冷漠,到“答应看花”的松动,再到“母亲去世后独自看花”的顿悟,情感随事件发展层层递进,最终升华为对母爱的理解与怀念。 仿写建议:写“父爱”时,可写“童年嫌父亲严厉”“少年怨父亲古板”“成年懂父亲沉默”,通过年龄增长带来的认知变化,展现情感的层递。 注意事项:情感变化需有事件支撑,真实自然,层递需符合心理逻辑,避免突兀跳跃。 第三辑:总结的12种“出门忆境”术 总结是文章的回眸,是让读者带走的余韵。它可以是呼应开头的闭环,是升华主题的飞鸟,或是留给读者的留白。12种总结方式,如同12种不同的告别,让文章余音绕梁。 1.意象呼应法(例:朱自清《春》) 原文总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结构解析:呼应开头的“睡醒的样子”,用“娃娃—小姑娘—青年”的意象群,形成首尾呼应,强化春天的生命力。 仿写建议:开头写“老巷如一位沧桑的老者”,结尾可呼应:“如今的老巷依然站在那里,像一位看透时光的老者,而我们,都是从他怀里走出的孩子。” 注意事项:呼应的意象需与开头一致,可深化或拓展其内涵,避免简单重复。 2.哲理升华法(例:宗璞《紫藤萝瀑布》) 原文总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结构解析:从紫藤萝的“生死轮回”升华为对生命永恒的感悟,将具体物象提升到哲学高度。 仿写建议:写“老照片”时,结尾可升华:“照片会泛黄,人会老去,但那些被爱浸润的时光,永远在记忆里鲜活着。原来真正的永恒,不是永不褪色的影像,而是留在心里的温度。” 注意事项:升华需自然,基于前文的铺垫,避免拔高或牵强,哲理需贴合主题。 3.场景定格法(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总结:“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结构解析:定格“阿长”的模糊形象,以祈愿作结,将个人回忆升华为对底层人物的温情注视。 仿写建议:写“老茶馆”时,结尾可定格:“暮色里,老茶馆的灯亮了。茶客们的身影在窗纸上晃动,像一幅永远画不完的画。而那些没说完的故事,都浸在渐渐凉去的茶水里。” 注意事项:定格场景需包含情感,让读者在画面中回味,细节需与前文呼应。 4.设问留白法(例: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原文总结:“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结构解析:虽未直接设问,却以“谢谢你的启迪”引发读者思考“启迪是什么”,留下思考空间。 仿写建议:写“孤独”时,结尾可设:“当我们在人群中寻找热闹,是否忘了孤独才是灵魂的底色?或许,真正的成长,就是学会与这份底色温柔相处吧?” 注意事项:留白需有指向性,让读者能基于前文展开思考,避免空洞无物。 5.引用收束法(例:余光中《乡愁》) 原文总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结构解析:以“海峡”的意象收束,呼应前文的时间意象,引用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情感,却以更含蓄的方式呈现。 仿写建议:写“读书”时,结尾可引:“想起杨绛先生说'读书是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合上书本,那些走过的时光,见过的人,都成了生命里的贵客。” 注意事项:引用需贴合主题,可稍作阐释,让引用成为总结的点睛之笔。 6.情感共鸣法(例:史铁生《我与地坛》) 原文总结:“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结构解析:将个人的生死感悟升华为对宇宙生命的共鸣,让读者在宏大与细微之间找到情感连接点。 仿写建议:写“母亲”时,结尾可共鸣:“每个母亲都是平凡的,却又都是伟大的。她们用一生的时光,把'母亲’这个词,写成了最动人的诗。而我们,都是这首诗里永远的孩子。” 注意事项:共鸣需基于普遍情感,避免过于个人化,让读者能代入自身经历。 7.行动号召法(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原文总结:“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结构解析:以激情澎湃的号召作结,将前文的论述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激发读者的使命感。 仿写建议:写“环保”时,结尾可号召:“让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垃圾,让我们随手关掉一盏电灯,让我们把'环保’从口号变成习惯。因为这颗蓝色的星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注意事项:号召需具体可行,避免空泛,符合文章的情感基调,不突兀。 8.矛盾统一法(例:钱钟书《围城》) 原文总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结构解析:以“围城”的矛盾本质收束,既总结前文,又留下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辩证思维。 仿写建议:写“成长”时,结尾可写:“我们一边渴望长大,一边怀念童年;一边向往远方,一边眷恋故乡。或许,成长就是在矛盾中寻找平衡,在遗憾中学会珍惜。” 注意事项:矛盾需基于前文的论述,体现作者的深度思考,避免为辩证而辩证。 9.时光循环法(例:老舍《济南的冬天》) 原文总结:“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结构解析:用“这就是”呼应开头的“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形成时光的闭环,让读者记住这个独特的冬天。 仿写建议:写“故乡的秋”时,结尾可写:“这就是故乡的秋,是藏在桂花香里的童年,是落在稻穗上的时光。无论走多远,想起它,心里就会响起那首古老的歌谣。” 注意事项:循环需有情感的递进,从“介绍”到“怀念”,让闭环包含更深的情感。 10.感官余韵法(例:朱自清《荷塘月色》) 原文总结:“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结构解析:从荷塘的“朦胧月色”回到现实的“寂静家门”,用听觉(无声息)和视觉(妻睡熟)的余韵,让读者从梦幻回到现实,却又沉浸在余韵中。 仿写建议:写“秋雨”时,结尾可写:“雨不知何时停了,窗台上积着几滴水珠。伸手触碰,凉丝丝的,像秋天留下的吻。而那沙沙的雨声,还在耳边轻轻回荡。” 注意事项:感官余韵需细腻,让读者能延续文中的感官体验,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1.隐喻收束法(例: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 原文总结:“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结构解析:以“开花证明存在”的隐喻收束,将百合花的生长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含蓄而有力。 仿写建议:写“坚持”时,结尾可隐喻:“就像鹅卵石在流水中打磨自己,我们在时光里打磨生命。终有一天,那些受过的伤,流过的泪,都会变成生命表面的光泽,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注意事项:隐喻需与前文的意象一致,避免突兀,让隐喻成为主题的自然延伸。 12.空白省略法(例:鲁迅《孔乙己》) 原文总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结构解析:用“大约”与“的确”的矛盾,制造空白,让读者自行填补孔乙己的结局,留下无穷回味。 仿写建议:写“老照片”时,结尾可写:“相册的最后一页还是空的,等着装上什么。或许,有些故事,不需要说完,就像有些回忆,永远留在心里就好。” 注意事项:空白需有暗示,让读者能根据前文推断,避免断裂,留白处见真章。 ▼【写作技法精讲40炼】 (总200篇,可以永久研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