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楷书作品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多宝塔碑》完成于天宝十一年,碑文字体结构精密,点画规整,每一笔都严格遵循楷书书写规范,笔画起收处提按动作明显,横平竖直,字形大小一致,整齐排列于碑面,展现出严谨的法度,是唐代楷书规范的典型代表,被历代学书者作为入门范本。《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晚年作品,笔画粗壮有力,字形宽博,捺画尤其舒展,转折处多用圆转笔法,整体给人雄浑大气之感,将颜体楷书风格发挥到极致。 图片来源网络 而《送裴将军诗》却截然不同。这幅作品流传至今仅存刻本,全卷九十三字,纸张或绢帛质地已难以考证。不同于其楷书作品的整齐划一,该作品开篇第一个字就打破常规,字体大小与后续文字差异明显,且书体难以单纯界定,仿佛多种字体特征同时显现,这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在当时书法作品中极为少见。 《送裴将军诗》中篆籀笔法的运用贯穿始终。书写时,毛笔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中心运行,起笔时藏锋入笔,如书写长横时,笔锋先向左逆行,再向右行笔,收笔时将笔锋回收,使笔画两端圆润饱满。在一些较长笔画中,能明显看出线条粗细变化均匀,富有弹性,如同古代青铜器物上的铭文线条,古朴而庄重。 行草书笔法的运用则增添了作品的灵动性。在部分相连笔画中,出现了快速的牵丝引带,如“裴”字的右半部分,几笔之间自然连缀,速度感强烈。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也通过行草书的笔意得以体现,前一个字的收笔方向与后一个字的起笔方向相互关联,形成连贯的气韵。同时,作品中还偶尔出现隶书的波磔笔法,在个别捺画和横画末端,能看到微微上扬的笔势,丰富了作品的笔法层次。 结体方面,《送裴将军诗》呈现出外扩之势。以“合猛”二字为例,“合”字上半部分笔画紧凑,而下半部分的“口”部刻意向外扩展,左右两竖向外倾斜;“猛”字的反犬旁笔画舒展,右侧“孟”字底部的横画拉长,两字组合在一起,中间通过较细的牵丝相连,形成上紧下松、外实内虚的独特形态。 整幅作品的布局也打破常规。字与字之间大小、疏密差异明显,有的字占据较大空间,如“将军”二字,字形宽大,笔画粗壮;有的字则相对小巧,如“之”“也”等字,笔画简约。字距和行距也不规则,时而紧密相连,时而间隔较大,这种布局方式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完全不同于传统书法作品整齐排列的布局形式。 何绍基对《送裴将军诗》评价极高。他在研究颜真卿书法时,将该作品与二王及唐代其他书法家作品对比,发现此作完全摆脱了传统书法追求“空灵秀美”的审美定式。他在日记和书法评论中多次提及,颜真卿通过这幅作品创造出浑厚雄壮的全新审美标准,为后世书法家在风格探索上提供了新方向,对书法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然而,当时及后世也有诸多争议。传统书法审美观念下,人们习惯了规范、和谐的书法风格。看到《送裴将军诗》时,部分书法研究者认为其笔法混乱,不符合传统笔法体系;普通观赏者则觉得字形怪异,难以理解其中美感。这种争议源于作品风格与传统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在当时的书法环境下,突破常规的创新之作往往难以被迅速接受。 《送裴将军诗》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书法艺术中创新与传统的碰撞。从技法角度,它打破字体界限与布局规则;从审美角度,它挑战延续千年的风格标准。支持者认为这是突破束缚的艺术创举,展现颜真卿深厚功底与大胆探索;反对者则强调书法应遵循既定规范,失去规则的作品难以称之为优秀。这场争议或许没有绝对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推动人们重新审视书法艺术的本质与边界,促使书法在传统与创新的博弈中不断发展。... |
|